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楔形模型的波形结构属性特征研究
地震振幅的调谐效应

地震振幅的调谐效应地震振幅在地震工区中,地震振幅用于指示地层属性的差异。
如果地震数据被转换成相对阻抗,那么就可以观察到层与层之间的阻抗相对差异,而且只是相对差异。
砂岩和泥岩的属性差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埋藏深度、压实作用、孔隙空间和岩石矿物成分等。
反射振幅响应特征可能是正值、负值或基本没变化,这要取决于砂岩与周围的泥岩之间的相对属性差异大小。
如果砂岩体成席状分布,上覆厚层泥岩,振幅响应肯定是存在的,而且横向上会发生变化,这与砂岩体内部孔隙存在差异有关。
而当砂岩中含有油气时,其阻抗属性肯定会降低,使得与上覆泥岩阻抗属性差异增大,振幅响应上也会增强,甚至出现亮点特征。
因此如果将反射振幅转换成阻抗差异属性剖面,就可以直接在该剖面上进行有关岩性或含流体的解释。
当然在解释时还需要考虑砂岩与泥岩的阻抗相对差异关系,如果砂岩速度比泥岩快,在含油气后有可能速度会与泥岩重叠或者稍慢,在阻抗差异上就显得较为难以识别;如果砂岩速度比泥岩慢,那含油气后速度会更慢,在阻抗差异上也会更明显。
在地震剖面上追踪层位后,沿着层位提取振幅属性,这种振幅平面上的变化特征就具有地质意义。
振幅幅度值的变化,如从强到弱,或从弱到强,均指示着平面上地层物理属性的差异,如岩性、孔隙性或含流体性质。
如果将振幅属性与构造叠合起来分析,就有利于寻找有利区域,即构造位置优越同时振幅属性有明显特征,当然这要根据区域圈闭性质结合起来考虑。
地震振幅属性同时还隐含着地层流体压力(时移效应)和饱和度信息,当然这种直接观察难度是很大的,需要对比多次采集后的振幅响应属性,从中找出差异,从而指导油气田开发。
调谐效应地下地层是由多个地质层段相互叠加起来形成的。
地震数据仅仅记录了有限频带范围内的信息,一般是10HZ到60HZ。
地震振幅数据里隐含了地层岩性、孔隙、流体等的地质信息,而其中有些振幅则是与调谐效应相关的,也就是说振幅的变化比如增强是与地层厚度变薄有关。
因此在使用振幅属性来解释储层时,还需要注意到由于储层厚度的变化导致的振幅变化,而不仅仅是储层相关物理属性差异。
地质放大镜地貌相与构形属性-1

北京诺克斯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Geoscope 地貌相与构形属性提纲一、构形属性与地貌相表征二、薄层构形属性三、厚层构形属性相控储层预测—源于曾洪流相分析及优质储层储层岩性 + 有利相 = 优质储层 (砂岩) (河道充填)地震岩性剖面 ≠ 储层岩性相地貌相岩性剖面优质储层=地貌相+岩性相储层预测三条路线:反演+岩石物理(振幅);构形+模式(属性);演化+成因(时间) 地震沉积学强调综合利用这三种方法减少单一方法的多解性•地震岩性学:识别岩性(如砂岩、泥岩、灰岩和其它岩性)(对油气储层研究而言,高孔渗岩性)—岩相 •地震地貌学:沉积体系在沉积等时面上的形态特征。
沉积体形状及空间配置关系—构形特征—环境相Base Cretaceous UnconformityMapping based on 3D seismic grid…StratigraphyGeomorphology平面形态剖面形态沉积构型:Galloway (1981)将沉积构型(depositionalarchitecture )定义为砂体的三维叠置关系和几何形 态,以及砂体相内部的层及其内部结构的分布源于图源于Henry W. Posamentier构形是地震地层的结构和地震地貌的形状的简称属性-反演相辅相成提高分辨率岩性相 环境相+岩相优质储层构形反演地貌相构形属性Wheeler 域演化、成因分析地震地貌学地震岩性学地震岩性学通过相控将地貌相(构形属性)与岩性相(构形反演)综合解释,通过提高属性岩性分辨率和反演横向分辨率,提高优质储层预测精度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岩性地貌综合(人工智能)地震属性和反演是地球物理研究中可以互补的技术手段,但在实际研究中缺乏将两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
岩石物理分析只挖掘了地震的振幅信息,地震反射的形态学(构形特征)信息,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就是将两者有机结合以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的技术手段。
T波低平

T波低平的讨论关于T波来源电生理解释:Einthoven将心电图应用于临床已逾百年,虽然临床上T波的形态学变化对于许多疾病已经有了特征性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T波自身形成的心脏电生理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
本文总结关于T波形成的几条理论,并对T波形成的电生理机制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1.传统心电图学关于T波形成的理解正常心电图T波和QRS主波方向一致是由于心室除极和复极向量一致。
限于研究方法的限制,传统心电图学认为心内膜下心室肌由于受到射血的反作用力,压力较高,所以虽然除极最早,但复极最晚;而心外膜下心室肌由于周围受脂肪包围,温度较高,所以虽然除极开始最晚,复极却最早。
这样,就形成了心室的复极和除极向量一致。
这样的假设也是基于心脏是一个合体细胞的概念,认为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是由于心脏外的原因引起。
但这一理论限于当时方法学的限制,缺乏客观的实验证据。
70年代末期,Noble等发现心室不同区域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有差异,右心室长于左心室,心尖长于心底。
后来Franz等应用单向动作电位研究记录心室不同部位几点的激动时间和APD的关系,发现单向动作电位时程与激动传导的时间成反比,似乎也支持除极早的部位复极结束晚这一概念。
这些研究都试图用这种心室复极离散度来解释心电图T波的形成,但末引起广泛关注。
2.心室跨壁复极离散与T波形成随着细胞膜片钳等技术的逐渐开展,心肌单个细胞与不同层次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差异逐渐得到认识。
90年代初,Antzelevitch等发现在狗左心室壁中,除了有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心室肌细胞外,还有电生理特性与它们不同的心室壁中层M细胞,从而提出了心肌细胞不均一性的概念,取代了传统观念心脏是一个合体细胞的概念,这在认识上对于心室复极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其后,M细胞被发现存在于多种哺乳类动物包括人类的心脏中,并与心内膜和心外膜区别具有独特的电生理特性。
在此基础上,跨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的概念广泛应用,并对各种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和理解帮助极大。
汽车动力学题库

2006.61.简要按形成原因汽车空气阻力怎么分类?简单概述各种阻力的形成。
(P82)汽车空气阻力分为形状阻力、干扰阻力、内循环阻力、诱导阻力以及摩擦阻力;1)形状阻力占压差阻力的大部分,主要与边界层流态和车身后的流体分离产生的尾涡有关;2)干扰阻力是由于车身表面凸起物、凹坑和车轮等局部的影响着气流的流动而引起的空气阻力;3)内循环阻力是流经车身内部的气流对通道的作用以及流动中的能量损耗产生的;4)诱导阻力是在侧面由下向上的气流形成的涡流的作用下,车顶上面的气流在后背向下偏转,产生的实际升力中一向后的水平分力;5)摩擦阻力是由于空气粘性使其在车身表面产生的切向力.2.简述汽车的楔形造型在空气动力特性方面的特点。
1)前端低矮,进入底部的空气量少,底部产生的空气阻力小;2)发动机罩与前风窗交接处转折平缓,产生的空气阻力小;3)后端上缘的尖棱,使得诱导阻力较小;4)前低后高,‘翼形’迎角小,使空气升力小;5)侧视轮廓图前小后大,气压中心偏后,空气动力稳定性好。
3.假设某电动汽车的质心位置在前后轮轴中间位置,且前后车轮的侧片刚度相同,电池组放在中间质心位置,试问该车稳态转向特性类型属于哪一类?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该车的稳态转向也行会如何变化?1)将电池组移到前轴放置;2)将电池组移到后轴放置;3)将电池组分为两部分(质量相等),分别放在前后轴上.根据稳定性因数公式该车稳态转向特性属于中性转向。
1)电池组移至前轴上放置,质心前移,变为不足转向;2)将电池组移到后轴上放置,质心后移,变为过多转向;3)质心位置不变,仍为中性转向。
4.什么是被动悬架、半主动悬架、主动悬架?说明采用天棚阻尼的可控悬架属于哪一类悬架及其理由。
被动悬架是悬挂刚度和阻尼系数都不可调节的传统悬架;半主动悬架的阻尼系数可自动控制,无需力发生器,受减振器原理限制,不能实现最优力控制规律;主动悬架的悬架力可自动控制,需要增设力发生器,理论上可实现最优力控制规律.采用天棚阻尼的可控悬架属于主动悬架,因为其天棚阻尼是可调节的,同时具有自动控制悬架力的力发生器。
济阳坳陷深层典型气藏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演模 拟手段 ,得 到各个模 型在不 同炮检距下记录到的地震反射振幅与偏移距 ( 入射 角 )的关 系及 叠后 地震 响应 将模型的理论研究与 实 际 地 质 构 造 相 结 合 ,设 计 已 知 井 典 型 气 藏模 型 ,进 行 叠前 、 叠 后 地 震模 拟 ,与 实 际地 震 反 射 特 征 对 比 ,研 究含 气储 层 地 震 反 射 特 征 .对利 用实际地震 资料进行深层 气藏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 关键 词 济 阳坳 陷 深 层 气藏 地 质 模 型 地 震 渡 场 正 演模 拟 地 震 响 应 特 征 济 阳坳陷深层勘探程度 村对较低 ,尚未探明深层气储量 ,但 已有 j 大 ) 型 ,AV 模 O类型 为Ⅲ类 ;模型4 :气顶阻抗 差一 2 ,气 底阻抗差 58 161 阻抗 ( 6( ,低 下覆阻抗略 小 ) 模型 ,A O 型为 Ⅲ类 ;模 型5 V 类 :气 顶阻抗差3 2 ,气底阻抗差 2 ,高阻抗模 型 ,AVO类型为 I类 08 1
曩 科 效 2 1年第7 = 02 期
学 术 研 讨
济 阳坳 陷深层典型气 藏地震 响应特征 研究
巴 素 玉 魏
摘 要
文
胜 利 油 田物 探 研 究 院 2 oo 山 东 东 营 5 7 o
济 阳 坳 陷 深 层 天 然 气藏 埋 深 大 、地 质 条件 复 杂 ,地 震 反 射 特 征 复 杂 。通 过 设 计 不 同的 地 质 模 型 ,借 助 有 效 的 地 震 波 场 正
一
类 ;模 型3 :气顶阻抗 差一 5 9 6,气 底阻抗差2 8 ,低阻抗 ( 08 下覆阻抗
学 术 研 讨
枉 科 技 2 1年第7 02
些 ,当气层厚度 大于 /后 ,随 着气 层厚度 的增 加 ,频率对振 幅的 2 影响逐渐减 弱 ,最终 趋于 一致。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2课 地震层序-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2课 地震层序-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兼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6373361580216fc710afd17.png)
第二章地震层序分析seismic sequence•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地层单元划分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1.1 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2.1.2 单道地震记录的形成机制2.1.3 地震子波的有关概念2.1.4 地震波的分辨率时间剖面是由众多相邻的单道地震记录所组成的。
单道地震记录反映的是该点位的振动图,它反映了其下地层的反射系数的垂向变化特征。
时间剖面的纵坐标为双程旅行时间。
通常为ms。
波形显示:用振动图形式显示地震记录的波形。
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地震动力学特征(如振幅、频率和波形),但是反映界面起伏的直观性较差。
(1)地震记录显示的形式波形+变面积显示:在波形显示的基础上,用梯形面积的大小和边缘的陡缓表示地震能量的强弱。
这种显示能够反映界面的形态,直观性强,外形与地质剖面接近,但是波的动力学特征细节不清。
波形+变密度显示:用密度值大小表示地震波能量的强弱。
振幅强则光线密度大,色调深;振幅弱则光线密度稀,色调变灰。
变密度显示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
波形+彩色显示: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特征突出,表示地震信息的动态范围更大,利于对比。
现有工作站系统多采用彩色显示,利于对比解释。
波形显示波形+变面积显示波形+变密度显示波形+彩色显示时间剖面显示方式的对比(2)显示比例深/宽比:1:2深/宽比:1:1深/宽比:2:1(1)地震子波:由人工震源所激发出的弹性波是一个脉冲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大地滤波作用,要发生复杂的变化,由于高频成分受其影响最大,而低频成分受其影响小,因此在传播一定距离后,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且相对比较稳定的波形,称其为地震子波。
激发接收2.1.2 单道地震记录的形成机制(2)地震子波的传播•地震子波传播到波阻抗界面上时,一部分能量传过界面继续向前传播,一部分则被反射回来,为便于讨论,将它们分别称为入射子波、透射子波和反射子波。
Jason楔形模型建立

AVA wedge 模型建立1、建立工区1)JGW -> create project2)JGW-> Utilities ->project management -> Project Coordinates->edit -> define new grid ->3D :line -5-50,cdp-5,95 ->create grid->edit -> edit XY coor. ->Orthogonal grid(-5,-5):(-5,-5,1,1,0)->Make XY2、建立层位FunctionMod -> Input -> Horizon CalculationsTop=0.8;Top_sand=1;Base_sand=cdp <0 ?1 : cdp/1000+1 ;Base=1.3;3、建立初始模型FunctionMod -> Input ->Seismic/Property calculates:EI_normal=time<base and time>top ?2425 *3600* (2300/2425)**(1-(sin(angle*3.1416/180))**2)* (3700/3600)**(1+(tan(angle*3.1416/180))**2 )*(2400/2220)**( (-2)*(sin(angle*3.1416/180))**2 ) : 2425 *3600* (2550/2425)**(1-(sin(angle*3.1416/180))**2) *(3500/3600)**(1+(tan(angle*3.1416/180))**2 )* (1840/2220)**( (-2)*(sin(angle*3.1416/180))**2 )分别生成一个Pimpedance类型的mod文件和一个Seismic类型的mod文件4、根据地震提取子波,或生成一个理论子波,如ricker-25Hz,5、正演合成地震记录体JGW-> Modeling ->InverTrace Plus -> Constrained Sparse Spike:Input:地震、子波、TraceGate、TimegateEdit:Trend – > Trend is: Model file, select P-impedance fileOutput: Generate result->设定输出目录及输出类型synthetics6、提取A V A振幅JGW->Analysis ->Attribute Extraction -> Horizon Attribute Extraction 选top_sand或Base_sand层提取属性7、显示A V A wedge model其中线号为角度CDP号为时间厚度(显示时将色标最小值透明掉)0度20度40度60度。
地球物理勘探(王永刚)16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一、地震记录的形成 二、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 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在实际生产工作中,用于资料解释的是由许多地震 道依次排列起来的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各种不同 类型和传播特点的波的同相轴(event-地震剖面上的同 相轴是指波峰或波谷此类相同相位的连线),在地震 剖面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我们进行 地震资料解释时,在地震剖面或数据体上识别各种波 的主要依据。
水平叠加剖面上的特殊波(a)与偏移剖面的地质形态(b)
a b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地震记录上的反射波组,其波组特征(如相位数、相 位间的强弱关系等)也一定具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物理过程。地震记录的形 成过程充分说明,记录上的波组与地下岩层界面之间 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关系。 2、地震记录形成的褶积模型(convolution model)
图中S点接收到来自R1、R2、R3界面的反射子波相互叠 加,形成了复波,已经区分不出各界面的反射子波了。 由此可见,地震记录上看到的一个反射波组,并不是 简单的一个反射子波,而是来自一组靠得很近的界面 的许多反射子波的叠加结果。因此,地震记录上的一 个反射波组并不严格地对应于地质柱状图上的一个地 层分界面。如果相邻的薄层组只要其厚度和岩性在一 定地段或地区是相对稳定的,则来自这组界面的许多 地震反射子波的相互关系(振幅、旅行时等差异), 也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故它们的叠加结果,即
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地震记录面貌的形成过程概 括为以下的数学模型:假设地震道f(t)是由有效波s(t)和 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s(t)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8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40 卷
们通常认为,薄层就 是 指 层 厚 小 于 四 分 之 一 波 长 的 岩层。在过去的地 震 勘 探 领 域,像 这 样 厚 度 的 储 层 一 般 都 不 被 重 视 ,但 是 随 着 勘 探 技 术 的 发 展 ,容 易 发 现的背斜等构造油 气 藏 已 经 大 部 分 被 发 现,逐 渐 地 岩性油气藏成为了 勘 探 目 标,薄 层 油 气 藏 也 逐 渐 被 重视,薄层的 研 究 工 作 也 得 到 了 发 展。ThomasA. Pierle[6]提出四分 之 一 波 长 并 不 是 地 震 垂 向 分 辨 率 的极限,认为通过分 析 薄 层 复 合 波 的 斜 率 可 以 提 高 分辨率。
的格式。不管地震 属 性 的 计 算 方 法 如 何,它 的 目 的 都是从原始地震数 据 中 提 取 潜 在 的、隐 藏 的 地 质 特 征信息。
随着 石 油 勘 探 领 域 的 快 速 发 展,地 震 属 性 在 油 气储层解释和预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 于勘探精度要求越 来 越 高,关 于 薄 层 的 定 量 解 释 也 亟待解 决,地 震 垂 向 分 辨 能 力 也 要 有 所 提 高。 M. B.Widess[4]研 究 过 关 于 薄 层 的 地 震 分 辨 率 问 题。 R.S.Kallweit[5]详细研究基于楔 形 模 型 的 地 震 分 辨 率问题,给 出 了 雷 克 子 波 分 辨 的 极 限 是,调 谐 厚 度 为,并给出了关于峰 值 频 率 计 算 时 间 分 辨 率 和 调 谐 厚 度 的 关 系 式 。 通 过 前 人 的 研 究 工 作 ,我 们 观 察 到 , 当岩层厚度小于二 分 之 一 波 长 时,地 震 波 会 相 互 干 扰,出现相长干涉,因 而 会 产 生 振 幅 的 增 大,在 调 谐 厚 度 时 振 幅 达 到 最 大 ;然 后 出 现 相 消 干 涉 ,即 振 幅 逐 渐 减 弱 。 后 来 ,学 术 界 就 定 义 小 于 调 谐 厚 度 为 薄 层 , 这个准则也成为了工业界普遍认可的准则。所以我
通过 前 人 的 研 究,我 们 发 现 前 人 定 义 的 分 辨 率 基本都是从时间角度出发 考 虑 的。M.B.Widess[7] 提出一种定量公式 来 定 义 地 震 垂 向 分 辨 率,思 路 是 综合时间和振幅变化来定义地震垂向分辨率定量公 式 。 通 过 实 验 发 现 ,在 时 间 分 辨 率 达 到 极 限 的 时 ,复 合 波 的 振 幅 仍 然 在 变 化 ,而 且 在 调 谐 厚 度 以 下 ,振 幅 大小与厚度成近似的线性正相关。于是从地震属性 中筛选出这样一些 属 性,能 效 地 结 合 时 间 和 波 形 结 构的变化,将 这 些 地 震 属 性 称 之 为 波 形 结 构 属 性。 因为波形结构属性可以有效地将幅和时间变化信息 充 分 结 合 起 来 ,笔 者 试 图 通 过 波 形 结 构 属 性 ,重 新 认 识地震分辨率来解释薄层信息。笔者基于楔形模型 试验,从波形结构属 性 的 角 度 研 究 地 震 垂 向 分 辨 率 问题,为地震薄层的 定 性 和 定 量 分 析 与 解 释 提 供 理 论依据。
关 于 地 震 属 性 的 定 义,QuincyChen[2]曾 经 描 述 ,地 震 属 性 是 指 那 些 由 地 震 数 据 ,通 过 特 殊 的 数 学 方法而求出的表征 地 震 波 几 何 形 态、运 动 学 特 征 以 及统计特征的一些参数。有些地震属性对储层很敏 感,有些能够揭露那 些 不 容 易 找 到 的 地 下 地 质 异 常 体,还有一些 可 以 作 为 直 接 的 烃 类 指 示 剂。Arthur E.Barnes[3]认为 地 震 属 性 是 对 原 始 地 震 数 据 进 行 描述和定量化的表 征,它 是 原 始 地 震 数 据 包 含 的 所 有信息的一个子集,地 震 属 性 的 计 算 方 法 没 有 固 定
第 40 卷 第 5 期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Vol.40 No.5
2018 年 9 月
COMPUTING TECHNIQUESFOR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EXPLORATION Sept.2018
文 章 编 号 期 :20170603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科 技 重 大 专 项 (2016ZX05025001-001) 第 一 作 者 : 张 运 龙 (1992- ),男 ,硕 士 ,主 要 从 事 正 演 分 析 与 地 震 属 性 解 释 研 究 工 作 ,Email:942687172@qq.com。
基于楔形模型的波形结构属性特征研究
张运龙1,丁 峰1,尹 成1,范廷恩2
(1.西 南 石 油 大 学 地 球 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 ,成 都 610500; 2.中 海 石 油 (中 国 )有 限 公 司 北 京 研 究 中 心 ,北 京 100027)
摘 要 : 随 着 石 油 勘 探 领 域 的 快 速 发 展 ,勘 探 精 度 要 求 越 来 越 高 ,关 于 薄 层 的 定 量 解 释 也 亟 待 解 决。这里提出在自适应时窗上提取波形结构属 性,并 建 议 利 用 此 方 法 对 薄 层 作 定 量 解 释。 首 先 基 于 楔 形 模 型 介 绍 地 震 垂 向 分 辨 率 问 题 ;其 次 给 出 波 形 结 构 属 性 的 定 义 与 方 法 原 理 ;最 后 着 重 分 析固定时窗、半个峰谷时窗、自适应时窗对波形结构属 性 提 取 的 影 响,并 详 细 分 析 波 形 结 构 属 性 随 楔 形 厚 度 的 变 化 情 况 。 通 过 理 论 模 型 的 建 立 、波 形 结 构 属 性 的 提 取 分 析 得 出 结 论 :在 自 适 应 时 窗上提取波形结构属性,更能反映波形随楔形厚度的 变 化,并 有 效 地 刻 画 了 振 幅 随 时 间 的 变 化, 其 实 质 也 是 在 提 高 地 震 垂 向 分 辨 率 ,有 助 于 对 薄 层 作 定 性 和 定 量 的 分 析 与 解 释 。
关 键 词 : 地 震 垂 向 分 辨 率 ;波 形 结 构 属 性 ;薄 层 ;自 适 应 时 窗 中 图 分 类 号 :P631.4 文 献 标 志 码 :A 犇犗犐:10.3969/j.issn.10011749.2018.05.05
0 引言
随着 地 震 解 释 技 术 的 发 展,地 震 属 性 分 析 与 解 释成为了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途径。从某种程度上 讲,地震属性有效地 将 地 震 数 据 与 地 下 地 质 特 征 紧 密地耦合在一起,地 震 属 性 分 析 与 解 释 对 地 质 勘 探 目标逐渐做到了定性和定量的认识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