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愚公移山》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2004年青海省西宁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 ~13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文:(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3、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2分)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①惩.山北之塞( )②杂然相许.()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投诸渤海之尾处处志之《桃花源记》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4分)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②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2分)答:2007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二、阅读理解(45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6-8题.(10分)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训练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训练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训练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基础题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答案:、《列子·汤问》|古代寓言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给下列字注音。

仞________ 荷________ 畚________孀________答案:rèn|hè|běn|shuāng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朝"是多音字,可根据意思不同来确定拼音。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3.给下列字注音。

龀________匮________叟________雍________ 朔________答案:chèn|kuì|sǒu|yōng|shuò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期”“间”是多音字,可根据词语意思来确定拼音。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年且.九十________ 且.焉置土石________且焉.置土石________ 始一反焉.________答案:将近,况且。

教育最新K1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36 文言文 九下《愚公移山》(测试)(含解析)

教育最新K1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36 文言文 九下《愚公移山》(测试)(含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考测课课通之微测试《愚公移山》分值:30分时间:30分钟一.(2015届贵州安顺中考)诗词默写(3分)①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②,君子好逑。

(《关雎》)③,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答案】①只是血和泥②窈窕淑女③受任于败军之际【解析】【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2014中考新疆乌鲁木齐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10分)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面山而居.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B.杂然相许.高可二黍许.C.且焉.置土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C中二者都是“疑问代词,哪里”;A:居住/停留;B:赞成/上下、左右;D:诚心/果真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愚公移山》提升训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愚公移山》提升训练(含答案解析)

《愚公移山》限时练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48分学校:_________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 1.(3分)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甚矣,汝之不惠B.河曲智叟亡以应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3分)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D.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3.(3分)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3分)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近()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争高直指.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5.(3分)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A.惩.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谋.(商量)叩.石垦壤(敲、凿)B.毕力平险.(险要)出入之迂.也(绕道)始龀.(换牙)C.帝感其诚.(诚心)亡.以应(没有)固不可彻.(彻底)D.长.息曰(长时间)有遗.男(遗留)杂.然相许(纷纷)6.(3分)下列对课文《愚公移山》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7.(3分)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呼尔而.与之8.(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9.(3分)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魁.父(kuí)阻塞.(sè)B.荷.担(hè)叩.(kòu)箕畚..(jīběn)C.始龀.(chǐ)厝.(cuò)孀.妻(shuāng)D.匮.(kuì)雍.南(yōng)朔.东(shuò)10.(3分)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推动科学技术更好的发展与普及,我们今晚还将特别举行“网易科学之夜“。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B.甚矣,汝之不惠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已:停止9.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河曲智叟亡以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其妻献疑曰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_792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_792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内容预览:8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进出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后代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居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行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后代孙无量匮也,而山不加增,何必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练习检测:一、词语解说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 惩山北之塞③甚矣 ,汝之不惠④ 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⑤惧其不已也⑥ 无陇断焉⑦年且九十⑧ 寒暑易节⑨ 杂然相许⑩ 吾与汝毕力平险⑾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二、句子翻译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甚矣 ,汝之不惠 !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可乎 ?④子后代孙无量匮也,而山不加增,何必而不平?⑤以君之力,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⑥汝心之固,固不行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⑦遂率后代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选择题1、选出以下句子中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固固:固执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C.寒暑易节易:互换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2、选出以下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同样的一项。

()A.何尝不惋惜怨恨于桓、灵也B. 皆以美于徐公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选出以下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余拏.一小舟拏:(2)雾凇沆砀..沆砀: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梁衡评价此二文为“秋月冬雪两轴画”。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苏轼、张岱是如何描绘秋之月景与冬之雪景的。

4.这两篇短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弛.担持刀弛:(2)意暇.甚暇:(3)屠暴.起暴:(4)乃悟前狼假寐.寐: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少时.学而时.习之B.一狼径去.相委而去.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D.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平谷区2023年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平谷区2023年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平谷区2023年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练习(一)语文试卷2023.4一、基础·运用(共14分)“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特展”在故宫午门展厅展出。

学校为此开展研学活动。

同学们查找了相关资料并完成了研学记录,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14分)气势恢宏的中国山水诗山川景物,美不胜收,往往能触动诗人的心扉。

在古代诗坛,山水诗的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

汉代以前,很少有诗人以山川风物为创作题材,汉末时期写山水诗的诗人仍是凤毛麟角,【】横槊赋诗,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十古名句,这类好诗在当时不胜枚举。

直到魏晋时期山水诗才成为诗坛的一股潮流,但是以山川景物为题旨的诗歌仍未臻成熟。

直到唐代,山水诗在诗坛上才大放异彩,并迅速达到了卓越之境。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环绕着对泰山的“望”,使读者体悟到它恢宏的气势,让人拍案叫绝;“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笔下的黄河盘空排奡,让人真切感受到黄河势不可挡的威力。

诗人们所取得的成就和创作经验,在今天仍值得我们传承和发展。

1.结合文段内容,指出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美不胜收B.不胜枚举C.拍案叫绝D.势不可挡2,对文中【】内作者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A.李商隐B.曹操C.白居易D.陆游3,小明不清楚资料中“盘空排奡”的含义,通过查阅字典,找到了“奡”的解释:①矫健有力;②突兀。

请你帮他解释“盘空排奡”在文中的意思。

(2分)答:气韵生动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是一个艺术宝库,异彩纷呈。

中国绘画的精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绘画的艺术追求最重要的是气韵生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天”指世界的运动刚强勒健,画家眼前都是生机,绘画就表现生机。

其二,中国艺术家将“物我同一”的艺术体验融合在艺术作品中。

“物我同一”①体现着中国人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②体现着中国人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

其三,中国绘画精神性的集中表现在于“心画”,心灵表现才是绘画的最高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
孀妻()始龀()穷匮()智叟()
雍南()朔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
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
) 河阳之北( ) ( )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3)固不可彻()固众人()
(4)杂然相许()曳屋许许声()
(5)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 移风__俗诉__法律
原形__露付_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
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8、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__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_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语段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9、用“/”给文中第二、三段没有加标点的句子断句。

10、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厅事之东北角 B.策之不以其道
C.杜少府之任蜀州 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4分)
(1)其如土石何?()
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13、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4分)
(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15、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参考答案
1、rèn hè jī běn shuāng chèn kuì sǒu yōng shuò
2、赞同;苦于;哪里;愁;交换;黄河;水的北面;增高;并,还;通;即使;穷尽
3、(1)反通返,往返。

(2)亡通无,没有。

(3)厝通措,放置。

(4)惠通慧,聪明。

4、(1)将近,况且。

(2)哪里,语气助词。

(3)通,顽固;本来。

(4)赞同,拟声词。

(5)听说,听见的事情。

5、已,止;易,改变,变换;诸,之于;毕,完全,全部;诸,之于;已,止
6、C
7、B
8、(1)《列子汤问》;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语段阅读
9、略
10、A
11、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12、(1)C (2)B
13、(1)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 (3)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5)河曲智叟无以应。

14、B
15、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