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经济双循环背景下制造业企业成本管控问题及对策研究

经济双循环背景下制造业企业成本管控问题及对策研究

经济双循环背景下制造业企业成本管控问题及对策研究V V 李四化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制造业企业必须提升成本控制以及成本管理的效果。

然而,在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随着国际需求量不断降低以及国内需求过于疲软,制造业企业的发展遇到了较大的阻碍,企业必须通过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所获取的经济效益,以此应对外界的挑战,并在人工成本、生产过程以及材料采购等多方面稳步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

一、经济双循环概述近年来,由于各类突发性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全球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经济发展规模呈现出下滑状态,这种不利发展局面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原材料运输、原材料获取以及采购成本控制等多种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而北美、欧洲以及亚洲其他各大经济体系同样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2021年后,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在发展进程中仍旧存在较为显著的不确定性,使得国内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以及进口原材料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企业自身成本控制效率在这种不良情况下也会受到影响。

在此背景下,我国采取了一种国内经济大循环以及国际经济大循环相结合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这种经济双循环模式能够有效拓展国内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空间,并且成本控制与原材料供应等工作在这种经济模式的影响下可以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效。

二、经济双循环背景下制造业企业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在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状态较为低迷且国内产品出口受到阻碍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就要通过成本控制来实现健康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制造业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仍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成本控制系统较为落后在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实际开展进程中,其内部囊括了产品质量、原材料采购以及生产效率等多方面内容,为了最大程度提升企业的成本控制质量,就必须在上述几方面做好必要的体系建设,确保成本控制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并没有充分结合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所采用的仍旧为下达相关经济指标以及提出控制目标等方式,完全忽略了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需要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制造业经济总结报告范文(3篇)

制造业经济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制造业经济进行总结,分析当前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制造业发展现状1. 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0.3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近30%。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

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航空航天、高铁、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涌现。

同时,传统制造业也在转型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3. 技术创新成果丰硕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成果丰硕,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2019年,我国制造业出口总额达到10.5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总额的近40%。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竞争者。

三、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 机遇(1)国内市场需求旺盛: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

(3)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挑战(1)国际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加剧,我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压力。

(2)产业结构调整压力: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3)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了制造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机械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机械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机械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我国机械加工行业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机械制造业以至关重要的零部件支持,在工业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机械加工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于机械加工行业的前景,不少人都比较关心,而要关心前景的同时,我们先来分析下机械加工行业现状如何。

本文分析了我国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前景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机械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发展前景引言一、我国机械加工行业发展现状目前,我们提到的机械加工行业是指通过机器设备对工件进行加工生产的行业。

在我国,机械加工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城市就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集中表现。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加工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现状还是比较乐观。

当今,机械加工行业的全球格局已经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欧洲、亚洲和美国三分天下的局势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

同时,随着全球零配件低成本外包采购需求增强,世界制造加工业中心又逐渐向中国转移。

大量的资本和先进技术涌入国内,使我国的机械加工行业得以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中小机械加工企业集群。

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机械加工行业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们在技术上落后,资金不足,资源不足,管理体系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困难。

与此同时,在国内机械加工行业还存在着这样的弊端:机加工厂家众多,但大多规模小;没有合理的管理方式;信息渠道匮乏,订单基本是以关系获取;盈利模式单一,大多依靠于一两家大客户,为其进行配套加工。

从目前的表现来看,我国机械加工行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与制造业强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许多关键的零部件我国机械加工行业还不能自己生产制造,完全依赖进口,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及策略摘要:近年来,我国纺织业受到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生存及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其原因是我国纺织业长期以来依靠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人民币升值,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

我国纺织行业必须尽快进行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纺织业;现状;问题;策略;转型一.中国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004年到2007年中国中国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占6.2%,2005年占6.8%左右,2006年上升到7.3%,2007年达到8%。

纺织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约有13万家,从纺织产品的原材料产地到生产企业,再到流通销售区域,上下游产业链所涉及到的从业人数约为1.7亿。

二.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一)投资增长虽平稳但产能过剩2010年上半年,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分别增长21%和22.9%,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

纺织行业实现利润701亿元,增长58.7%,增幅同比提高57.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实现利润418亿元,增长63.8%,服装及其制造业实现利润202亿元,增长26.4%。

如图所示:虽然投资增长利润回升,由于欧美国家掌握了核心技术,我国大部分纺织品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由于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核心技术便难以取得。

关键技术的无法取得,使得现阶段纺织行业使用设备落后,出口产品具有高度相似性,存在着产能过剩,盲目投资的现象,这给我国纺织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低价竞争造成恶性循环2010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12.2%,同比加快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6月,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比5月回落2.2个百分点。

如图: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数目众多,且多注重数量型零增长而不注重质量型零增长,缺乏核心竞争力,工业增加值虽有所回落但弥补不了这些之前引起的低价恶性竞争。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导语: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现在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况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问题1.1 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当前,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存在结构单一、重复建设等问题。

这种单一化的产业结构在面临外部冲击时容易受到影响,并且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1.2 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不足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然而,许多国家在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技术含量低的问题。

1.3 产业链缺失和不完整产业链的缺失和不完整是制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另一个问题。

许多国家的产业链还停留在初级和中级阶段,缺乏完善的上下游配套产业,导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受阻。

1.4 缺乏人才支撑人才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然而,许多国家存在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对策2.1 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为了解决产业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国家应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加强传统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2.2 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国家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加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引导和激励,培养一批具有研发创新能力的企业。

2.3 完善产业链为了打破产业链的障碍,国家应该加大对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力度。

提高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加强对产业链环节中的瓶颈问题的攻坚,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协同能力。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2年第41卷第3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张凡1,2,王树众1,李艳辉1,杨健乔1,孙圣瀚1(1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9;2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3)摘要:如何同时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是制造业未来发展所面对的必答考题。

推动高耗能、高排放的制造业转向“绿色制造”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一步。

本文从核算方法、宏观指标、行业分布、能源结构对制造业碳排放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进而对制造业的通用型碳减排对策和重点行业的低碳工艺进行介绍,并列举了相关商业应用、阐释了技术发展瓶颈。

文中指出:制造业减排通用对策包括源头减量,使用清洁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互联网;重点行业低碳生产工艺主要有氢气直接还原生产钢铁、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生物质制生物油等;钢铁、化工、建材、石化及炼焦、有色金属冶炼作为制造业的重要行业,应当选择适应各自生产过程的减排对策为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关键词:二氧化碳;制造;整体优化;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捕集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6613(2022)03-1645-09Analysis of CO 2emiss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ZHANG Fan 1,2,WANG Shuzhong 1,LI Yanhui 1,YANG Jianqiao 1,SUN Shenghan 1(1Key Laboratory of Thermo-Flui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OE,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Xi ’anJiaotong University,Xi ’an 710049,Shaanxi,China;2Energy Strategy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Sichuan Energy Internet Research Institute,Tsing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213,Sichuan,China)Abstract:How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and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is a necessary ques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industry.Pushing energy intensive and highly polluting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green manufacture”is a key step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nd carbon neutrality.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accounting methods,macro indicators,industry distribution and energy structure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n this study.And then,the comm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low-carbon technology in key industrie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ere introduced.Finally,the relevant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were listed and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were mon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 weresource reduction,clean energy using,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and the industrial internet.Low-carb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key industries mainly included direct reduction of hydrogen to综述与专论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1-1848收稿日期:2021-08-30;修改稿日期:2021-11-24。

浅析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浅析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浅析我国产业安全⾯临的挑战与对策2019-05-26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条件下,产业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国家⾯临的共同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体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发展,我国⾯临的产业安全形势已经⽇益严峻。

作为⼀个发展中⼤国,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益密切,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增强竞争能⼒,就必须重视产业安全问题。

充分认识我国产业安全⾯临的新挑战,要从战略⾼度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

关键词:产业安全;挑战;对策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条件下,产业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国家⾯临的共同问题。

所谓产业安全是指在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条件下,国家的重要产业能够保持相对优势,在资本、技术和市场等领域,不受跨国资本的左右,从⽽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化。

随着全球经济⼀体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发展,我国⾯临的产业安全形势已经⽇益严峻。

作为⼀个发展中⼤国,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益密切,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增强竞争能⼒,就必须重视产业安全问题。

充分认识我国产业安全⾯临的新挑战,要从战略⾼度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

⼀、我国产业安全⾯临的挑战1.缺乏具有⾃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是我国产业安全⾯临的最⼤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通过⼤量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提⾼了国内企业的技术⽔平,但是,由于重引进、轻消化,重引进硬件、轻引进软件,以⾄造成引进再引进,长期缺乏具有⾃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字,2005年,美国申请国际专利45111宗,⽇本25145宗,德国15870宗,韩国4747宗,中国仅2425宗,在世界排名第⼗,这与我国经济总量和出⼝规模在全球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研发投⼊不⾜,技术开发能⼒薄弱,研发效率不⾼。

去年,我国⼤中型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不到1/4,设⽴研发机构的不到40%,拥有发明专利的不到1/10,研发投⼊占销售收⼊的⽐例为0.76%。

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研发投⼊应当占销售收⼊的5%,低于3%就将被市场淘汰,⾼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般占销售收⼊的10%以上。

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与探讨

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与探讨

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与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全球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我国,也正在迅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而“产学研”合作模式正是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在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环境变化背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科技急速发展以及全球性问题的增加,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立足的核心要素。

同时,我国政府也在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

在这种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模式成为了提高社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

二、现有问题与挑战1、产学研协同难度较大。

产业和科研机构的定位和职能博弈,会增大产学研合作中的管理和交流成本。

这一点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尤其明显。

2、企业创新能力需要提高。

我们国家的企业普遍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需要企业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3、政策上缺乏支持和抑制创新。

政府部门的创新中的支持力度与成效飕飕下降,削弱了协作的持续性。

企业对政府部门的政策理念也有很大的期望,行业领跑和言论当权者都在寻找各自的治标方式,却都难觅真正的解决方案。

三、应对建议1、加强行业协调。

尤其是在新兴产业领域,应加强行业协调,建立起体系化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人员互通的平台。

2、大力加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联系。

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要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推动产学研联合,采取“先期研发,后市场营销”的优势聚集带动企业创新能力。

3、增加政策引导力度。

政府有责任为产业升级协作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产业探索新技术的开发、尝试、产品推广和下游支持。

同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

四、总结在新的背景下,加强了解和了解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挑战,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成功。

同时,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力度,以鼓励和支持产业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制造业发展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更是国家实力的支柱。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困境,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制造业发展困境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制造业;困境;对策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更是国家实力的支柱。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已经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在总量上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大制造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在结构上,随着高技术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渡阶段,要完全实现工业化,至少还需要十几年的努力。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制造业也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将使我国制造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1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增长是全球最快的,主要表现在我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 制造业产值居世界第四位,近百种制造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但是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总体规模仅相当美国的1/5、日本的1/4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①制造业大而不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与德国相当,可以说是个制造大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的1/3以上。然而,和外国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还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低。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千美元/人年)为97.3,日本为104.731,德国为76.55,而我国仅为4.25,约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制造业总体上还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目前制造业的发展还多停留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的领域;工业增加值率大大低于上面三个国家,美国为49.31%、日本38.01%、德国48.44%、我国26.32%。由此可知,我国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还有其他因素限制了生产率的提高,抑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②结构不合理。我国制造业的结构仍然偏轻,表现为在产业结构上不合理,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装备制造业薄弱,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轻工纺织制造业占有相当的比重,机械电子制造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工业发达国家。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是处在价值分配链条的附属地位,产品结 构存在着结构性短缺,总体上依然是一般产品、中档产品、初级产品多,而优质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得产品少。

③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在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不仅表现在基础研究领域,而且表现在应用技术领域。我国原始性创新成果也是屈指可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强势企业不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有50%~60%以上的技术装备需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8%,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

④体制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现有的制造业重点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对企业直接管理的职能并没有减弱,同时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却并未到位,形成政府各部门多头管企业,各种行政审批仍然牢牢卡住企业的脖子,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企业本身的问题主要是管理上的落后,使企业的研究开发、生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不能协调发展。此外,企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而且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体也未形成。

2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①从资金来源方面看,我国制造业对外资高度依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鼓励和吸引外资,这正是迎合了世界的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趋势。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须有不一样的引进外资策略。然而目前在我国,盲目引进外资,并长期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导致我国从行业、区域发展到国家经济增长都呈现出对外资的高度依赖的情况。据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52%左右的外资经济集中在制造业,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难以忽视的重要影响。据数据显示,外资已占据我国制造业产值的三分之一。2009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我国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的28%。

更为严重的是,在国内部分行业和部分产品市场上,外资及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垄断的态势。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调查表明,我国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照相机等市场,已经成为外国企业的天下,有的在华跨国公司甚至已经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比如,计算机操作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95%;摩托罗拉、诺基亚在中国占了70%的市场。从区域上看,也同样呈现这样的特点,外资集中的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中西部对外资的吸引力差,经济水平略低。

②从税收政策方面来看,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不利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受到中间需求结构、消费需求结构、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比例、投资需求结构等需求因素和劳动力的数量及质量、资本的数量及投向、技术进步等供给因素的影响。而税收政策是政府可使用的诸多经济政策中独具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工具之一,税收政策能够通过对需求和供给的多方面的作用最终影响到制造业。 税收的有无及多少,直接影响着各个产业发展的前景。有鉴于此,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把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视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然而在实践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税收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应有功能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税收政策作用和政策潜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③制造业的高消耗和低效率。目前,我国的制造性企业大部分是自愿消耗型组织,整体上说一直都没能走出高消耗和低效率的困局,对资源开采与环境透支过度,生态破坏严重,这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较多,森林资源总量持续下降,产生了严重的负外部性。2008年,制造业的能源消费占总量的59%,煤炭消费占总量的38%,焦炭消费占总量的99%,原油消费占总量的96%,电力消费占总量的54%,天然气消费占消费总量的47%。二是发展模式粗放,制造低效率。我国制造业的年劳动生产值远远不及国际先进水平,而单位产值产生的污染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09年,制造业工业废水排放占总量的84%。

3解决当前制造业发展难题,实现经济顺利发展 ①有效利用外资。第一,改善外资投资环境。培育国内良好平等的竞争环境,这利于国内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二,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吸引外资参股并加快技术引进以共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以促进商品结构优化。第三,限制“两高”产业并优化外资的行业及地区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以实现集约发展,改善对外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借助中西部地区特有优势,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第四,防范外资。强化利用外资的选择并防范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严防外资的虚假投资行为并防止热钱的借道进入。

②完善税收政策。第一,尽快明朗化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尽快归纳以往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应从整体上考虑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并且保持税收政策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稳定性,提高政策的可信度。第二,针对制造业企业的科技开发制定切实有效的税收鼓励政策。第三,着力改革不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状况的现行税收政策。逐步推广实行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最后实现制造型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第四,全力打造公平的税收政策,确立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

③优化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发展低碳制造业。发展制造业不能单纯在经济角度上强调发展,更必须强调在发展过程中依靠科技创新、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决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水平低的落后生产力,这样会付出很惨痛的代价。因此,中国制造业地发展应以维护生态环境和人人健康为发展前提,大力加强绿色低碳制造技术,支持工业创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同时努力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真正实现低碳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④高度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提高,而科学技术主要靠创新。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必须在不断引进和消化新技术的同时,努力创新发掘新技术。

加大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并培养企业独立的技术创新能力,改变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有制造商、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小组,争取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大道。

参考文献: [1] 赵奕凌.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物流绿色演进的路径思考 [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 张志元.后危机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J].理 论探索,2011,(2). [3] 孙林岩.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9. [4] 李苍舒服,李金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中国制造 业的战略选择[J].西部论坛,20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