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ppt.Convertor
南京的明孝陵介绍

南京的明孝陵介绍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西邻明孝陵,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
孝陵是明代第一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
孝陵是中国明清皇家陵园中
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明孝陵占地约145万平方米,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
珠峰下。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曾有过一段时间在钟山一带居住。
明孝陵修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
史了。
明朝初期,朱元璋派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等人北伐中原。
1368年,明军攻入南京,推翻元朝统治。
1369年,朱元璋下令
修建明孝陵。
经过数年的修建和扩建,到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
陵前有照壁、享殿、碑亭、宝城等建筑。
其中以明孝陵神道石像生为最大特色。
明孝陵的神道全长约1000米,有石像生100余对。
—— 1 —1 —。
明孝陵简介介绍

类文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04
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类型与特点
自然景观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拥有优 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植物资源 ,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
人文景观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王 皇后的陵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 底蕴,是游客了解明朝历史和文化 的重要场所。
旅游资源特点
明孝陵的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 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南京市的重 要旅游名片之一。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文物传承人才的培养 ,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和 能力,为传承工作提供有 力的人才保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建筑规模与布局
建筑规模
明孝陵占地约17万平方米,整个建 筑群由前导空间、神道、陵门、碑亭 、神库、神道石刻、享殿、宝城、明 楼等部分组成。
布局特点
明孝陵的布局简洁明快,中轴线对称 ,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彰显了 明朝盛期的建筑风格。
文化价值与地位
文化价值
明孝陵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其石刻艺术、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明孝陵的文化内涵丰富, 但目前挖掘和展示不够充 分,缺乏深度和广度。
传承人才匮乏
专业的文物传承人才匮乏 ,难以满足传承工作的需 要。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建议
多元化传承方式
未来可以探索更多的传承 方式,如文化创意产业、 数字化技术等,提高传承 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加强文化内涵挖掘
加大对明孝陵文化内涵的 挖掘力度,深入研究和展 示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游客满 意度调查,及时改进服务质量;加强与游客 的互动交流,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明孝陵简介和历史

明孝陵简介和历史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
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
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
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明孝陵

三、明孝陵陵墓建筑
(二)、神道部分
5、神道石刻: 四方城向西北行约100 米过御河便进入神道。 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 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 完美结合。其不同于历 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 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 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 而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 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石像生下铺垫有 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没有下沉。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 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 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
7、宝顶: 宝顶近似圆形,是一个直 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 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 周围砌有砖墙。宝城厚实坚固, 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 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在 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 之墓」七个大字。1998年至 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 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 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 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 被盗过。
三、明孝陵陵墓建筑
(三)、主体建筑
1、文武方门: 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原 为5个门洞,3大2小,中间3个为 拱形门洞,两边2个为长方形门洞。 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清朝同 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清 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3字。 1999年重新进行修复,恢复了明 代时大门的原貌。现为五门,黄 瓦、朱门、红墙,正门上方悬挂 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 个鎏金大字。正门东侧立有一块 “特别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统 元年(1909)所立,以六国文字 书写,警示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 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 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
三、明孝陵陵墓建筑
(三)、主体建筑
4、享殿: 原孝陵殿已毁,尚存3层须弥座 台基,通高3.03米,台基上有大型 柱础64个。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 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块浮 雕云龙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长57.30 米、宽26.6米,可见当时该建筑之 宏大。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 神位。现存建筑是清朝同治十二年 (1873年)两次重建的三小间享殿, 现殿内是“明孝陵史料陈列室”。
明孝陵讲解

明孝陵讲解明孝陵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座皇家陵墓,位于江苏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太祖)和他的皇后马皇后(孝慈章皇后)的合葬陵墓。
明孝陵建于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从1405年开始修建,耗时22年才完工。
明孝陵占地约126.4万平方米,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前陵、主陵和后陵。
前陵是明孝陵的入口部分,包括神道、磴道、大门等建筑。
主陵是朱棣和马皇后的合葬之地,主要建筑有宫城、石马、宫门等。
后陵是明孝陵的后园,建有明孝陵博物馆,陈列着明朝时期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迹。
明孝陵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宋、元、明三代的建筑特点,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陵墓的规制和格局。
明孝陵的设计精巧,巧妙地融合了自然山水和建筑景观。
整个陵墓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陵墓中的瑰宝。
明孝陵不仅是一座重要的历史遗迹,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它展示了明代建筑的高超工艺和精美细节,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典范之一。
明孝陵的石雕、砖雕、木雕等艺术品都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除了建筑本身,明孝陵还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孝陵十三陵水利工程”,据说明孝陵地下有十三座水库,用于供应陵墓内部的用水。
这些水利工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壮举,体现了明朝时期的科技水平和工程能力。
明孝陵作为南京的一处重要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人们可以在明孝陵感受到古代帝王的气势和庄严,了解明朝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游客还可以欣赏到明孝陵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魅力。
总之,明孝陵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明朝历史的重要见证。
它的建筑规制、设计精巧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一处值得游客深入探索的景点。
南京钟山明孝陵

南京钟山明孝陵南京明孝陵总图。
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建成于1405年。
位于南京城东钟山。
整个陵墓有三个部分组成:神道、陵宫和地宫。
孝陵从建成到今天从来没有被开启过,所以现在游客能参观到的仅仅就是地面的神道和陵宫部分。
明孝陵的第一道门是下马坊。
南京地铁二号线的一个站名就是下马坊。
所以我的参观从地铁站开始,坐地铁到下马坊站下车,然后到了下马坊公园。
下马坊是明代进入孝陵的必经之路,文武到这里都得下马下轿,然后步行进孝陵祭拜。
现在的下马坊公园是一个小广场,主要的遗迹有三件:下马坊、神烈山碑、禁约碑。
神烈山碑,这地方原先还有个碑亭呢。
明代中叶,道士皇帝嘉靖似乎很喜欢改名字改制度。
改完了太庙、天坛、地坛还不过瘾,索性就把钟山改名为神烈山。
这块碑上记载的据说就是改名的事儿。
但很明显,神烈山这个名字使用的并不广泛,几乎没人知道。
禁约碑。
此碑是倒霉蛋崇祯皇帝立的,重申要保护孝陵,可见在明末,孝陵的状况已经不是很乐观了。
过了下马坊还要走大约一公里,才能到达孝陵陵区的正门“大金门”所谓的“大金门”虽然看不到一点儿金色,但相关的材料上就说这里是大金门。
大金门是整个陵区的正门,相当于北京十三陵的大红门。
注意,这里是检票口,进去就得花钱了。
从这点看,管这里叫“金门”也算恰当。
大金门后面就是神功圣德碑楼,里面有一只大乌龟,身上驮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全是夸老朱的话。
据说碑文出自朱棣朱老四,可见原先应该还有另外一块朱允炆立的石碑。
南京民间管这个地方叫“四方城”,因为碑楼高大,楼顶年久失修塌毁了,进去之后给人的感觉就像个小城一样。
现在大家看到的屋顶是后来为了保护里面的石碑和下面的墙壁复建的。
碑楼内的石碑碑楼内的石碑过了碑亭,向西走就进入了陵区内的主神道,两边有十六对石像生、石中翁。
孝陵的一个特点就是神道是个镰刀形,要不断的拐弯。
据说原先的神道要穿过孙权的坟头,朱元璋想这孙权也是古代的英雄豪杰,建康城的开创者,不能惊扰,就把神道改了一个弯,绕过孙权的坟头——要是这样你另外换个地方好不好?孝陵的石像区总共有16对,32尊石像。
明孝陵

神功圣德碑
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在大金门正 北 70米处,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 十一年( 1413 年)为朱元璋撰述 的歌功颂德碑及碑亭。建筑平面 为正方形,敀俗称“四方城”, 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 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楼顶已毁。原碑亭为砖石砌筑, 平面呈正方形,亭子的结构顶部 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四壁,每壁 各有一个宽 5 米的拱形门洞,外 观如一个城堡,敀俗称“四方 城”。
神功圣德碑亭
神道石刻
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 完美结合。其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 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而且在每 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 肃穆气氛。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 600 年来没有下沉。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 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 兽,每种 2 对,共 12 对 24 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 迎侍。
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 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觃模宍大, 格局严谨。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 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2.25公里。现存 遗址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自下马坊至孝陵正门(文 武方门),包括下马坊、神烈山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 碑亭(俗称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 第二部分:明孝陵寝主体建筑。自正门至崇丘,包括文武方 门(即正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宝顶等, 筑有围墙。
顶
宝顶近似圆形,是一个直径 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 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 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 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 垒筑,厚约1米;在南边石壁 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 七个大字。
明孝陵历史详细介绍

明孝陵历史详细介绍
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枕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
陵寝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壮观。
从明太祖朱元璋建朝到清朝末代皇帝
溥仪退位,500多年间,这里共埋葬着14位明朝皇帝的遗骸。
公元1914年(民国三年)2月24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接受帝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异类”。
就在这一天的晚上,他在
自己的住处明孝陵宝城外的空地上,当着数百名部下的面下令将
孝陵皇太后和先帝朱元璋合葬墓刨开,打开棺椁。
当打开棺盖板时,他们发现里面只有一具白骨,是先帝朱元璋的尸骨。
这时袁
氏部下有人喊出声来:“皇上已死!”袁氏部下立即伏地请罪。
但
袁氏却勃然大怒道:“我死后不能为皇帝陪葬!”说罢当场自杀身亡。
这就是明孝陵历史上著名的“袁太后盗尸狱”。
袁氏之死引
起了世人极大的愤慨,当时南京各报纷纷刊登了袁世凯将皇太后
和先帝朱元璋合葬于明孝陵的消息。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历史---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石象路---翁仲路---金水桥--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内红门--方城和明楼—宝顶2Xiaoling TombXiaoling Tomb, built 600 years ago,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foot of the purple mountain, the tomb complex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cient mausoleums[ˌmɔ:səˌliəm]陵墓of the emperors in China.Zhu Yuanzhang began to have his tomb built in 1381 when his wife empress Ma died. The empress皇后was buried in the tomb in 1383. But Emperor Zhu Yuanzhang died in 1398 and was buried here in the same year.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usoleum lasted 38 years or more, till 1413 when “the stele of sacred Merits and virtues of Great Ming’s filial tomb’was erected.大明神功圣德碑(四方城内)3The Gateway of Dismounting下马坊The Gateway of Dismounting Horse locates about 750 meters south from the site. The inscription means: all the officials must dismount from their horsebacks here. This shows the absolute dignity of Emperor Zhu Yuanzhang at the time.明孝陵的起点下马坊,位于中山门外南京农业大学对面。
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
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进入神道,以示尊敬。
5Grand Golden Gate大金门The tomb gate known as Grand Golden Gate was 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onnected red wall.大金门是明孝陵外廓城的正门,也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东西两侧还留有连接外围红墙的痕迹。
从下马坊到大金门之间,本来有长达1100多米的神道,但目前这段神道的历史原貌尚未恢复。
所以不少游客游览明孝陵,是从大金门开始的8Square Castle四方城Northwards from the Great Golden Gate, a huge roofless stone tablet pavilion can be seen, it is the Square Castle, as local people call it.Its top is gone but the surrounding walls and four archway still remain. In the middle of the building, there stands an 8.78 meters high stele called : the stele of Scared Merits and Virtues of Great Ming’s Filial Tomb”. Built in 1413 by the third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stele is the highest ancient tablet in Nanjing.The stele is inscribes altogether with 2746 Chinese characters in praise of the merits and virtues of Emperor Zhu Yuanzhang by Zhu Di, his forth son, who made himself the third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大金门向北70米,俗称“四方城”,内有一块立于龟趺座上的巨大石碑,碑文由明成祖朱棣亲撰,详述明太祖朱元璋一生的功德。
10sacred way神道(石象路)Behind the square castle is the sacred way, which is lined on both sides with 12 pairs of giant stone animals in 6 kinds. For each kind of the animals, there are one pair standing and the other kneeling.The standing pair is working and the knelling resting and they are on duty alternately. The real purpose of building these animals is to demonstrate the royal magnificence and the emperor’s dignity, to drive away evil sprits and guard the tomb.过了四方城往西北方向走,就进入了长约1800米的神道。
神道的第一段是石象路,这段路由东至西相对排列着六大石刻神兽,依次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每种两对,两立两卧,一共十二对二十四只,在整个陵墓中起着保卫、辟邪和礼仪的作用。
11The first 2 pairs of animals are lions, king of the beasts symbolizing power.The second 2 pairs of animals are called Xiezhi, a unicorn-shaped mythical animal, said to be clever and 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good and evil.The following pairs of animals include camel, elephants, Kylins of Chinese unicorns and horses. The camel is known as boat in the desert and symbol of prosperity.Each elephant, which is the largest and heaviest sculpture, weighs 80 tons and symbolizes peace. The Kylin represents good luck as well as Horse loyalty.29Wengzhong roadThere are 4 pairs of stone statues, 2 pairs each of court officials and warriors. You can see the warriors with weapons and the officials in court ceremonial robe with writing board in hands to take notes of the emperor’s edict.循石象路折向北面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这段路由南至北依次排列着一对望柱、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
神道石刻风格多样,造型厚重简朴,整体宏大,局部精细,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34Golden water bridge金水桥The golden water bridge used to have 5 arches, but was renovated into 3 arches later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bridge foundation and stone dykes[daik]堤are the original except the rail.走完整条神道之后就是陵墓的主体建筑群了。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金水桥,从金水桥到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
走过金水桥后有一条顺坡而上的柏木大道,通往陵墓主体的第一道大门——文武方门。
35Civil and military gate 文武方门About 200 meters north of the golden water bridge is the front gate to the tomb. The arch gate (civil and military gate) has 5 doorways, with yellow glazed tiles, red walls and doors.36Stele hall碑殿Behind the official gate is the stele hall, in the middle of which“ the stele of administering the country well as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s erected.The stele is engraved with the handwriting of Emperor Kangxin when he was paying his homage to the entombed emperor during his third inspection tour to the area in 1699走进大门后正前方就是碑殿,里面是立于龟趺上刻有“治隆唐宋”四个大金字的石碑。
memorial hall享殿The memorial hall is the major building in the mausoleum employed to enshrine emperor Zhu Yuanzhang and his empress. But the original was destroyed in the wars, and the present one was rebuilt and twice restored in the Qing Dynasty.明孝陵内最重要的祭堂——享殿,又称孝陵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