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例题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答案:愚公家住在太行山、王屋山附近,由于山北道路阻塞,出入非常不便。于是,愚公决定率领儿孙们,将两座大山挖平,一直挖到海边,以便于交通。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经过几年才挖了一点点。邻居智叟嘲笑愚公的做法,愚公却说,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天会把这两座大山挖平的。
5.人文关怀: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如:巍巍、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等。
-难点:对愚公移山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板书中加入一些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元素,如插图、符号等。例如,在愚公移山的决心部分,可以使用一个坚定的眼神符号来表示愚公的决心;在精神内涵部分,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的品质,如坚定的信念可以用红色表示,勇于挑战可以用蓝色表示,敢于担当可以用绿色表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愚公移山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移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愚公移山的基本概念。愚公移山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课设计愚公移山教师寄语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有的文言实 .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认识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平生与哲学思想 .教课能力目标:培育学生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线,目标自学庄子作品 .感情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看法有限,若骄傲自满,就不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课指引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要点教课指引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难点教课自主.合作. 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预习检测 .1. 字音.泾()涘()渚()殆()弗()2.词语 .(1)通假字 .泾流之大不辩牛马(2)古今异义 .东面而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词类活用 .顺水而东行,至于北海轻伯夷之义少仲尼之闻以天下之美3.句子 .(1)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2)翻译 .闻道百,认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4. 作者.庄子名周,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系统 . 他片面夸张全部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全部适应自然. 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异,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拥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此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 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量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看法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假如骄傲自满,就不免见笑于人 .三. 研读课文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状况下欣然自喜?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③河伯为何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谈论以下问题 .①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② 文顶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③河伯引“闻道百,认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④ 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⑤ 这篇课文说了然一个什么道理?⑥ 经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色?四. 总结. 扩展《秋水》我们学的不过开头的一段 .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谈论“价值判断的无量相对性” 的问题 . 庄子采纳寓言形式,用河伯 . 海若的对话来谈论奥妙的哲学问题 . 课文这一段河 . 海的比较,实质不过引出大小 . 多少 . 贵贱之类的看法,而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沿的认识的大海 .读了这篇寓言后,你遇到了哪些启示?五. 体验活动朗文部分,领会此中比的含.望洋向若而曰:“⋯⋯吾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行以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 . 夏虫不行以于冰者,(拘限)于也 . 曲士(曲之士,指寡陋的人)不行以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出于崖涘,于大海,乃知丑(里指浅陋) . 将可与大理矣 .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之,不知何止,而不盈;尾(中的海水排放)泄之,不知何已,而不虚(尽) . 春秋不,水旱不知 . 此其江河水流,不行量数 . 而吾未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 吾在天地之,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少,又奚以自多?四海之在天地之也,不似空(穴)之在大乎?中国之在国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乎?号(称号)物之数之万,人一焉 . 人卒(通“萃”,齐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之所通,人一焉 .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体乎?五帝之所(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天下的事),仁人之所,任士(担的人)之所,尽此矣 . 伯夷辞之以名,仲尼之以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向之自多于水乎?”六. 牢固1.以下加点字注音:流()渚崖()仲尼()伯夷()2. 以下加点字注有的是()A. 不水端端:尽.B. 旋其面目旋:旋,掉.C.望洋向若而曰望洋:看着大海.D.大方之家方:道.3. 以下句子翻有的是()A. 河伯欣然自喜:河伯滋滋的高起来.B. 吾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会永遇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讥笑.C. 望洋向若而叹曰:仰头仰望向着河神若叹说.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的美事自己都占了.4.填写:⑴《秋水》中写河伯傲慢自傲的句子是.⑵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⑶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5.用现代汉语写出你对以下词语的理解 .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⑵于是焉(于:)⑶百川灌河(灌:)⑷秋水时至(时:)6.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⑴顺水而东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7.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附:参照译文秋季的雨水按季节抵达了,许好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 畅达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 . 这时候,河神乐融融地高流行来,感觉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终点 . 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诱惑地惋惜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好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说的就是我啊 . 我以前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问. 小看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此刻我亲目睹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抵达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我将长远地被大方之家讥笑. ”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 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⑤ 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⑥ 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愚公移山
教师寄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⑷秋水时至(时: )
6、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顺流而东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7、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附: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二)学法引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
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审美鉴赏别具匠心的对话美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
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
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四)重点难点突破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析]这两问,一是检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文中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一是对本文中心的理解、把握。
[参考答案]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Teaching plan of Yugong moving mountains lesson 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2、篇章2: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3、篇章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4、篇章4:愚公移山模板(规范版)5、篇章5:愚公移山文档(通用版)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教学目标: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
(学生齐读一遍)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大最好。
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霄”“渤”“箩”等7个生字,会写“移、霄、渤”等11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走进作者: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三、预习检测:1.生汇报遇到不认识的字的解决方法(你有这么多办法,老师很佩服你)2.检查生的识字成果移山云霄渤海箩筐锄头低洼寡妇痴心妄想夸娥氏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
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这则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三.教学重点四.教学难点如何看待愚公移山的做法五教学准备:做好预习准备,可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思考。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2)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课件3,4)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诸zhū龀chèn箕畚jīběn亡以应wú孀shuāng曾zēng荷hè叟sǒu匮kuì厝cuò雍yōng2作者简介(课件5)列子,名寇,又名御寇,X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X清净无为。
《列子》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如《夸父逐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儿童辩日》《纪昌学射》。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同志曾经用这故事教育全党。
3、题解(课件6)讲述: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doc

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白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冃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重点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吋代意义。
2.难点: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吋代意义,培养学纶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家知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Z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一堂课,我们就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同学们要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具体了解愚公的精神。
<二>预习展示《愚公移山》选口《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吋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 乂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Z—。
《列子》这部书小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小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乂带有神话色彩,历來脍炙人口。
<三>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Z塞曾不能/损魁父Z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Z孀妻/冇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口读课文,参考注禅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Z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卜•來,准备进行交流。
4.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人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四>合作探究1.阅读课木思考下列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原因:惩山北Z塞,出入Z迂也。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日标是什么?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 难点: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一堂课,我们就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同学们要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具体了解愚公的精神。
<二>预习展示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4.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四>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时要克服哪些困难呢?
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年龄——年且九十
人员——愚公遗男荷担者三夫
工具——箕畚(简陋)
路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 面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不同人物有不同看法和表现,文章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同学们总结出文中的对比。
合作探究,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对比。
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2)愚公和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的对比。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他没有看到人力的巨大力量。
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看到人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这种对比的写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3.移山结果如何?表现了愚公的什么精神?
明确:
结果: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精神:挖山不止的执着精神,伟大的气魄和坚强的毅力。
4.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能否因此认为愚公是无能的?
明确:
是愚公挖山不止的坚毅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5.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
愚公移山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
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
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再坚定不移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期间,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够执著,坚持一个方向,坚守一个信念,坚信自己的坚强和坚韧,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征服不了的。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
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