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孝陵为个案的研究
写秋天的明孝陵

写秋天的明孝陵一、明孝陵的概况(可作为背景知识)1. 地理位置与历史意义-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
它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的杰出代表。
- 其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
它开创了明清皇家陵寝建筑的先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 建筑布局- 明孝陵的建筑布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部分是陵寝主体部分,包括文武方门、享殿、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 神道蜿蜒曲折,不同于以往朝代神道的笔直形式,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
沿途有石兽、石人等石像生,石兽包括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每种两对,一立一卧,石人则有文臣、武将各两对。
二、秋天的明孝陵1. 景色特点- 植被色彩- 秋天的明孝陵,树叶逐渐变色。
神道两侧的古银杏树叶变得金黄,像一把把小扇子挂满枝头,微风吹过,银杏叶沙沙作响,飘落的树叶如同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然后铺满神道地面,形成一条金色的大道。
- 除了银杏,枫香树的叶子也变成了红色,与金黄的银杏相互映衬,红似火,黄如金,为古老的明孝陵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周围的松柏依然翠绿,在红黄相间的树叶衬托下,更显生机。
- 光影效果- 秋天的阳光比较柔和,早晨或傍晚时分,阳光斜射在明孝陵的古建筑上。
斑驳的光影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古老的石兽、石人上,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 在方城明楼附近,阳光照在城墙上,明暗交错,凸显出建筑的古朴质感。
光影也投射在地面的砖石上,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 天空与氛围- 秋天的南京天空湛蓝而高远,与明孝陵的红墙黄瓦、金黄树叶相得益彰。
天空中偶尔飘过几朵洁白的云朵,与地上的景色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 由于天气逐渐转凉,游客相对较少,整个明孝陵在秋天显得更加静谧。
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大自然的宁静之美。
明孝陵的调研报告

明孝陵的调研报告明孝陵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明成祖)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我进行了对明孝陵的调研,在此将调研报告如下:明孝陵是明朝时期建造的陵墓,建于1426年至1431年间,历时5年建成。
陵墓占地面积约为1.1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
陵墓由宝顶、豪华的石刻石雕和配殿组成,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气势非常雄伟壮观。
明孝陵的宝顶是陵墓的核心部分,是由绿色琉璃瓦铺的,十分华丽。
宝顶的顶部主要由7个大小不一的圆顶构成,其中最大的是顶上的金玉圆顶。
宝顶的造型独特,寓意着皇帝在世时的尊贵地位,也象征着皇帝的无上权威。
明孝陵的石刻和石雕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宝顶、配殿和神道中,都可以看到精美的石刻和石雕。
这些石刻和石雕细腻而精美,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例如,神道两侧的兽首、石狮和巨型青石龟,都是明孝陵石刻艺术的杰作,体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术和风格。
明孝陵的配殿也是值得一提的地方。
配殿分为正殿和两个侧殿,正殿供奉皇帝和皇后的神像,而侧殿供奉其他贵族的神像。
配殿中的壁画、彩绘和文物陈列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体现出明代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氛围。
明孝陵作为明代皇陵的代表之一,不仅体现了明朝统治者的权威和荣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对明孝陵的调研,我深刻了解到了中国古代陵墓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明孝陵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明孝陵已成为南京的一大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游览明孝陵,人们可以领略到明代的宏伟建筑和卓越的石雕艺术,感受古代帝王的威严和尊贵。
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体验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明孝陵的保护和传承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能世代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欣赏到这一瑰丽的文化遗产。
明孝陵的调研报告

明孝陵的调研报告调研日期:XXXX年XX月XX日调研地点:明孝陵一、背景介绍明孝陵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东郊,是中国明代朱棣皇帝(明成祖)和皇后徐皇后的陵墓,其建设始于1405年,于1424年完工。
明孝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陵墓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墓群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明孝陵的历史渊源、建筑布局、文化意义以及保护状况,以期为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三、调研内容1. 建筑布局明孝陵整体建筑布局庄重宏伟,以"天人合一"的理念设计。
主要建筑包括大成门、大成殿、拱墅、墓主墓、墓女墓等。
其中,大成殿作为陵墓的核心建筑,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明代建筑特色。
2. 文化意义明孝陵作为明朝时期皇室陵墓,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墓的建筑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
它承载了明朝时期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建筑与艺术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3. 保护状况明孝陵目前得到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认定,并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相关保护单位对明孝陵进行了保护修缮工作,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实施。
在夜间参观方面,需规范游客行为,以减少对陵墓的损坏和破坏。
四、调研感想明孝陵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我。
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切感受到了明孝陵的宏伟和庄重,明朝时期的文化艺术辉煌令人震撼。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希望明孝陵能够得到更全面的保护与传承。
五、总结与建议明孝陵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其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在保护方面,需要加强定期修缮工作,提高游客参观时的文明素养,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普及与宣传。
在传承方面,要加强相关研究与学术交流,提高明孝陵的学术价值和知名度。
六、参考文献[列出调研过程中参考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以上为本次明孝陵调研的报告,供参考。
明代帝陵神道比较研究——以明皇陵与明孝陵为例

明代帝陵神道⽐较研究——以明皇陵与明孝陵为例《礼记》的“中庸篇”记载:事死如事⽣,事亡如事存,孝之⾄也。
[1]13-14《道德经·道经第⼆⼗五章》⽈:⼈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2]古代帝王⾃命天⼦,讲究“天⼈合⼀”,在陵寝选址和建造上格外严格,有较⾼的规制。
明代统⼀中原王朝276年,历经⼗六位皇帝,建有皇家陵园5处,分别是位于江苏盱眙的明祖陵、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江苏南京的明孝陵、北京昌平的明⼗三陵和湖北钟祥的明显陵,这些帝陵的规划基本参考了唐宋帝陵的模式,采⽤神道、牌坊、碑亭、明楼相结合的⼿法,但在选址、建造规模和雕刻艺术上都各有千秋。
现以埋葬明太祖朱元璋⽗母的明皇陵和埋葬明太祖朱元璋及马皇后的明孝陵神道为例,进⾏详细地分析和阐述,尽量全⾯地展现两处帝陵的精华之所在。
⼀、神道布局《寰宇通志》:皇陵在府城西南⼗五⾥太平乡,国朝仁祖、淳皇后陵也。
岁丙午春诏修。
[3]405-407《明史》礼⼗⼆·⼭陵中记载:皇考仁祖墓,在凤阳府太平乡。
太祖⾄濠,尝议改葬,不果,因增⼟以培其封,令陵旁故⼈汪⽂、刘英等⼗⼆家守视。
洪武⼆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
[4]593明皇陵位于中都皇城西南⽅,呈正⽅形,南部有翔圣⼭和西濠⽔环绕(图1),《中都志》《凤阳新书》记载明皇陵有皇城、砖城、⼟城三道城。
随着时间的流逝,⽯材风化,加之⼈为的破坏,明皇陵⼏成废墟,仅存皇陵碑、⽯⼈、⽯兽、⽯柱,但均有破损。
1976年,列为安徽省重点⽂物保护单位,并开始了对明皇陵的修复和保护⼯作,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明皇陵坐南朝北,与明中都城相望。
其平⾯形制与中都城⼀致,采⽤了三套宫城的设计,“仿唐宋之制”,与《考⼯记·匠⼈营国》记载“匠⼈营国,⽅九⾥,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5]37⼀致,其建筑形制受到了早期都城形态要素宗庙、宫殿和市场布局的影响,带有严格的“礼制”思想。
明孝陵景区调研报告

明孝陵景区调研报告明孝陵景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为了进一步了解明孝陵景区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景区的管理情况、游客反馈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对景区游客进行调查,了解其对景区的满意度、对景区的评价以及对景区的期望。
2. 现场观察:对景区的环境,设施,服务等做现场观察,了解景区的整体情况。
3. 文献研究: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了解景区的历史和背景。
三、调研结果1. 现状分析明孝陵景区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位于南京市下关区,占地面积较大,涵盖陵墓、神道等多个景点。
景区环境优美,古迹保存较好。
然而,调研结果显示,景区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1)游园设施不完善:明孝陵景区的游园设施相对较为陈旧,部分设施已经超过使用寿命,需要进行更新改造。
(2)导游服务不规范:景区导游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导游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对景区历史知识掌握不准确,给游客的讲解效果不佳。
(3)旅游服务价格不合理:部分游客反映,在景区内的餐饮、购物等服务项目价格过高,影响了游客的整体体验。
2. 游客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游客对明孝陵景区的整体评价相对较高。
游客认为景区环境幽静,古迹保存较好,景区服务人员态度友好。
然而,也有部分游客对景区的管理存在一定的质疑。
他们认为景区的导游服务和游园设施都有改进的空间,希望景区能够加大投入,提升游客体验。
3.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明孝陵景区的优势资源主要有陵墓、神道等文化遗产,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
在近年来,景区已经加大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四、建议与措施1. 加大投入,改善游园设施:明孝陵景区应加大对游园设施的更新和改造力度,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2. 培训导游,提升服务质量:景区管理方应加强对导游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讲解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导游服务。
明孝陵的调研报告

明孝陵的调研报告
明孝陵是中国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即明成祖)陵寝,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下,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皇陵之一。
我在调研中发现,明孝陵是一座建筑宏伟、艺术精湛的古代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
明孝陵始建于公元1405年,历时30多年才完工。
整个陵园占地面积约为129亩,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明代皇陵。
明孝陵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主要有碑亭、石石、石象、石壁、石石阁、石牛、围墙等建筑。
在调研中,我发现明孝陵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与创新,建筑风格独特而高雅。
在明孝陵的调研中,我深入了解了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明孝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典范之一。
在明孝陵中,我发现了许多有关明朝历史的资料,如石碑、石刻等,这些资料不仅体现了明朝时期的社会风貌,还反映了明朝皇帝的治理政策和思想。
我认为明孝陵是了解明朝历史的重要窗口之一。
此外,明孝陵还有丰富的艺术价值。
明孝陵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调研中,我发现明孝陵的建筑结构精确而安全,内部装饰精美,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此外,明孝陵的石刻、石雕等艺术品也是精美绝伦,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深厚底蕴。
总的来说,明孝陵是一座具有极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古
代建筑。
通过调研,我深刻认识到了明孝陵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还是了解明朝历史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我相信明孝陵将继续承载着人们的敬仰和激励,成为人们学习、研究和欣赏的宝贵资源。
关于明孝陵的报告

关于明孝陵的报告明孝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陵墓,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紫金山麓的明孝陵风景区内。
它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和皇后徐贤的合葬墓,也是中国最大的明代陵墓之一。
明孝陵的建筑规模宏大,设计精巧,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杰作之一。
明孝陵的建造始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时近20年才完工。
整个陵墓占地约15.6万平方米,由墓道、牌坊、神道和墓室等组成。
墓道是通向陵墓的主要通道,长约1800米,两旁种满了古柏树,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牌坊是陵墓的入口,上面刻着“明孝陵”三个大字,气势磅礴。
神道是连接牌坊和墓室的路径,两旁有石狮子、石马和石人,栩栩如生。
墓室是陵墓的核心部分,是明孝陵主要的葬体所在地,内有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和皇后徐贤的石棺。
明孝陵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明代建筑的特点。
陵墓采用了横穿式布局,整体呈长方形,象征着地仪天应的宇宙观念。
建筑材料选用了上等的大理石、花岗岩和青石等,经过精心雕刻和装饰,使整座陵墓显得庄严肃穆。
明孝陵还有许多精美的石刻和雕塑,如“龙凤胎”、“四兽”等,展现了明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明孝陵不仅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建筑,也是明朝文化的重要遗址。
陵墓内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如明朝的瓷器、玉器、铜器等,展示了明代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明孝陵还是明朝皇帝的陵园,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威和尊严。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明孝陵参观,感受这座古老陵墓的魅力。
明孝陵作为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明朝皇帝的安息之地,也是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和敬仰之地。
明孝陵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独特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游览明孝陵,不仅可以欣赏到宏伟壮丽的建筑,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人们对过去的尊重和传承。
南京明代明孝陵的历史格局与建筑特色解析

南京明代明孝陵的历史格局与建筑特色解析1. 引言1.1 概述南京明代明孝陵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陵墓建筑,其历史格局和建筑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京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与其他同类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解析,揭示其所呈现出来的历史格局和独特之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对南京明代明孝陵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在引言中给出文章的概述,并说明文章的目的。
其次,在第二部分中探讨南京明代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包括明朝时期南京的重要性以及建陵的起源与发展等方面。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详细解析明孝陵的建筑特色,包括整体布局与规划设计、建筑风格与技艺特点以及石刻、塑像及装饰艺术品介绍等内容。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分析历史格局对明孝陵产生的影响,包括政治、社会因素对建筑格局的影响、经济、文化因素对建筑特色的塑造以及与其他同类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比较研究。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对前文进行总结,评价南京明代明孝陵的历史格局和建筑特色,并展望未来对明孝陵研究的重要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南京明代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与其他同类建筑之间关系的详细解析,探讨其所展示出的历史格局和独特之处。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设的发展规律及其与时代背景的相互作用。
同时,本文也旨在提供给读者一个深入了解南京明代明孝陵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认知。
2. 南京明代明孝陵的历史背景2.1 明朝时期南京的重要性在明朝时期,南京是中国的首都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后,将首都设在南京,并规划了宏大的皇城建筑群。
南京作为首都,集聚了大量官员、学者和艺术家,使得这座城市成为著名的文化繁荣之地。
2.2 建陵的起源与发展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其皇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紫金山麓。
该陵墓始建于1381年,历经多次扩建和修复,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实践报告(文科类)课程名称:秘书学专业班级:行政管理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所属院部:指导教师:20 12 ——20 13 学年第 2 学期实践报告书写要求实践报告原则上要求学生手写,要求书写工整。
若因课程特点需打印的,要遵照以下字体、字号、间距等的具体要求。
纸张一律采用A4的纸张。
实践报告书写说明实践报告中一至四项内容为必填项,包括实践目的和要求;实践环境与条件;实践内容;实践报告。
各院部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实践具体要求增加项目。
填写注意事项(1)细致观察,及时、准确、如实记录。
(2)准确说明,层次清晰。
(3)尽量采用专用术语来说明事物。
(4)外文、符号、公式要准确,应使用统一规定的名词和符号。
(5)应独立完成实践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一经发现,以零分论处。
实践报告批改说明实践报告的批改要及时、认真、仔细,一律用红色笔批改。
实践报告的批改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标准由各院部自行制定。
实践报告装订要求实践报告批改完毕后,任课老师将每门课程的每个实践项目的实践报告以自然班为单位、按学号升序排列,装订成册,并附上一份该门课程的实践大纲。
实践项目名称:秘书社会调查训练实践学时: 8 同组学生姓名:实践地点:校内校外实践日期: 2013-5-24至2013-6-7 实践成绩:批改教师:批改时间:指导教师评阅:以明孝陵文化旅游为个案的研究摘要本文就明孝陵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所开展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进行了整理和总结,通过多年来的规划保护,明孝陵得到了较好的管理和研究,旅游、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但是,目前的工作仍然存在着法制建设薄弱,管理的广度、深度不够等问题,这是明孝陵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面。
本文通过对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对明孝陵的保护利用提出建议和意见,期望完善明孝陵管理体制中的不足之处,使得明孝陵保持真实性、完整性,实现世界遗产旅游业的永续经营。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保护、利用一、明孝陵概况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是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的陵寝。
陵墓里埋葬着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等人,历时修建长达32年之久,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帝王陵寝之一。
(见图1)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已推荐明清皇家陵寝中的明十三陵、明显陵、清东陵、西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3年7月,明孝陵以其在皇家陵寝上的重要地位、在美学上的独特体现、文化内涵上的丰富体现,被选入世界遗产第26号“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成为古都南京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二、保护利用现状1、遗产保护现状1.1遗产保护更多运用科技手段“申遗”成功以来,管理部门通过采用先进的3S森林管理系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景区安全保卫监控中心、文物建筑监测体系,实施景区客流调查和电脑分析,建立起科学、准确、动态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
2003年9月,和南京大学签订了关于《世界遗产明孝陵综合研究科研合作》协议,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计划用3年时间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同时,还与东南大学建筑系合作,目前已取得了明孝陵大金门、明楼文物建筑监测的阶段性成果。
1.2实现政府承诺,加大对明孝陵陵区的保护力度南京市为落实国际承诺,保护明孝陵陵区,计划投资1亿元,在今年9月底全面完成手表厂厂区的拆迁、绿化和下马坊至大金门神道的恢复工作。
拟将全长1.1公里的下马坊至大金门神道中轴线全部退让出来,并对下马坊三组石刻进行抢险加固、石刻修补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以恢复历史原貌。
2、遗产开发利用现状2.1以多种形式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展示遗产的文化内涵是《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之一。
明孝陵“申遗”成功后,为了让广大市民和游客感受明代丰富的文化内涵,管理部门组织了一批史学研究人员和文艺界专业人士,推出了大型明文化展演《大明华章》。
通过近百名演员的表演和优美的旁白、垫乐,将明代文化特色与南京地方特色充分融合。
2.2丰富世界遗产的现代旅游内涵明孝陵“申遗”成功后,管理部门还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反响强烈的大型活动,来丰富遗产旅游的内容。
2003年7月3日,是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一周年纪念日,举办了“庆祝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明文化月”大型活动,使游客在欣赏独特风光的同时,能以更直观的方式领略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动人魅力。
三、问题与建议1、完善法制建设,加强交流合作,大力开展社会保护1.1努力完善法制建设,争取规范司法保护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我国采取的是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方式。
对于明孝陵来说,目前实施的只有中山陵园管理局在2003年12月颁布的《保护世界遗产明孝陵管理办法》。
此法对保护世界遗产明孝陵而言,法律效力显然不够,不足以应付明孝陵长久发展的需求。
在未来法制社会中,只有靠法制措施才能使保护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保证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1.2加强互相交流与合作,呼吁国家重视保护作为“明清皇家陵寝”项目中的重要一员,明孝陵应该与其他世界遗产展开共同的宣传活动,呼吁国家尽快重视世界遗产问题,出台制定《中国世界遗产保护法》,规范遗产保护研究和合理利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让世界遗产得到最好的法律保护[2]。
2、建立整体保护体系,从长远角度上进行规划和管理2.1划分保护区范围,保持好治理成果当前,中山陵园管理局已经按照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对整个钟山风景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工程,并且也已经初见成效。
在明孝陵保护区(120公顷)范围内,严格保护景物、景点及其环境风貌的完整性,严禁增建与原建筑性质无关的任何工程项目;在明孝陵缓冲区(180公顷)范围内,不准建设与风景旅游无关的建筑,严格控制改建原建筑,只准外迁,不准增建。
2.2进行最大承载量先行预测,适时进行游客分流随着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作用的发挥,明孝陵客流量的增加是可以预见的,所以对明孝陵的最大承载量先行预测是必要的。
据调查,去明孝陵的游客中,11%的游客是为了对子女的教育,35%的游客是为了增长知识,9%的游客是为了学术研究,45%的游客是为了休闲游玩。
因此,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开发和挖掘一批新的旅游景点来补充和丰富游览活动,已达到分流游客的目的。
离陵宫区较远的四方城、神道等景点要多宣传,多开展活动,吸引游客多前往,让游客能体会到完整的明孝陵。
3、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展现代文化旅游3.1充分发挥孝陵博物馆的科教、展示作用,拉近游客与遗产文化距离明孝陵作为明代帝王朱元璋的陵寝,在今天已失去了原初的政治功能,而只是古代建筑、思想文明的一个见证。
我们需要正确解读其当代意义,并传播给社会公众。
孝陵博物馆是明孝陵遗产文化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科研、教育和启智方面的功能。
经调查,公众对明孝陵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满意度为46%,服务满意度为10%,藏品满意度为29%,宣传满意度为15%。
因此,博物馆应结合现代科技和文献资料,以宣传片、文献复原以及古代场景展示等方式尽可能把明孝陵的价值展示给公众[3]。
还应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力度及服务意识。
3.2不断创新,开发多样化文化产品当前,明孝陵文化产品品种较少,大多数形势雷同,以书籍、纪念邮册等传统文化产品为主,缺少特色。
因此,可以考虑在陵墓主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身上做文章,开发一些与他们有关的能彰显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朱元璋诗词挂件、家训警言条幅等。
4、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影响力,发挥更大作用明孝陵虽然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长期以来其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就目前而言,明孝陵尚需在宣传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省外和国际市场上。
明孝陵与紧邻的中山陵无论在客流量还是知名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据调查,近七成的游客对明孝陵中的其他景点了解不够,有关部门可以考虑探测、发掘灵谷寺第一次迁移时的基址,与现在的灵谷寺相呼应,以形成明孝陵除陵宫建筑群之外新的旅游亮点群。
这样,既可以彰现明孝陵特色,与其他类似景点相区别开,提高影响力,同时也能推动南京特色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南京知名度、开放度,广泛吸引国内外游人来南京游览观光、投资兴业,让明孝陵在南京旅游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论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沉淀和各种文明的纪念碑,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反应了一个地区整体的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6]。
这些美丽的历史文明瑰宝不只属于我们当代,更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财富,因为“只有文化的生存,才有国家的生存”[4] 。
明孝陵在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之后,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旅游资源,更肩负着文化精神内涵传承的使命,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明孝陵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仅属于中国,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它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而获得更好的保护和利用[1]。
参考文献[1] 孝陵博物馆.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究[J].世界遗产通讯,2003,(10).[2] 徐崇龄.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J].旅游学刊,2003,(4).[3] 孝陵博物馆.世界遗产论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 李星.中国保护世界遗产任重而道远[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4).[5] 梁霖.南京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如何打好“明文化”旅游牌[J].南京社会科学,2004,(1).[6] 保继刚.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国际研讨会(桂林)”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关于明孝陵的问卷调查1、您的性别是()A、男B、女2、您的年龄是()A、18岁以下B、18~25岁C、25~45岁D、45岁以上3、您是南京本地人吗()A、是B、不是4、您的学历是()A、中小学B、高中(中专)C、大专及本科D、研究生(硕、博)及以上5、您认为南京最有名的历史文化景点是()A、夫子庙B、中山陵C、明孝陵D、雨花台E、其他6、您游览明孝陵是()A、跟团B、自驾C、单位组织D、来过的朋友带领E、带朋友或家人来游玩7、这是您第几次来游览明孝陵()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三次以上8、您来明孝陵参观的目的是()A、教育子女B、增长知识C、学术研究D、休闲游玩E、其他9、您对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A、非常喜欢B、喜欢C、一般D、不喜欢E、非常不喜欢10、游览之前通过哪些信息渠道了解明孝陵()A、报纸杂志B、书籍网络C、亲朋好友推荐D、广播电视E、旅行者F、其他11、您对明孝陵博物馆最感兴趣的是()(可多选)A、主题展厅B、明式家具艺术馆C、金文大师云锦艺术馆D、洪武大明贡茶茶艺馆E、其他12、您对明孝陵博物馆较为满意的方面是()(可多选)A、陈列展览B、服务C、藏品D、宣传E、其他13、您认为明孝陵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可多选)A、陈列B、设施C、服务D、其他14、如果来明孝陵参观,您是否需要专业的讲解员为您讲解()A、需要B、不需要C、无所谓15、您在游览中使用了哪些解说设施()(可多选)A、随团导游B、义务讲解员C、宣传手册D、解说牌、引导牌等E、自助语音导游F、游客中心G、其他16、您认为在什么地方发宣传手册最合适()A、买门票的地方B、游客中心C、游览途中D、其他17、您对离明孝陵较远的四方城和神道等景点有了解吗()A、有B、几乎没有C、完全没有18、您认为应该加大对明孝陵中其他景点的宣传吗()A、应该B、不应该C、无所谓19、您认为明孝陵还存在哪些问题?对它的发展有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