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化回眸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主题06 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主题06 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素材1:历史文化的滋养,不仅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文物亲民而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才能更好擦亮文化瑰宝。
在“博物馆+”上多下功夫、做文章,既能推动更多人触摸历史文化、感悟文脉流淌,也能为美好生活添彩。
素材2:从莫高千窟列鸣沙,到黄浦江畔时代潮,前不久,一场穿梭千年、跨越山海的体育文化之旅——“跃动千年敦煌印记”敦煌壁画中的体育文化主题展,在上海体育博物馆开展。
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壁画,生动展现敦煌文化中弓射、马术、武艺、球类等20余项传统体育游艺活动的景象。
文物与体育的联动,也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启示。
适用话题:1.文化需求文化自信2.文明出游文化半径3.行动自觉数字艺术4.文创开发大众生活角度1、破解供需矛盾,更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去博物馆看展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一些热门博物馆也存在一票难求的现象。
一边是旺盛的文化需求,一边又是博物馆容量有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从实践来看,有的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有的则开设夜场、推出夜游活动,还有的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承载量。
这些举措,都有助于破解供需矛盾,更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不过,一座博物馆,就其本身而言,容量是有上限的。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走出”博物馆,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有助于让更多人享受到博物馆文化的滋养。
角度2、让博物馆的展厅更好延伸进大众生活。
文博游热度持续攀升,“文博+展览”“文博+演艺”“文博+研学”等定制化文博游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博物馆开发的创意节目、原创展览、文创产品、沉浸式的互动场景体验等更是圈粉无数。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让一眼千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
这既为博物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增添着博物馆的创新活力。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与语文教育百年历史回眸

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与语文教育百年历史回眸——甘区语文教师通识培训徐邦继2010年3月18日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文字的定义:文字的定义是什么?——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按,依类象形,即独体,独体为文;形声相益,即合体,合体为字。
*演进要点: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从文字载体上看,主要还是“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关系演变,繁体字向简化字的演变。
*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的演变:——清末民初称“国语”(国家共同语),50年代称“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新加坡和海外华人称“华语”(华人的共同语),名称不同,实质一样。
*文言与白话之争:1.清末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有人有意识地提倡白话,裘廷梁在他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文章中提出“崇白话、废文言”。
他说:白话有“八益”,省目力、除娇气、免枉读、保圣教、便幼学、练心力、少弃才、便贫民。
他还总结道“愚天下之具莫文言,智天下之具莫白话。
”2.后来的胡适在1915年美国留学时期(25岁)更提出“文言是死文字,白话才是活文字。
”3.20年代,教育家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当改为“写话”。
4.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章士钊,曾因主编《甲寅》杂志、《甲寅》周刊成为“甲寅”派的主将。
《甲寅》杂志作者群阵容强大,有蔡元培、梁漱溟、吴承仕、沈钧儒、黄侃、钱基博、陈三立、章太炎、杨树达、叶德辉等。
1925年,一些北洋政府的官僚起来恢复“尊孔读经”,认为白话文是“以鄙俗妄为之笔,窃高文美艺之名,以就下走圹之狂,毁载道行远之业”,“欲进而返退,求文而得野,陷青年于大阱,颓国本于无形”。
时隔不久之后废止。
5.30年代的“大众语”提倡口语化的书面语,文体改革趋于成熟,白话写作上得到全面通行。
*汉字注音的变化:1.1918年制定了以古汉字为基础的“注音字母”,开始“注音的字母化”(《辞海》检字法)。
从此,字母代替了“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守护传统文化作文【6篇】

守护传统文化作文【优秀6篇】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900字篇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相信来自九洲四海的你们一定对这座东方的神秘国度充满了好奇。
当希腊、巴比伦文明的光辉在历史的风沙中黯淡消失,中国文化的锦绣华袍却在鲜血与战火的洗礼中焕发生机,究其原因,是她特有的生命力使其穿越了千年流转的时光,并在新时代的呼唤中款款走来。
诚如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所言,华夏文明从未出现历史断层与空白,以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
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是依附于文字的记载的,而我们对文化的追溯也同样需要文字作为媒介。
在中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正赋予了中华文化特有的生命力。
那不仅仅是一横一竖之间传达的艺术效果与古典美感;那不仅仅是镌刻在龟壳之上神秘而古老的咒语符文;那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记载与信息交流。
你能看到的,是你跨越了时空的隔距,作文人们挑灯夜读。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信念;你能听到的,是时代洪流之中,那祖先细弱却清晰的叮咛。
无论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民族内核,还是大禹治水,负荆请罪等美谈,都是文字所传承的内容。
当新时代的车轮缓缓驶过,是中国文字永远牵引着彼端,让我们在全力奔向未来之时,能温柔地向来时的路回眸一望。
倘若说文字体系是中华文化具体意义上的生命力,那么中国精神则是中华文化抽象意义上的生命力,犹如一潭永不干涸的泉水,源源不断地送出希望的清流,所及之地,便创造了一方生机盎然。
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随我一起,追溯中国历史,那里,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熊”的豪情气概;有“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的深刻思想;有“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进步精神。
而当你将目光投向现在的世界中,你便能发现,英国学者罗素1920年的预言如今已成为现实,丝绸之路蜿蜒盘旋,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广阔胸襟;疫情面前,一声令下,全城闭门的规则意识正完美呈现。
中华精神从未随着时光老去,它永远地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将所有奔跑的身影烙印在了历史的眼中。
描写国潮的唯美句子简短(精选100句)

描写国潮的唯美句子简短(精选100句)国潮是指具有浓厚中国特色和时代氛围的文化潮流。
它代表了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与重塑,融合了传统元素与时尚潮流,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创造力。
下面是一些描写国潮的唯美句子,以简洁而精炼的语言描绘出国潮的魅力。
1. 国潮如海,汇聚着文化的浪漫与激情。
2. 在国潮风潮中,寻找中国独有的美丽与优雅。
3. 穿越时空,弥漫着国潮的独特韵味。
4. 国潮犹如一幅缤纷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时代。
5. 深情的回眸,国潮在眼中流光溢彩。
6. 国潮如烟,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它的魅力。
7. 国潮风华正茂,唤醒了我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8. 国潮的脉络,是中国文化不朽的烙印。
9. 国潮在岁月的洗礼中,焕发出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10. 国潮让生活充满了仪式感与情感的温度。
11. 国潮是一抹青春的记忆,时光与潮流的结晶。
12. 国潮是一种时代的共鸣,追寻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13. 融合东方古典与现代潮流,国潮散发着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14. 古老的庙宇里,传承着国潮的文化精髓。
15. 国潮在时尚的大舞台上,创造着独有的华彩。
16. 国潮的美,寄托着对中华文化的敬仰与热爱。
17. 国潮如一泓清泉,涤荡尘世的浮躁与杂念。
18. 国潮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与关注。
19. 在国潮的熏染下,我们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时尚态度。
20. 国潮是一道独属于中国的文化风景线。
21. 国潮的绽放,让我们秉承着传统文化的底蕴。
22. 国潮是一种温暖的象征,让我们感受到家的味道。
23. 国潮的流行,让我们找回了童年的那份纯真与快乐。
24. 在国潮的迷离中,我们找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5. 国潮的灵魂,激发了我们对创新和设计的无限探索。
26. 国潮仿佛是一种魔力,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感动。
27. 国潮的节奏,唤醒了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与激情。
28. 国潮的艺术,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与主流

19、金:金曾定都北京,晚期迁都开封20年,直到 灭亡。
(二)解 读
中原文化亮点:
1、史前文化 3、政治文化 5、思想文化 7、英雄文化 9、商业文化 11、医学文化 13、诗文文化 15、饮食文化 17、武术文化 2、神龙文化 4、圣贤文化 6、名流文化 8、农耕文化 10、科技文化 12、汉字文化 14、宗教文化 16、民俗文化 18、姓氏文化
7、英雄文化
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位 军事家——黄帝
7、英雄文化
春秋时著名女英雄 ——花木兰
花木兰画像
常香玉《花木兰》剧照
7、英雄文化
民族英雄的典范 ——岳飞
8、农耕文化
原始农耕图
9、商业文化
商业鼻祖—王亥
商圣—范蠡
清 明 上 河 图
洛阳——丝路起点与大运河交汇之所在
国家文明时代约3300年。
中原考古序列
南召人
许昌人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
二里岗文化
王朝序列
1、夏: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曾多次迁都,主 要国都有三个:洛阳偃师二里头,阳城(今郑州登 封,也在洛阳附近),阳翟(今许昌禹州)。 2、商:商朝曾多次迁都,比较重要的有三个:洛阳 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 3、西周:西周的国都有两个,一个是镐京(在今陕 西),另一个是洛阳。 4、东周:东周定都洛邑(今洛阳),持续时间达数 百年。 5、西汉:西汉的主要国都是长安(今西安),但早 期也曾短期定都洛阳。 6、东汉:东汉定都洛阳。东汉末年董卓把汉献帝挟 持到长安几年。 7、曹魏:曹魏早期定都许昌,后来曹丕定都洛阳。 8、西晋:西晋定都洛阳。西晋末年皇帝被挟持到长 安几年。 9、北魏: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来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0、隋:隋文帝定都长安,隋炀帝迁都洛阳。 11、唐:唐的主要国都是长安,洛阳为东都。晚唐 时朱温把唐朝皇帝挟持到洛阳几年。 12、武周:武则天篡夺李唐王位,建立武周,定都 洛阳,称洛阳为神都洛阳。 13、后梁:后梁定都开封,后迁洛阳。 14、后唐:后唐定都洛阳。 15、后晋:后晋定都开封,曾短期都洛阳。 16、后汉:后汉定都开封。 17、后周:后周定都开封。 18、北宋:北宋定都开封。
时代精神作文800字高中素材【2篇】

时代精神作文800字高中素材【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时代精神作文800字高中素材【2篇】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议论文_作文700字_议论文范文_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议论文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也要正视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发扬传统文化。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1鲁迅先生有言: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进步。
国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惟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
总有一些人,将国之魂魄永存心间,光耀历史。
“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
研究红学就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
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他一生都在文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的传递着知识的薪火。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
你,独坐于简陋屋舍,笔起笔落,涌起层层墨香。
曹雪芹为一部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百年后,你为一部红楼,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光阴,建起红学“四支”,使红楼之光华,粲然世间。
如今,你的名字便与红楼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
周汝昌太爱红楼,这一爱,就是一甲子时光。
六十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学子,到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du。
他于红楼,更像一位母亲,一手拉起传承,一手拉起创新,在红学研究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印度古谚有言: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
只有弘扬和继承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
一代大师,黄裳,风华正茂之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
姜桂之性,老而弥新。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激情,点亮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心灵的大门。
他一生藏书无数,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挥洒;他打破文体的规范,在文学的草原上任意驰骋。
他的文字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播近土壤就会长成一颗颗橘树,一茎茎绿荷,一兜兜灵芝,一朵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跨越上下五千年的遥远芬芳,弥漫于天地之间。
黄裳的文字,融合了二周文字的精髓,既有鲁迅的激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闲致;既有情趣和情调,又有观点和见解。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结尾(14篇范文参考).doc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结尾(14篇范文参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结尾篇1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数干年来,在一代代的传承与接继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明灯从未熄减;再观今日,这莹莹灯盏已然递至你我手中,成为一份新时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认为,传灯经典,我们仍应循前人之路,以所具创新之手,托起中华文化的光亮。
循旧时路,不改中华文化昔日颜。
传中华传统文化,自要守住文化本真;而对于传统方式的继承,无疑可使传统文化行走于最适宜其原本形态的道路上,留存那份韵与味。
“最美女国士”叶嘉莹先生正是以传统方式守护着国风,她让我们见识到传统的美与庄重,让我们见识到中国人的深沉与从容;而如今,对于国学经典的诵读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部分这一现象,也体现了中华文化正以其千年来有条不紊的步履迈向今天。
传承经典,我们不能打乱传统自己的步调,而应顺势跟上其足迹,方得谓“传”与“承”。
以创新手,妆点中华文化新篇章。
但这种跟从并非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洪流之下,我们更应将时代的变化恰然融入传统,方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华夏土地上更深地生根,绽出新的花朵。
故宫文创的走红,正是一次新陈融会,以新表古的成功尝试;《唐宫夜宴》演出的广受好评,愈表明中华文化如今姿态已与时代有了更甚的契合。
嫦娥、玉兔、墨子、天宫……我们以过去的名字呼唤着航天的将来,《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我们在一方银幕中窥见了千年湖光山色。
正是在这种秉古与创新和鸣,传承与翻新的结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将会永为中华民族汲取文化自信的泉源,在时代的怀抱当中生生不息,得到更好、更久的传承。
面对中华文化,我们应存起古韵,谱其新章。
一根游丝,串联中华上下五千;一曲《国风》,响彻神州天地间。
莫忘回首向来路,也应新唱《杨柳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做到顺其古风之遗,又要令其历久弥新。
“独寐寤言,永矢弗”,在传统与创新相济的明天,相信我们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财经大学
(时代文化回眸)结业论文
文化构筑历史
中国书法文化的影响
姓名:郭宏霏
学院:税务学院
学号:0106100106
日期:2011-12-06
题目:中国书法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
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
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
践。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关键词:中国书法 深入生活 传统文化 民族品格
正文:
【中国书法文化】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
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
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
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
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
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
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
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
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
“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
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
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
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书法艺术概述】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
极其丰富、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仍在人类文化的宝库中耀耀生辉。它主要是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
行次章法等造型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境界。世界上拥有
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而中国的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堪称首屈一指。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刻辞和青
铜器题铭。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篆、隶、草、楷、行五种书体以及手札、手
卷、扇面、中堂、条幅、对联等多种形式。书法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参与者最
广泛、最受大众喜爱并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
美意境和艺术精神。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为“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书法艺术深入生活 影响巨大】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中国成熟的文字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刻辞和青铜器
题铭,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因此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最早的中国书法也可
追溯到这个时期。
与其他民族文字的书写几乎总是导向一种装饰趣味不同,汉字书写走的是一
条以日常书写为基础、以表现人的内在情感与精神为目标的道路,并逐渐发展成
为一门复杂而微妙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汉字结构的复杂性,使得中国书法在
视觉上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造成了书法线条的丰富变化。
这种变化的复杂与丰富构成了中国书法从形式层面跨越到精神层面的基础。
汉字书写最初以书面交流的实用性为目的,但在书写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汉字
书写所表现出来的美感,由此把它发展为一门自觉独立的艺术,这一特性吸引越
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参与其中,加速了书法的文人化进程,文人士大夫逐渐成为
中国书法艺术实践的主体。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提升了书法的地位,使书法在中国
艺术的殿堂里占据独特的中心位置,并对中国绘画等其他传统艺术产生重大影响。
在传统艺术中,没有哪一样如书法这样如此深入到中国人传统生活的方方面
面,无时无刻不与日常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如此
重要的作用:印刷术发明以前,以书面形式记录信息进行沟通交流的功能都由书
法承担,如书信、公文、典籍等;书体有篆、隶、草、楷、行;形式也丰富多样,
从手札、手卷、扇面到中堂、条幅、对联等,一应俱全;书法的展示空间从室内的
家居、殿堂、商铺、寺庙延伸到大自然的名山大川;书法发生的空间可以是书斋,
也可以在舟车中、战马上;日常生活的很多材质都可以成为书法镌刻或书写的媒
质,如纸张、金属、石头、木板、织物等;书法也出现在国家庆典、祭祀等重大活
动以及平民的喜庆、丧葬、宗教等日常活动中并承担重要功能,如石碑石刻、青
铜器铭文、春联、墓碑墓志、抄经等。
书法表达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庸中和”等中国哲学思想以及中
国人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独特意识。人们常从自然中感悟书法,把书法中的文字看
作是有生命的形象。
【书法艺术精微笔墨 博大精深】
依托于汉字的书法,历经三千余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
符号、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
“大道至简”,中国书法以至简至赅之形体呈现至博至深之内涵。书法所用的
工具材料极其简单:一笔,一墨,一纸,由此来成就单纯的“一划”,而这单纯的“一
划”,穿越古今,遨游天地,寄托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构筑起中国人重要的精神生
活空间,被赋予了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民族的、哲学的、道德的复杂内涵。
中国书法首先是一门造型艺术,是“形”学,融入了中国人对空间之美的独
特的智慧感悟。中国书法表现出两种形态的完美结合:着眼于书法的结构秩序,
偏重静态的建筑性的美的规律,此时,它是流动的建筑;着眼于书法的气势变化,
偏重动态的音乐性的美的规律,此时,它成为了凝固的音乐。
书法的达性抒情出于天性,是人性的真实流露,但它应该有所节制,应遵循一
定的秩序,其标准就是超越个体之上的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共性的审美
理想,它以中国的哲学、伦理为依托,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这种情才是超越时空的
大情大美,才能超越于某个时代、某个地域被广泛地接受。在这个意义上,书法已
经被提升到由“技进乎道”的形而上精神层面,书法被灌注了大量超越书法本身
之外的丰富内涵,书法永恒的魅力也在于此。
在中国传统艺术当中,没有哪一种如书法一般对作者提出了如此之高的综合
要求,除了技术层面的因素、个体的性格、人生经验以及生命感悟,还要有哲学、
美学、文学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素养高度,这样的高度需要人们预付一生的生命,
达到最后的“人书俱老”,这也正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最大区别之所在。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自然万状、胸中块垒、民族品格,都
寄寓于这一毫管、这一笔墨。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血脉借助于这一笔墨汩汩流
淌。中国书法的这“一划”穿越于天地之间,遨游于古今之时,成为栖息中国灵魂
的永恒园地。
参考文献
: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5/14/c_12100914.htm
http://www.zh5000.com/ZHJD/zgsf/zgsf-index.htm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425/16/138573_3265486.shtml
《中国书法文化》
《光明日报》(1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