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纳络酮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36例疗效观察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等指标,并进行 统计分析。
04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评 价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肝性脑病症状明显改善, 意识障碍消失,肝功能明 显改善。
有效
肝性脑病症状有所改善, 意识障碍减轻,肝功能有 所改善。
无效
肝性脑病症状无改善或加 重,意识障碍无改善或加 重,肝功能无改善或恶化 。
纳洛酮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急性酒精中毒、急性呼吸衰竭、昏迷 等。
肝性脑病概述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 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意识
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 包括氨代谢紊乱、假性神经递质
形成、氨基酸代谢失衡等。
肝性脑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去除诱 因、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
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
探索联合治疗方案
可进一步探索纳洛酮与其他药物 联合治疗肝性脑病的方案,以提
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深入研究作用机制
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纳洛酮治 疗肝性脑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
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数据收集
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包 括病情变化、生活质量、 不良反应等。
患者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符合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年龄1880岁;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
排除标准
对纳洛酮过敏;患有严重心、肺、肾 等器官功能障碍;患有精神疾病或认 知障碍;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与观察指标
治疗方法
纳洛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仅 给予常规治疗。
假性神经递质
肝性脑病患者肠道内的产尿素酶细菌增加,产生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后可被肝脏 清除,但内毒素降解后产生的假性神经递质可抑制正常神经递质的作用,导致 意识障碍。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 E ) 度显 著升 高 , 升 高 水平 与肝 性 脑 病 程 度 一 致 。 激 p— P 浓 且 应 刺 激 下 丘 脑 弓形核 释 放 大 量 p— P E 。p— P 与 脑 内 阿 片 受体 结 E 能
c p ao ah : n w o k a a e h lp t y a e l o t mmo i [] ea o i an s a e n a J . tb l Br iDie s , M c 2 0 , 7 4 : 2 ~ 2 7. 0 2 1 ( )2 1 2
[】 刘 锦 堂 , 培 珍 , 峰 , . 性 脑 病 患 者 血 浆 p一内 啡 肽 变 化 5 王 高 等 肝
纳洛 酮对 肝性 脑病具 有肯 定疗效 。
【 章 编 号 l1 7 -0 4 ( 0 0 () 0 0 — 1 文 4 7 2 2 1 ) 3 c一 1 9 0 6 0
肝 性 脑病 ( p t n e h lp t y HE 是各 型 重型 肝 炎和 肝 Heai e cp a0 ah , ) c 硬 化 失 代 偿 期 患 者 以 代 谢 紊 乱 为 主 要 特 征 的 中 枢 神 经 功 能 失 调
量 , 观察 纳洛 酮对 肝 性脑 病 疗效 。 果 并 结 肝 性 脑病 患者血 氨含 量 明显增 加 , 与肝 性脑 病程度 相关 。 且 纳洛 酮治 疗后血 氨含 量 下降程
度 和肝 性脑 病清 醒时 间明显优 于对 照 组 ,组 相比具 有显著 性 差异 。 论 2 结
【 关键 词 】纳洛 酮 肝 性 脑 病 【 图 分 类 号 】R5 . 中 5 3 7 【 献 标 识 码 】A 文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

【 rta t bet e T u y h eto l oe ncrocptns i ea c nehl a yH ) n A s c】O jc v o td e fcs f a xn r t a etwt h pt cpa pt (E, d r i s t e no o ih i i h ie o h a
wa 50 % .h r a inf a tdf rn e i h oa f cie rt ew e h ogo p ( 00 . n lso s6 .0 T eew ssg ic n iee c n te ttle e t aeb t e n tet u s < .5) i v w r Co cu in
治疗组 患者血氨水
平、 意识障碍程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 , 治疗组总有效率 9 . %, 04 对照组总有效率 6 . %, 比较差异有统计 5 5 0 2组 0 【 关键词 】纳洛酮
e c ph ̄ o t ne pa hy
肝性脑病
肝硬化
血氨
I v s g t n n h r p u c ef c a d n e t a o o t e a e t fe t n me h n s i i i c a im o N ̄o o e 1 i r o c a e t wi h p tc f x n 0 1 r h t p t n c i i s t h , 2例 随机 分成 2组 , 治疗组 4 2例 , 对照组 2 0例 。2组 常规 治疗相 同, 治疗组加用纳洛酮治 疗, 用 7 连 2h观察。对 2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氨 水平、 意识 变化 、 总有效率进行 比较 。结果
学意 义 ( l . 结 论 纳 洛 酮 治 疗肝 性 脑 病是 有 效 和 安 全 的 。 尸 00 o < 5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6例疗效观察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6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纳洛酮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36例肺性脑病患者,给予纳洛酮注射液4~8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
神志开始转清时,每次3~6mg,每天1次,共3次。
用6次神志仍不转清者,应放弃纳洛酮治疗。
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52.8%),有效14例(38.9%),无效3例(8.3%);对照组显效11例(30.6%),有效13例(36.1%),无效12例(33.3%)。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疗效显著。
标签:纳洛酮注射液;肺性脑病肺性脑病是由慢性继发性阻塞性胸肺疾病、肺心病急性加重而导致气流受限发生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以意识障碍、精神和神经症状为主的一个临床综合征[1]。
肺性脑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的危重病,发病急、死亡率高。
因此,早期诊断、及时防治肺性脑病,是降低肺心疾病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内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肺性脑病36例,取得较好疗效,且无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72例肺性脑病患者均系住院病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52~73岁,平均64岁;病程4~19年;轻型肺性脑病26例,中型肺性脑病37例,重型肺性脑病9例。
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所有病例均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心病为原发病因,肺部感染为其诱因。
两组诊断均符合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肺性脑病分型标准”,分为轻、中、重型。
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分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给常规治疗:持续低流量吸氧,呼吸兴奋剂,利尿,脱水,强心,支气管解痉,祛痰,控制感染,纠正酸碱平衡等。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用法:纳洛酮注射液4~8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注射,每天1次。
纳洛酮在肝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纳洛酮在肝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作者:陈冬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年第06期【关键词】纳洛酮;肝性脑病;治疗;应用56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51-02肝性脑病是消化科常见急症,继发于各种严重急慢性肝病。
发病机制复杂,单一治疗效果欠佳。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纳洛酮作为辅助治疗,在肝性脑病的治疗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本文就笔者诊治的62例肝性脑病昏迷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以我院2006——2012年底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80岁,平均年齡60岁。
40例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史,15例既往有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史,7例既往有酒精性肝硬化病史。
患者从发病至入院时间在半小时至2天不等,均有精神错乱,昏睡或昏迷等症状,明显的肝功异常或血氨升高。
并除外脑血管病,血糖异常所致昏迷,低渗或高渗脑病。
1.2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36例,实验组26例。
两组间年龄,性别,病情轻重分布均匀。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法,包括限制蛋白饮食、食醋灌肠,降血氨治疗及其他支持对症治疗。
实验组除应用上述治疗措施外,均加用纳洛酮,1mg加入5%葡萄糖250ml,日一次静点,疗程3-5天不等,依据病情而定。
统计两组患者昏迷持续时间。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P2结果加用纳洛酮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3讨论肝性脑病是由各种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以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
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
虽然有氨中毒、假性神经递质、氨基酸失衡、GABA/Bz复合受体、硫醇与断链脂肪酸等假说,但没有一种假说可以解释所有患者。
近年来,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研究显示,血浆内啡肽水平在肝性脑病患者中明显升高。
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临床观察

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临床观察
阮海兰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09(49)24
【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45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使用支链氨基酸和乙酰谷酰胺治疗,治疗组加用纳洛酮.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血氨水平下降程度和患者清醒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阮海兰
【作者单位】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海口,5703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3
【相关文献】
1.乙酰谷酰胺联合纳洛酮治疗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的疗效及对NH3、IL-6的影响[J], 许丰
2.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J], 袁德胜;盖鸿鹏;梁恩富
3.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J], 刘颖
4.乙酰谷酰胺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度乙醇中毒72例临床观察 [J], 陈惟芳
5.利巴韦林、乙酰谷酰胺和纳洛酮联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97例临床观察 [J], 胡高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研究

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纳洛酮注射液联合乙酰谷酰胺注射液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
方法:96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
两组患者在去除诱因的基础上,均给予吸氧、脱水、利尿、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应用支链氨基酸注射液250ml,每天1次静滴。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纳洛酮注射液0.8~1.2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每天1次,静滴;乙酰谷酰胺注射液0.5~1.0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每天1次,静滴。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治疗组1例在静滴纳洛酮注射液时出现恶心感,经减慢静滴速度及肌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后症状消失,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纳洛酮注射液联合乙酰谷酰胺注射液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满意。
标签:纳洛酮;乙酰谷酰胺;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纳络酮近年广泛用于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肺性脑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昏迷,有独特的疗效[1]。
乙酰谷酰胺为脑功能、神经功能改善药,具有改善神经细胞代谢、维持神经应激机能及降低血氨的作用。
2010年1月~2014年3月,我院内科使用纳洛酮注射液联合乙酰谷酰胺注射液治疗肝性脑病48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96例患者均符合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32~66岁;乙肝后肝硬化40例,慢性酒精中毒8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34~65岁,其中乙肝后肝硬化41例,慢性酒精中毒7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肝性脑病诊断标准:(1)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2)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3)肝性脑病的诱因;(4)明显肝功能损坏或血氨增高。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目的:对照分析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HE)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35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5例,均针对病因及诱因综合治疗,比如支链氨基酸静滴、限制蛋白摄入、抑制毒性物质的生成与吸收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
结果: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2 d内清醒率达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73、4.86,P<0.05),提示纳洛酮在肝性脑病的治疗中有明显的促醒作用。
结论:纳洛酮是治疗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能明显缩短清醒时间,降低病死率,值得在临床抢救中推广应用。
标签:纳洛酮;肝性脑病;疗效肝性脑病(HE),是一种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大部分HE由各型肝硬化(在我国主要是肝炎肝硬化)引起,该病发病率、病死率高,临床治疗效果欠佳[1]。
纳洛酮近年广泛用于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肺性脑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昏迷,具有独特的疗效[2]。
本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静脉滴注,抢救肝性脑病患者35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35例患者,其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6版关于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2],采取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3岁;其中原发病为乙肝后肝硬化11例,丙肝后肝硬化4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原因不明1例;脑病昏迷分期:I期4例,Ⅱ期9例,Ⅲ期5例,Ⅳ期2例。
对照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0岁;其中原发病为乙肝后肝硬化9例,丙肝后肝硬化2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脑病昏迷I期3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2例。
两组在原发病、年龄、性别、诊断、病程分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肝功能检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
3 讨论肺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肺部损害致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引起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加之因肺部循环障碍及肺动脉高压更进一步诱发或加重脑组织的损害,而引起肺性脑病[1]。
醒脑静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等,具有醒脑开窍的功效。
麝香、冰片协同具有较强的兴奋中枢神经细胞作用;冰片、郁金等具有减轻血液粘稠度、抗凝作用,增加脑血流量。
醒脑静注射液具有清除自由基及拮抗细胞因子的作用,改善脑缺氧,明显改善颅脑损伤后脑组织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降低颅内压[2]。
此外醒脑静注射液的退热镇静作用,可有效减少脑细胞的氧耗量,减少再损害。
实验证实醒脑静注射液对超氧阴离子(O22)、羟自由基(2OH)及脂质过氧自由基(LOO2)均有直接清除作用,且使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 OD)活性上升、MDA浓度下降,从而使脑组织细胞受氧自由基的损害减轻。
醒脑静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内源性肿瘤坏死因子(T NF)及白介素1(I L21)的表达具有明显下调作用[3],使缺血再灌注性炎症反应减轻。
根据报道醒脑静注射液具有明显降低血浆中内啡肽的作用,使之恢复正常,与纯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具有相同的临床效果,能恢复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达到醒神复苏、解热止痉的效果。
通过对26例肺性脑病患者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的观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的差异(P<0.05),提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肺性脑病疗效显著;本组病例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肺性脑病是安全的、有效的。
参考文献:[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021676.[2] 叶国强.醒脑静治疗脑出血70例疗效观察[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1):60261.[3] 傅强,崔华雷,孙中洁,等.醒脑静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脑神经细胞凋亡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3):1442146.(收稿日期:2008206211)作者简介:吴溪霞(1972—),女,陕西西安人,毕业于延安大学,主治医师。
纳洛纳络酮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36例疗效观察李少峰(开封市陇海医院,河南开封475003)[摘 要]目的:观察纳络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
方法:两组住院患者在去除诱因的基础上,均予以相同的基础治疗,应用支链氨基酸250m l,1次/d静脉点滴。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纳络酮0.8mg ~1.2m 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250m l中,1次/d静脉点滴;乙酰谷酰胺0.5g~1.0g加入5%葡萄糖250 m l中,1次/d静脉点滴。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总有效率82.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
结论:纳络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满意。
[关键词]纳络酮;乙酰谷酰胺;肝性脑病[中图分类号]R57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2723706202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使用纳络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36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所有入院患者均符合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
治疗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32岁~66岁;乙肝后肝硬化30例,慢性酒精中毒6例;对照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34岁~65岁,其中乙肝后肝硬化31例,慢性酒精中毒5例。
两组住院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肝性脑病诊断标准 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肝性脑病的诱因;明显肝功能损坏或血氨增高。
扑击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1.3 治疗方法 两组住院患者在去除诱因的基础上,均予以相同的基础治疗,应用支链氨基酸250m l,1次/d静脉点滴。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纳络酮0.8m g~1.2mg 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250m l中,1次/d静脉点滴;乙酰谷酰胺(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0.5g~1.0g加入5%葡萄糖250m l中,1次/d静脉点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指24h内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消失;有效:指24h~48h内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明显改善;无效:超过48h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无明显改善[2]。
2 结果2.1 疗效 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例,总有效率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静脉点滴纳络酮时出现恶心感,经6073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9月第15卷第27期(旬刊) J P MT,Sep te mber.2008,Vo l.15,No.27(Issued Every Ten Days)91.7:11780.P0.02.2减慢静脉点滴速度及肌肉注射胃复安后症状消失,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其发病机制包括氨中毒学说,氨、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G ABA/B z受体学说,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近年来研究发现,阿片类物质在肝功能不全时明显升高,其中肝性脑病患者血浆中β2内啡肽水平明显升高,认为其与肝性脑病有一定关系[1]。
纳络酮为羟22氢吗啡酮衍生物,是阿片受体特异拮抗剂,易透过血脑屏障,通过竞争结合阿片受体,而阻断中枢性抑制,逆转阿片肽明显增高所致意识障碍,促进意识恢复,从而降低β2内啡肽水平,阻断内源性阿片肽的继续损伤,增加了脑血流量及脑灌注区,减轻脑水肿及脑细胞坏死[2]。
它还可以与分布在脑的阿片受体结合,解除β2内啡肽对呼吸及心血管交感神经功能的抑制作用,使中枢性呼吸衰竭得到改善,心输出量增加,全身血液循环得到改善的同时,增加了脑部血液供应[3]。
纳络酮还有抑制氧自由基释放、稳定肝溶酶体膜等非阿片受体作用。
因此,纳络酮具有改善脑代谢和脑复苏的双重效应。
乙酰谷酰胺为谷胺酰胺的乙酰化合物,通过血2脑脊液屏障后分解为谷氨酸和γ2氨基丁酸(G ABA)。
谷氨酸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γ2氨基丁酸能拮抗谷氨酸兴奋性,改善神经细胞代谢,维持神经应激能力及降低血氨的作用,改善脑功能[4]。
可见,纳络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具有见效快、治疗方便、降低病死率及减少医疗费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 林克荣,高阿元,张捷.实验性肝硬化血浆内内源性阿片肽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7,7(4): 3172319.[2] 孔宪牛.肝性脑病患者血浆β2内啡肽变化及纳络酮治疗作用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39(1):42244.[3] 夏乡.纳络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85例临床观察[J].医师进修杂志,2003,26(4):49.[4] 冯均明,黄英海.纳络酮配合乙酰谷酰胺对改善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症状的作用[J].广州医药,2005,36(3):33234.(收稿日期:2008206227)浅析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配伍楚丽雅(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 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跨世纪的安全、有效的对症药物,该药的新用途被不断研发,但临床医师在应用时由于对其代谢特点及其作用机制认识不足,配伍使用中出现了许多误区。
本文深刻剖析阿司匹林的代谢特点,分析常用几种药物与其配伍时的优势和潜在危险性,指出配伍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和监护。
[关键词]阿司匹林;配伍;剂量[中图分类号]R9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2723707202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扬酸,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对症药物。
但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阿司匹林这一跨世纪的老药还有很多新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阿司匹林在临床治疗上的新用途产生极大的兴趣和重视,该药的许多新用途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使阿司匹林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然而,由于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与其他药物大量联合应用,随之不合理的配伍也就多了,加上自身代谢的特殊性,也就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笔者现就阿司匹林的代谢特点及常见的几种与阿司匹林不宜合用或合用时要注意的药物作以下介绍。
1 阿司匹林的代谢动力学阿司匹林口服后,容易通过胃肠道吸收,吸收后迅速水解转化为水杨酸。
因此阿司匹林的血药浓度低,血浆t1/2约15 m in。
水解后以水杨酸盐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全身。
水杨酸盐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80%~90%,白蛋白与阿司匹林的结合点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增加剂量易迅速增加游离药物浓度,并与其他药物竞争蛋白质结合位点,发生药物相互作用[1]。
水杨酸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由肝代谢,其消除速度与给药剂量有关。
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时,水解产生的水杨酸量较少,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水杨酸血浆约~3,但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每日服用3~5时)则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水杨酸血浆t1/2延长为15h~30h[2],如剂量再增大,血中游离水杨酸浓度将急剧上升,可出现中毒现象[1]。
2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2.1 阿司匹林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对有风湿、类风湿性疾病的患者常将阿司匹林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同时合用,不但能竞争性与白蛋白结合,又有药效学协同作用[1]。
一方面使游离血药浓度增加,药效增强;另一方面使各自不良反应增多,尤其更易诱发或加重溃疡和出血。
因此用药期间要严密监护患者的药物反应。
2.2 阿司匹林与青霉素类 对急性风湿热及其他一些炎症并伴有发热的患者,常用青霉素类来杀灭病原微生物进行对因治疗,同时针对炎症发热和疼痛常选用阿司匹林来进行对症治疗,因此二者往往合用。
当二者联合应用时,一方面通过竞争性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另一方面又通过竞争肾小管主动分泌的载体[1],最终使各自的游离血药浓度增加,药效增强。
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调整阿司匹林的用量,以减轻胃肠道反应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应强调的是对病毒感染所致青少年儿童的发热,尽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发生Reye氏综合征。
3 阿司匹林与胰岛素、黄酰脲类口服降糖药 阿司匹林用于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其新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这两类药物也经常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