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一课一练-2 我们有精神 (含答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有精神才好》

《有精神才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们有精神》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我们有精神》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第二课。
这一课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本节课是第二课《我们有精神》的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保持“有精神”的方法和技能,乐于展示良好的精神面貌,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在正式场合和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状态,初步了解“有精神”是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结合,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但由于年龄小,缺乏意志力、自控力,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难以保持正确的姿势。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认识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正确姿势,保持良好精神面貌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知道有精神能使人身体好、面貌好。
2.学习并掌握保持有精神的方法。
3.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做到天天坚持。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保持有精神的方法【教学难点】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做到天天坚持【活动准备】课件、音频、视频【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有精神的样子。
今天,老师请大家拿出最有精神的样子,开始我们的学习之旅!今天要学习的是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我们有精神》中的第8到第9页的内容。
下面,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有精神能使人身体好、面貌好。
2.学习并掌握保持有精神的方法。
3.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做到天天坚持。
一、故事导入:饱满的精神对小朋友们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她却不这么认为,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
(播放:欢欢故事的音频)(画外音:有一个淘气的小朋友,她叫欢欢,她喜欢驼着背、耷拉着脑袋写作业。
爸爸妈妈提醒她:“欢欢,你写作业时要坐端正哦。
”欢欢不听。
第二次,爸爸妈妈又提醒她,欢欢还是不听。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单元第2课《我们有精神》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单元第2课《我们有精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有精神》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单元第2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围绕“我们有精神”这一主题,通过活泼有趣的故事和插图,引导学生了解和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
课文内容丰富,涵盖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勤奋努力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模仿能力。
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插图、听故事、参与讨论等方式,了解和掌握良好的精神风貌。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可能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举例说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良好的精神风貌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勤奋努力等良好的精神风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自信自强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良好的精神风貌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勤奋努力等良好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插图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单元第2课《我们有精神》。
2.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教学资源: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快乐和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边听课文边观察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具备的良好精神风貌,并互相鼓励和学习。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2课《我们有精神》优质教案

《我们有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验正确姿势的优美。
产生对坐立走姿势正确者的欣赏。
愿意做一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人。
行为与习惯:保持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在不同场合,行为举止得体。
知识与技能:初步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的关系。
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演练、对比分析、亲身体验的过程,探究保持正确坐立走姿势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正确的姿势与身体健康、与人的精神面貌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五角星”若干颗。
教学过程一、这样才精神1.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谁立得正?表现好的同学将得到第一颗礼仪星。
2.试一试。
(1)实践演示:请同学上台做一做,并说说你认为怎样才算立得正。
(2)同学评价:看看书本几幅图,夸夸他们哪里做得好?(3)提问:怎样才算走得齐?这样看上去感觉怎么样?师:这些同学真有精神。
3.学一学。
(1)看一看,听一听。
认真的读书。
[播放动画:跟我学——坐姿](2)全体学生交流互动,教师同时讲解示范。
正确的坐姿是上身为头正、肩平、身正、立腰、挺胸;下身应当是臀部坐在椅子或凳子上,两腿上半部(即大腿部分)自然并拢平放,从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自然并拢垂直,两脚自然平放在地上。
(3)唱一唱,做一做。
4.比一比。
全体演练:全体同学坐好,请刚才在前面演示的同学来看一看,坐得正、有精神的同学,颁给他第一颗礼仪星。
(学生比赛,教师巡视提示。
)5.提问:如果我们坐不正会怎样呢?(1)议一议: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自由谈一谈。
(2)摸一摸:让学生找小伙伴相互摸一摸脊椎,当斜歪着身子或低头趴在桌上与背挺直、胸挺起时有什么不同?(3)谈一谈:全班交流相互摸一摸后的感觉。
6.小结:同学们现在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良好的坐姿会促进骨骼的发育,促进我们健康成长,还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学习效果好;长期姿势不正确,不仅会使我们眼睛近视,而且可能使我们的脊柱变形,还会造成血管、神经受压,肌肉紧张,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降低学习能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2 我们有精神》说课稿4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2 我们有精神》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是我们国家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本课的主题是“我们有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对于道德和法律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和学习能力,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活动,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和法律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体来说,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精神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精神的重要性,并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要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我们有精神。
让学生初步了解精神的重要性。
2.新课导入: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精神的概念和重要性。
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精神的含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精神的重要性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需要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4.游戏互动:设计一个与精神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精神的力量。
5.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培养和展现精神风貌。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题“我们有精神”和几个关键词,如积极向上、自我表达、团队合作等。
统编版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一课一练-2我们有精神(含答案)

《我们有精神》课时训练一、择优而选。
请在()中正确的答案上打“√”。
1、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可以允许有不同的姿势。
在家里只有家人时可以休闲些,但家中来客人或在公共场所,则要(姿势正确有精神;随意些)。
2、在上自习写作业的时候,我们要(趴在桌子上写字;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3、晚上到了休息的时间,爱看的动画片还没演完我们要(立刻去休息;把动画片看完)。
二、明辨是非。
(请在正确的说法后打“√”,在错误的说法后打“×”。
)4、不正确的坐姿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学习。
()5、下课了,我们要活动活动。
()6、在家里没有外人,长时间靠着、躺着没有关系。
()7、王方有时整天坐在家里看书或看电视。
()三、活动与交流。
8、说一说,哪些是有精神的样子?9、晚上熬夜不睡觉对不对?为什么?参考答案一、择优而选。
1、姿势正确有精神(解析:这是考试查本课的重点,在公共场所要姿势正确有精神。
)2、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解析:这是考试查本课的重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正确的姿势,这样既精神,又健康。
)3、立刻去休息(解析:这是考试查本课的重点,晚上熬夜不睡觉,第二天没有精力学习,同时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二、明辨是非。
4、√(解析:不正确的坐姿会影响脊柱的健康和身体发育,显得没精神。
)5、√(解析:适当的活动,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精力更充沛。
)6、×(解析: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不应该长时间靠着、躺着,会影响身体健康。
)7、×(解析:整天坐在家里看书或看电视是错误的,不利于眼睛的健康,适当的户外活动会让我们更有精神。
)三、活动与交流。
8、认真的读、响亮的说、高兴地唱。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解答时必须把握住生活中有精神的样子即可。
)9、不对。
晚上熬夜不睡觉,休息不充分,白天会没有精神,打瞌睡,没有精力学习,同时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解答时参照课文内容看看谁精神,答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的好习惯《2 我们有精神》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2 我们有精神》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精神饱满,以及如何做到精神饱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会保持精神饱满的生活状态。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精神饱满的生活状态,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课以“我们有精神”为主题,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精神饱满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做到精神饱满。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场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和行动,从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什么是精神饱满以及如何做到精神饱满尚未完全理解。
因此,本课的教学对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实践,让他们在情境中感受精神饱满的重要性,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精神饱满,以及如何做到精神饱满。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充满活力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精神饱满的状态。
2.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段音乐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3.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4.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出本课的主题——我们有精神。
(二)探究精神饱满的重要性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精神饱满和缺乏精神的状态,让学生对比观察并思考精神饱满的重要性。
2. 教师提问:“精神饱满的人和缺乏精神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不同?”3.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4.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出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三)如何做到精神饱满1. 教师介绍做到精神饱满的基本方法,包括早睡早起、饮食健康、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做到精神饱满的计划。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2 我们有精神 人教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有精神【教材分析】《我们有精神》一课,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侧重帮助学生实现内在和外在精神的结合,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的内在精神更为重要,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当外在的精神与内在的精神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有精神。
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本课三个主题紧密结合“我们有精神”这一话题展开,同时又分别侧重不同的要点。
教科书以“这样真精神”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有精神”的状态,升旗仪式中学生挺拔地伫立在操场上,引导学生领会在正式、庄严的场合里“有精神”的样子。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有精神”。
无论是坐姿端正、认真读书的样子,还是站得挺拔的样子,或是在课堂上响亮回答问题的样子,都是“有精神”的具体表现。
接下来,教材通过对学生坐姿的对比图,帮助学生了解“有精神”的价值,以此说明“有精神”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而在第三个小主题“我们天天有精神”中,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不同状态中“有精神”的感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思考怎样才能每天都有精神,从而进一步讨论保持天天有精神的策略和办法,让有精神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一年级学生对于“我们有精神”理解比较简单。
他们认为坐得端正、声音响亮、穿得干净漂亮就是有精神了,即使这样,学生也不容易做到。
比如,坐得端正也就能坚持一两分钟;回答问题时往往是第一句话声音很响亮,接下来声音就小了;有的学生被提醒要响亮地回答问题时才能够做到,不提醒就做不到了;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敢大声说话;还有的学生由于习惯问题,无论是走路还是坐着,肩部都打不开;有的学生甚至不敢用正眼看人。
如何引导学生养成有精神的好习惯,在学习、活动、表达、生活方面都能够从内而外地有精神;怎样才能既不伤害儿童的自尊又能引起儿童重视有精神的问题,这些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活动环节正面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一些有精神的好办法,并督促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这样去做,从而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与法治一下第2课 我们有精神 第1课时(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们有精神(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了解有精神样子的具体表现,知道有精神是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结合,逐渐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2.道德修养:掌握保持天天有精神的方法和技巧,乐于展示自己有精神的样子,对良好精神面貌有自我认同感。
3.责任意识:感受有精神对自我和集体的重要意义,体会人的精神面貌是由内而外自我完善的过程,愿意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绘本故事,在不同情境的观察体验中知道“有精神”外在和内在的具体表现,对良好精神面貌有自我认同感。
(重点)2.通过观察和讨论,感知有精神的样子,并乐于展示自己有精神的样子,愿意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做,激发树立良好精神面貌的愿望。
(难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任务卡和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照片。
教学过程一、什么样才有精神1小问候,有精神(1)讲述:刚才同学们和老师问好时,一个个站得可真直,问好的声音又响亮又干脆,老师要给你们点个赞,送给大家两个字。
(板书:精神)(2)提问:同学们,我们能精神饱满地上完这节课吗?……真棒!我们的声音太有精神啦!(板书:我们)2.小绘本,谁精神(1)讲述:快乐城堡开展一场活动,请大家起参加,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出示教材第6-9页绘本《谁精神?》o(3)提问:这些小动物认为有精神是什么样子的呢?预设1:孔雀认为长得漂亮有精神。
预设2:猴子认为眼睛明亮有精神。
预设3:黄莺认为唱歌响亮有精神。
预设4:大白鹅认为姿势美有精神。
预设5:猫头鹰认为夜里工作不睡觉有精神。
预设6:大公鸡认为姿势好、起得早有精神。
(4)追问:你们能想想办法,帮这些小动物变得更精神吗?预设1:有精神不只是长得漂亮,还要自信大方。
预设2:有精神不只是眼睛大又明,还要有神采。
预设3:有精神不只是声音很响亮,还要姿势标准。
预设4:有精神不只是姿势优美,还要面带微笑。
预设5:有精神不只是可以熬夜,还要及时把觉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有精神》课时训练
一、择优而选。
请在()中正确的答案上打“√”。
1、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可以允许有不同的姿势。
在家里只有家人时可以休闲些,但家中来客人或在公共场所,则要(姿势正确有精神;随意些)。
2、在上自习写作业的时候,我们要(趴在桌子上写字;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3、晚上到了休息的时间,爱看的动画片还没演完我们要(立刻去休息;把动画片看完)。
二、明辨是非。
(请在正确的说法后打“√”,在错误的说法后打“×”。
)
4、不正确的坐姿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学习。
()
5、下课了,我们要活动活动。
()
6、在家里没有外人,长时间靠着、躺着没有关系。
()
7、王方有时整天坐在家里看书或看电视。
()
三、活动与交流。
8、说一说,哪些是有精神的样子?
9、晚上熬夜不睡觉对不对?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择优而选。
1、姿势正确有精神(解析:这是考试查本课的重点,在公共场所要姿势正确有精神。
)
2、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解析:这是考试查本课的重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正确的姿势,这样既精神,又健康。
)
3、立刻去休息(解析:这是考试查本课的重点,晚上熬夜不睡觉,第二天没有精力学习,同时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
二、明辨是非。
4、√(解析:不正确的坐姿会影响脊柱的健康和身体发育,显得没精神。
)
5、√(解析:适当的活动,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精力更充沛。
)
6、×(解析: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不应该长时间靠着、躺着,会影响身体健康。
)
7、×(解析:整天坐在家里看书或看电视是错误的,不利于眼睛的健康,适当的户外活动会让我们更有精神。
)
三、活动与交流。
8、认真的读、响亮的说、高兴地唱。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解答时必须把握住生活中有精神的样子即可。
)
9、不对。
晚上熬夜不睡觉,休息不充分,白天会没有精神,打瞌睡,没有精力学习,同时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解答时参照课文内容看看谁精神,答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