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饮食文化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合集下载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

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

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

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

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前言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产资料和适合生存的环境,同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乃至所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饮食文化受地理因素影响,而地理环境有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之分 ,它们对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地域广阔 ,地域环境差异大 ,但这也是形成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众多各具特色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

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各地食物特色,居民生活择食多是“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就地取材。

地理环境的不同催生了各自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菜系。

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四大菜系在我国源远流长,独领风骚。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为此有“南米北面”的说法。

我国历史久远,文明博大,各地风俗不尽相同,而口味的多样性也是反应我国各地区饮食的一大特色。

浅谈中国饮食与人文地理的关系

浅谈中国饮食与人文地理的关系

浅谈中国饮食的发展与人文地理的关系浅谈中国饮食的发展与人文地理的关系摘要:民以食为天,无论走到哪里,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食物,经过各种加工和长期以来的人类对其的改进,进而演变成今天的中华美食。

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大,形成了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所以本文所探讨的就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对饮食的影响。

关键字:中华饮食地理发展历史一、引言:(一)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最初的饮食文化是从火堆中孕育出来的。

蒙昧时代,由于天火的原因,时常发生火灾,能从大火中逃出来的野人难以抵制烧熟的野兽和坚果的扑鼻焦香,把他们捡起来放在嘴里,舌上的味蕾立即反馈出一股求之不得的食欲,这就成了人类结束茹毛饮血时代的一个信号。

经过了很多年的尝试和失败,原始人群终于懂得了如何利用自然火,控制火种,从此走上了吃熟食的道路。

并且,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最初的烹调是“烧烤”和“膨爆”(把植物种子放在炭火上爆米花来吃)。

熟食的饮用使原始人的体质以与生产生活都有了飞快的发展和进步。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旧石器和新石器交替期间,我们的祖先终于从“狗尾草”的籽实中,选出第一种粮食作物,这就是小米。

而养殖业主要是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是六畜具备了。

经考证,当时的家畜主要为猪,狗,牛,羊,鸡。

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展。

为了满足当时社会上人们的需求,蔬菜的种类,食物的种类,以与烹调食物的方法都有了更大的改进。

出现了调味品,发明了发酵技术,食物的保鲜和储藏技术等。

(二)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589年,农业生产跃上新的台阶。

长时间的时间和积累,人们掌握了更加先进和娴熟的生产技术,并且也发现了更多的蔬菜和水果的种类。

使人们所使用的食物营养丰富,更加美味。

与此同时,食品制造也有了新的突破。

出现了制造豆腐等豆制品,酒,植物油,蔗糖,点心面食等技术。

在饮食上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地理环境对南北方饮食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南北方饮食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南北方饮食的影响: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

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

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

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

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

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北方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高粱,还伴有各种杂粮,一般以面食为主,如馒头、花卷、包子、饺子、馄钝、烙饼、面条等,北方菜系比较粗犷且清淡,主要以酱(酱骨架之类的),红烧(红烧肉之流),炖(小鸡炖蘑菇之类)等烹饪技巧为主,煎炸煮焖烩炒,样样俱全,讲究一日三餐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

由于北方独特的水土和地理环境,使得醋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像山西的饮食文化,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山西人嗜好吃面,兼喜汤饭,汤料丰富而鲜美,构成了山西这个由杂麦王国到面食王国的血脉渊源。

南方主要农作物为水稻,一般以米饭为主食。

南方人对事物做工精细,如面食,南方的馒头包子等,是香嫩细滑,个头不大。

海南面食种类繁多,做法也多样,有汤粉,卤面,炒面,炒粉类。

由于沿海地区的环境因素,海南人爱吃海鲜,家家户户的饭桌上必有一条鱼,虾蟹贝类也是海南人的最爱。

海南的吃法崇尚鲜嫩、清淡,很多食物为清蒸,水煮,做的过程中放极少的调料,吃的时候再配以调料蘸着吃。

以海南的白切鸡为例,做法独特。

就是把鸡放在清水里煮,加点盐,大概于八分熟的鸡口感最嫩滑,还有特别的调料,就是用鸡汤拌上葱蒜等作为调料,有的地方还有山茶油或香麻油调配姜丝、蒜茸、桔汁、精盐等制成的佐料,别有一番风味。

南方的粥也与北方有很大的差别,北方的粥比较单一,但南方人,不仅粥里放菜,就连火腿、蛋,肉沫一鼓脑往里放,甚至粽子都裹香肠、鸡蛋等。

农业与美食文化的地理联系

农业与美食文化的地理联系

农业与美食文化的地理联系农业与美食文化是两个看似独立,实则密切相关的领域。

农业作为人类生产食物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美食文化的形成。

而美食文化则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农业生产的结构。

本文将从地理角度探讨农业与美食文化的相互关系。

一、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农业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

不同的地理环境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因此世界各地的农业种植结构和食物来源也各不相同。

例如,我国南方多丘陵地形,适宜种植茶叶;北方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这种地理环境导致的农业生产差异,进而影响了各地美食文化的特点。

二、农业与美食文化的联系1.食材来源农业为美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食材。

世界各地的美食基本上都离不开农产品,如米、面、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

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食材来源也决定了当地美食的特色。

例如,我国沿海地区多海鲜美食,而内陆地区则以肉类和蔬菜为主。

2.烹饪方法农业的发展也影响了烹饪方法。

随着农业生产的丰富,人们的烹饪方法也日益多样化。

例如,我国有炖、煮、蒸、炒等多种烹饪方式,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各种食材,发挥其风味。

3.饮食习惯农业的发展还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在农业社会,人们以粮食为主食,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农业生产的丰富,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多样化。

例如,我国南方人喜欢吃米食,而北方人则喜欢吃面食。

4.饮食文化传统农业与美食文化还体现在饮食文化传统上。

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如我国的节日美食、地方特色美食等,都反映了农业与美食文化的紧密联系。

这些传统美食往往具有地域特色,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三、农业与美食文化的互动发展1.农业推动美食文化创新随着农业的发展,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不断涌现,推动美食文化的创新。

例如,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转基因食材成为可能,为美食文化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

2.美食文化引导农业发展美食文化的需求也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美食地理之健康饮食知识

美食地理之健康饮食知识

美食地理之健康饮食知识健康饮食知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越来越高。

健康饮食不仅仅关乎身体健康,还与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本文将介绍美食地理之健康饮食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通过地理因素选择和构建健康的饮食。

一、地理环境与饮食习惯地理环境是一个区域内饮食习惯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地理环境下,物质条件和气候差异导致了不同的饮食偏好和习惯。

例如,在季风气候的地区,人们更偏好食用大米和海鲜,而在高寒地区,人们则更倾向于食用高蛋白质和高热量的食物。

二、地理因素与健康饮食选择1. 气候条件与季节性食品: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导致气候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着当地食物的生长和供应。

根据不同的季节性食品,人们可以选择并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

例如,在夏季,人们常常可以食用到新鲜水果蔬菜,而在冬季,人们可以选择食用滋补温暖的食物。

2. 地理特产与营养价值:不同地区因为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的差异,可能产出不同的特产食材。

这些特产食材往往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能够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元素。

因此,在食材选择上,人们可以尝试寻找当地特产,以更好地满足身体所需。

3. 地理因素与饮食文化:地理因素也对当地的饮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地理位置靠近海洋的地区,人们的饮食文化可能与海鲜紧密相关;而在内陆地区,人们可能更喜欢粗粮和肉类等食物。

因此,在了解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人们可以逐步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三、地理环境与健康饮食的挑战1. 饮食结构失衡: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饮食偏好和习惯,可能导致人们在某些营养素的摄入上存在不平衡。

例如,寒冷地区的人们可能更喜欢食用高热量的食物,但往往会忽视蔬果的摄入。

因此,地理环境带来的饮食结构失衡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2. 食品安全性: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会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地区可能存在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当地食品的安全性。

美食的地理文化与环境对菜肴的影响

美食的地理文化与环境对菜肴的影响

美食的地理文化与环境对菜肴的影响菜肴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提供了食材的丰富与多样性,而文化则决定了菜肴的烹饪方式和烹调习俗。

本文将从地理、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探讨这种影响。

1. 地理环境与食材多样性地理环境是影响菜肴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理环境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土壤组成和地形地貌等,这些条件为不同食材的生长提供了先天条件。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南方地区的菜肴以米饭为主要主食;而寒冷干燥的气候则使得高寒地区的菜肴以小麦面食为主。

不同的水果、蔬菜、肉类等食材也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和口感。

2. 文化对菜肴的影响文化是菜肴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动力。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这些传统和习俗渗透到人们的饮食方式中。

例如,中国的炒菜、烧烤等烹饪方式,日本的寿司、刺身等独特的制作工艺,印度的咖喱菜肴等,都是文化对菜肴的影响。

文化的不同还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饮食禁忌和食材偏好。

例如,以牛肉为主要食材的西方国家,往往不食用有关骨头和内脏等食材,而以鱼类和海鲜为主的岛国,鱼头、鱼鳞等通常也不会被浪费。

3. 环境保护对菜肴的影响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也对菜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人们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健康、安全、可持续的食物。

这种环境保护的意识对菜肴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产生了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本地食材,尽量减少运输环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植物性食品的兴起,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和动物保护的关注。

素食菜肴、无麸质菜肴等在餐桌上越来越受欢迎。

4. 地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对菜肴产生了影响。

移民和旅游的增加使得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菜肴互相借鉴,融合出新的口味和烹饪方式。

例如,中餐在西方国家的兴起,日本料理在世界范围内的受欢迎等都是这种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地理文化与环境对菜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方式,从饮食习俗到环境意识,都对菜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地理环境与饮食

地理环境与饮食

地理环境与饮食地理环境与饮食篇一: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摘要: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它们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大,这是形成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众多各具特色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地理环境;饮食文化;菜系1.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1.1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色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

越是历史早期就越是如此。

例如海边以海鲜菜著称;江湖以河鲜菜著称;而峡谷激流段的河鲜因鱼虾需抗急流才能生存,使肉具弹韧性,吃起来不只特别鲜美,还有特殊的口感;山区则以野味和山珍著称;干旱区的牛羊肉少膻味、瓜果菜质量佳。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暖温带气候,降水较少,大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旱作物,因此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

馒头、包子、花卷、饺子、烙饼锅贴、都离不开面粉。

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水网密布,水稻广泛种植,因此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

如米粉、糕团、粽于、汤圆、糍粑、堆油、沙糕等都是米制品,粥和饭的品种繁多。

一般同一或地域相邻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相类似,其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但若是自然地理环境反差较大,其饮食文化也会形成巨大反差。

如西藏高原毗连四川盆地,因地理物候的截然不同以至于饮食文化形成了巨大反差。

又如黄河下游濒海地区鱼盐便利,运河转运物资方便,与黄河中游内陆地区典型的自然经济农业。

历史上形成了在菜肴用料,加工方法,口味及品目等总体风格上的诸多不同。

下游地区菜肴中多海味、多鲜活,而中游一带偏面食、畜禽、善汤煮。

即便是在同一区域,因自然环境的差异,也会导致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如号称“西藏江南”的察隅、墨脱、波密、林芝一带地区,因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气候暖热湿润,显现出浓郁的热带、亚热带景观。

这里水稻田随处可见,茶园散布在缓丘上,其植物性食料显然多于雪域高原其它地区,因此其饮食文化也表现出与同一地域其它地方有所不同的特点。

地理环境差异对南北方饮食的影响

地理环境差异对南北方饮食的影响

地理环境差异对南北方饮食的影响饮食自古以来对于百姓来说都是的头等要事,而“以食为天”的中华民族,则更是值得一提。

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大,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使得我国南北方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导致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通过阐明地理环境差异对我国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影响,加深对文化与环境重要联系的理解,从饮食中看中华优秀文化。

(一)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

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

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环境适合种植生长习性喜热喜湿的水稻。

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

所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二)南甜北咸长期以来,我国北方人爱吃咸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口重”。

我国北方地处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无锡炒鳝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对北方人讲,根本没法吃。

广东、浙江、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爱吃甜食。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糖用甜菜现在主要分布在40°N 以北地区,而在我国古代没有甜菜,北方居民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间的延续,这种咸甜相对的趋势会减弱的。

(三)菜系菜量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

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

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地理看饮食文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
在此,我主要以身边的同学为例,来探讨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不同饮食习惯差异。
我来自湖南,众所周知,湖南人爱吃辣。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
这是因为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而又因地理位置
的关系,湖南气候温和湿润,故人们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湿。用酸泡菜作调料,
佐以辣椒烹制出来的菜肴,开胃爽口,深受青睐,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饮食习俗。
我的一位室友来自四川,与我一样爱吃辣。而川菜是以麻辣称著,四川地处盆地,
更加潮湿多雾,四季阳光少,空气湿度大,这跟湖南的湿润气候很像,吃辣也主要是
提神去湿。而我一位山东的同学也好吃辣,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部分地区气候也
是湿润多雨,而东北人吃辣更多的原因是用于御寒,因为东北气候过于严寒,吃辣也
可以驱寒。
从这些基本可以总结出居住在温湿或严寒地区的人比较喜好于吃辛辣食物。
来到上海就读以后,一开始很不能适应这里的饮食,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菜肴都
偏甜。上海菜,也就是本帮菜,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糖为主,它吸取外地菜特
别是苏锡菜的长处。而苏锡菜的特点就是放糖多,对于北方人来说甚至难以入口。这
其实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南方的蔬菜
瓜果更是丰富多产。南方人被糖类“包围”,因而在口味上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
惯。
再来说说山西人。山西等地,特别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水土中含有大量
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长年食用,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
石。这一地区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
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和南方相反,北方人在饮食口味则偏重于咸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温和多雨,气温相差较大。这样的气候,使得北方蔬菜的产量较少,因而蔬菜显得尤其
珍贵。由此,北方人在蔬菜的食用上选择腌制的方法,这样就能使得蔬菜的食用时间延长。
腌制的食物在口味上就偏咸,从而也就导致了北方人口味上的偏重。
而南北方在主食上最大的差异就是,南方以吃米饭为主,北方则以吃面食等麦制品为
主。这也与南方多雨气候湿润,北方少雨气候干燥有关。这种差异在更早的年代较为凸显,
由于如今交通发达,地区交流更多,导致这种主食差异在现在看来不太明显。不过我河南的
同学现在也还是以吃面食为主,但是也会把米饭当做主食。
但是在更北的内蒙地区,他们的主食则是肉类。我们班内蒙古的同学也是一日三餐不离
肉,吃得也是比较豪爽,相对的身体也比我们来说更为健壮。因为蒙古多草原,而气候也不
易种植,使得蒙古族以畜牧业与狩猎为主,这就直接导致了蒙古族一日三餐不离奶和肉。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各不相同,催生了各自极
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菜系文化。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尽相同,
这种口味的多样性也是我国饮食的一大特色。总的说来,地理位置和环境对于地区性饮食文
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影响。

朱明立
10080340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