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讲义1
第一章 基因工程概述

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
因此,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
本元件。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B 基因工程的基本定义
基因工程是指重组DNA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
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上游技术指的
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
术);而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大规模
酶工程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D 基因工程的基本形式
第一代基因工程 蛋白多肽基因的高效表达 经典基因工程 第二代基因工程 蛋白编码基因的定向诱变 蛋白质工程
第三代基因工程 代谢信息途径的修饰重构 途径工程
第四代基因工程 基因组或染色体的转移
基因组工程
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
一、基因
泛基因阶段
孟德尔遗传因子阶段
(如胰岛素)、干扰素、乙肝疫苗等 研制新型疫苗(HIV、霍乱、单纯疱疹病毒等)
生产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制剂,如水蛭素等
3. 基因诊断
– 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
– 癌症的分子诊断 – DNA指纹
4. 基因治疗
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 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
3.断裂基因
1个基因被间隔区分成不连续的若干区段,这种编码序列不连续的间断基因被称为 断裂基因。
4.假基因
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的失活基因 。
5.重叠基因
不同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有时是可以共用的 即重叠的。
现代对基因的定义是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二、 基因工程的诞生
顺反子阶段
1957 年,本泽尔(Seymour Benzer)以T4噬菌 体为材料,在DNA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内部的精细结 构,提出了顺反子(cistron)概念。 顺反子是1个遗传功能单位,1个顺反子决定 1条多肽链。
《基因工程的原理》 讲义

《基因工程的原理》讲义一、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技术。
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分子剪刀”,能够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对生物的基因进行剪裁、拼接和重组,从而创造出具有新特性的生物。
基因是生命的蓝图,它决定了生物的各种特征和功能。
而基因工程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接干预和改变这些蓝图的手段。
通过基因工程,我们可以将一个物种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中,赋予后者原本不具备的特性。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要实现基因工程,就需要一些特殊的工具,就像工匠需要合适的工具才能打造出精美的作品一样。
1、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就像是一把极其精准的“分子剪刀”,能够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这个位置将 DNA 分子切断。
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的序列不同,这使得我们能够在特定的位置对 DNA 进行切割,为后续的基因重组做好准备。
2、 DNA 连接酶当我们把基因片段切割下来之后,需要把它们重新连接起来。
这时候,DNA 连接酶就派上用场了。
它能够将两个 DNA 片段的末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 DNA 分子。
3、载体基因片段很小,很难直接进入细胞发挥作用。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载体来帮忙,常见的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病毒等。
载体就像是一辆“小货车”,能够把我们需要的基因片段装载起来,并运输到目标细胞中。
三、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首先,我们要确定需要的基因,也就是目的基因。
这可以通过从生物的基因组中直接分离,或者利用 PCR 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扩增得到。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获取的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构建成基因表达载体。
这一步就像是把货物装到货车上,并且要确保货物能够在货车上稳定存在,并且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被卸载下来。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这一步就是要把装载着目的基因的载体“小货车”开到受体细胞里。
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等,对于动物细胞,可以采用显微注射法,对于微生物细胞,可以用感受态细胞法。
专题1 基因工程上课PPT幻灯片

黏性末端:被限制酶切开的DNA两条单链的切口,带有几个伸出的 核苷酸,他们之间正好互补配对,这样的切口叫黏性末端。 当限制酶从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开时,产生的是平末端。
3、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运载体——“分子运输车” (1)运载体的作用
作为运载工具,将外源基因(抗虫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棉花细 胞)中去。
mRNA的核苷酸序列
推测 结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化学合成 目的基因
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核心
1.用一定的__限__制__酶___切割 质粒,使其出现一个切 口,露出___黏__性__末__端___。
①细R胞NA聚合酶能够识别调控序列中的结合位点,并与其结
合的。基
②因构转结录开始后,RNA聚①合不能酶转沿录D为NA信分使子RN移A,动不,能并编以码D蛋N白A分质子。 的一条链非为编模码板区合成②RN有A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核苷酸序列,
在该序列中,最重要的是位于编码区
③转录完毕后,RNA链上释游的放R出NA来聚,合酶紧结接合着位技术扩增 (3)人工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片段,导入受体菌
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起 调 肽链延伸的第一个
控作用。
氨基酸的位点。
二、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的四个步骤 目的基因的获取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主要是指_编__码__蛋__白__质__的__结__构__基__因___
2、获取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
利用运载体在受体细胞(棉花细胞)内,对外源基因(抗虫基因)进 行大量复制。(随载体的复制而复制)
(2)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能够在宿主细胞中自我复制并稳定地保存。
基因工程_1 PPT课件

被限制酶切开的DNA两条单链的切口,带有几个伸出的核 苷酸,它们之间正好互补配对,这样的切口叫做黏性未端。 可以设想,如果把两种来源不同的DNA用同一种限制酶来 切割,然后让两者的黏性未端黏合起来,似乎就可以合成 重组的DNA分子了。但是,实际上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 互补的碱基处虽然连接起来,但是这种)连接起来,两边的扶手 的断口处还没有连接起来。要把磷酸二酯键(扶手)的断 口处连接起来,也就是把两条DNA未端之间的缝隙“缝合” 起来,还要靠另一种极其重要的工具——DNA连接酶。
(四)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原理:利用运载体的某些标记性基因 例如: 大肠杆菌的某种质粒具有青霉素抗性基 因,当它重组并导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 根据受体细胞是否具有青霉素抗性来判断 受体细胞是否获得了目的基因。
基 因 操 作 的 基 本 步 骤 示 意 图
1、细菌通常是具有双链环状DNA的单细胞生物。现有甲、 乙两种细菌,基因型分别是abd和ABD,通过基因工程使甲 细菌后代产生出乙细菌B基因所控制的产物,具体过程如 图所示,试据图回答。
相对的独立性
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工作已经历时10年,投资近百亿美 元。一开始它是一项“国际参与,免费分享”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现在由于其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使得它还未完成时,争抢就已经 开始,而且愈演愈烈的趋势。起步本已较晚的我国生物科技人员还 面临着经费严重不足等巨大困难,但是他们说:“我们的民族已经 在信息产业的上游-----软件和硬件上受制于人,我们再也不能让 我们的子孙后代在这个领域付出代价!”当该课题组的杨焕明、汪 键在没有研究经费的情况下找袁隆平帮忙时,袁隆平爽快地道: 染色体 “拿合同来”。(1)从细胞学上讲,基因的载体是 其 线性排列 排列特点是 。 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因为它 (2)文中的“基因序列”指 代表控制生命活动的全套遗传密码 ,所以基因序列的测定对于 探索生命奥秘意义重大:(3)“编码基因”一词中的“编码”, 蛋白质 是指为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编码。(4)文中袁隆平是我 杂交育种 国的 专家,他使用的方法主要是 。(5)与杂 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通过基因工程来培育新品种的主要优点 是 缩短育种时间 和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 的障碍。
专题1《基因工程》课件1-PPT精品文档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是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 “剪切” 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 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 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 类所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基础理论 和技术的发展
阅读课本第2页
③举例:质粒(常用)、噬菌体
质粒特点: 1、细菌染色体外双链环状DNA分子 2、能自我复制并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 3、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点 4、有特殊的遗传标记基因
注意:真正用作运载体的质粒都是人 工改造过的。
练习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所有的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 序列
B、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唯一的运载体 C、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具有多个 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 D、基因控制的性状都能在后代表现出来
G AA T T C
G AA T T C C T T AA G AA T T C G
C T T AA G
G AA T
同种限制酶 切割 T C G
G
C T T AA
C T T AA
基因的针线: DNA连接酶
GA A T T C
C T T A AG
(2)DNA连接酶
与DNA聚合酶 相同吗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键: 磷酸二酯键(梯子的扶手) ②结果:将两个相同的未端的连接。 ③分类:E·coli DNA连接酶 二者在性质 T4 DNA连接酶 上的区别
切断的是什么键
识别序列的特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和平末端
两者的区别
④举例:EcoR1限制酶、Sma1限制酶
这两种酶切的特点
基因工程-1 ppt课件

2020/8/5
2、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指重组DNA技术的产业化设 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 成部分。
上游技术指的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 的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术);
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大 规模培养以及基因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
理论上的三大发现 技术上的三大发明 对于基因工程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20/8/5
(三) 基因工程产生背景 1. 发现DNA是遗传物质
2020/8/5
Oswald Theodore Avery 1877~1955
光滑型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
粗糙型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活。
光滑型加热杀死,再注入小鼠体 内,小鼠活。
2020/8/5
第一章 基因工程概述
2020/8/5
主要内容
• 重组DNA技术与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 基因工程的特点与基本步骤 • 研究背景 • 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发展 • 基因工程的分子生物学原理 • 基因工程的支撑技术
2020/8/5
(一) 基本概念
1、重组DNA技术
重组DNA技术是指将一种生物体的基因(供体) 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 体(受体)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 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或新性状 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
2020/8/5
基因工程的别名
DNA重组技术
操作环境
生物பைடு நூலகம்外
操作对象
基因
操作水平
DNA分子水平
基本过程 剪切 → 拼接 → 导入 → 表达
结果
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
基因工程第1讲概论课件

理论上的可行性。
41
二、分子遗传学新方法是基因工程的 技术基础(六大技术)
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 ① 如何自如地得到目的基因; ② 如何在体外改造基因,得到重 组体; ③ 如何在体外转移重组基因;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相继出现了 几项关键性技术,梦想成真。
42
实际上的可操作性 材料、实验条件、时空条件、
经济条件和政策。 基础方面的基本条件(可能性+ 可行性+ 可操作性)具备, 尚需人的科学创新 思维+ 艰苦的实践。才能得到创新的发明、 发现
49
1970年, MIT 的 科学家率先提出在体 外把不同来源的遗传 物质进行重组的设想, 但遭到反对, 不予支
50
办
不
不
到
到
的
的
22
第一节 基因工程的 发生与发展
23
一、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
2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 DNA 肺炎链球菌光滑型和粗糙型的转化 试验
24
● 1944年, 美 国微生物学家 Avery证明基 因就是DNA分 子, 提出 DNA 是遗传信息的 载体。
32
遗 传 密 码 表
目 录33
mRNA分子上从5 至3 的方向,每3个核 苷酸构建一个密码子, 编码某一特定氨基酸或 作为蛋白质合成的起始、终止信号, 称为三联 体密码(triplet codon), 也称遗传密码子(genetic codon)。
解决了信息语言的对应关系。
34
•密码: 43 = 64
14
(4)利用重组DNA技术可以在体外大 量扩增、纯化人们感兴趣的基因, 研 究其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 从而拓 宽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
基因工程讲义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又称为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是指运用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预先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的技术。
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酶)工程、发酵工程等。
遗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人工改造生物体遗传性的技术。
包括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细胞器工程、基因工程等。
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在基因(DNA)水平上,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来操纵、改变、重建细胞的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按要求发生定向的变异,并能将这种结果传递给后代。
简单地说,就是在分子水平上改造和设计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技术。
其核心内容是重组DNA技术:从某种生物基因组中分离感兴趣的基因,或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取基因,然后经过一系列切割,加工修饰,连接反应形成重组DNA分子,再将其转入适当的受体细胞,以期获得基因表达的过程.克隆(clone): 作名词时指含有某目的DNA片段的重组DNA分子或含有该重组分子的无性繁殖系。
克隆作动词时是指基因的分离与重组过程。
克隆还可以在动物、植物的无性繁殖中使用。
二、重组DNA技术基本步骤:(切、接、转、增、检)1、施工材料的准备:目的基因、载体、工具酶和受体细胞(宿主)的准备。
用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将外源DNA和载体分子切开。
2、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体外重组,形成重组DNA分子。
3、把重组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
4、重组DNA分子大量繁殖,建立起无性繁殖系。
5、筛选出所需要的无性繁殖系,并保证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遗传、正确表达。
三、基因工程的发展史1 理论上的三大发现1)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2)双螺旋结构,半保留复制模型。
3)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中心法则)。
2 技术上的三大发现1)第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以及DNA连接酶的发现(标志着DNA重组时代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分子生物学 1)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Watson and Crick(1953) 2)DNA复制模式的破解M.Meselson and F. W. Stahl (1958) 3)中心法则的确立F. Crick(1958) 4)密码子(codon)破译F.Crick,S. Brenner等多人 (1961~1966) 5. 基因工程创始 1)SV和入phage DNA重组 P. Berg and H. Boyer (1972) 2)R6-5 质粒和PSC101的DNA重组 S. Cohen(1973) 3)PSC101和非洲爪蟾核糖体DNA重组 S. Cohen and H. Boyer(1973)
79年由 J.C.Alwine等人开发出来的 (3)斑点印记杂交和狭线印记杂交(dot blotting and slot blotting) (4)菌落(或噬菌斑)杂交 菌落杂交由M.Grunstein,D.Hogness修改发展出来(75年) 噬菌斑杂交由W.D.Benton,R.W.Davis开发出来(79年)
溴化乙锭染料分子在DNA分子上的插入作用
DNA分子的酶切消化于琼脂糖凝胶电泳
2. 核酸分子杂交 (1)萨瑟恩DNA印记杂交(Southern blotting)
Southern DNA 印记杂交X光显像图片
Southern 凝胶转移杂交技术
(2) 诺塞恩RNA印记杂交(Northern blotting)
第2节 基因工程的定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 基因工程的定义 1) 重组DNA (recombinant DNA techniques) 2) 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 3) 基因工程 (gene engineering) 4) 基因操作(gene manipulation) 5) 遗传工程 (genetic engineering) 6) 基因克隆(gene cloning) 2. 主要研究内容 1)从生物有机体中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 段; 2)在体外将带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与能够 自我复制并带有选择性标记的载体分子连接;
诱导子(inducer)
第3节 基因的现代概念
1. 移动基因(movable genes)或转位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 也被称为跳跃基因(jumping genes) 最早在1951年由美国女科学家B.McClintock发现 1)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2) 转位子(transposon) 3)逆转位子(retrosposons)
IS因子转位形式
复合转位子示意图
Tn3系转位子示意图
2. 断裂基因(split gene)
前体mRNA(hnRNA),RNA剪切(RNA splicing) 间隔序列(intervening sequence)或间隔子(intron) 表达子(exon) 人-珠蛋白基因结构
真核细胞mRNA剪切位点的保留序列
应用RAPD分析法检测兔子与松鼠之间的亲缘关系
3)将重组DNA分子转化到受体细胞或直接用DNA阔增 仪阔增; 4)从大量增殖的细胞群体中筛选出获得重组DNA分子 的受体细胞; 5)克隆这些细胞以阔增目的基因,供进一步分析使用; 6)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并转化到寄主细胞, 实现功能性表达,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或目的产物。 3. 基因工程的应用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1)H. Boyer 和P. Berg等获得第1个重组DNA分子(1972) 2)DNA快速测序技术的开发F.Sanger,A.Maxam, W.Gilbert(1977) 3)由大肠杆菌表达人脑激素和人胰岛素(1978) 4)转基因小鼠成功R.D.Palmiter,R.L.Brinster(1981) 转基因果蝇成功A.C.Spradling,G.M.Rubin(1981)
5)入噬菌体48502bp序列测定F. Sanger等(1982) 6)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1983) 7)转基因家畜(猪,羊,兔)诞生(1984) 8)人类基因组计划(1988) 9)转基因玉米和小麦诞生( 1990~1992) 10)基因工程西红柿上市(1994) 11)人基因物理图谱发表(1995) 12)酵母DNA完成测序(1996) 13)水稻基因组物理图谱(1997) 克隆羊问世(1997) 14)信息基因鼠的问世(1999)
3)DNA 序列分析的自动化
4)DNA杂交测序
杂交的测序
5 基因的化学合成 (1)磷酸二脂法(Khorana,1979年创立) 用选择性保护基团芳基磺酰氯或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封闭5’或3’羟基
(2) 磷酸三脂法
(3)固相亚磷酸三脂法
6. 基因的定点诱变 (1)盒式诱变
利用掺假的寡核苷酸进行盒式诱变
3.假基因(pseudogene)
G.Jacq等人于1977年在非洲爪蟾5SrRNA基因簇中首次发现 (1)重复假基因(duplication pseudogene) (2)加工假基因(processed pseudogene)
4. 重复基因及重复序列(repeated sequence)
(1)唯一序列(只有1个拷贝); (2)低度重复序列(10个拷贝); (3)中度重复序列(10到数百个拷贝); (4)高度重复序列(数百到数百万个拷贝)
生命进化过程
进化阶段 生命分子进化 构筑生命的基本物质合成(氨基酸,碱基,核糖,核苷,核苷酸) 基本物质的缩合反应(寡核苷酸,寡肽,脂质) 祖先生物 最初的RNA复制酶出现(r RNA) 膜出现 出现和进化 RNA染色体(RNA复制与剪切,原始代谢开始? 从制造特异性肽的核糖体诞生密码子 (原始t RNA, r RNA, 氨基酰-t RNA 合成酶) 依靠模板的翻译体系出现(m RNA) 双链RNA染色体反转录核的复制
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
• •
清华大学化工系 郭志刚
•
第1章 引 言 第1节 基因工程的诞生
• 1. 进化论 Darwin • 2. 细胞学说的建立 • M. Schleiden and T. Schwann(1839) • 3. 遗传学说的建立 • 1)遗传学说创始 G. Merdel 提出独立分配定律(1865) • 2)染色体(chromosome)遗传学说.W. S. Sutton(1903) • 3)基因定位 T. H. Morgan 提出连锁定律(1915) • 4)基因载体(gene vector) O. T. Avery,C. M. • Macleod. and M. McCarty(1944)
基因
启动子
转录区
终止子
RNA起点 第2节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操纵子学说(Jacob F. And Monod. J.,1961) 操纵子(operon), 操纵基因(operator)
转录终止
调节基因(regulatory gene), 结构基因(stractural gene) 阻遏物(repressor),辅阻遏物(corepressor)
第3节 生命分子进化与基因工程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基因工程原理和应用, 生物化工教研室译,1994年 2)基因工程原理, 吴乃虎编著, 科学出版社,1990年 3)基因工程,邱泽生编著,首都大学出版社,1993年
4)GENES V,Benjamin Lewin,1994
5)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J.D.Watson, 1988 6)分子生物学,蔡武城等译,科学出版社,1993年 7)核酸研究技术,蔡良琬编著,科学出版社,1993年
RNA染色体反转录成DNA(反转录酶,核糖核苷二磷酸还原酶)
细胞及生物 祖先生物(DNA染色体,胸腺酸合成酶,所有的基因 进化 具有间隔序列,生长缓慢,从属于营养型)
直链型脂质
枝链型脂质
原真核生物
细菌 氧化磷酸化 光合细菌 线粒体
原始细菌
单细胞真核生物
叶绿体物
(2)寡核苷酸引物诱变
应用尿嘧啶的单链DNA摸板提高寡核苷酸引物突变效率的Kunkel法
硫代硫酸诱变法基本过程
PCR定点诱变
7. 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
PCR反应的温度循环周期
反向PCR的基本操作程序
用不对称PCR技术合成供序列测定用的单链DNA
RT-PCR产物的定量测定
中度重复序列(串连重复排列组蛋白基因簇)
5. 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s) 或嵌套基因(nested genes)
最早由英国的分子生物学家F.Sanger研究小组发现 单链DNA噬菌体X174的重叠基因图
G4噬菌体的重叠基因图
第3章 基因操作的技术原理
1. 核酸的凝胶电泳 (1)琼脂糖(agarose)和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 凝胶电泳 (2)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祖先生物的进化图谱 人类 哺乳类 鸟类 鱼类 植物 酵母 祖先 Aspergilus 大肠杆菌 B. Stearothemophilus 15亿年 10亿年 5亿年
第2章 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
第1节 遗传情报的传递 1. 半保留复制学说 反义DNA (anti sense DNA chain) 有义DNA (sense DNA chain) 模板链(反义链)anti sense strand (template strand) 编码链(义链)sense strand(coding strand) 2. 基因的结构 顺反子学说(Benzer,1955) 顺反子(cistron) 单顺反子(monocistron mRNA) 多顺反子(polycistron mRNA)
3. 细菌转化
(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 (2)大肠杆菌的转化 (3)细菌转化频率
4. DNA核苷酸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