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渔沟中学高三历史阶段性试题(二)
最新2018高三历史下-等级考调研(二模)试卷带答案

最新2018高三历史下-等级考调研(二模)试卷带答案高三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A.君主开明B.政治统一C.思想繁荣D.社会转型2.右图所示政令出自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3.7—9世纪,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当时接待这些使节的机构是A.政事堂B.门下省C.礼部D.市舶司4.下列历史现象发生在宋代的是A.各国先接受朝廷册封才获准与华贸易B.江南地区大量种植玉米等高产作物C.西方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学传播到欧洲D.广东农家子弟赴东京参加科举考试5.明末,广东巡抚林富奏疏:“正德十二年,有佛郎机夷,突入东莞县界。
”“佛郎机夷”当指A.葡萄牙人B.英国人C.法国人D.德国人6.清史学家章学诚强调治史最要紧的是A.史才B.史学C.史德D.史识7.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
”其中“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A.洛克B.伏尔泰C.孟德斯鸠D.狄德罗8.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美国未与清政府签署《北京条约》,这是因为它正忙于A.民族解放战争B.应对国家分裂C.解决经济危机D.反击德国纳粹9.在吸收佛、道思想成果基础上对儒学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A.孔孟之道B.汉代经学C.阴阳学说D.宋代理学10.下图两种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分别是A.煤炭/石油B.电力/煤炭C.内燃机/蒸汽机D.蒸汽机/内燃机11.2018年是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170周年,这本著作最早翻译成中文是在A.洋务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2.导致欧洲版图发生以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拿破仑战争的后果B.第一次世界大战C.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D.第二次世界大战13.英国从“大英帝国”到“英联邦”反映的实质是A.殖民统治的衰落B.世界霸权的确立C.工业社会的形成D.政治制度的完善14.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表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 6.54% 5.72%棉纱担 6.94% 4.86%印花布匹14.25% 4.98%上表中税率的变化导致了A.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中国B.清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C.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D.外国纺织品占领中国市场15.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下列由周恩来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有①南昌起义②中共“一大”③亚非会议④中美正式建交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6.下列摘要出自1943年《开罗宣言》的是A.“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
安徽省渔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渔沟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测试题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1.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
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影响B.个人素质的差异C.宗法制的影响D.封建家长的喜好2.“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A.夏朝B.秦朝C.唐朝D.元朝4.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5.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A.夏朝B.西周C.秦朝D.唐朝6.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地地地方方方年代年代A B C D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8.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希腊民主的形成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发展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9.下列关于罗马法起源与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A.《十二铜表法》、习惯法、《民法大全》、万民法B.习惯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C.万民法、《民法大全》、习惯法、《十二铜表法》D.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万民法10.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201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含解析

河西区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二)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本试题分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第Ι卷(选择题共44分)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蓝或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填写在第Ι卷的表格中1—11题的位置。
2.本卷共11小题,每题4分,共计44分。
在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
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
这表明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三省长官权力受到了限制,这说明了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C正确。
此时,三省议事仍存在,到宋朝才名存实亡。
B错误,新设官职与其并存,并非融入。
D错误,不符合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C2.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商业现象,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应为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②“平遥生意通天下,票号风云卷聚财。
”③“柳梢挂月黄昏后,夜市张灯白昼然。
”④“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②③①④【知识点】商业的发展【试题解析】①反映了市坊分离,它出现于宋朝以前。
③指的是夜市,它出现于宋朝。
②指的是商帮,它出现于明清。
④指的是列强经济侵略,它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
综上,本题选B。
【答案】B3.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
”路德的观点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路德反对教会传教的作用,D符合此信息,故选D。
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社会等级森严D. 音乐发展迅速2.“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
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
”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A.权力过于分散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D.君权空前强化3.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C. 当时社会对君权的藐视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4.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考古存在造假嫌疑 B.郡县制的消亡C.中山国的地位较高 D.分封制的瓦解5.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夏朝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
那么夏朝开始于()A.公元前20世纪初期B.公元前21世纪初期C.公元前20世纪末期D.公元前21世纪末期6.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
文宗怒日:“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这表明唐朝A.中央集权遭到冲击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门阀政治影响深远D.婚姻制度变革艰难7.读下列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能够得出的认识是()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最悠久C.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只有二级制或三级制D.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中国8.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两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
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银川市2018年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卷2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根源是A.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B.政局动荡流民的大量出现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D.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25.唐代御史若进言莅事不当,会被杖责;明代开始实行廷杖制度;而宋朝则无此类事情发生,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由此可知A.两宋政治远比唐代清明B.宋朝重文轻武特征显著C.宋朝君主集权远逊唐明D.唐明两朝君权更为集中26.学者余英时认为:“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
其强调宋明理学是A.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B.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C.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27.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
这表明当时工匠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28.1897年创设的商务印书馆,最初经营的业务主要是印刷各种商业、商界的文件和账簿等,所以称为“商务”。
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商业得到知识分子和社会的认可B.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C.商战意识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D.传统自然经济已经瓦解29.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这是共产国际第一次就中国问题专门作出决议。
这说明共产国际A.视国共关系为中国头等要事B.意图干预中国革命道路C.直接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D.旨在实现国共和平共处30. 1937年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的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
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
2018年渔沟中学高三历史阶段性试题(二)

2018年渔沟中学高三历史阶段性试题(二)一、单选题1.(2018·河南安阳一模·1)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
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
这一叙述()A.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 B.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C.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 D.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2.(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24)西周初年,成王年幼继位,以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共同辅政;西周中期出现了卿事寮和太史寮这样的辅政机构;西周晚期出现了总理两寮及公族事务的冢宰,这是类似于宰相的重要辅政大臣。
这说明() A.王权权威提高 B.官僚政治萌发 C.宗族等级严格 D.周王权威削弱3.(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25)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4.(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25)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5.(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三·32)公元前478年,为对抗波斯人,希腊各邦以雅典为首建立起“提洛同盟”。
渔沟中学2018年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十

渔沟中学2018年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十)1.(2017·山东临沂三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1877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的西域道路”称为“丝绸之路”,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
此后,德国历史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又将丝绸之路的含义延伸到从中国通向遥远西方的道路。
丝绸之路以西汉张骞通西域为开端,他采用的东西交通路线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汉朝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领有天山以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完全开通。
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和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隋唐时期,两条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发达。
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
元朝时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起来。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明代虽然有过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这七次远航的舰队,并没有在世界大洋航道开拓的历史上留下长远的影响。
永乐之后,中国的海疆时开时闭。
北方修筑了今天被称为“万里长城”的边墙。
从山海关到今天的厦门,许多地方都在海岸上建筑边墙。
而此时西方发生的两件大事是大洋航道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现。
它开拓了无限生机,也引发了这么多罪行。
——摘编自许倬云《xxxx的对照》(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两种远航的结果及其原因。
(13分)2.(2017·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40)(2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Ⅱ)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历史1.A【解析】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
故选A。
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错;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
2.B【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
答案选B。
自商鞅变法以来到晚清,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A错;材料没有提及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C 错;富商大贾并没有操纵税收,D错。
3.C【解析】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对。
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
4.D【解析】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D对。
陆王心学提倡“心即理也”,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昆曲关系不大,A错;昆曲流行于京剧之前,是京剧的渊源之一,京剧吸收了昆曲的部分元素,B逻辑错误;昆曲是“官腔”“雅乐”且很受江南士大夫欢迎,这反映了社会上层的文化取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强化,C错。
5.D【解析】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联合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渔沟中学高三历史阶段性试题(二)一、单选题1.(2018·河南安阳一模·1)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
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
这一叙述()A.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 B.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C.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 D.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2.(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24)西周初年,成王年幼继位,以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共同辅政;西周中期出现了卿事寮和太史寮这样的辅政机构;西周晚期出现了总理两寮及公族事务的冢宰,这是类似于宰相的重要辅政大臣。
这说明() A.王权权威提高 B.官僚政治萌发 C.宗族等级严格 D.周王权威削弱3.(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25)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4.(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25)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5.(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三·32)公元前478年,为对抗波斯人,希腊各邦以雅典为首建立起“提洛同盟”。
同盟各邦缴纳一定数量的贡金用于战备,结果这些迫不得已献出的贡金却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把城市粉饰的金碧辉煌。
希腊感到受了奇耻大辱,认为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
这说明()A.希腊各邦对外一致 B.雅典对内实行民主C.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D.城邦利益高于一切6.(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三·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阿卡奈人》中描绘一雅典公民:“我可总是头一个到场……一个人坐好了以后,只好自个儿叹叹气、放放屁、打打哈欠、伸伸懒腰、转过来、转过去、画画符、拔拔鼻毛、算算数目、想望着田园、想望着和平。
”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已失去政治热情C.参政是民众的义务 D.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7.(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32)某学者认为:过去确实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把这仅仅是“市民法”的一个卑贱的附属物的“万民法”,认作为一切法律所应该尽可能依从的一个伟大的、虽然还没有发展的模式。
这个巨变是正当希腊的“自然法”理论被适用于“罗马所有国家共有的法律”的实践中的时期。
”由此表明()A.万民法实际附属于“市民法” B.万民法成为一切法律的模式C.自然法精神推动了罗马法演进 D.罗马法始终体现自然法精神8.(2018·广东惠州一模·33)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
”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A.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C.殖民霸主形成的可能性 D.工业革命的必然性9.(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三·33)詹宁斯描述某国体制:“……首先是作为特别措施召集的,然后发展为一般惯例,最后变成了一种义务。
它起初是辅佐性的,后来僵持不下,经过两次革命之后,最终赢得了最高地位。
大臣在开始是作为书记官或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是以国王的名义作为国王的代表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在必要时才向国王请示。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描述的是德国近代政治体制 B.走了条疾风暴雨的变革之路C.尊重传统与适时变革相结合 D.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10.(2018·河南八市高三第一次测评·19)1787年5月,在美国费城会议通过了“同意新的法案需要获得13个州中的9个州的批准才能生效”,进而从事实上改变了独立战争后“只有所有州一致同意才能修改《邦联条例》”的规定。
这一变化()A.直接确立了共和政体 B.利于改变松散邦联体制C.促进地方权力的加强 D.推动了美国法治的建立11.(2018·河南安阳一模·21)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
”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B.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C.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D.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12.(2017·江苏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16)“(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
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
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这一事件()A.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D.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二、材料阅读13.(2017·江西贵溪一中高考押题卷·40)(25分)任何国家的管理都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的官吏,因此,各国都重视管理的选拔,官吏选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制定了许多种不同的人事选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富有特点的选拔制度。
夏商西周时期,所谓“天子之子为天于,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为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形成制度化,每岁必举;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分科举士,所设十种科目,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品德内容。
唐朝时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以秀才、进士和明经三科最为重要,武则天当政时首设武举。
宋朝时把进士以外的其它科目合并“诸科”,明清时则取消“诸科”,只设进士一科。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材料二西方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
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
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
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里斯·屈威廉和斯坦福·洛斯克特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拨优秀文官等等。
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2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
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
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
——马桦《英国文官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沿革历程;并分析最终用考试的办法选官的原因。
(15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制的特征;并分析文官制度的作用。
(10分)14.(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二·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律是国家之重器,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制约,是国家政治制度必须解决的基本课题之一。
秦朝御史大夫府设有侍御史若干,分别掌管奏章、律令、文书、档案等,掌刑辟的廷尉每年须到御史府核对法令文本。
汉代刺史巡察郡国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省察治状”“断理冤狱”,还须监督郡太守是否有“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等行为。
唐朝御史有奉诏复按囚徒或复勘旧狱的职责,一些大狱、重案由御史台与刑部、大理寺一起鞫审。
宋朝御史台设“检法官”一职,负责检详法律,另设“推直官”专治狱事,在地方上设提点刑狱司,所辖州府十日上报一次“囚账”,“有疑狱未决,即驰传往视之……州县不得迎送、聚会”。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赋予组织刑部、大理寺参与会审的职权,监察御史奉敕巡按地方,第一职权即为“雪冤狱”,“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
清朝规定:“官民果有冤枉,许赴院(都察院)辩明,除大事奏请闻外,小事立予裁断或行令该督抚复审昭雪。
”——摘编自戴军《中国古代监察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参与》材料二杨乃武案能得到纠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朝廷要通过复查该案敲打地方督抚,重振渐衰的皇权,改变内轻外重的权力格局。
杨乃武是个有功名的举人,作为士绅,他的平反得到了同学的大力帮助,得到了胡雪岩的巨额资助,而18名浙江籍京官的联名呈诉也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民营报纸《申报》对该案长达三年多全程跟踪式报道,从最初猎奇,进而敢于揭露司法黑幕,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形成巨大社会舆论。
而杨乃武的姐姐和妻子这两位不屈的女性,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利用制度允许的伸冤之路坚持不懈,最终使该案峰回路转,慈禧太后亲自督促下,刑部重新开棺验尸,推翻地方裁决,制造冤案的众多官员受到惩办。
——摘编自陆永棣《落日残照——晚清杨乃武案昭雪的历史、社会与制度因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监察司法的特点以及百姓蒙冤的基本原因。
(1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杨乃武冤案得以昭雪的原因。
(12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D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封建文化先进性的相关提及况且秦朝也不是封建文明的典范与代表,故A 项错误;八百多年的分裂割据,而秦始皇不过用了短短几十年就完成了统一,统一并非来之不易且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不难得知,古代中国早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也就没有所谓“专制性”一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