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升华和凝华教案
(完整版)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docx

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教学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樟脑丸、松树枝、碘、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试管、烧瓶、试管夹、酒精灯、碘锤、滴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几幅生活中的图片:用久的电灯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舞台演出时的“白烟滚滚”等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故事 1: 1779 年冬天,在彼得堡的一个寒夜,街道上几乎不见行人,但是,在市中心一个大厅里却灯火辉煌。
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里烘托得热气腾腾。
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舞会,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有的人还淌着汗。
正当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在地,旁边的人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
”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厅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
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故事 2:据《新民晚报》载 2001 年 5 月 10 日,阴天,气温约为-15 ℃,第二天中午12 时,科考队到达新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 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 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 min ,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
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
4-4《升华和凝华》教案.doc

升华和凝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学生仍感觉较抽象,因此设计让学生能亲自操作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得出结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学生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问题没有任何知识基础和直观印象,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并经过合理科学的推理得出结论,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猜想推理能力。
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独立实验为主,老师做适当的拓宽讲解。
主体采用“透镜式”教学法,通过实验、讨论、总结归纳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在发散、聚合交替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实验特点,力争使结论都在实验中得出,同吋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并体验发现者、成功者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充分体现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解释一些现象,如:利用升华吸热进行人工降雨。
充分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以学生独立思维、操作活动为主线,通过自己的设计、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实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探究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的猎取者。
教学流程简案教学过程实录老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一些物态变化,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物质怎样才能由固态变成气态,怎样才能由气态变成固态?学生: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可以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气态;rh气态变成固态可以先由气态变成液态再rti液态变成固态。
老师:同学们堆过雪人吗?在寒冷的冬天,大家在户外堆了一个非常结实的雪人温度始终保持在o°c以下,过几天以后雪人也能变矮变瘦,我们并没有看到雪人化成水,在o°c以下雪也不可能化成水,那么雪到哪里去了呢?学生:不知道。
老师: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停止讨论,同学们找到刚才问题的答案了吗?请说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好吗?学生:(各种各样的答案,如:学生甲:雪在寒冷的环境下被冻结实了;学生乙:雪先化成水,又立即结冰了;学生丙:雪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己压结实了。
《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升华和凝华两种物质转化过程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方法和条件;3.能够区分升华和凝华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升华和凝华是物质在固态之间转化的两种过程。
升华是指固体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不经过液态的过程;凝华是指气体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不经过液态的过程。
2. 升华和凝华的特点升华的特点: - 固体升华到气体时,通过增加温度和/或降低压力来实现; -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吸收周围的热量; - 升华速度受温度、压力和固体性质的影响。
凝华的特点: - 气体凝华为固体时,通过降低温度和/或增加压力来实现; -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释放热量给周围环境; - 凝华速度受温度、压力和气体浓度的影响。
3. 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方法和条件升华的实验方法和条件: - 实验方法:将固体样品置于高温环境中,使其升华为气体,收集气体; - 实验条件:温度高于固体的升华温度,压力低于固体的气化压力。
凝华的实验方法和条件: - 实验方法:将气体样品冷却至低温,使其凝华为固体; - 实验条件:温度低于气体的凝华温度,压力高于气体的气化压力。
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升华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雪在寒冷的冬天升华,无需融化成液态;- 冷冻食品中的冰块直接变为水蒸气,不融化成水。
凝华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水蒸气凝华成露珠,滋润植物表面;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云和雨,形成降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让学生思考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引发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认知和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特点、实验方法和条件,帮助学生理解两种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3. 实验演示(20分钟)进行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升华和凝华的实际过程,加深对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4.4升华和凝华》教案

《4.4升华和凝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练习1、物质从变成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和两种形式。
从变成的现象叫做液化。
可见是汽化的逆过程。
2、液体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应用:饺子放在水中煮,怎么煮都不会发黄变焦,而放在油中炸,过一会儿就会发黄甚至变焦。
这一现象表明,油的比水高。
3、盛有水的纸盒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水被烧开,而纸盒不会烧毁,这是因为()A、火焰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B、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C、水可以灭火D、以上说法都正确4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的有()A、春天小草上凝结露水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C、秋天的早晨,房顶上出现白霜D、冬天人口中呼出“白气”5、出示物态变化图二、进入新课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2、[想想做做]用动画演示实验:[师]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生甲]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生乙]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师]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观察[生甲]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生乙]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生丙]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生丁]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1.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生活中有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吗?[生甲]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生乙]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丙]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现象.[生丁]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生戊]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生甲]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生乙]凝华是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了.[师]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板书)[师]阅读“科学世界”,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生甲]是雪升华了,变成水蒸气.[生乙]是雪熔化后渗下去的.【拓展】①“升华干燥食品”:用升华“干燥食品”是先把新鲜食品放到急冻冷库里进行速冻,然后再把速冻过的食品放到真空干燥机中.由于食物上的冰在低温、低压下升华,便把食品中残余的水分去掉.食用时,只要把这种食品放入水中一泡,就能还原成新鲜食品,并仍保留原来的味道和营养.这种经升华干燥的食品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和保存,在军事、野外勘探、登山、航天等领域广为使用.②“舞台白雾”的形成:把干冰倒在大盘里,由于干冰的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迅速降温.再用风扇把冷空气缓缓吹向舞台,于是一路上冷空气便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成了“白雾”.三、小结结合图来小结。
4.4升华和凝华教学案

课题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主备教师:刘金钟时间:2011-11-10教学目标目标描述自我评价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器材多媒体课件、碘的升华与凝华演示器、樟脑丸、发黑的灯泡。
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价与反思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课堂教学一、反馈讲评精心导入1、图片展示:霜雪雾凇2、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
二、组内交流问题归纳学生展示预习结果,归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预习展示合作探究1、演示:碘的升华与凝华2、北方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晾干了,这是为什么?窗花气固液凝固熔化液汽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直接相互转化呢?物理学科教案3、展示:用久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什么现象?4、霜、雪、雾凇、窗花形成的原因?属于吸热还是放热现象/5、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人工降雨下雪不冷化雪冷舞台的“烟雾”效果四、总结提高有机整和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五、课堂检测人人达标1.做碘的升华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说明固体升华时要吸热,由此可以推断气体凝华时要________。
2.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时能够_________热量,所以常用它来使运输中的仪器________ ,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3.冬天,戴眼镜的人喝开水时,镜片模糊不清,这是_________现象,冰棒的包装纸上出现一层“白粉”,这些“白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而成的。
4.冬天的早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B. 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水凝华而成C. 出现在窗的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D. 出现在窗户外侧,由水凝华而成作业布置。
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2)知道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3)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利用建立的概念解释形成原因。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规律及升华和凝华概念建立后,综合利用知识分析生产生活实例。
三、教学分析(1)学生在学习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之后,已经了解了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但对于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物态变化尚无认知,甚至可能会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正是本节课程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思维上与原有的认知形成激烈的碰撞,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2)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和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但动手能力相对薄弱,观察现象的能力还不够全面。
本节课程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我们知道物质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或固态,那么物质能够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吗?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活动2【活动】观察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人造“雪”现象活动1-观察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人造“雪”现象。
(1)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少许萘粉末,在靠近萘粉末上方悬挂一段树枝,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观察现象(萘粉末的状态改变)。
《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3篇)

《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3篇)《升华和凝华》教案篇1一、说教材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一类现象,与前面已讲的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学问体系。
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同学留意,学校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观察,而难于直接观看到。
本节是在同学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学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育他们的科学探究力量。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说教具同学:每组一个碘升华器、一个酒精灯、一盒火柴,老师:酒精灯,火柴,碘、细线、锥形烧瓶,铁架台,多媒体课件,新、旧白炽灯各一个三、说同学同学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学问,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老师应设计有利于同学自主学习、创建让他们主动探究物理规律的环境和机会,以进一步培育他们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力量。
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五、说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简洁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同学进一步把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2)培育同学的制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看、分析和概括力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使同学形成情愿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育同学的制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六、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先播放《奇异的大自然》剪辑录象,片中有云、雨、露、雾、霜、雪、雹,然后让同学说出其中自然现象的名称,最终请同学分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未知的现象引发同学提出问题。
这样既复习了旧学问,又自然地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下有六个三级主题,其中第五个三级主题的第一点是要求同学通过试验来探究物态的变化过程,这里强调的是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物态变化过程,而且还应知道相应的物态变化过程。
4.4升华和凝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关注升华和凝华现象。首先,我会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衣服在冰冻的情况下变干的情况吗?有没有注意过冬天窗户上的霜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5.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作业:设计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可能尚未形成系统、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d)知识巩固: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等形式,巩固升华和凝华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e)总结与拓展: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4.4升华和凝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掌握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学习升华和凝华的常见生活实例,如冰冻的衣服变干、霜的形成等,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作业:思考:
1、雨、雪、云、雾、露、霜、冰雹形成过程中包含哪些物态变化?
2、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
3、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教学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热水、冷水、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问题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
教师根据学生所举的例子得出,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
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
3、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飘渺的雾气
4、现代医学“冷冻疗法”,使部分组织(如疣子)迅速低温冷冻,使其组织坏死,达到不动刀而治愈的效果。
四、知识拓展
1、阅读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2、阅读“水的故事”填写水的三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
4、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用的弥漫的白色烟雾,仿佛仙境一般,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烟雾最可能是()
A.某种燃烧物所形成的烟气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霉””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液化形成的“雾”
5.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入一些卫生球碾粹后的粉末,然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烧瓶,停止加热后,烧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拢的人造“雪景”这是因为__________.
板
书
设
计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
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
2、升华需要吸热
凝华需要放热
3、举例
4、升华吸热的应用
教
学
反
思
总结: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学生思考,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固体
体
学生思考,举例
学生将物态变化图示补充完整
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注意是否有液体生成
学生回答,说明理由,固态碘放入热水中变为碘蒸气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对问题做出正确的猜想
利用图示将物质三态六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堂小结
1、升华和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4、物质三态六变
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过程
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过程
学生试着进行分析,说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再判断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灯泡内壁发黑,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学生了解干冰及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C.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D.夏天,水缸外壁“出汗”
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水结成冰B.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C.严冬东北地区的树上常有树挂D.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子
3.寒冷的冬天,在玻璃门窗上常常会结出冰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B.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C.冰花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冰花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三、升华吸热的应用
介绍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做成强制冷剂。
干冰的用途例如:
1、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运输中食物降温,防止食物腐料变质。
2、人工降雨。用飞机喷洒干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升华,吸热变成气态二氧化碳,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粒,这是凝华过程,冰粒逐渐变大下落,下落过程中变成水滴,这是熔化过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类比能力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分析现象,培养能力
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1、冬天,在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
2、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3、樟脑丸变小了
4、灯泡内壁发黑
5、霜是怎样形成的
6、固态清香剂消失
7、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
教案——升华和凝华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4.4升华和凝华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
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
通过知识介绍扩大学生知识面,更多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的用途,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产生强烈的水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课
堂
练
习
课内练习:
1.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B.冬天,玻璃窗上结冰花
合作探究
一、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
指导学生: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试管后,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
引导学生分析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问:碘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碘蒸气的产生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
后来的固态碘是从哪里来的,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