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环境老师
知名环保专家

当前位置: 首页»专家人物»知名专家»正文陈吉宁专家单位:清华大学专家职位:校长、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专家职称:教授擅长:环境规划与管理,流域管理,水业政策与市场专家领域:自来水厂运营管理、工业供水技术、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规划、流域管理、水资源管理、湖泊治理、面源污染治理、环境经济、水业政策、水业市场、投融资、污水、污泥处理事故应急技术与管理、自控模拟、管理、河湖预警与监控陈吉宁个人简历陈吉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1986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学士学位,19 93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99年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2006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07年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2012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兼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主任委员;担任或曾担任多个国内外环境类期刊编委,担任或曾担任李光耀水奖提名委员会委员等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吉宁教授长期致力于环境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将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环境工程、规划、管理和政策研究,特别是如何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综合性评估及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组织、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攻关、重大专项、基础研究以及国际联合科研项目等。
当前位置: 首页»专家人物»知名专家»正文王凯军专家单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专家职位:博士生导师专家职称:教授擅长: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专家领域: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水业政策王凯军个人简历王凯军1960年5月生,山东人。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1994~1995年任荷兰DHV工程咨询公司北京代表处技术副经理。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下面编者为大伙儿搜集了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教案供大伙儿参考,期望给大伙儿带来关心: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分为三节:第一节:地势和地势---表达了地势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势特点关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进展都有重要的阻碍.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要紧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特点能够通过其差不多要素(气温顺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点第一应了解气温顺降水,而且把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明白得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出现了以下结构特点: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 --源流概况、阻碍因素、水文特点及水利水害;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本单元的特点有:1.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表达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2.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3.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会动身,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势及其对生产、生活的阻碍。
2.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畴以及要紧的灾难性天气。
3.举例说明我国的要紧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阻碍。
4.了解我国要紧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形。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中国地势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把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势图、地势剖面图等各类地势图的技能。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阻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地理观念;2.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形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3.通过对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可连续进展的观念。
孙景华老师的简介

孙景华老师的简介孙景华,教育部首批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景华教授长期致力于大气环境化学、大气污染与减排、大气成分变化及气候效应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气化学与环境监测、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大气传输与化学反应、气溶胶化学与环境效应等方面。
他曾执教于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后担任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他还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环保基金理事、国际气象与海洋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美国空气质量委员会通讯评审专家等职务。
在大气污染和减排方面,孙景华教授曾在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制订了相应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和政策建议。
他也曾领导过一项针对大气污染的调查研究,这个研究通过对中国28个城市的大气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大气质量差异较大,城市间的污染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此外,他还曾就全球大气环境治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共同但有差异的责任”原则。
在气候变化方面,孙景华教授曾开展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包括研究长时间尺度下气候系统变化、全球变化和环境政策等。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了一项研究,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政策进行对比,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建议。
孙景华教授在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PNA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他还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和顾问,获得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浙江大学杰出青年学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从事教育科研多年,孙景华教授一直坚持“深耕细作、攻关克难”的科研理念,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不断推进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培养和推荐青年教师,为推进我国环保事业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写自然老师的作文

写自然老师的作文《我的自然老师》嘿,你们知道吗?在我的学校里,有一位超级厉害的自然老师,他就像一本会走路的自然百科全书!这位老师姓王,我们都亲切地叫他王老师。
王老师中等个子,总是穿着一身简单又舒适的衣服,看起来特别精神。
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眼神仿佛能看穿一切,不管是我们心里的小九九,还是大自然中的小秘密。
记得有一次上课,王老师带我们去学校的花园里观察植物。
哇塞,那场面可热闹啦!同学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围着王老师。
“同学们,你们看这片叶子,像不像一把小扇子?”王老师指着一片银杏树的叶子问道。
“像!”我们齐声回答。
“那你们再仔细瞧瞧,这叶子上的纹路,像不像地图上的路线?”王老师又说。
“真的好像啊!”大家都惊叹不已。
这时候,调皮的小明突然大声说:“王老师,这叶子能做书签吗?”王老师笑了笑,回答道:“当然可以啦,不过可别为了做书签就乱摘叶子哟,我们要爱护植物。
”王老师不仅带着我们观察植物,还会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动物故事。
有一次,他给我们讲了候鸟迁徙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候鸟为什么要迁徙吗?”王老师神秘地问。
“不知道!”我们好奇地摇头。
“这就好比你们放寒暑假要回家一样,候鸟也有它们的‘家’,它们要去更适合生存的地方。
它们在天空中飞翔,不怕路途遥远,勇敢地追逐着温暖和食物。
难道你们不觉得它们很厉害吗?”王老师绘声绘色地说着。
我们听得入了迷,仿佛看到了一群群候鸟在天空中奋力飞翔的画面。
还有一次,我们在课堂上做实验,研究水的浮力。
王老师耐心地指导着我们,一步一步地操作。
“哎呀,我的小球怎么浮不起来?”小红着急地叫起来。
王老师走过去,看了看说:“别着急,你再看看是不是放的东西太多啦?”在王老师的帮助下,小红终于成功了,她开心得跳了起来。
王老师就是这样,总是用各种各样有趣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他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一个个精彩的魔法表演。
我觉得,王老师不仅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探索自然世界的引路人。
中国自然环境

宁夏
东西干湿的差异
复习要点
• 我国1月气温南北差异 很大 7月气温差异 我国1 , 外普遍高温 ; 很 小,除青藏高原 • 根据活动积温 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分为5 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分为5个 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这5个温度 ; 带自北向南分别是: 带自北向南分别是: 寒温带 中温带、暖温带、 、 • 亚热带 和 热带 ; 秦岭• 我国1月份0oC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 我国1月份0 一线分 带的分界线; 布,也是 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 漠河 ,夏季最热的 地方是 吐鲁番 。
钟老师地理课堂之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二)
东西干湿的差异
指图说明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钟老师地理课堂之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二)
东西干湿的差异
每课一记
赫哲族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
黑龙江 黑 哈尔滨
钟老师地理课堂之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二)
东西干湿的差异
两地民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两地民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钟老师地理课堂之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二)
钟老师地理课堂之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二)
= =
气 候 干 燥
东西干湿的差异
不同干湿带对我国各地的影响
• 生长的植被种类不同,从森林到草 生长的植被种类不同, 植被种类不同 原到荒漠递变 农业类型: • 影响农业类型:包括耕作业和畜牧 影响农业类型 业的不同, 业的不同,水田和旱地的不同 • 建筑特色不同 建筑特色不同 • 饮食习惯不同(米饭与面食等) 饮食习惯不同(米饭与面食等 • …….
东西干湿的差异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二) 季风显著(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理课堂设计

通过《中国的脊梁》,感受祖国母亲山川的壮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目标
解读
1.结合文本,研读中国地形图和32°N剖面图,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五大走向的山脉和四大类地形区的位置。
2.制作中国地形模型,在模型上体现我国三级阶梯和主要地形区的分界线。
3.结合制作的地形模型,向同学们介绍我国地形的特征。
2、通过实际情景把学生的思路不断引向深入,提升学生综合思维。
答疑
解惑
预设:
1、积温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样的影响?
2、祖国母亲的愤怒是否只会带来危害?
1、将自主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合作探究环节板书到黑板【疑惑区】。
2、整理探究讨论的成果,提出个人疑问,当面质疑。
3、对于疑问,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二次讨论,每位组员都谈一谈个人看法,进行思维碰撞。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堂设计
课堂主题
《中国的自然环境》
【学科素养】
内容:地理实践力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体现:综合性是地理学研究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由此而来的综合思维,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是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动手实践能力,人地协调观则是学习地理学科的核心思想。本节课将对中国的自然环境进行单元学习,在整体性、实践性和价值观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合作
探究
深入某一小组进行深度参与,可以倾听或进行引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1、自由讨论:先可以组内讨论,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组间合作。师生共同参与表述、反馈、争辩。
2、根据讨论结果修改完善组板展示内容,也可以补充质疑其他小组展示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基本信息课题人教课标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作者及工作单位谢文艳江西省赣州市安远濂江中学教材分析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我国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影响的主要方法指导。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但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围绕这种关系步步展开,引导学生层层探究。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回忆自己所学知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直观和感观教学引入新课,激发兴趣二、讲授新课活动1:看图分析总结地势特征。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教案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地形与地势(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记住我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分布位置和主要走向。
2.了解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3.能理解我国山区在开发利用的利与弊。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初一年已经学过好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知识,回顾一下: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动植物等等。
)2.可见,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今天开始学习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3.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记住我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分布位置和主要走向。
(2).了解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3).能理解我国山区在开发利用的利与弊。
(二)、自学指导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22—26,思考下列问题,同时完成《顶尖课课练》P16第1题。
(5分钟)1.回忆出地球陆地上主要有哪几种地形?2.读图2.2 ,能够准确指出我国主要地形区?3.读图2.3说说各种地形的面积比例,比例最大的是地形?4.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山区在开发利用中有什么优势和不足?(三)学生自学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四)学习新课:1、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基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种?共有多少种?(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要求同学们结合身边实际说一说,我们剑斗镇有哪些地形?我们能看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样子的?2、课件展示:图2.1“中国的地形类型”提问:(1)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2)要求个别学生上台随意指住地图上某个地方,其他同学说出那是哪一个地形区,进行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第一课时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教学目的:
1. 运用地形剖面图,总结我国地势分布特征。
2.让学生读图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界线及特点。
3.学会分析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等方面影响。
教学重点:
1.我国地势分布特征。
2.三级阶梯界线、范围及构成各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地势格局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用具:
1.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
2.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
3.中国地势对气候、河流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图。
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读图、自学指导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那么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中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本节课首先学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分布特征。
2、读图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界线、范围、平均海拔、及构成各阶
梯的主要地形。
3、学会分析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流向、水力发电、交通等方面的
影响。
二、学习新课
1、相关预备知识:
①地势:地球表面海拔高低变化的总趋势。
②地形:地球表面的各种各样的形态。
分为:陆地地形和海底地
形。
③地形(陆地)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④地形区:是指拥有某一地形特征的区域,比如四川的地形是盆地,
那么四川就是一个盆地地形区。
⑤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
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
2、自学指导(出示投影)
学生自读课本P22-23页,思考下列问题,约10分钟后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①联系地图册P12-13页读“中国地形图”和课本P22页图2.1
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我国地势特点是__高
____低,呈____级阶梯状分布(画简图示意)。
②联系课本P22页读图2.2和地图册P10页“中国的地势”图:
说出各阶梯的分界线(山脉名称)、以及各阶梯范围、主要地形
类型和平均海拔。
(完成课本P23页“活动1”填图)。
③思考课本P23页“活动2、3、4”并联系地图册P11页读图分
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流向、水能资源和交通的影响。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查。
4、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5、检测、点拨:
⑴思考题①————
A、在用图分析我国地势特点时,要结合图中的图例注意观
察、分析图中平均海拔高度数值和颜色的变化,不要把课
本P22页北纬32°地形剖面图和地图册P10页北纬36°地
形剖面图混淆,指名填空答题,得出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
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B、教师指名两个同学根据填空内容上台板图(三级阶梯示
意简图),师生点评。
⑵思考题②————
A、关于三级阶梯分界线: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空白示
意图”投影,教师说明我国各阶梯间的分界线是一系列山
脉,然后请两个同学读图指出一二级和二三级的分界山脉
名称,最后师生点评。
B、a关于各阶梯的海拔和主要地形:学生读图填表,师生
评点时要求对照地理图册P10-11“中国的地势”图读出各
阶梯一些具体的地形区名称;b教师设问:“第三阶梯是不
是延伸到大陆海岸线就截然而止了呢?”
⑶思考题③————
A、“活动2”:a教师在学生所画的“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简
图上画4个箭头分别代表“海水蒸发、水汽运动、降水、河流
流向”,联系地图册P11“中国地势对气候、河流流向及水能
资源的影响”图指名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影响:西高东低的地
势一方面有利于来自海洋的夏季风深入内陆,带来丰沛的降
水,另一方面增大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剧了我国气候
的复杂多样。
设问:如果中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产生怎样
影响?(画图读图解答)b教师引用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
处流”和古诗词“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引导记忆说
明我国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B、“活动3”:a联系地图册P11“中国地势对气候、河流流向
及水能资源的影响”图教师设问:“假设建造水电站,让你设
计选址,你认为选择在何处较为合适?”然后指名在在“我国
三级阶梯”示意图上用“O”表示,并说明理由。
分析河流的
水能资源丰富与否,应考虑两点:一是河流水量,二是落差。
河流水量大、落差大,则水能资源丰富。
B师生评点时出示我
国一些主要水电站(如:三峡水电站)就坐落在阶梯分界的交
界处。
C、“活动4”:指名答题,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考虑,得
出一方面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
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交通的巨大障碍。
(蜀道
难,难于上青天)
6、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7、教师引导系统小结,学生复习巩固。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8、当堂训练:(见学生的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