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策论”与当今“申论”之异同(一)
从概念考古把握现代申论的本质

从概念考古把握现代申论的本质现代申论作为一门考试科目,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中,被普遍确定下来。
那么,到底什么是申论?它有哪些内在的规定性?对这一问题的把握有助于我们理解申论,也有助于今后进行申论的答题。
对问题的认识需要我们进行概念的解析,当然,申论应试不同于学术研究,深入研究不是重点,同学们只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大致把握即可。
第一,申论的本义对于概念的解析必须回到它最初的含义。
我们查阅《说文解字》对“申”的解释,“申”:“神也。
吏臣餔時聽事,申旦政也。
”意思是说,“申”和“神”是相通的,古代“公务员”在下午三点到五点进行议事,然后通宵达旦地处理政务。
通过查阅其他资料,我们才知道,“神”与“电”最初是一个意思,想想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这应当很好理解;后来两个字的意思逐渐分离,“神”其实就是一个“示”加一个“申”,加上后面的解释,就是根据神的意旨来处理政务,体现了中国神学政治起源论。
对此,我们不必作过深的探讨,只要把握“申”最初与处理政务相关就可以了。
至于与“伸”的通假,那是后来意义的演变,最初并没有“引申”的意思。
第二,申论与古代策论的关系“申”后来更多用来计时或计年,与写作文体相差甚远。
古代与“申”的意思相近,并用来作为写作文体的是“策”。
它最初是一种带刺的竹制的马鞭,后用来把文字写在上面,并逐渐演变为一种问答形式或考试形式。
以问题书之于策,令应试者作答,成为“策问”,应试者通常把自己的见解和策见以密封的形式向皇帝呈送,其中的内容正是根据皇帝的要求进行陈述各种政见,重在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和见解。
作为一种文体或考试形式,其特点就是必须结合时代和重要的政务,要反映出对时政的深刻理解,反对高谈阔论。
后来这种考试形式逐渐演变为我们众所周知的科举制。
但隋唐科举制以后的发展,本身就是策论和八股文之间相互斗争和辩证的过程,其显著区别,就是是否结合现实实践。
例如,明末学问大家顾炎武认为,明朝之所以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术脱离实际,学问家注重内化,崇尚空谈,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古代策论考试与现代申论考试的比较研究

古代“策论”考试与现代“申论”考试的比较研究摘要:“申论”在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正式成为公共科目之一,“申论”考试是对古代“策论”考试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申论”借鉴了古代“策论”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申论”又有与时代密切结合的创新性。
从对策、射策的设置到“申论”对应试者各方面能力的考核,可以看出我国选拔人才方式的发展变化。
古代“策论”考试与现今“申论”考试的比较,对大学生的公务员考试尤其是申论考试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策论申论比较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与之相对应,人才选拔制度也源远流长。
从汉朝的察举制到今天的公务员考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考试在人才选拔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虽然“策论”考试在每个朝代有不同的特点,但作为一种考试科目它在不断地完善。
现今的“申论”考试,一方面借鉴了古代“策论”考试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在创新理念中寻求最佳的考核方式。
一、什么是“申论”考试“申论”考试是国家机关选拔工作人员的一种考核方式,也是待业者选择的就业手段之一。
从2000—2008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来看,都是给定大量的文字材料,要求应试者从材料中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各方面综合考虑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论证策略实施的可能性。
公务员考试大纲就明确指出:“申论”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申论”涉及的信息量大、知识门类齐全、考核的能力全面,是现阶段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2000年“申论”作为公共科目之一正式成为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年来在选拔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公正性、实用性、优越性也日益凸显。
在这之前,公务员考试中并没有“申论”考试,代之的是传统的写作,因此这种转变也显示出“申论”对应试者新的更高的要求。
策论在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

策论在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清末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
特点是以论点作为写作的中心。
策论文是以政策、时事为写作内容的议论文,与平常言论文写作要求基本一致,论点、论据与认证过程缺一不可。
所不同的是,策论文在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立论后,其认证过程必须包含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措施。
策论文写作是机关公文写作的重要课目,是机关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主要手段。
历史上,策论文长期应用于科举考试中,即使八股文盛行的明清时期,策论依然是最后殿试的主要考试内容。
现时代,策论文是公务员资格考试必不可少的项目。
公文格式(函、请示、报告、通知、规定的公文格式)函的写作格式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公函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日期、函告的事项、结语等。
①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或者事由、文种组成。
一般发函为《关于××××××(事由)的函》;复函为《关于×××××××(答复事项)的复函》。
②正文一般包括三层:简要介绍背景情况;商洽、询问、答复的事项和问题;希望和要求,如:"务希研究承复",敬请大力支持为盼"等。
函的写作范例四川省电力工业局关于在宝珠寺水电站库区进行开发有关意见的函广元市人民政府:宝珠寺水电站于1996年10月开始蓄水,1996年年底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水库已基本形成。
据了解,目前库区有关部门正积极筹划在宝珠寺水电站库区发展旅游业和养殖业。
为保障水库和大坝的安全运行,现将我局有关意见函告如下。
一、宝珠寺水电站是由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四川省电力工业局负责还贷建设的重点水电工程。
四川省电力工业局既是宝珠寺水电站工程的业主,又是工程主管部门。
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四川省电力工业局拥有宝珠寺水电站工程(包括水库)的管理权和开发权,宝珠寺水电厂直接受四川省电力工业局领导,是宝珠寺水电站工程管理和开发的直接主体。
完整版范文---策论文

策论文以政策、时事为写作内容的议论文,与平常言论文写作要求基本一致,论点、论据与论证过程缺一不可。
所不同的是,策论文在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立论后,其论证过程必须包含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措施。
策论文写作是机关公文写作的重要课目,是机关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主要手段。
历史上,策论文长期应用于科举考试中,即使八股文盛行的明清时期,策论依然是最后殿试的主要考试内容。
现时代,策论文是公务员资格考试必不可少的项目。
政论文政治性论文的简称。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
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
它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一)议论文的说服性概述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
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
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
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
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
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
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
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
尚书中的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的对比

尚书中的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的对比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政治文献,记录了古代统治者和智者们的治国经验和理念。
这些治国理念在古代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仍能从尚书中的古代治国理念中汲取经验,取之精华,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治理挑战呢?本文将对尚书中的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的对比进行探讨。
一、儒家的治国理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其治国理念也贯穿于尚书之中。
儒家强调仁爱、德行和礼仪的重要性,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通过德行和礼仪来维护社会和谐。
这种治国理念与现代社会中的民主与法治有着相似之处。
在现代社会中,民主与法治被视为治理国家的基石。
民主包括人民的参与和表达自由,而法治则意味着以法律为准绳,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百姓都要遵循法律。
与儒家思想中的强调仁爱、德行和礼仪相呼应,现代社会强调公正、平等和人权保护,这些都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因此,儒家的治国理念与现代社会的治理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二、法家的治国理念法家思想注重制度和法律的建设,主张以法治国、以法定治。
尚书中的法家治国理念也有着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古代,法家主张厉行法律制度,实施严谨的法治,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类似地,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也是治国治理的重要手段。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能够确保国家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然而,与古代法家思想相比,现代社会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和复杂。
现代法律更注重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和自由。
法家思想在强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不足以涵盖现代法律的各个方面,例如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还需要更加全面和灵活的法律体系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道家的治国理念尚书中的道家治国理念主张“无为而治”,并追求自然和谐。
道家认为,政府应顺应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让自然秩序自行运转。
这一治国理念与现代社会中强调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的思想相契合。
政论文和策论文

政论文和策论文“申论”出自孔子“申而论之”。
从字面来理解,“申”为引申、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则指针对特定话题提出自己观点,并展开论述。
作为考生,首先要明确申论是属于议论文范畴,申论考试所提供的一般都是社会性较强的背景材料,让考生去进行分析和论述。
从形式上看,申论题一般由注意事项、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主要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按照论述侧重点不同,申论可分为三类型:政论文:从政治和政策角度分析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
重点是分析原因、目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问题。
政论文的行文注重议论的说服性,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自己的态度即观点,还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观点,也可适当的提出对策,篇幅相对少一点。
策论文:就某一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思路对策,行文内容简单,一般就是“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什么问题”的方式,评论文:对某些事件现象、某种观点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论点、有论证、有对策。
不管是政论文、策论文还是评论文,都遵循议论文三要素、三段论,即论点、论据、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写哪一类型,要根据是是题干要求和材料特点共同决定。
政论文与策论文区别:政论文命题:1、标题里带有《论......》《评.........》《谈.........》2、标题有两个主题的要先指出后评论例如:《海洋的开发与保护》3、非命题无主题但明确提出写成议论文的政论文格式:1、开头两小节一先交代积极意义200字左右2、二交待消极影响这种影响造成的结果200~300字3、接下来写对策格式为结论+步骤(不需要写原因)策论文命题:题目中明确要求提出对策解决办法的策论文格式:1.标题正标题:修饰词+事件+水平,管理等动词副标题:提出论点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切题2.第一小节140字左右要求短,评,快(一般为四句话)①交待问题(现象)②问题的现状③坏的现象推出的后果(可能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④提出论点3.二,三,四,五小节提出对策结论+原因+步骤(提出对策原则:开头不言钱宣传教育写最后,尽量不要用“我们要........”的句式)【示例】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的答题要求是:“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
申论实用技巧:深度理解申论和策论的关系

申论实用技巧:深度理解申论和策论的关系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策论型文章作为公务员考试申论中一种重要的文章类型,广大考生一定要深入理解和把握。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从多种角度为各位考生解读这种文体,并为各种考生解析申论和策论的关系。
一、申论与策论的关系在现行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用语环境里,策论型文章基本等同于以对策为主、兼有论述的文章。
从考试史和文章史上看,严格意义上的策论,是古代官吏选拔考试中的一个科目,正规名称是“策问”,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预先拟制好书面问题,向通过会试等前几道考试程序的知识分子提出,出题叫做“问策”,考生作答叫做“对策”。
其题目多为最高统治集团比较关心的治民、治官、治国方面的现实问题,如需要什么样的官员,官员怎样效忠帝王、修身为官、治理国家等。
典型的试题如万历五年殿试策问,试题为“习先王之术,于古今治理讲之预矣”,即要求考生阐述古今治理——治国治民的原则和方法;下一次殿试万历八年的试题为“用思追古帝王之治,悉心敷对”,即阐述古人的治国方法。
考生的答案名为“对策”,但与现代汉语中的“对策”意义完全不同,是对应“问策”的意思。
可以看出,古代策问考试的内容偏重伦理、理念的导向,不涉及时政,不提具体问题,没有诸如“黄河水灾应当怎样治理,赈灾资金如何防止被贪污挪用”的问题,也不要求回答具体可行的措施,即制定现代意义上的“对策”,这与当代申论考试通过具体问题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根本的不同。
策问考试的答案名为对策,内容实际以论为主,如万历八年张懋修的对策卷开篇写道:“臣闻帝王之道,天道也。
故必有合天之心法,以端化理之原;亦必有宪天之治法,以妙化裁之用。
”随后的答卷主体为阐释理论,阐明考生对“古帝王之治”的理解,没有结合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建议,考试也不要求提出措施,而现行申论考试却要求以作答对策措施为主。
策问考的是考生的理论、道德修养和书面表达能力,申论考试除上述项目之外还有拟定对策、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且重点是实际工作能力;策问的试题包括字数较多的“材料”,内含出题者代表皇帝表达的关于待解问题的意见,对作答有一定的指向和提示作用,这与申论的给定资料有一定相似性,但策问的试题内容完全是理论性的,与申论给定资料的理论与事实混杂有本质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古代策问考试指导思想是儒家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出题者和作答者都不能违反儒家思想,不能脱离这一思想体系,这与申论考试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现代科学精神命题根本不同。
古代谋略在当今的意义1000字作文

古代谋略在当今的意义1000字作文在中国文化土壤里,谋略思想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结成的非常重要的理论成果,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丰富的谋略资源,谋略学研究是历朝历代政治家和学者最重视的话题之一,中国古典谋略思想十分发达,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文化现象,但是,关于古典谋略在当代的价值,一直存在着争议,古典谋略对于促进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是有益的还是不利的?古典谋略能否古为今用,在当代是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古典谋略对于发展中国式管理的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些问题在推进中国当代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同时也伴随着热烈的争论,有必要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谋略文化资源,而这种资源在当代是可以转化为管理智慧的。
中国谋略文化源远流长,三代之际就已萌发了谋略思想,进入了谋略文化早期的发展阶段。
《尚书》记载了治国理政的事例,孔子在整理《尚书》的资料时总结说:“文武之道,不在方策。
”(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497)他看到了古代的治国谋略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其实,从孔子收集史书来看,《尚书》所记载的是早就有的治国实录,这说明中国很早就有治政的谋略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谋略思想的发展逐渐进入理论体系的形成期,当时,涌现出了儒家(如仁政策略)、道家(如无为而治)、兵家(如奇正之道)、纵横家(如纵横捭阖)、法家(如法、术、势)等谋略流派,出现了丰富的谋略思想。
这一时期的谋略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各家谋略不仅有鲜明的思想特色,而且对以后中国谋略文化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到了汉唐时期,谋略思想通过对政治军事实践的总结和检验,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对把前代的谋略思想结合于实践并进行理论总结,另一方面又对前代许多谋略范畴和理论进行补充、修正和提升,在谋略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
宋代以降,谋略学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是不那么重视谋略理论的研究而更重谋略的实际运用,把原来的谋略理论应用于实际活动中;另一方面是把谋略理论紧密结合于各种职能活动中,形成实用性的军事策略、帝王权谋、治政方略,以及宫廷争斗谋术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策论”与当今“申论”之异同(一)
论文关键词:申论策论异同分析
论文摘要: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已历经九年。
申论作为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是在我国古代“策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取了古代“策论”(对策)的优点,是对古代“策论”的借鉴、继承和创新。
二者产生的土壤和含义、选拔人才的功能和方式方法、命题的形式和规则、答题的主体身份等方面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有本质上的区别,申论和策论的异同,旨在承前启后,激发和增强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创新精神和活力。
我国的考试制度源远流长,而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出口转内销的产物,它来自于西方的文官制度,而西方的文官制度又借鉴了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当今已历经九年的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作为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是在我国古代“策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取了古代“策论”(对策)的优点,是对古代“策论”的继承和创新。
可见,“申论”与“策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我们今天研究“申论”和“策论”的异同,旨在从传统中吸取营养,进一步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正确认识和了解申论,弘扬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文化继承态度与创新精神。
目前,不少研究“申论”的专家、学者都一致认为: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产生的测评功能,都涵盖了传统的给材料作文和“策论”两种考试的基本方面,尤其是申论适当地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策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它试图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申而论之”,考查考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下面让我们粗略地解读“策论”和“申论”的异同。
—、相同(或相似)之处
1.考试的目的相似。
古代的“策论”考试和当今的“申论”考试,考试目的是基本相似的,都是根据国家实际需要所采用的一种选拔、录用人才的方法,都具有选拔性考试的“择优汰劣”目的;古代的策论是根据朝廷政务的需要,选拔既熟悉政治、又具有匡时补弊才能的人进入国家行政管理高层采取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当今的申论测试也是根据当今政务的实际需要,为国家选录各级各类关心国家大事,有驾驭、处理各种信息、善于谋划恰当策略能力的优秀行政管理人才。
2.借助的载体一样。
“策论”和“申论”所借助的手段和载体是相同的,都是作文测试。
它们都是借助文字,针对特定的事实或考题,对政务提出深刻的认识、见解,并从而“发于心、着于纸”,写出文章供批阅者评审、筛选;都是利用“写作”这一手段,有效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管理知识、相关知识及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均不受严格的文体限制。
古代的策论不受文体的严格限制,只有内容性质的规定,产生了一批千古流传的名篇。
如汉代贾谊的《治安策》、董仲舒的《贤良对策》,宋代苏轼的《教战守策》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品。
其实,在汉文帝之前,诗歌、辞赋的体裁已比较完备,记言、记事、说理等各类文章也都不乏范本,但从这位汉代皇帝起,就根本没有考虑写作体裁的要求,只要求“经世致用”的表达。
当今公务员的申论考试,在服从政务需要的大前提下,也没有严格的文体限定,考试形式灵活多样,申论答题一般由概括部分、方案部分、议论部分组成。
就文体而言,概括部分既可能属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比如演讲稿),也可能是应用写作中的公文文体。
4.写作内容都要求切中时需。
古代策论阐述的是对当下国家政事的看法和处置,要求应试者紧密联系“当世急务”,对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和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发表对世事的深刻见解;当今的公务员申论考试也无一不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环保、文化、教育等国计民生的内容;古代策论的内容要求“切中政务之急”,有远见卓识,措施切实可行,今天的申论考试也要求应试者从一大堆反映日常现实问题的材料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全面考查应试者搜集、处理各类日常信息的素质与潜能,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适应当今公务员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的方案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我们可以这
样概括策论和申论在写作内容上的共同特点:不是那种凭个人好恶天马行空、抒发感喟、激扬文字、尽情张扬个性的放言宏论,而是要求在准确把握一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摒弃那些套话、闲话、大话,更加透彻、全面、清晰地分析、解决问题,发表中肯的见解,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法和谋略要合理、合情、合法。
5.行文语言表达的要求相似。
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中对“策论”(对策)的语言作出了这样的概括:“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则不溢。
”我们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文辞要富有气势,像吹得很远很远的劲风,像汤汤流淌的江河,但又毫不过分。
简言之,就是要求策论的语言文字要有表现力,要合乎文章的体式。
今天申论测试的语言要求与古代策论的语言要求是一致的,也要求语言文字的表述准确、清楚、严密、有条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能够为他人所理解,并使文字内容的表达能够符合文章形式的要求,只不过古代的策论是用文言写作,而今天的申论是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写作。
二、不同之处
虽然申论与策论有以上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今天的申论考试与古代的“对策”测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