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试卷讲评2016.0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①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嘉言懿.行(yì)提要钩玄.(xuán)共.其乏困(gōng)失其所与.(yǔ)B.变徵.之声(zhǐ)偏袒扼腕.(wǎn)夜缒.而出(zhuì)以药淬.之(cuì)C.相濡.以沫(rú)瞋.目怒视(chēng)遭受重创.(chuāng)切齿拊.心(fǔ)D.鲰.生说我(zōu)戮.力同心(lù)按剑而跽.(jì)不胜杯杓.(zhuó)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驰援佚之狐明察秋毫急风劲草翼蔽沛公B.规矩流线形何厌之有通宵达旦与臣有郤C.催眠风萧萧寸草春辉偏袒扼腕图穷匕见D.签订护身符屈指可数语无伦次痛于骨髓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财物无所取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沛公居山东时5. 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B.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大王命之6.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的确是,表判断唯君图.之考虑B.今行而无信.信用,诚信既祖.,取道临行祭路神C.尽失其度.风度,常态旦日飨.士卒犒劳D.与之同命.生死,患难人为.刀俎作为7.下列加点虚词解说正确..的一项()A.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表疑问将焉.取之哪里,疑问代词B.失其.所与自己的,代词以.乱易整用,介词C.秦王购之.千金他,代指樊於期图穷而.匕首见表转折D.楚左尹项伯者.表判断何辞为.做,办8.下列句子属被动..句式..的一项()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
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
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
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
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
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
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
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
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
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
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
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赢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题(带解析)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彘肩(zhì) 樊於期(wū)衣冠(guàn) 不悖(bèi)B.怃视(wǔ) 刀俎(zǔ)美姬(jī) 揕其胸(zhèn)C.卮酒(zhī) 樊哙(kuài)变徵(zhǐ) 瞋目(chēng)D.厚遗(wèi) 飨士卒(xiǎnɡ)弭谤(mí) 目眩(xuàn)思路解析:A项,“冠”应读“guān”;C项,“瞋”应读“chēn”;D项,“弭”应读“mǐ”。
答案:B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不然,籍何以至此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思路解析:A项,“反”,通“返”;C项,“倍”,通“背”;D项,“已”,同“矣”。
答案:B3.下列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BCD思路解析:D项中都是“如果没有”的意思,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A项,①只是,②反而;B项,①推辞,②辞别,告辞;C项,①交情,②特意。
答案:D4.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③夫晋,何厌之有④若属皆且为所虏⑤敢以烦执事⑥大王来何操A.①⑤/③⑥/②④B.①④/③⑥/②⑤C.①⑤/③⑥/②/④D.①④/③/⑥/②/⑤思路解析:①⑤是省略句,③⑥是宾语前置句,②④是被动句。
答案:A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7题。
(9分,每小题3分)黄福,字如锡,昌邑人。
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
上书论国家大计。
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
建文时,深见倚任。
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帝置不问,复其官。
已,督安南军饷。
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
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一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 (1).doc

单元评估检测(二)(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一、语基语用(21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油腻.(nì) 罗绮.(qǐ) 残羹.(ɡēnɡ)发酵.(jiào)B.彷.徨(pánɡ) 彳.亍(chì) 颓圮.(pǐ) 榆阴.(yīn)C.步履.(lǚ) 宛.转(wǎn) 摇曳.(zhuài) 迷惑.(huò)D.衔起(xián) 羞涩.(sè) 麦秸.(jiē) 握手言和.(hé)解析:选C。
C项,“曳”读y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四围四维空间衣襟衣锦还乡B.题跋提拔干部体例体力劳动C.天皇天荒地老学力大学学历D.罗绮言辞犀利长篇随声附合解析:选D。
D项,合—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_____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_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_。
A.莫衷一是各抒己见各执一词B.各执一词各抒己见莫衷一是C.莫衷一是各执一词各抒己见D.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各执一词解析:选B。
“各执一词”,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
形容意见不一致。
“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①句有“互不相让”说明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因此用“各执一词”合适;②句中说“有一点是公认的”,“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强调的是不同,可见只有“各抒己见”符合语境。
4.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题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阙秦(quē) 忤视(wǔ) 以飨士卒(xiǎng) 以药淬之(cuì)B.卮酒(zhī) 失其所与(yù) 目眦尽裂(cì) 朝济而夕设版焉(zhāo)C.玉玦(jué) 参乘(shèng) 共其乏困(gòng) 夜缒而出(zhuì)D.刀俎(zǔ) 戮力攻秦(lù) 瞋目(chēn)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ū)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3.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同舟共济B.济世安民C.赈灾济贫D.无济于事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B.为之奈何人不敢与忤视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5.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C.使工以药淬之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6.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7.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8.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很快就会被他俘虏了B.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给秦王D.(沛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沛公已经脱身离开,回到军营9.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后置,即“以前路问征夫”)1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
精品解析: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题(解析版).docx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语文试题一、基础演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度:风度B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提起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受【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项,度:常态;B 项,比:并,列;C 项,提:掷击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文言实词绝大多数也是古今异义词,在文小的意义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用,所以是考查的重点。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Z 过B.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失其所与,不知 ■D. 秦伯悦,与郑人盟■【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 项,是:这;C 项,与: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屮所选的实词有古今异义词,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考查实词的面比较广3. 下列句子屮,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焉用亡郑以陪邻使杞子、庞孙、杨孙戍之■且贰于楚也■夜纟追而出 表判断筑土墙用的夹版一同盟誓结交;D 项,盟:为动词,结盟。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夫晋,何厌之有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以”,介词,把;后一个“以”,连词,来。
B项,前一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之”,代词,代指郑国。
C项,两个“且”都是连词,并且。
D项,前一个“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后一个“而”,连词,承接。
故答案应为C项。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屮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
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吋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题及解析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A.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度:风度B.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比较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提起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表判断B. 朝济而夕设版.焉筑土墙用的夹版C. 失其所与.,不知一同D. 秦伯悦,与郑人盟.盟誓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焉用亡郑以.陪邻B. 夫晋,何厌之.有使杞子、庞孙、杨孙戍之.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且.贰于楚也D. 若舍郑而.有益于君夜缒而.出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朝济而夕设版焉B.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②因击沛公于坐C.①吾其还也②此其志不在小D.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购之金千斤购:买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贫穷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遇到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6.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B.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荆轲顾笑武阳C.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D.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②以解燕国之患7.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B.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D. 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8.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若入前为寿寿:祝寿B.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C.若入前为寿若:如果D.常以身翼蔽沛公翼:翅膀9.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刑人如恐不胜胜:胜利B.秦时与臣游游:游玩C.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D.道芷阳间行间:间接10.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②何辞为B.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②项王未有以应C.①其意常在沛公也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第II卷(非选择题)二、语言表达(4分) 中国古老的文字非常形象生动,“和谐”二字就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 1 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不同版本的教材不一样,测试题目方向也会不一样。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 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1 、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 阙秦(qu ē) 忤视(wǔ ) 飨士卒(xi ǎng) 以药淬之(cu ì)B. 卮酒(zh ī) 失其所与(yù) 目眦尽裂(cì) 朝济而夕设版(zh āo)C. 玉玦(ju é) 参乘(sh èng) 共其乏困(g òng) 夜缒而出(zhu ì)D. 刀俎(zǔ) 戮力(l ù) 瞋目(ch ēn) 微夫人之力(f ū)2 、每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B. 沛公则置车骑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C.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 以乱易整,不武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3 、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 图穷而匕首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D.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举头望明月4 、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 。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 若属皆且为所虏!D.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顷之未发,太子迟之A. 使使以闻大王B.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西单女孩任月丽从在地铁卖唱,到走红网络,到走红星光大道,到走红2011 年春晚,一路走来,一发不可收拾,这其中固然有大众的草根明星情结,但与其深厚的歌唱功力也密不可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方法解析:
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 搞清成语含,切莫望词生义, 词义轻重是否得当, 看成语是否一语多用, 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合理, 看语体色彩是否合乎语境, 看成语与其他成分搭配是否恰当, 看成语是否符合使用习惯。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湖北卷) “ 琳琅满目”比喻“美好的东西很多”,多用指书 A.小李新买的房子装修得十分豪华,钢丝纱窗, 籍或工艺品 ,不和语境. 大理石地面,漂亮的吊灯,真是琳琅满目。 “养虎遗患”比喻“纵容敌人,给自己留下后 B.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否则就会养虎遗 患” .语句说的是自身. 患,铸成大错。 “便宜从事”指“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 C.他有便宜从事的职权,地方性和局部性的问 情况或临时变化就斟酌处理” . 题,可以全权处理。 “诚惶诚恐”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 D.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想 套语 ,是惶恐不安的意思,不合语境. 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诚惶诚恐,被困难吓倒。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D(表达应用)
B
补尝练习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 当的一组是 ①毋庸 ,法兰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 质疑:动词,提出疑问:质疑问难。 历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置疑:动词,怀疑(多用于否定式):不容置 ②小男孩一下子 索然了,站在那里没有 疑,无可置疑。 目标地东张西望。 兴味:一时性的兴趣,一时产生的兴趣。 ③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 趣味:持续时间长的兴趣,爱好。 浮, 物体下沉。 反之:是与之前所述,完全相反,中性词。 A否则:是与之前所述内容不同,一般指结果, .置疑 兴味 反之 B.质疑 趣味 反之 C.质疑 趣味 否则 D.置疑 兴味 否则 贬义词居多。
舍郑,在哪里?乏困,译成所缺乏 的东西,你是怎么译的呢?
• 4:谒呢?5:以穷困,以呢?以己之私, 以呢?
• 请问,站起来,从哪里可以译出?
•数目,数呢?
• 谒,而,亲呢?
• 这是状语后置句吗?
• 你们认识这两字吗?
• 微,谒,而呢?
• 真得是三次吗?‚象‛还是‚向‛呢?
错别字
小结
2、测试总评
(1)通过本次测试,同学们取得了很大 的进步: ①基础知识更加的扎实。如1、2题基础性 较强,得分率较高。 ②解答问题的能力有提升。选择题第5题、 第6题通过率比较高。 ③文言文翻译比较规范。(懂得用简洁、 准确的语言去答题)
(2)同时,在本次的考试中,也暴露 出了同学们的一些不足: ①基础知识仍然有遗漏。例如:第7题 选D的同学占16.3%,出错较多。 ②审题不够仔细,理解偏差。例如:5 题、第13题,不少同学思路不清。 ③文言文翻译题出错较多,书写上错别 字也很多。
【2008宁夏海南卷】为了露出琉璃瓦深 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 檐外设墙体遮挡,这是成为楼顶覆冰融 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 一。 说明:本句划线部分是‚是……的原 因‛和‚成为……的原因‛两种上格式 的杂糅。划线部分可改为‚这是……原 因之一‛或‚这成为……原因之一‛。
【2007浙江卷】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俚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 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说明:划线部分是‚根据…‛和‚……显 示‛两种格式的杂糅。 可改为‚‘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 示‛,或‚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 据‛。
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 神。
病句出错题5
• ② 错题原因:对病句的知识掌握不系统。知识欠缺。 • 方法:掌握病句的知识,成系统。 • 例: 【2008广东卷】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 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 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C
补尝练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D
)
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 项,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掌握成语的数 A. 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贬义,形容演 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量和对成语准确理解的能力,考查考生分 讲选手,不合语境。 析语境并据此确定成语的使用正确与否的 B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 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B. C项,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 能力。本题选用了常见常用的成语,提供 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含贬义,指长期借用而不归 的语言环境比较通俗浅显,为答题提供了 还。望文生义。 C. 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 足够的信息依据。 D项,奔走呼号指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 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境而求援。奔走:奔跑。呼号:叫喊。符合题意,使 用恰当。 D. 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
3、分数统计
16班 90—100分:6人; 80— 89分: 30人; 70----79分: 16人。 60---69分: 6人 第一卷 最高分57分; 第二卷 最高分39分。 15班
4、本次测试出错比较集中的题目
书
2 3 4 5 文 言 文 翻 译 写 上 错 别 字
题 号 得 分 率
4
5
6
10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题 试卷分析
【教学目标】
1、分类提升解题能力,训练答题方法, 总结答题规律。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评价能 力。 3、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学科语言, 书写,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
【教学过程】 一、考试分析
试题特点: 总体来说,这份语文试卷,难度适中, 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 基础。重点考查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
说明:划线部分是‚……靠的是……‛ 和‚……利用……‛两种格式的杂糅。 可改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 ‚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
【2006四川卷】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 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 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妻子只在 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一两句牢骚。 说明:本句划线部分是‚造成……‛ 和‚……因……‛两种格式杂糅。划线 部分可改为‚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大面积 漏雨‛或‚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 大面积漏雨‛。
• 【2004福建卷】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 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 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 影响所决定的。 说明:本句划线部分是‚…… 由……决定‛和‚……由于……影响‛ 两种格式的杂糅。划线部分可改为‚这 是由……决定的‛,或‚这是由于…… 外因影响‛。
文言文翻译题
于楚,在哪里
A
2、熟语运用题:① 典型例题 :第4题 ② 错题原因:做题时没有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
和条件,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用范 围,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
③题型特征:
要求辨析成语在句中运用恰当与否,来考查学生辨析运用成语的 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考生要做到了解成语词 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 。
① 练习: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解析】融化:指固体(如冰、雪等)受热变软或化为流 ①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 成了 体的过程。溶化: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具体地说, 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 是指某固态物质,在另一液态物质中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 ②人与人之间要想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 子的扩散过程。此过程不需加热,但必须有液体,所以三 相处,那么加强彼此 是非常重要的。 点水旁“溶”。题中应选“融化”。沟通:本指开沟以使 两水相通。后用以泛指使两方相通连;也指疏通彼此的意 ③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批发市场就 见。勾通:暗中串通,贬义词。应用“沟通”。喧闹: 1 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喧哗热闹:—的集市;2喧哗吵闹:大声—。喧哗:1形 A.溶化 沟通 喧哗 B.溶化 勾通 喧闹 容词,声音大而杂乱;2动词:喧嚷。侧重“热闹、吵 C.融化 勾通 喧哗 D.融化 沟通 喧闹(12年山东) 闹”,与“起来”搭配,应用“喧闹”。
3
题 号
65% 60%
68% 69%
67%
错 点
二、归类讲解
㈠ 选择题
1、词语辨析题 ① 典型例题:第3题 ② 错题原因:知识点把握不牢,不能准确再认再现。 ③ 题型特征: 作为选择题中的基础题,主要是考察考生 的词语辨析能力和词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一般是提供三 组近义词语让考生结合具体语境进行选择。这三组近义 词大多是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有些甚至在语文课本中多 次出现,因而难度并不大,考生只要平常留心,考场细 心,结合具体的解题技巧,成功解题的把握是很大的。 ④方法解析 :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是加强对基础知识 的记忆,掌握做此类题的方法与技巧。(1.语感法 2. 准确解义法 3.望文生义法 4.用词造句法 5.排除带入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