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库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库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库1.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故B错误。
C.两个“欲说还休“突出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并非豁达,故C错误。
D.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故D错误)A.《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题目。
B.“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表现出诗人少年时不谙世事的任性倔强。
C.“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抒发了诗人历经世事沧桑后的豁达。
D.该词是诗人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时所著,“少年”与“而今”对比,突出了诗人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
2.下面对诗歌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这首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故选D)。
A.“丑奴儿”,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
B.“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强”读作“qiǎnɡ”,“极力”的意思。
C.词句中运用了“间隔反复”和“连续反复”的修辞手法,一咏三叹,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满腔愁绪。
D.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洒脱的胸怀,也体现了“辛词”豪放的风格。
3.下列对《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把“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故选C )A.上阕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阕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上片的愁是个人的离愁别绪,哀婉悲伤,不是慷慨豪放。
故C)A.“不识”是因“少时”纯真无知,“识尽”是因“而今”饱尝忧患。
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
C.上片慷慨豪放,下片哀婉凄绝,上下两片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厚重。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试题及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愁滋味”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解释。
2. “层楼”在此词中指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 “识尽”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解释。
4. “欲说还休”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心理状态?请详细阐述。
5. “天凉好个秋”这句话在词中的寓意是什么?请分析。
二、句子翻译(每题5分,共15分)1. 请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深层含义。
2. 请将“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3. 请将“却道‘天凉好个秋’!”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讨其背后的感慨。
三、默写填空(每题3分,共15分)1.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四、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结合全词内容,概括《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主题思想,并分析词人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展现这一主题的。
五、描写手法分析(15分)1. 请分析词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如对比、衬托、夸张等),并举例说明。
2. 词人是如何通过描写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六、句子赏析(15分)请选取词中的一句进行赏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词语的选择、句式的特点、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
七、人物环境情感分析(20分)1. 请分析词人辛弃疾在词中的形象特点,包括其年龄、心态、情感等。
2. 请分析词中所描绘的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环境描写对表达词人情感的作用。
3. 请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从少年到成年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八、主旨剖析(20分)请结合全词内容,剖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主旨,并探讨词人在作品中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时代感慨。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丑奴尔.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丑奴尔.书博山道中壁》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主旨】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形成因果关系,叠句的应用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十分完整的句子是:2、表现诗人尝遍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诗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诗句:二、选择题:1、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B.“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
C. 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
D. 通篇言“愁”,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识”是因“少时”纯真无知,“识尽”是因“而今”饱尝忧患。
九上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知识+题目)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一、知识结构一、古诗内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注释及译文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三、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四、鉴赏与评价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古诗词赏析《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与答案

古诗词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与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1. 这首词以“________”为线索,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的手法。
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在反复品味与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12. 这首词以“却道‘天凉好个秋’”作结,有何用意?
【答案】
11. ①. 愁②. 对比③. 反复
12. 表现了词人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时所作的一首词,渲染了一个“愁”字,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可见,“愁”贯串全篇的线索。
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少年”和“而今”的对比,“不识愁滋味”和“识尽愁滋味”的对比。
另外,这首词连用两个“爱上层楼”,两个“欲说还休”,这是反复的手法。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写少年时代,苏轼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写成年之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意思是“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这句结尾十分含蓄,生动地表现了词人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相关资料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丑奴尔.书博山道中壁》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丑奴尔.书博山道中壁》理解性默写、简答题一、理解性默写:1、形成因果关系,叠句的应用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十分完整的句子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表现诗人尝遍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诗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诗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二、简答题:1、“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
答: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答:对比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3、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答: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
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
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4、赏析“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作者关心国事,怀才不遇,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
5、“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答: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上片中“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中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6、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答: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的手法,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因为国事忧愁而极端痛苦且无法言说的愁苦之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巩固练习题

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巩固练习(本篇为2015年中考诗词篇目)制卷时间:2018年6月一、文学、文化常识: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选自《稼轩长短句》。
“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
(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库1.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故B错误。
C.两个“欲说还休“突出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并非豁达,故C错误。
D.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故D错误)A.《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题目。
B.“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表现出诗人少年时不谙世事的任性倔强。
C.“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抒发了诗人历经世事沧桑后的豁达。
D.该词是诗人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时所著,“少年”与“而今”对比,突出了诗人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
2.下面对诗歌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这首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故选D)。
A.“丑奴儿”,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
B.“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强”读作“qiǎnɡ”,“极力”的意思。
C.词句中运用了“间隔反复”和“连续反复”的修辞手法,一咏三叹,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满腔愁绪。
D.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洒脱的胸怀,也体现了“辛词”豪放的风格。
3.下列对《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把“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故选C )A.上阕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阕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上片的愁是个人的离愁别绪,哀婉悲伤,不是慷慨豪放。
故C)A.“不识”是因“少时”纯真无知,“识尽”是因“而今”饱尝忧患。
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
C.上片慷慨豪放,下片哀婉凄绝,上下两片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厚重。
5.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错,本诗写年轻时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并不是“离愁”)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6.下列关于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故D)A.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B.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C.“而今识尽愁滋味”意思是“愁”到极点,“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
D.“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怕直言朝廷苟安、自己报国无门之“愁”犯忌,只好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轻松洒脱,“愁”不往心里去。
7.下列对这首词中相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上片的愁当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下片的愁应是忧国伤时之愁。
所以D)A.少年“爱上层楼”是为赋新词,寻觅愁绪。
B.“识尽”概括了词作者半生的艰辛历程。
C.“欲说还休”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深沉厚重的愁苦。
D.此词上、下阕里的“愁”,含义相同。
8.下列对本词中“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理解不正确,本词以“愁”为线索)A.本词以“愁”为主要内容,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和压抑。
B.本词中的“愁”有词人伤春悲秋、善感多虑的闲愁。
C.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D.本词中的“愁”有词人对朝廷政府无奈的悲愁。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C)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经艰辛后的豁达。
D.“愁”是连接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上片的愁当是个人的离愁别绪C)A.上阙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阙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A.“上层楼”、“强说愁”,写出了“少年”的纯真无知。
B.“而今识尽愁滋味”,道出了历经沧桑的艰难辛酸。
C.“欲说还休”,传递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
D.“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诗人豁达大度的宽广胸怀。
12.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上片的愁当是个人的离愁别绪、无病呻吟之闲愁A )A.“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B.“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
C.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
D.通篇言“愁”,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
13.下列对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上片的愁当是无病呻吟之闲愁、下片的“愁”深沉博大D )A.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不识”写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识尽”写作者艰辛的历程。
C.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愁,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对比鲜明。
14.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A.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B.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C.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D.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主,“而今”是宾,以今衬夕,以有写无,以无写有。
17.《丑奴儿》中作者以“_愁__”为线索,运用_对比_和__反复__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 ____的报国之情。
18.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
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忧国伤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19.“为赋新词强说愁”中“赋”的意思是 __写、写作__。
6.请你从人生经历的角度,体会词人为什么会有“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叹。
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当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诉说了。
有了一种“有苦无处诉”的苦闷。
20.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两相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例一: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例二: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少年”衬“而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日愁的深沉博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二问:全词表现了词人忧国伤时、怀才不遇、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忧郁激愤之情。
2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两句中的“愁”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这两句中“愁”的含义不尽相同。
“强说”一句中的“愁”指无病呻吟的闲愁;“而今”一句中的“愁”指忧国伤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哀愁。
2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这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愁苦无法言说的无奈,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忧国伤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2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对比(反衬).揭示了历经岁月的打磨,饱尝生活的忧患,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乐这一哲理。
24.这首词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忧国伤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引起的哀愁。
25.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不识愁___”和“__识尽愁 __”,“____少年___”和“__而今__”构成对比。
(用原词回答)26.词中用了两个“欲说还休”,有何妙处?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采用叠句反复形式,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27.词的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却说“而今识尽愁滋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运用对比手法,表现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自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对比(反衬).揭示了历经岁月的打磨,饱尝生活的忧患,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乐这一哲理。
)2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忧国伤时、怀才不遇、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愁苦之情。
29.词中“强”的意思是( C )A.强大B.强调C.勉强地D.倔强地30.“少年”时的“愁”指的是 _年轻时不谙世事无病呻吟的闲愁__ ,“而今”的“愁”指的是__年长时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___。
31.全词主要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结合有关语句说说。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识尽愁滋味”,对比鲜明。
32.古人素以秋愁为一体,辛弃疾却说“却道天凉好个秋”,请说说该句中蕴含的感情。
“却道天凉好个秋”,好一个凉爽的秋天,这是反话正说,是心中之愁无法言表的反映。
暗含了诗人遭受排挤的忧愁和苦闷,同时亦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33.这首词的作者是_辛弃疾(姓名),是__豪放__ 派词人的代表,词牌名是丑奴儿_。
34.“层楼”的意思是__高楼____35.词的下阕中两次用到了“欲说还休”,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忧国伤时之愁,想说却又没说36.词的上阕是对下阕的对比衬托,诗人说“而今识尽愁滋味”,“尽”字极具内容,试作分析。
结句“却道天凉好个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2分)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2分)37.本首词中诗人通篇言“愁”,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各种“愁”?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路之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