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炭处理废水中有机物的研究探讨(1)
活性炭改性方法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活性炭改性方法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活性炭,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吸附剂,因其高比表面积、优良的吸附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在水处理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原始的活性炭在某些特定应用场合下可能表现出吸附容量有限、选择性不高等不足,这就需要对活性炭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在水处理中的性能。
本文旨在探讨活性炭的改性方法,并分析改性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我们将详细介绍活性炭的改性方法,包括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生物改性等多种方法,并阐述其改性原理和效果。
接着,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改性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如去除重金属离子、有机物和色度等。
我们将对改性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活性炭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活性炭基础知识活性炭,作为一种多孔性的炭质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尤其是水处理领域。
其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理解活性炭的改性方法以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活性炭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灰分组成,其中碳元素含量一般在80%以上。
活性炭的多孔结构赋予了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吸附性能。
活性炭的孔结构包括大孔、中孔和微孔,这些孔的存在使得活性炭能够吸附分子大小不同的各种物质。
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表面化学性质和孔结构。
表面化学性质包括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这些官能团可以影响活性炭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影响吸附效果。
孔结构则决定了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物理活化法、化学活化法和化学物理联合活化法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得到不同性质的活性炭,从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在水处理领域,活性炭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色度、异味等污染物。
其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通过这两种吸附方式的共同作用,活性炭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提高水的饮用安全性。
活性炭的基础知识包括其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磷酸法活性炭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探究

磷酸法活性炭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探究发布时间:2021-11-09T08:15:59.566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1年9期作者:廖佳荣[导读] 通过对磷酸法活性炭生产废水处理工艺进行探讨,研究科学高效的处理工艺,为同类废水处理提供借鉴意义。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下渠镇人民政府福建省三明市 354404摘要:活性炭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居高不下,在活性炭生产中,废水的处理问题是制约生产端的重要问题。
本文对磷酸法活性炭工艺中的生产废水处理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对磷酸法活性炭生产废水处理工艺进行分析,以实际工艺应用案例对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进行了说明,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活性炭;磷酸法;生产废水;废水处理;工艺技术1引言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生产工艺是一种常见的工艺技术,在生产中,因冲洗炭而产生的废水处理是该工艺应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磷酸法活性炭生产废水处理工艺进行探讨,研究科学高效的处理工艺,为同类废水处理提供借鉴意义。
2磷酸法活性炭生产废水处理工艺介绍在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生产工艺中,废水处理主要先进行预处理,通过预处理去除废水中的磷,SS和有机物,然后再将预处理后的水进行生化处理和深度处理,进一步净化水质,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
预处理主要是物化处理。
处理方法有吸附法、混凝法、膜分离法等几种,通常用到的处理剂包括氯化钙、硫酸亚铁、聚丙烯酰胺(PAM)、聚合氯化铝(PAC)。
物化处理中以混凝法最为典型,该工艺是向废水中投加药剂,经过混合后促使废水中的磷转化为不溶性的磷酸盐沉淀,然后再通过固液分离的方式将磷酸盐沉淀去除,实现废水除磷的效果[1]。
该处理工艺对磷的去除率较高,出水水质稳定,而且产生的污泥在处置过程中不会释放磷导致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这种处理工艺会产生较大量的污泥。
生化处理是采用人工曝气的方式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去除。
人工曝气使微生物加快分解,可对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和不溶性有机物进行分解,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活性炭在污水处理

活性炭在污水处理活性炭是一种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材料,因此在污水处理领域,其应用十分广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活性炭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其种类、应用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活性炭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活性炭具有出色的吸附性能,能够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色素、异味等有害物质。
同时,它也能够去除水中的氯、氟、铵等离子,并使水呈碱性,有利于后续的处理。
因此,很多行业都选择使用活性炭对污水进行处理,包括化工、轻工、食品、医药等。
二、活性炭的种类常见的活性炭可分为以下几类:1. 活性炭颗粒:这是一种常见的活性炭,其颗粒大小、孔径大小、比表面积等均有不同,适用于不同的处理情况。
2. 活性炭纤维:这种活性炭结构类似于织物,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吸附率。
3. 活性炭膜:这种活性炭形式类似于薄膜,适用于多种设备的处理方式。
4. 活性炭生物膜:这种活性炭结构与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膜类似,在吸附之外还能够进行生物降解。
5. 活性炭球:这种活性炭颗粒呈球状,结构紧致,可在高压力条件下使用。
三、活性炭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方法1. 活性炭吸附法利用活性炭颗粒对污水进行吸附,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固定在活性炭孔道内,使其从水中分离出来。
常用于化工、食品、饮料工业等的处理中。
2. 活性炭生物吸附法通过将活性炭颗粒与生物菌群结合后,使用微生物降解污物质,同时污水也会在活性炭孔道内吸附,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达到净化的目的。
3. 活性炭滤床法以活性炭为材料,对污水进行定向的滤床过滤。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废气与废水的处理中,通过不同的滤床装置的设计,可以使污染物达到清除的目的。
四、活性炭在污水处理中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1. 活性炭的再生问题活性炭在吸附有害物质时,其孔道内部会逐渐充满废物,影响其吸附效率。
虽然可以通过再生来提高其使用寿命,但经过多次再生后活性炭的吸附效率会逐渐降低。
解决方案:使用先进的活性炭再生技术,如循环流化床再生、流量反转再生等,可以提高活性炭的再生效果,从而达到延长活性炭使用寿命的目的。
生物活性炭池的工作原理

生物活性炭池的工作原理
生物活性炭池是一种用于处理废水和废气的设备,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生物降解和吸附。
1. 生物降解:生物活性炭池内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物质降解为无机物质和水。
这个过程称为生物降解。
微生物在生物活性炭中生长和繁殖,消耗废水或废气中的有机物质,从而净化水和空气。
2. 吸附:生物活性炭池内的生物活性炭具有大量的孔隙和表面活性,能够吸附有机物质和气体。
当废水或废气穿过生物活性炭池时,有机物质被吸附在炭表面上,并留在炭的孔隙中。
这样可以提高废水或废气的处理效果。
3. 微生物代谢:生物活性炭池内的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和水。
这个过程涉及微生物摄取有机物质并将其分解为更简单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可以进一步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害物质。
4. 氧气供应:生物降解和吸附过程需要氧气作为微生物的代谢底物。
因此,生物活性炭池需要提供足够的氧气。
通常,池内会通过通风或氧气输送系统来提供氧气。
这可以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处理效率。
综上所述,生物活性炭池通过微生物降解和吸附的工作原理,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和水,从而净化废水和废气。
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及有机物吸附介绍

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及有机物吸附介绍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度孔隙结构的吸附材料,在工业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废气治理以及食品和药品加工等领域。
其优异的吸附性能使其成为有效去除有机物污染物的选择。
本文将探讨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以及其在有机物吸附方面的应用。
一、活性炭的吸附性能1. 孔隙结构活性炭具有丰富的微孔、介孔和大孔结构,提供了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因此具备良好的吸附能力。
微孔通常具有直径小于2纳米的孔隙,能吸附小分子有机物,而介孔和大孔可吸附大分子有机物。
2. 表面化学性质活性炭表面通常富含官能团,如羟基、醚基和酰基等,这些官能团对有机物的吸附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氨基活性炭对含有酸性基团的有机物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
3. pH值影响pH值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有一定影响。
在酸性条件下,活性炭的表面通常带有正电荷,对带有负电荷的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而在碱性条件下,活性炭的表面带有负电荷,对带有正电荷的有机物较为吸附。
二、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应用活性炭广泛用于水处理领域,尤其是饮用水净化和废水处理。
活性炭能有效吸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微生物等水污染物,提高水质。
通过调整活性炭的孔径和表面官能团,可实现对特定有机物的选择性吸附,达到加工要求。
2. 空气净化活性炭在空气净化中用于去除有害气体、异味和有机污染物。
例如,在室内装修过程中产生的甲醛和苯等挥发性有机物可被活性炭吸附,达到持久净化的效果。
活性炭过滤器也常用于车内空气净化,有效吸附尾气中的有机污染物。
3. 食品和药品加工活性炭在食品和药品加工过程中,用于去除色素、有害气体和异味等有机物。
例如,在酿酒过程中,活性炭可吸附蛋白质和色素,提高酒类的质量。
在药品制造中,活性炭可用于去除杂质、有毒物质和残留溶剂。
三、活性炭的应用前景活性炭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吸附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活性炭在水处理、空气净化和废气治理领域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水处理的生物活性炭技术探讨

水处理的生物活性炭技术探讨引言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大力推进,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等大量污水向环境中的排放使人们的生活面临着严重的威肋,因此,对这些污水的处理成为了亚待进行的任务在众多污水的处理中,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应用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不仅可以达到除污的良好效果,而且可以使活性炭再生利用,节省了原料,实践证明,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生物活性炭技术简介1、简介生物活性炭是当前国内外饮用水深度处理的主流工艺之一。
生物活性炭技术是将臭氧化学氧化、活性炭物理化学吸附、生物氧化降解进行联合使用。
在生物活性炭吸附前增设臭氧预氧化,不仅可以初步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及其他还原性物质,以降低生物活性炭滤池的有机负荷;还可以使部分难生物降解有机物转变为易生物降解物质,从而提高生物活性炭滤池进水的可生化性。
生物活性炭还被成功用于处理呈现高藻、高有机物、高氨氮“三高” 特征的太湖水处理中,为类似水厂的深度处理改造提供经验和示范。
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具有诸多的优点,但在应用过程中也会发生活性炭滤池生物泄漏、溴酸盐超标、中间提升泵房运行不稳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找出防止生物泄漏、溴酸盐超标等设计优化和改进的方法,为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更加科学合理的运用提供依据。
总之,臭氧化-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充分发挥了臭氧化和生物活性炭两种水处理技术的优点,并相互促进和补充,是一种高效的除污染技术,能够充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性。
2、优势生物活性炭技术特有的优势主要有:一是能有效的深度处理有机废水。
通常情况下,有机物被微生物的降解具有一个最小的基质浓度,当水中的有机物浓度比这一基质浓度小时,微生物的降解速率不高,基于生物活性炭技术对水中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以及炭表面有机物的富集,从而提升微生物降解速率。
例如在处理城市污水个工业废水等二级水处理时,由于其具有有机物浓度不高、可生化性能差的缺点,应用这一技术能很好的去除有机污染物,最佳能达到回用水水质标淮。
生物活性炭对含吲哚和吡啶废水的去除研究

星期 。
活性 污泥 以及 生 物 活 性 炭 上 的 生 物 相 用 生 物 显 微 镜 进 行 观 察。由图 3 a 可见 , () 以纯葡萄糖 为碳源驯化好 的微生物主要为葡
萄球菌 (tpy ccu ) Sahl ocs 或链球 菌 (t poocs , 落较为单 一。 o set cu ) 菌 r c 废水 驯化成熟的微生物形态见图 3 b , ( ) 由图可看出 , 投加 吲哚和 吡 啶后 驯 化 出 的 活 性 污 泥 和 生 物 膜 中 的 微 生 物 主 要 为 丝 状 或 杆 状细菌 , 可能是常见的反硝 化菌假单胞 菌属 ( su o oa ) 无色 Pedm ns 、 杆菌属 ( crm bce) 产碱杆菌属 ( l lee )黄杆菌属 ( l A ho oat 、 r Ac i ns 、 ag Fa — vat im) bce u 等 。 r
生物活性炭—砂滤处理微污染原水研究(1).

生物活性炭—砂滤处理微污染原水研究(1)试验研究表明,在滤前未预氯化或预氧化的条件下,生物活性炭—砂滤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是显著的,CODCr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0.4%和48.9%。
当进水氨氮浓度在2 mg/L以下时,其平均去除率为82.5%;浊度的平均去除率约82.4%,出水浊度的平均值为0.51 NTU;CHCl3和CCl4的去除率为38.9%。
关键词:微污染原水生物活性炭砂滤氨氮消毒副产物1 试验流程及原水水质1.1 试验流程采用混凝→沉淀→生物活性炭—砂滤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试验装置如图1。
该工艺的特点是取消了预氯化或其他预氧化过程(如臭氧氧化),利用生物活性炭提供的巨大比表面积和吸附性能,为微生物氧化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能部分去除水中卤代烃类消毒副产物(DBPs)。
1.2 原水水质过滤的原水采用两种水配制而成,其一为武汉大学校园内的河水(含生活污水),并先经混凝沉淀处理(加入混凝剂量为50mg/L,静置沉淀2h);其二为自来水,在使用前先放置2h以去除余氯。
滤前水由这两种水以1∶3的比例配制而成,各种水的具体水质情况见表1。
表1 原水水质分类表水样名称数据范围浊度(NTU) 臭味 pH值 CODCr (mg/L) NH3-N(mg/L)UV254混凝沉淀后的河水最大值 11.21 微臭8.11 41.85 6.85 0.135最小值 9.85 6.85 29.48 2.40 0.099平均值 10.56 7.50 31.26 3.73 0.112自来水最大值 2.67 无 7.80 12.82 0.89 0.086最小值 1.24 6.95 7.84 0.12 0.060平均值 1.87 7.20 10.77 0.57 0.074配制的滤前水最大值 9.62 无 7.60 26.52 2.16 0.116最小值 0.60 6.70 7.77 1.08 0.063平均值 2.90 7.19 12.70 1.54 0.0942 试验装置及设计参数2.1 试验装置生物活性炭—砂滤柱采用双层滤料,上层为颗粒活性炭,下层为石英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6- 07- 26 作者简介: 刘敏敏(1981- ), 女, 河北张家口人, 硕士, 研究方向为物质多
样性技术.
微生物的降解能力, 同时, 活性炭的吸附时间和吸附 量增加, 使活性炭的再生简单, 节省了运行费用。而 且颗粒活性炭表面极利于微生物的繁殖, 并且发现 具有微生物繁殖的活性炭使用寿命比无微生物繁殖 的活性炭要长[6]。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生物活性炭 对废水中的 VOC、生活污水中的表面活性剂、苯酚、 甲醇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比单独的活性炭吸附和 单 独 的 生 物 降 级 更 有 效[7- 9]。
中图分类号: X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8642( 2006) S2- 0040- 03
Study on Tr eatment of Or ganic Containing Wastewater with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 bon LIU Min- min, WU Yun- hai, YANG Feng
含酚废水污染范围广, 危害性大, 已被列为废水 处理中重点处理的有害废水之一。大量的实验研究
第 19 卷 增刊第 2 期
刘敏敏等 生物活性炭处理废水中有机物的研究探讨
41
表明, 生物活性炭法是去除废水中酚类一种经济可
行的处理方法。国外对生物活性炭处理含酚废水的
研究结果表明, 当苯酚为唯一炭源废水时, 用厌氧生
第 19 卷 增刊第 2 期 2006 年 12 月
江苏环境科技 J iangsu Envir 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19 supp.2 Dec.2006
生物活性炭处理废水中有机物的研究探讨
刘敏敏, 吴云海, 杨 凤
(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98)
炭上附着微生物可以显著提高甲醇的去除效率, 较
单纯的活性炭吸附去除效率提高 2 ~30 倍[12]。下面
选用丙烯酸强碱树脂、专除甲醇大孔树脂、D301 大
孔树脂、颗粒活性炭( GAC) 、BAC 吸附甲醇进行对比
试验。甲醇吸附效果的比较见图 1[1ຫໍສະໝຸດ ]。甲 醇 去 除 率 /%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厌氧消化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 2004, 23( 1) : 16 - 19.
[2] 郑 骅, 叶均分. 渗透蒸发在挥发性有机污水处理中的应
用[J]. 上海化工, 1999, 24( 7) : 13 - 15.
3 结论
综上, 生物活性炭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效果显 著。今后生物活性炭技术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生 物活性炭技术强化和系统优化运行; 技术安全性、活 性炭选型和再生方式等 3 个方面。并与其它物理、化 学方法相结合, 使废水中各种有机物都达到较好的 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虞嘉东, 张振家, 何圣兵. 城市污水的混凝处理及混凝污泥
物降解法处理苯酚质量浓度为 1 000 mg·L-1的废水
时, 酚的降解速度每天为 3.6 g·L-1 [11]。
影响生物活性炭去除酚的因素有 pH 值、温度、
溶解氧、底物浓度、水力停留时间。生物活性炭处理
酚一般选择 pH 值在 6.3 ~7.6, 在这个范围内活性
炭的吸附与微生物的降解都比较强。废水的温度要
利于微生物生存繁殖, 充分发挥微生物的活性, 通常
选择为 28~35 ℃。由于该生物活性炭中的微生物是
厌氧微生物, 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不易太高, 最好控制
在 0.2 mg·L-1以下。水力停留时间一般控制在 5 h 左
右。底物浓度增加有利于苯酚、氯苯酚、氨基酚的去
除, 但当底物浓度增大至一定程度去除率增加缓慢。
摘 要: 生物活性炭( BAC) 是一种处理有机废水的有效方法。现以 BAC 处理废水中的酚和甲醇为例,综述 BAC 处
理废水中有机物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通过生物活性炭吸附降解四氯乙烯( PCE) 的综合模型得到 BAC 作用与吸附和
生物降解的关系。最后简单介绍了 BAC 中活性炭与微生物的选择。
关键词: 生物活性炭; 有机废水; 吸附降解
0 引言
生 产 、生 活 过 程 中 排 放 的 可 溶 性 有 机 物 在 污 水 中含量虽低, 但它包含多种难以生物降解的物质, 具有潜在的致畸, 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例如, 酚和其 它有害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 变得更加有 害 , 促 进 致 癌 化 。 多 数 挥 发 性 有 机 物 (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VOC) 有 毒 、有 恶 臭 , 可 致 癌 、致 突变。处理废水中有机物常用的方法, 如生物处理 法 、活 性 炭 吸 附 法 、臭 氧 氧 化 处 理 、物 理 化 学 法 。 但 是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受自然条件约束多, 占地 广, 流程长, 处理速度慢, 基建与运行费用高[1]。活性 炭由于材料自身孔径范围及表面性质的限制, 对多 数有机物, 特别是危害较大的卤代烃及其前体物质 的一些大分子吸附效果较差。并且活性炭再生困 难, 使其成本较高[2- 3], 臭氧发生器由于费用昂贵, 在 我国达不到推广应用[4]。物理化学法处理成本高, 操 作复杂, 会造成二次污染[5]。
所以, 在处理含苯酚, 氯苯酚, 氨基酚时将底物的质
量浓度控制在 1 000 mg·L-1左右即可。但邻苯二酚
随着底物的质量物浓度的增加, 去除率反而降低。
1.2 生物活性炭处理废水中的甲醇
甲醇是一种小分子极性物质, 活性炭对它的吸
附作用较弱, 所以, 单纯的活性炭吸附处理甲醇废水
去除率很低。但是甲醇的生物可降解性很大, 在活性
丙烯酸 专除甲醇 D301
吸附材料
GAC
BAC
图 1 不同吸附材料对甲醇的去除效果
由图 1 可以看出, BAC 对甲醇的去除率明显高 于其它材料。
影 响 生 物 活 性 炭 去 除 甲 醇 的 因 素 有 pH 值 、温 度、溶解氧、底物浓度、水力停留时间。弱碱性环境利 于甲醇的去除, 最佳的 pH 值在 7  ̄ 8.5 的范围内。 废水温度在 25  ̄ 35 ℃的条件下生物活性炭对甲醇 的去除率最大。甲醇降解菌是好氧菌, 随着溶解氧的 增加, 甲醇的去除率增大, 则溶解氧的供给是必要 的。但是在实际运行中, 有溶解氧就要考虑曝气, 所 以, 考虑到经济因素, 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保持在 3  ̄ 5 mg·L-1。底物的质量浓度为 11.3  ̄ 23.8 mg·L-1时,
42
江苏环境科技
2006年 12 月
Bn = (C1 + C2 + … + CN)[1 - (1 - k)n] Sn = Rn + Bn = (C1 + C2 +…+ CN) [1 - (1 - k)n]/k 式中: Rn — 生物活性炭上残留的 PCE 的总量; Bn — 生物活性炭生物转化的 PCE 的总量; Sn — 废水中 PCE 减少的总量。 所以, 处理废水中有机物时要根据废水中污染 物质的分子结构选择活性炭和微生物, 如果污染物 易被活性炭吸附不易被生物降解, 可选择吸附性能 强的活性炭和活性较差的微生物做生物活性炭, 如 氯仿, 饮用水中的三氯甲烷。如果污染物不易被活性 炭吸附易被微生物降解, 可选择吸附性较差的活性 炭着重加强活性炭表面的生物活动, 以增加对有机 物 的 去 除 率 , 如 甲 醇 、葡 萄 糖 、淀 粉 、低 分 子 酮 、低 分 子脂肪烃等。如果污染物既易被活性炭吸附又易被 生物降解, 可根据现有材料选择,但是强化生物活性 可以减小活性炭的吸附负荷, 延长活性炭的吸附周 期 , 如 苯 酚 、部 分 溶 解 性 芳 香 族 化 合 物 。 生 物 活 性 炭 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和微生物的降解处理废水中的 有机物, 在讨论 BAC 中活性炭吸附作用和生物降解 作用时, 假设生物活性炭对污染物的处理效率为 1, 则 ∶1 = 吸 附 率 + 降 解 率 ; 如 果 活 性 炭 吸 附 率 > 1/2, 此时生物降解较小; 反之, 如果生物降解 率 > 1/2, 那么活性炭吸附较小。
1 生物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水中的酚与甲醇
生物活性炭是利用生物技术中的微生物能分解 氧化某些有机物,从而与活性炭吸附技术相结合。其 作用机理为:在处理废水时, 曝气使水中有足够的溶 解氧,同时活性炭吸附水中可供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 质, 使好氧微生物在炭粒上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在 废水通过生物活性炭时充分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并利用活性炭上大量生长的微生物将有机物大分子 或长链分子分解为小分子或短链分子,被活性炭更小 孔径的位点吸附, 这样可以增加活性炭的吸附能力, 延长活性炭的吸附饱和时间, 提高处理效果[10]。 1.1 生物活性炭处理废水中的酚
2 生物活性炭吸附降解模型
2000 年, Wu Y H 等 [14] 通过研究生物活性炭对 PCE 的吸附降解, 并得出生物活性炭处理 PCE 的吸 附降解综合模型。见图 2。
图 2 生物活性炭吸附降解 PCE 模型 模型说明:
C0 — 废水中 PCE 的总量; Tn — 时间; k — 生物活性炭对 PCE 的生物转化系数; C1 — 在 T1 时间内生物活性炭从废水中吸附的 PCE 的量; C1k — 在 T1 时 间 内 生 物 活 性 炭 生 物 转 化 PCE 的量; C1(1- k) — 在 T1 时间生物活性炭上残留的 PCE 的量; C2 — 在 T2 时间内生物活性炭从废水中吸附的 PCE 的量; C2k — 在 T2 时 间 内 生 物 活 性 炭 生 物 转 化 PCE 的量; C2(1- k) — 在 T2 时间生物活性炭上残留的 PCE 的量; CN — 在 T2 时间内生物活性炭从废水中吸附的 PCE 的量; CNk — 在 TN 时 间 内 生 物 活 性 炭 生 物 转 化 PCE 的量; CN(1- k) — 在 TN 时间生物活性炭上残留的 PCE 的量。 废水中 PCE 减少的总量 Sn 可由以下公式求得: Rn = (C1 + C2 +…+ CN)(1 - k)[1 - (1 - k)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