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管通道介导的反义ACS基因转化牡丹的机理研究
反义RNA

反义RNA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学号:2012312674 姓名:祖云鸿摘要: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代谢调控研究的深入, 反义技术作为一种温和调控的基因工程技术, 开始向世人展示其无穷的魅力。
反义基因的概念、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作用原理, 对反义基因技术及其在现代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极大的推动了食品工业朝着高技术方向房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对食品进行改造与改良;二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将农副业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如酒类、调味品、酸奶类等发酵制品;三是利用生物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产品,如功能性低聚糖、食品添加剂等;四是利用酶工艺、发酵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对传统食品加工工艺进行改造,降低能耗,提高产出率,改善食品品质【1】。
总之,在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内容的生物技术领域中,正逐渐形成一门崭新的食品生物技术重要分支学科,并已在食品工业领域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Abstract: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iques in depth and metabolic regulation study, antisense technology as a mild-control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began to show the world its charm.The concept of antisense gene-based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role of principle, the antisense gen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plant research are outlin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food industry moving in the direction of high-tech exhibition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four areas:First, based on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s the core, the use of genetic engineering, cel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o transform and improve food;Second, the use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enzym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ales of agricultural rawmaterials into goods, such as wine, spices, yogurt and other fermented products category;Third, the use of biotechnology products for secondary development, the formation of new products, such as functional oligosaccharide, food additives, etc.;Fourth, the use of enzyme technology,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biological reactor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 productivity, improve food quality。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SeNHX1基因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养基做平板 ,0m / a L 5 g LK n的 B液体培养基 , 准备培养皿 、 三 角瓶 、 接种环 ( 灭菌 ) 。用接种环蘸取少许保存 菌液 接种于 等 液体 培养基 中, 3 在 7℃、7 m n 10r i 条件下过夜培养。用接种 / 环蘸取少许活化菌液在 固体培养基 平板上 划线 , 置 ,7℃ 倒 3 条件下 过夜 培养 。 接种 环 ( 过菌 ) 用 灭 挑取 1 白色 圆形单 个
一
2 2一
江苏农业科学 2 1 0 1年第 3 9卷第 5期
o iV r
NP 1 1 T1
黔
姆
} I(16 5 48
硼
pBi 21 S nl ・ e
1 4 p 64 1 b
l ¨ ~ NOST r n tr emiao
一
N -蝴 & c O 瓣 r 。 警
株 叶片基 因组 D A进行 P R检 测 ,4个样 品中有 7个 出现阳性反 应。 N C 2 关键 词 : 小麦 ; e H 1基 因 ; SN X 花粉管通道法 ; 艺性状 农 中图分 类号 : 5 1 11 ¥2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2—10 (0 10 0 2 — 3 10 3 2 2 1 )5— 0 1 0
周 岩 ,游 建 魏 琦超 , ,薛晓锋 ,何 男 男 马 俊 张 洁 袁 重要 , , ,
(. 1河南科技学 院生命科技学 院, 河南新乡 4 3 0 ; . 5 0 3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红旗农场 , 昌吉 8 10 ) 新疆 3 72
摘要 :以 5个小麦 品种 ( ) 系 百农 6 、 4 豫麦 3 、 4 抗冻早 3 、 0 百麦 1号和矮抗 5 8为试验 材料 ,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携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cry Ia基因导入小麦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小麦材料 选用小麦优质高产品系西农 2208 和西农 132 。 1. 1. 2 质粒 选用基础质粒 p G4AB[2] 及转化质 粒 p GU4ABBar , 其 中 p GU4ABBar 质 粒 是 由 质 粒
图 2 PCR 阳性植株的 cry Ia Southern 斑点杂交分析 Fig. 2 Southern dot blotting analysis of PCR positive plants CK+ : p GU4ABBar ;1CK- :Xinong 132 ;2CK2 :Xinong 2208 ;
花粉管通道法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 初就 已 在 远 缘 杂 交 中 开 始 应 用[3 ,4] , 曾 君 祉 等 和 Chong 等先后用该法转化小麦 , 经过筛选 、Southern
blot 和 Northern blot 鉴定以及基因表达产物检测 ,证 实获得了小麦转基因植株[5 ,6] ,目前 ,花粉管通道法 已运用在多种作物中并获得成功 ,确定了其在 DNA 直接转化法中的地位 。
1 —51 :PCR positive plant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808
作 物 学 报
29 卷
株中有 cry Ia 基因序列的插入 ,其中 12 株来自于 FT2 、15 株来自于 FT5 ,以实际收获的种子数为基数 , 其转化频率分别约为 1. 21 % (12Π988) 、1. 13 % (15Π 1322) 。这些阳性植株依次编为正式系谱号 ,分别为 FT221~FT2212 和 FT521~FT5215 。
基因工程----花粉管通道法原理

花粉管通道法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
该方法于80年代初期由我国学者周光宇提出,我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出来的。
该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技术简单,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常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
1 花粉管通道法的生理学基础花粉管通道法的主要原理是授粉后使外源DNA 能沿着花粉管通道形成的途径渗透,经过珠心进入胚囊,最终转化尚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合子或早期胚胎细胞。
这一技术原理可以应用于任何开花植物。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因此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水稻。
围绕着花粉管通道的形成是一个发生在植物花器结构中的传粉授精的过程。
从狭义上理解就象字面表明的那样,授粉是指从花粉被送到柱头上到在柱头上萌发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以狭义授粉为中心的包括这一过程的非常复杂的生理现象,即包括花粉形成、传粉、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以及继花粉管伸长之后的受精问题,甚至还包括拒绝受精现象。
被子植物的花器结构已研究得比较清楚,最外面的是子房,子房中有胚珠,它由外胚珠、内胚珠及珠心、珠孔、珠柄组成。
珠心内有8 核,近珠孔端有 3 个核,一个分化为卵细胞, 2 个分化为助细胞。
助细胞和卵细胞组合成卵器。
这三个细胞排列成三角形,各细胞都呈梨形,尖部朝着珠孔端。
近合点端的 3 个核分化为反足细胞。
胚囊的中央有两个极核,并和周围细胞质组成一个中央细胞。
因此典型的被子植物胚囊为8 核7 细胞胚囊,亦称为雌配子体,卵细胞称为雌配子。
雄配子体由含有大量淀粉的营养核和具有微管的两个精细胞、此外还有多糖类、线粒体组成。
植物开花以后,落在柱头上的花粉粒,被柱头分泌的粘液所粘住,以后花粉的内壁在萌发孔处向外突出并继续伸长,形成花粉管,这一过程,称作花粉粒的萌发。
农杆菌介导的ACO基因RNAi载体转化百合抗衰老研究

关 键 词 :农 杆 菌 介 导 ; C 基 因 ; N i 达 载 体 ; 衰老 ; 合 AO R A表 抗 百 中 图分 类号 : 7 9 Q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7 0 (0 2 0 .0 8 5 0 —6 1 2 1 )20 8 . 0 0
第3 0卷第 2 期
21 0 2年 3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Ag iu t a s a c n t i e s rc lur lRe e r h i he Ard Ar a
Vo . 0 No. 13 2 Ma . 01 r2 2
农杆 菌 介导 的 A O基 因 R A 载体 C N i 转 化 百 合 抗 衰老 研 究
转化 的研 究 报 道 较 少 , 迄今 为 止采 用 R A 载 体 且 N i
染, 是农 杆菌 潜在 寄 主之一 。H si o 等 j h 利用 携带 双 元载体 农杆 菌 E A 0 PG 2 H H 1 1\ I 11 m转化 百合 花 丝诱 导 的愈伤组 织得 到转 化植 株 , 通过 了 G S组 织化 并 U李Leabharlann 小 玲 刘 雅 莉2 华智 锐 , ,
( . 洛 学 院生 物 医 药 工 程 系 , 西 商 洛 760 ;2 西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园 艺学 院 ,陕西 杨 凌 7 20 ) 1商 陕 200 . 110
摘 要 : 研 究 旨在 通过 根 癌 农 杆 菌 介 导法 将 A O 基 因转 入 亚 洲 百 合 植 株 中, 植 物 抗 衰老 提供 理 论 依 据 和 本 C 为
植物免疫系统的分子调控机制解析

植物免疫系统的分子调控机制解析植物是广泛存在于地球的生物群体之一,就像人类和动物一样,植物也会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
为了保护自身的健康生长,植物进化出了一套免疫系统,用于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植物免疫系统的分子调控机制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其机理进行解析。
植物免疫系统可分为两类:PAMPs-PRR信号通路和R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
前者通过植物受体蛋白(PRR)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一类分子模式(PAMPs),从而启动免疫响应。
后者则是通过植物细胞内的R蛋白(R protein)识别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效应器蛋白(Effector),并调节免疫反应。
在PAMPs-PRR信号通路中,病原微生物入侵植物细胞后,其表面特有的PAMPs与植物细胞表面的PRR结合,激活免疫响应。
这个过程中,受体激酶结合蛋白(RLK)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RLK与PRR形成复合体,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网络,包括激活植物激酶(MAPK)级联反应、产生细胞壁的改变和逆境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引发植物免疫反应。
而R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则是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效应器蛋白。
病原微生物通过分泌效应器蛋白入侵植物细胞,这些效应器蛋白与植物细胞中的R蛋白结合,触发下游免疫反应。
具体而言,当效应器蛋白与R蛋白结合时,R蛋白会发生构象改变,从而激活一系列免疫相关的信号传递过程。
这些信号传递过程包括信号蛋白的磷酸化、离子通道的打开和细胞死亡信号的产生,最终导致植物免疫反应的启动。
植物免疫系统的分子调控机制中,除了上述所述的信号通路之外,还有一些负调控因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WRKY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负调控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WRKY蛋白可以与其他调控因子相互作用,从而调节免疫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另外,植物免疫系统的分子调控机制还包括一些其他的调控因子,比如激素信号通路、转录因子等。
这些调控因子通过复杂的调控网络进行相互作用,从而精细地调节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应答。
牡丹ACC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反义载体的构建

最为重要 , 因为在 自然条件下 , 牡丹 花期 一般7 Od且 ~1 , 比较集 中 , 不利 于观 赏和经 济发 展 , 如果 能人 为地 调控 花期 , 将对旅游业的发展有重 大的意义 。在 这方面 已有
被评为我国十大传统 名花之首 , 享有 “ 国色天香”“ 、花群
之王” 的美誉 , 是吉祥 、 幸福 、 富贵、 和平 、 友谊和繁荣 昌盛
Pr l n r t d n Tis e Cu t r fPo e tla a s rn ei a y S u y o su lu e o t n il n e i a mi
S HE Nigd n W EIMe qn , N n - o g , i i MA o l g , INig , ANG Qig c u n , u - io - Gu - n L n T i n -h a 1 Li n qa 2 J
维普资讯
北 方 园 艺 2 8 ) 8 1 0 ( :7 9 051~ 0
・ 生物 技术 ・
牡国 , 军 刚 , 刘 卢 柳 叶
(. 南科 技大 学 林 学院 , 南 洛 阳 410 ;. 1河 河 70 32河南 新 安 县磁 涧镇 政府 , 河南 洛 阳 4 12) 782
的象征 , 国花的唯一候选 花卉 , 是 深受人们喜爱 。 我国对牡丹 的深入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 的收集 、 整 理 、 价l] 栽 培 技 术 的探 讨口 、 织 培 养 及 快 速 繁 评 _ 、 1 ]组 殖l] _ 和对花期 的调控 方 面等 。 中对 花期 的调控研 究 4 。 其
实现 了牡丹 花期周 年开 放 , 周年 供应 , 本满 足 了人们 基
对鲜花 的要求l 。 _ 】 ¨ 乙烯是高等植 物 中促进 器 官衰老 和果 实成熟 的激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荔枝的初步研究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荔枝的初步研究花粉管通道法是一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在荔枝转基因研究中也得到了应用。
该方法通过通过花粉颈的通道将外源基因导入花药,使其通过花粉管进入花粉颈和胚囊,实现基因转化。
荔枝是一种热带水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由于荔枝的自交不亲和性和生物学特性的限制,繁育改良进展缓慢。
基因转化技术为荔枝育种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
花粉管通道法在荔枝转基因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选择了具有高自由胚和低母胚愈伤性的荔枝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并收集了健康的花蕾和花药作为实验材料。
然后,将载有目标基因的转化载体构建成质粒,通过冷冻法或酶切法导入花药中。
在同一批花药中设置了对照组,即未进行基因转化处理的花药。
接下来,将花药放置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在含有适合生长的培养基中。
待花粉发芽并形成花粉管时,将细胞质溶液注射到花药中。
细胞质溶液中含有目标基因,用于将外源基因导入花药内部细胞。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研究人员从培养基上观察到了有花粉管生长的花药,这表明了花粉管通道法的成功。
接着,将含有小孢子母细胞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移植到含有适宜生长的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出愈伤组织。
进行PCR或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检测,验证了转基因荔枝的成功转化。
然后,将转基因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促使其分化成植株。
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和培养,获得了转基因荔枝植株。
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等技术手段对荔枝植株的基因组进行分析,证明了目标基因在转基因荔枝植株中的稳定表达。
花粉管通道法是一种适用于荔枝转基因的有效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导入外源基因到荔枝的染色体中,获得稳定的转基因荔枝植株。
这为荔枝的育种和品种改良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为荔枝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需要注意的是,花粉管通道法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如花粉培养、胚胎发育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姓
名 张三
性别 男
出生 年月
1974 年 3 月
民 族 汉族
请学
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林木、花卉分子生物学
者电
话 010-12345678
电子邮件 zhangsan@
信传
真
个人网页 无
息 工 作 单 位 河南科技大学
在研项目批准号
依 托名
称 [在此录入修改]
单
位 信
联系人
潜在的牡丹转基因方法之一是基于牡丹组织培养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或基因 枪转化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牡丹基因组。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牡丹组织再生系统及其组培苗驯化存在 的诸多困难尚无法满足农杆菌介导或基因抢转化方法需求的各项条件。自国内学者李玉龙等(1984) 首次报道牡丹试管苗至今,20 多年来国内外虽然对牡丹离体培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 未有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报道。牡丹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在于牡丹生根率不高或生根质量不高, 影响下一步的移栽工作;另一方面牡丹试管苗移栽时大量死亡。因此,要建立牡丹转基因方法研究, 只能寻求不依赖于组织培养即可进行基因转化的转基因方法,花粉管通道法无需依赖于组织培养, 是目前一种潜在的适宜于牡丹进行基因转化研究的方法之一(范丙友等,2004)。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是在转化植物受精期间进行的具体技术操作,因而有必要对其雌蕊形 态结构,受精作用的全部过程有所了解,进而为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机理的阐明、操作程序的 规范化以及提高转化率诸方面提供理论依据。申家恒等(2006)采用石蜡切片和荧光显微镜技术对 小麦花粉管生长途径及受精过程经历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花粉萌发至花粉管长入珠孔大 约需要 1 h,授粉后 2-16 h,即精卵融合至合子分裂前为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合适的时间,采用花柱横 切滴加法转入外源 DNA。王艳杰等(2006)对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的细胞胚胎学机理进行了探 讨,认为外源 DNA 进入胚囊的途径,即外源 DNA 沿着连接柱头与胚囊的花粉管外界面渗入胚囊; 外源 DNA 转化的受体应为合子;外源 DNA 转化的时期应限定在精卵融合至合子分裂前这一段时期, 此时合子细胞壁尚未封闭;外源 DNA 转化受体的机制可能是外源 DNA 与处于原生质体状态的合子 的随机融合。强调在应用此方法时,应对植物雌蕊结构以及受精经历的时间有全面了解。应用花粉 管通道法进行基因转化的关键在于精确掌握受体的受精过程及其转化时间,使受体能够在最佳感受 态下接受外源 DNA。
关 键 词(用分号分开,最多 5 个) 牡丹;花粉管通道;反义 ACS 基因;转化机理;细胞胚胎学
第2页
版本 1.013.09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项目组主要成员(注: 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包括项目申请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类项目不填写此栏。)
编号
姓名
1
[在此录入修改]
[在此录入修改] 2
[在此录入修改] 3
观赏植物育种目前多采用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但基于杂交育种及后代选择的传统育种费时、费 力且周期性长;培育的新品种的特性也受限于杂交亲本的遗传背景。伴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及基因分 离、鉴定技术的不断成熟,基于转基因技术可将异源基因导入观赏植物基因组,从而特异性地对某 一优良品种进行单个性状的定向分子改良(Casanova et al,2005)。自 1983 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植 物——烟草问世以来仅 20 多年的时间,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应用就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有近 1000 例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目前国内外园林植物转基因研究较为深入的是菊花 (Dendranthema grandiflorum)(Narumi et al,2005;Hong et al,2006;洪波等,2006)和矮牵牛(Petunia hybrida)(Zahn et al,2005;Saito et al,2006)。对康乃馨(Dianthus caryophyllus)(Casanova et al, 2004)、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Zaccai et al,2007)、非洲万寿菊(Mirabilis jalapa)(Seitz et al, 2007)、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Aranovich et al,2007)、天竺葵(Pelargonium ×hortorum) (Hassanein et al,2005)、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Cui et al,2004)等观赏植物的转基因技术 及应用研究也有报道。总体来说,目前国内观赏植物的分子育种水平相对落后,木本观赏植物的转 基因研究水平相对落后。
研究属性 应用基础研究
(限 400 字):以结实力强的牡丹品种‘凤丹白’为试材,人工授粉后定时采摘雌蕊,应用 石蜡切片法研究牡丹花粉粒在柱头上的萌发、花粉管通道在花柱、胚囊中的形成进程,牡 摘 丹双受精作用及合子形成细胞壁的进程;基于牡丹花粉管通道形成的细胞胚胎学观察,确 定花粉管通道介导的牡丹转基因技术适宜的转化时期;以‘凤丹白’为转化受体,采用正 交试验设计方法,将含有 GUS 报告基因和选择性标记基因 NPT-II 的 pBI121 质粒导入牡丹 基因组,探讨导入时间、外源 DNA 浓度、不同的导入方式等因素对花粉管通道介导的牡丹 转基因转化率的影响,建立适宜于牡丹的高效转基因技术体系,为定向调控牡丹观赏性状 要 建立技术平台;克隆矮牵牛花特异表达启动子 pCHSA 及牡丹 ACS cDNA 基因,构建 pCHSA 融 合反义 ACS 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牡丹,PCR、PCR-Southern 分子鉴定获得牡丹阳性转化植 株,探索花粉管通道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在牡丹分子育种中的可行性。
息
电
话
电子邮件 网站地址
合
作
单 位
洛阳大学
信
息 [在此录入修改]
单位名称
代码
代码 90000326
项目名称
花粉管通道介导的反义ACS基因转化牡丹的机理研究
项
目
资助类别 面上项目
亚 类 说 明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基
附注说明
本
申请代码 C020607:园林学
C02060402:林木育种学
信
基地类别
息
预计研究年限 2008 年 1 月 — 2010 年 12 月
项目分工
每年工 作时间 (月)
硕士生 1
第3页
版本 1.013.09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经费申请表
(金额单位:万元)
科目 一.研究经费
申请经费
25.8000
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
1.科研业务费
15.0000
(1)测试/计算/分析费
9.0000 显微结构检测、分子鉴定、生化分析
(2)能源/动力费 (3)会议费/差旅费 (4)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
申请代码:
受理部门: 收件日期: 受理编号:
检查保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申请书
您现资在助不类能别检:查保护文档或打印文档,请根据以下三个步骤操作: 1)如亚果类您说是明:Word2000 或以上版本用户,请把 Word 宏的安全性设为:"
中"附注说明:
方法: Word 菜单->工具->宏->安全性->安全级,设置为"中"
2.0000 实验室用电、交通燃料 2.5000 科研调研、国内学术会议 1.5000 文献资料收集、论文版面费
(5)其它
0.0000
2.实验材料费 (1)原材料/试剂/药品购置费 (2)其它
10.0000 9.0000 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1.0000 牡丹种苗栽培及管理
3.仪器设备费
0.8000
(项如目果名您称是:Word97 用户,继续执行以下步骤)
申 请 者:
电话:
2)关闭本文档,重新打开本文档
依托单位:
3)点击"启用宏"按钮,即可开始填写本文档或打印了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单位电话:
电子邮件:
申报日期:
2007年3月19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基本信息 wgcUX3M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查看报告正文撰写提纲
报告正文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 字):
1、 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基 础研究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应用研究需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在此录入修改] 4
[在此录入修改] 5
[在此录入修改] 6
[在此录入修改] 7
[在此录入修改] 8
9
[在此录入修改]
出生年月 性别 职 称
学位
单位名称
电话
总人数 9
高级 6
中级 1
初级 1
博士后
电子邮件 博士生
说明: 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人员数由申请者负责填报(含申请者),总人数自动生成。
研究生经费:350 元/人/月×1 人×10 月/ 年×2/ 年=7000 元
1.5000 科研管理费:按总经费的 5%计算
合计
30.0000
与本项目相关的 其他经费来源
国家其他计划资助经费 其他经费资助(含部门匹配)
其他经费来源合计
2.5000 10.0000 12.5000
第4页
版本 1.013.097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亚灌木植物,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 牡丹花大色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几十年来,我国牡丹科研 工作者和农民育种家采用常规育种方法育成了一大批牡丹新品种,但培育的牡丹品种花型比较单一, 单花寿命仍然较短。牡丹品种作为牡丹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国内外市场迫切要求在牡丹新奇特品种 选育方面有所突破。花卉市场对于牡丹的花色、花型、花香、花期等具有“新奇”特性的牡丹品种 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牡丹常规育种周期长,常规手段选育牡丹品种定向性差,育种有效性低。植物 生物技术的不断成熟为牡丹品种培育与改良开辟了新途径,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技 术和手段,进行牡丹种质创新,加速育种进程,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