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李政道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T 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
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
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
三年后,在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1984年获得全校级教授这一最高级职称。
至今他仍活跃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自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访问,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他向有关方面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于1980年代设立CUSPEA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0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莙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台湾)等五所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莙政学者。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7年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1

物理学奖美籍华裔,李政道(Tsung-DaoLee1926-),发现在弱对称下宇称不守恒原理李政道,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另有同名之国际著名免疫血液学家,中国HLA专业的奠基人,现任台湾慈济骨髓捐献资料中心主任李政道。
生平经历学术活动(13张)学术活动(13张)李政道,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
李政道曾在东吴大学(苏州大学)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战,中学未毕业。
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
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停学。
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自己毛遂自荐,找到当时的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大猷。
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
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
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
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
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奋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回国访问自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和夫人开始回国访问,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设立私人教育基金,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个人亦喜随笔作画并积极倡导科学和艺术结合。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事件背景
季承坦言,“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对于这段恩 怨,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深以为憾,但各执一词。杨振宁虽然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 他最先对外公开“事实真相”。杨振宁还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来表达 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他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李政道在普林斯顿工作,既有成就又很愉快。但此时纠纷却发生了,由头是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 问题。
这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 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季承写道,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 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 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季承写道:“推而广之,似乎只要是李政道赞成的,杨振宁就反对。杨振宁的个人意气远超出了高能物理领 域。意气的来源完全在杨振宁。相反,李政道却没有表示出对杨振宁回国后所作所为的个人意气。人们看不到 ‘只要杨振宁主张,李政道就反对’这种现象。”
季承对本刊表示:“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
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
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时间, 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
论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政道耿耿于心。那时,他并不知道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 也参与其间。据杨振宁回忆,上述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杨振宁本想把李政道放在前面,因为李毕业后科学事业 一直不顺利,要帮助他,可是杜致礼根据“女人的第六感”出面阻止,说李政道这个人不值得他这样信任。
杨振宁中国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杨振宁中国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57年,杨振宁成为中国及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守恒破缺”的理论,为粒子物理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杨振宁的成就不仅代表了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中国南京,194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在二战期间,他因远离战火,并且母校清华大学被迫迁往四川,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学术研究。
1945年,杨振宁赴美国参与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研究,师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奥本海默。
在奥本海默的悉心指导下,杨振宁逐渐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称守恒破缺”的理论。
他们的理论假设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现象可能存在。
这项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后来的实验证实,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对中国科学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成就不仅仅是科学上的突破,更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象征。
他的获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杨振宁在晚年回到中国,积极倡导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
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及其他重要职务,致力于培养和推动年轻学者的成长。
杨振宁的领导力和激情对中国的科学界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培养出更多的中国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总结起来,杨振宁作为中国及亚洲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属于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的骄傲。
他的理论开创了新的领域,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杨振宁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更是以身作则地培育和推动着中国的科学研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学史上,激励着后人继续追求科学的真理,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物理学家杨振宁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物理学家杨振宁事迹及颁奖词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物理学家杨振宁事迹及颁奖词,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物理学家杨振宁英雄事迹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而且想成为一位实验物理学家。
1943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
1946年,杨振宁进入芝加哥大学费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费米的指导下写篇实验论文。
当时,费米正忙于在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军事技术研究。
像杨振宁这样初到美国的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入阿贡实验室的,于是费米建议杨振宁先跟泰勒做些理论研究,实验则可以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
艾里逊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教授。
在费米的推荐下,杨振宁成为艾里逊的6名研究生之一。
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
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一天,一直在关注着杨振宁、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关切地问杨振宁:“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是的。
”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诚恳地说。
“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
”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
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
一方面,他从心底深处感到自己做实验确实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输,非常希望通过写一篇实验论文来弥补自己实验能力的不足。
他十分感谢泰勒的关怀,但要他下决心打消自己的念头实实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再告诉您。
”杨振宁恳切地说。
杨振宁认真思考了两天。
他想起在厦门上小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课,杨振宁兴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鸡,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爸妈看了笑着说:“很好,很好。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自1901年创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在物理学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下面是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 杨振宁(1957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因物理学研究而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杨-李理论”,对于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和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李政道(1957年获奖)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基本粒子和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还在物理学领域的其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3. 高斯古(1957年获奖)高斯古是中国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独立研究者。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基本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量子色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杨振宁(1963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二次获奖是因为对于非守恒性理论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宇宙学和相对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5. 杨振宁(2004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三次获奖是因为对于超导性和超流动性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凝聚态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 高锟(2012年获奖)高锟是中国第六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7. 丁肇中(2016年获奖)丁肇中是中国第七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奖项。
他的研究成果在粒子物理学和中微子物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要影响。
8. 陈建功(2018年获奖)陈建功是中国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于激光的产生和应用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7年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1

美籍华裔,杨振宁(ChenNingYang1922-),发现在弱对称下宇称不守恒原理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人物简介杨振宁杨振宁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5年应聘担任国立华侨大学名誉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现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到国内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
1934年,专门为杨振宁请老师讲习《孟子》。
个人经历1942年前杨振宁与翁帆婚纱照杨振宁与翁帆婚纱照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而出国了。
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1942年后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物理学奖得主,是中国(后加入美国籍)的两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奖理由是他们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研究的重大转变。
杨振宁(Chen-Ning Yang,1922—),出生在安徽合肥。
父亲杨武之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原清华大学(后转入西南联大)教授。
由于家学渊源,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
抗战时期,他在昆明的西南联大获得理科学士学位,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
1944年在清华大学获得科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1945年冬,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长期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
1964年加入美国籍。
1966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工作。
1971年回国访问,此后曾多次回国,为中国科技发展献计献策,为中美科技交流牵线搭桥。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居住于清华园的“大师邸”。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满足了他父亲久违的心愿。
2017年,扬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代理论物理学许多领域的发展,都与杨振宁的名字分不开。
1949年,杨振宁与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一起,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式,即费米-杨模型。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规范场理论,确立了他作为20世纪后1半叶物理学奠基人的地位;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重大成果冲破了当时物理学界的传统观念,促进了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被科学家们称之为“科学史上的转折点”。
杨振宁自始至终都认为,青少年时期在国内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自己事业取得成就至关重要。
然而,了解现代物理学的人都知道一点,尽管宇称不守恒定律为杨振宁赢得了诺贝尔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高成就,他最大的贡献是杨-米尔斯理论,这是现代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是背景更加宏大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李政道。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李远哲。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朱棣文。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高行健。
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钱永健。
高行健是法籍华人,其余为美籍华人。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市人。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而出国了。
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赴美入芝加哥大学
李振道,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
李政道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战,中学未毕业。
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山东日照,先后在重庆、南京和青岛上小学。
1948年随父母去台湾,又在台中读了一年小学。
1949年丁肇中先考入台北成功中学,次年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
1955年建国中学高中部毕业,考入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年转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崔琦1939年2月28日,出生在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肖旗乡范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在村里小学毕业后,他于1951年在北京读书,次年到香港培正中学就读。
1957年香港培正中学毕业,1958年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
高行健出生于江西赣州,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是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做过抗日剧团的演员。
在母亲的影响下,高行健对戏剧、写作产生了兴趣,从小就有涂鸦的爱好。
1950年,高行健全家搬到了南京
1952年,高行健就读于南京市第十中学,以前这所中学是一个教会学校(金陵大学附属中学),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西方翻译来的著作。
另外高行健师从画家恽宗瀛先生学画素描、水彩、油画以及泥塑。
对这段时光,高行健回忆到:“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
我的中学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梦里”。
高行健1981年的著作《现代小说初探》1957年,高行健高中毕业,听从母亲的建议,没有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而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1962年,高行健从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
1970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期间曾到安徽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
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
1977年,在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
1979年5月,作为全程翻译,陪同巴金等中国作家访问巴黎,回国后高行健发表了《巴金在巴黎》。
198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1982年,与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7年,高行健应邀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
1988年开始,在巴黎定居。
1989年,成为法国“具像批评派沙龙”成员,以后连续三年参加该沙龙在巴黎大皇宫美术馆的年展。
1992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1997年,高行健加入法国国籍。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在新泽西州利文斯顿长大。
钱永健的家族可谓是“科学家之家”,家中有多位工程师,他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舅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教授。
李远哲 (Yuan Tseh Lee) 1936年11月29日生於台湾新竹,他的父亲是一名画家。
李远哲1959年台湾大学毕业后到新竹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
1962年赴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1965年获博士学位。
后到哈佛大学化学系随赫施巴赫(D.Herschbach)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1968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教,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
1974年后在柏克利加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劳伦斯·柏克利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
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4年回台湾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2006年10月卸任。
朱棣文 (Steven Chu) 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祖籍中国江苏太仓。
父亲朱汝瑾是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母亲李静贞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到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1983年任该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
198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
1993年6月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