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选登
2014年江苏高考优秀高分作文多篇欣赏800字600字

2014年江苏高考优秀高分作文多篇欣赏800字600字2014年江苏高考优秀高分作文多篇欣赏800字600字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朽叶的桅子花小城深处有条老巷。
明晃晃黄醺醺的光蔓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
相属的板车,彼然而,柔软。
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女人的青春靓丽似可永驻了。
各种化妆品日益塞满了女人的口袋。
为了追求不朽的容颜、不朽的青春,她们愿意打针,每天花许多时间保养,拍脸。
但,何为不朽?真正的青春是否只停留在皮相之上?窃以为青春是一种情怀,一种状态。
女人的青春,不是一场流水逐落红般转瞬即逝的游戏,应是清照未嫁时提鞋疾走的娇憨而腼腆的笑容;卓文君当垆美酒,半截藕臂轻露的勇气和坚持;昭君出塞面对未知的茫茫大漠的无畏与坚毅。
青春,并非肤白貌美时期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美丽情怀的集合体,是每个女人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拥有的不朽。
杜拉斯八十岁时仍能笑称:“我还年轻,青春正好,及时行乐!”我私下猜想,年轻导演欣赏她的绝不是皮相,也不是那种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而是杜拉斯的内在气质与精神涵养。
正是这种美质,使杜拉斯青春不朽,魅力常存。
古人劝读时,总会说:“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想,这句话用于女人身上倒是再合适不过了。
见过许多年华正好容貌佳的女子,却眼神空洞、语言乏味、满腹稻草。
她们通晓最新的时尚潮流,但对文采风骚、传统文化面色讪讪。
画家陈丹青在《草草集》中,曾因林徽因中学时代的照片而无限感慨。
当今域中所谓的“校花”们,如何与林相比?可惜林是早早去了的,否则,老年的她定是青春不朽、风韵常存的吧。
每个女人都是渴望爱与美好的天使。
青春,是她们心中永恒不变的神话。
她们追求着,从古时的胭脂水粉,到如今品种繁多的“欧莱雅”们,更有甚者竟去整容削骨。
2014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登【20页】

2014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登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哲理性材料”的给料作文必须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含义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所选“材料”是“故事性”的,简称为“山洞·烛光·蝴蝶”。
这种有人有事、有头有尾的记叙性短文,由于“形象大于思想”,故包蕴的含义十分丰富,有时多达几十个。
为此,我们不要求考生确定“核心含义”;这种“确定”往往见仁见智,难求共识。
但是,我们划定了“含义边界”,即在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内由考生自主选择某一含义,进行写作。
去年的“含义边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平衡;美。
只要涉及上述某一点,就算切题;如果扯到其它方面去了,就是跑题。
打个比方:叫你写江苏人,你可以在苏南、苏中、苏北任写一个人或一些人,但绝对不能写到安徽、上海等省市去。
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阶段,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均抱定“故事性”材料来训练,如某公司高管爬雪山、某考古学家看铜镜、一只青蛙被冻在冰上了,等等。
几乎没有人想到还有一种“材料”是哲理性的,此乃“刻舟求剑”。
教训是:必须细读《考试说明》!今年的作文试题一亮相,锁定了“哲理”。
既然是“哲理”就得“明理”,明理的文章不论多长多短,都不能“多中心”,只能有一个“核心含义”。
所以,今年的作文审题不同于去年,不能再指望“含义边界”了!“青春”、“不朽”,是个好题目。
十八九岁的高三学生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时期,肯定有话可说。
年轻人最相信“青春不朽”了,老年人倒可能产生“青春已逝”之叹,故此次高考作文佳作甚丰。
这些优秀作文的共同特点,是紧扣“核心含义”,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
这里发表的七篇作文中,《青春永不褪色》确立了一个相当好的“中心论点”,而且分析得比较透彻,值得借鉴,特作“简评”如下:此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高考作文之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篇一:2014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及点评】(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高中生应当写好记叙文从1999年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起,文体不限已经15年了。
就是说,记叙文、议论文在高考作文中一视同仁已经15年了。
但是,不知是何缘故,在江苏,乃至全中国,高中作文教学依然严重偏向于议论文。
我们接触过不少考生,都说:“老师不教记叙文!”“老师不让写记叙文!”有的同学甚至理直气壮地宣告:“我不会写记叙文!”一个高中生竟然把“不会写记叙文”视为天经地义,这,就值得中语界高度警觉了!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到“理性”,故写作的基础工程是“记叙文”,记叙文写好了一辈子受用,记叙文写不好其他文体必定写不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回忆道:“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
”北京师大刘锡庆先生曾说:“我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真正的议论文要到大学里再说。
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的程度,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高中生茅庐未出,对世事人生了解得相当浅,要他们发表议论、剖析事理是“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
所以,在目前的高考作文中,面广量大的所谓“议论文”几乎千篇一律,均是公理、常理、大道理,甚至“不讲理”。
这种作文委实把阅卷人读倦了、读厌了。
请想一想:这些作文能获得好的成绩吗?相反,青春焕发、热情洋溢、正好奇地扫描五彩缤纷的世界的高中生,有着记叙、描写人物和事物的先天优势,只要原原本本地、原汁原味地写下自己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就一定能出彩,一定能动人。
电影《城南旧事》借助一个小女孩的瞳孔凝视种种风物人情,拨动了千万人的心灵弦索,鸣响了“大美”之音,至今令人怀想。
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为什么不能解放一下高中少男少女的天真可爱的眸子呢?一种颠倒了的“认识论”。
一种颠倒了的“作文教学理念”。
恳请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把这种颠倒再颠倒过来。
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及优秀作文选

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及优秀作文选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一、审题今年作文材料与去年“烛光﹒蝴蝶”的性质不一样。
一为哲思,一为故事。
今年重“聚焦”,去年贵在“多元”。
表面看来,这是围绕“青春”、“朽”与“不朽”的两段话语材料,究其本质是关于生命“朽与不朽”的终极拷问,是一道高度聚焦而又颇富有哲学意味的智慧命题。
“有人说”的内容由两个分句组成,其基本价值判断相当明晰,可做如此解读:在物质层面,没有什么是不朽的;而精神层面的青春等是可以不朽的。
“也有人说”的内容由三个分句组成。
第一分句,“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是承“有人说”而来的概括和判断,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持“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观点的只是“青年人”;二是“青年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年轻的自己“有朝一日会老去”;三十青年人所说的“青春不朽”是指“容颜”、“身体”等。
第二分句,“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这是建立在前一句概括和判断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和推导,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知觉”和“觉解”;只是一种“天真”,而不是“科学”和“理性”。
第三分句,悄悄转换了对象,变为“我们”。
我们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老”的信念;这种看法是自欺欺人的。
现列简表示意如下:身体(可朽)青春﹛精神(可不朽)第一句,强调了“精神”,故曰“青春不朽”;第二句,强调了“身体”,故曰“青春亦朽”。
要之,此题“哲理性材料”的焦点在于:“青春,朽与不朽?!”考生可以自己“选取角度”,故只要抓住“朽”与“不朽”,从“青春”、“生命”等话题入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
二、判分1、判分原则从考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
2014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八篇

2014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八篇高考作文频道第一时间为您公布2014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2014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一:青春不朽偶然闲暇,我总会习惯性地抬头。
窗外有棵树,让我能摸着它的生长轨迹感念岁月。
灿烂的六月是树的青春。
当我习惯了它的分明脉络,习惯了叶缝间的参差阳光,我开始惧怕秋天。
转念一想,自己的人生不是也如树木,生命常在,青春不朽啊!当即舒心。
诚然,秋风的到来会将树叶纷纷吹落,将思念与感怀挂上枝头。
岁月的流逝也会冲刷出深深浅浅的皱纹,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衰老。
然而,谁言青春是容颜?青春是光亮,无论是日出之光,还是日中之阳,或是秉烛之明。
只要有心向着青春,苍老便会为你让路。
学术泰斗“北季南饶”中的饶先生,晚年依然精神矍铄,笑口常开,也会像个热血小伙一样守在自家阳台看不远处一周两次的跑马比赛,也会在心里与自己赌一把,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激动一把,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青春,是一种热情,尤其在历经沧桑后此种热情便更加深厚,有初遇的惊艳,有临别的不舍,这非但不是青春的消亡,反是青春的深化。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著名爱国诗人如此写道。
保有青春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守住梦想。
有梦想的人就有前进的方向,并且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去助你拼杀沙场,勇往直前。
在兴复汉世的大业中,诸葛亮曾因为黄忠年老而没有重用。
黄忠一声大喝:“手中宝刀未老!”他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君报国的渴望,谁又能说他不如张苞、关兴等青年小将?九把刀曾说过:“青春就像一场大雨,即使淋湿感冒了,还想再淋一次。
”是啊,即使人间坎坷,你的人生早已在无数次绝望中失去梦想,你的热情也早已在暴雨中被浇灭殆尽。
可是,你的青春,至少曾经有过的青春呢?你在那场大雨中流过的泪,摔过的跤,迷过的路,都将成为你弥足珍贵的经历。
它们是青春幻化成的另一种形式,被收容进“曾经”的瓶子,贴上“回忆”的标签,你会永远拥有。
我凝视着那棵繁茂的树,不禁微笑:是啊,青春不朽!即使有一天你叶落归根,那也是在内心积蓄力量,只为来年更好地开放!2014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二:空山新雨后当年早已不是翩翩少年的王尔德说,青春是值得并唯一可歌颂的。
201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18篇

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201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一:我家的“老顽童”“妮子,快来帮爷爷瞧瞧这个词儿怎么读!”亮如洪钟的声音第十次传来。
“来了来了!”我高声应和。
无奈地瞥了眼桌旁白得晃眼的试卷,我只得先搁下手中微微汗湿的笔。
“真不知道老爷子这次又玩什么花样,唉。
”我嘟哝着,一步一拖地朝书房走去。
说起我们家老爷子,偏是个“老不正经”。
快七十岁的人了,好歹也是个退休教师,他放着“养鱼晒太阳”的老年生活不享受,偏要赶时髦。
穿鲜亮的大红色T恤,穿宽松的萝卜裤,要不是那银光闪闪的白发,还真把他当花季少年呢!这不,前阵子老爷子又一腔热情的学电脑,说什么要“与时俱进”。
这可苦了我哟!从识键盘,到打字再到上网都得手把手教。
一遍不行,得十遍二十遍。
老爷子戴着老花镜,小鸡啄米似的学得还真上心。
怎么着算是出徒了。
“妮子,你快点儿!干嘛呢!”“来了来了,别急。
”我加快了脚步。
“妮子,你看这英文单词怎么读啊?这么多年不操弄,老底子散得差不多了。
”只见爷爷眯着眼,用粗大的手指戳着个词急切地望着我。
微黄的暖阳透过窗户洒在爷爷镶金边的老花眼镜上,折射出灿然的光星。
“好了,我看看。
”接过带着爷爷大手余温的词汇书,一眼便看到了那个用红笔圈出的单词,“听好了,sunshine—阳光,您来一遍。
”接着,爷爷微点着头,嘴唇一上一下地默记了几次,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那个勤学的少年隐隐可见。
“爷爷,你怎么学起了英文啊?”奈不住好奇,我问道。
爷爷的脸微红了一下,挠了挠头道:“这不咱城市外国人越来越多了,见着他们,一句话不说多没礼貌。
爷爷学会了,也好给咱中国人长长脸啊。
”我愣了,只听爷爷继续道:“你们这些小辈常说我‘老不正经’。
2014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绝对美文)

不朽的青春窗外,雨来。
耳畔,风过。
外婆,我又想起了你。
我记得看过您的一张照片:一袭旗袍,头发高高绾起,显得格外青春。
而如今,您已离我两年,这两年,您还好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您格外喜爱宋词。
每每听您念道:‚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我总会看到您的眼睛在发亮,耳鬓的白发在您充满感情的吟诵中似乎被染黑了,三尺讲台上,您为学生解释宋词,饱含深情,青春焕发,活力逼人。
您告诉我,因为这份对宋词的执著热爱,你的青春长在。
也许是某个星光熠熠的夜晚,天际划过一颗流星;也许是某个风轻霜微的凌晨,草叶上一颗欲落未落的露珠;也许是某个彩霞映染的黄昏,山坡上飞过的一只孤雁:您,总能在自然中找到美。
您不愿意安装空调,于是您在院子里种满了花草,说这样才是生活。
起初我并不懂您,却在某次失意独坐院中看蜂飞蝶舞时读懂了您的趣味。
越是贴近自然,越能获得心灵的平和。
在当今欲望滋生、物欲横流的社会,外婆,您是我的榜样。
临终前,您望着窗外的梧桐。
顺着您的目光,恰有一片黄叶从枝头飘落,缓缓地打着旋儿飞下,似一个小精灵在风中嬉戏。
您说:‚我也要归根喽。
‛从您的话中,我嗅不到一丝感伤,只有‚释然‛和‚放开‛在流转。
我手中紧握的手陡然失去了力气,我望着您,您神态安详,不见丝毫痛苦。
把您的手轻轻放进被窝里,我知道,您会在另一个世界看着我成长。
我也会在某一天与您相遇,像以往一样,奔向您,向您撒娇。
5 外婆啊,现在的我即将揭开人生日历上新的一页。
当我也年纪一大把的时候,或许记不清您的模样,我的记忆也会随春风吹入柳梢头,融入黄昏后。
那时,我只希望与外婆饮一盅酒,赏一簇花,叙一段情。
窗外,雨停。
耳畔,风息。
我正青春,但我会像您一样用热爱,用简单的心,去面对生命与生活的真谛。
搁笔。
窗外,阳光凝聚在叶片的雨珠上,折射出七彩光芒。
青春逝去,青春不朽我想,草籽枕头的青春,姨婆的青春和村庄的青春,大概是一起逝去的。
譬如当姨婆掉落第一颗牙齿,村里倒下了第一幢年久失修的老屋;当无人问津的草籽枕头因姨婆的日夜摩挲而终于破裂,村里的人也像枕头里的稗草籽一样哗哗流去,散落四方……如果我们就把这叫作老去,那什么能被称为青春?在姨婆一口健壮整齐的牙齿能干净利落地咬断草茎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她能每天早上四点半利落地爬起,与村庄里的女人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地去收草籽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我每年都换上的新草籽枕头散发出草木与大地干净而辛辣的气息时,我想它是青春的;在村庄还鸡鸣狗吠,热闹非凡时,我想它是青春的……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姨婆早上出门时的背影。
江苏2014高考优秀作文选登

江苏2014高考优秀作文选登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专门推荐给《南京晨报》4篇鲜活的、有情趣的记叙文郑重提示高中生应当写好记叙文从1999年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起,文体不限已经15年了。
就是说,记叙文、议论文在高考作文中一视同仁已经15年了。
但是,不知是何缘故,在江苏,乃至全中国,高中作文教学依然严重偏向于议论文。
我们接触过不少考生,都说:“老师不教记叙文!”“老师不让写记叙文!”有的同学甚至理直气壮地宣告:“我不会写记叙文!”一个高中生竟然把“不会写记叙文”视为天经地义,这,就值得中语界高度警觉了!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到“理性”,故写作的基础工程是“记叙文”,记叙文写好了一辈子受用,记叙文写不好其他文体必定写不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回忆道:“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
”北京师大刘锡庆先生曾说:“我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真正的议论文要到大学里再说。
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的程度,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高中生茅庐未出,对世事人生了解得相当浅,要他们发表议论、剖析事理是“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
所以,在目前的高考作文中,面广量大的所谓“议论文”几乎千篇一律,均是公理、常理、大道理,甚至“不讲理”。
这种作文委实把阅卷人读倦了、读厌了。
请想一想:这些作文能获得好的成绩吗?相反,青春焕发、热情洋溢、正好奇地扫描五彩缤纷的世界的高中生,有着记叙、描写人物和事物的先天优势,只要原原本本地、原汁原味地写下自己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就一定能出彩,一定能动人。
电影《城南旧事》借助一个小女孩的瞳孔凝视种种风物人情,拨动了千万人的心灵弦索,鸣响了“大美”之音,至今令人怀想。
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为什么不能解放一下高中少男少女的天真可爱的眸子呢?一种颠倒了的“认识论”。
一种颠倒了的“作文教学理念”。
恳请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把这种颠倒再颠倒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选登独到的见解生动的阐释——高考优秀议论文的一个特点在目前语文教学状态中,高考作文中的“议论文”仍占绝大多数。
但,写得好的议论文委实鲜见。
改进,是必须的、必然的。
“记叙文”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逐步充当主角。
解冻,非一日之功;眼下只能“尊重”现实,就事论事,探究一下如何提升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立意指向“青春·不朽”。
相当多的考生,几乎发表同一种空泛的议论:青春就是好,好得很;青春之心就是不朽,万万岁。
由于缺乏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抱定了“此是公理,无须论证”的态度。
某些答卷很少有自己的言语,不停地引用名人警句。
有一篇作文,竟然一口气列举了7位名人的讲话:辛夷坞说……,张爱玲说……,刘伟说……,一位哲人说……,牛汉说……,王右军说……,苏东坡说……,云云,云云,很少有他自己说。
再一个毛病就是:语言干瘪,八股腔,文字缺乏活气,读来令人困倦。
须知议论文也是讲求鲜活、讲求灵气、讲求文采的,想想鲁迅吧,他的议论文是何等的精彩啊!当然,他是巍巍高山,高中生无法企及,但当一株高山下的小草,沾一点泥土气息,总是可以的吧?为此,我们特别推荐本版优秀作文的第一篇:《逝去的永恒》。
它的妙处何在?请看以下简评:这是一篇优雅而凝重的哲理散文。
“生命逝去了,留下的当是一份永恒的禅意”,审题正确,立意高远。
带着珍惜的心行走,以梦为马,呼唤“可能”,永远坚持“最初”本心的选择,直到不能,作者诗意地解释了“青春”,“坚持最初”、“直到不能”,说得何等大气,何等潇洒!作者的剖析,从大自然中几种微小的生命入手,用例精美,慧眼独具:小蜜蜂,勤劳得没有时间悲哀;三文鱼,选择“流浪的青春”,以极其悲壮的方式主演着千年梦想的追求,将生命代代延续;小麦花,只开极其短暂的五分钟,却尽心地开放,安心地凋谢,留下灿烂的果实。
青春的夺目光彩和无限内涵,被三种小生命从不同侧面渲染得淋漓尽致!于是,作者笔锋一转,“人何以堪”?讲到了咨嗟虚叹的“我们”,讲到了海子的“遥远”和“朴素”,讲到了林徽因的“一身诗意”,现实指向如电光泻地!本版第2篇《心田半亩种青春》,也写得潇潇洒洒,一气呵成,不乏妙语:“他们所畏惧的、急切逃避的,便是现实中的‘青春不再’——不复浪漫,不再强悍”,“以‘流浪者’的心态对待名利,以‘冒险者’的恣态广泛尝试”,“美人会迟暮,但眼神中的光彩不应湮灭”,“抛开童稚、拥抱青春的我们,不妨在心间种下青春吧”,等等。
为了呼唤“记叙文”的更生,本版刊登了3篇优作,均有生活气息,庶几可引发一种风气。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优秀作文逝去的永恒迎着晨曦微光印上时间的痕迹,跋涉于人生浅滩的步伐逐渐蹒跚;带着珍惜的心行走,不老的生命会在风浪之后更加通透与慈悲。
自然永恒,年华将逝。
纵使万物皆逝,有一种精神独留生命的长河,那就是以梦为马、奋斗不息。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人的可贵之处,恰在于坚持最初的选择。
时光溜走得那样义无反顾,一味凭栏望月自叹,是一种愚行;任时光悄然而逝无所为,是一种堕落。
生命逝去了,留下的当是一份永恒的禅意。
人们说,勤劳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草木得常理,每时每刻都在拼命生长,决不辜负一颗种子的期望。
小小的三文鱼,河流是它今世的家,海洋是它前世的梦。
在肉眼不可及的河流深处,它们奔涉万里,不休不止,正以一种极其悲壮的形式主演着一种存在千年的对梦想的坚持。
生命如此短暂,却不留私心地将青春消费在回游中。
它们选择流浪青春的远离,却将生命代代延续,成为永恒……三文鱼,我,向你礼敬!大家可曾知晓,小麦花一生只开五分钟。
或许,我们认为,五分钟太过短暂,可是小麦花却静静地绽放,尽心地开放,安心地等待生命的凋谢。
它没有忘记使命,它要留下那饱满而灿烂的果实,供人享用。
这,是小麦花的永恒。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现实世界里的我们,遭遇旅途不顺,常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云白山青,清泉石立,花迎鸟语,大好光阴已在咨嗟虚叹中毫不留情地离去!不要忘了海子的教诲:“人要有遥远的梦想和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看林徽因,正值青春年华,却与丈夫到乡间寻访古建筑,践行人生理想,正如金岳霖赠言:“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一电影感动了无数人。
我们没有与万物共生死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尽情地开花,为春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万物皆逝,唯精神永存!一路向前,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翩翩起舞,直到不能!心田半亩种青春一首歌中唱道:“种桃、种李、种春风……”我有心田半亩,愿用它来种下青春。
韶华易逝,流逝如掌中沙的是年轻的光景;然而,青春却可以长驻,保持不朽的是一种昂然的生命力,绽放的乃是生命之春的盎然气象。
光阴流转中,多少人失却了直面人生秋冬萧索的勇气。
张爱玲晚年高群索居,三毛断然选择结束生命,连李敖这般强韧的人也曾扬言:“若再也说不出话,将垂垂老矣的我扔到海岛上吧。
”他们所畏惧的、急切逃避的,便是现实中的“青春不再”……不复浪漫,不再强悍。
殊不知,岁月会侵蚀身体,但是只要心不老,时光永新,青春亦可长存。
奥地利作家托尔斯曾歌颂过:抚平心灵的皱纹,等同于青春永驻。
在时光的潜网中,没有谁能逃脱自然的规律;但在心灵的空间中,乘长风、万里溯流而上者并不鲜见。
画家黄永玉古稀高龄,仍以“流浪者”的心态对待名利,以“冒险者”的姿态广泛尝试多种艺术领域,不断发掘新奇。
同样,齐白石晚年仍不懈追求画艺的提升,多次改变画风,终达登峰造极的境界。
诗人席慕容步入老年后,每每与青年人畅谈文字,那眼眸里闪烁的光芒仍告诉我们:那是一位满怀诗意的女子。
美人会迟暮,但眼神中的光彩不应湮灭。
华年会消逝,但激扬活力的青春不应褪色。
当我们一次次阅读那些名诗、欣赏那些名画时,我们分明在触摸一颗颗跳动的心,那么有力,那么张扬,也许它们的创作者已经离去,但我们坚信会有另一批朝气蓬勃的来者接过其衣钵,成为人生的新歌者。
我想,这是深植于我们血脉中对美对青春的认同。
这份敬与爱,犹如一根细而长的线,将我们一颗颗珍珠串连起来,熠熠生辉。
抛开童稚、拥抱青春的我们,不妨在心间种下青春吧,看着自己有刻度地成长,拥有一片浓荫,撑开无限春天。
薄暮依旧炒米香夕阳笼罩下,村口一片静谧安宁。
橘红色的阳光渗过茂绿枝叶间的缝隙,在天地间洇出一幅金灿灿的油画。
我又一次迈进村子,却再也辨不出曾经的痕迹。
村口的老人们喃喃说道:“扎伞的老王在你走后两三年就死啦,这不,十多年光景,当年那个还吮着指头的你,现在都长成大小伙喽。
岁月不饶人哩……”见我欲问,一旁佝偻着背的老太太插嘴上来:“若是说来,你该还记得那炒米师傅吧,喏,再往前走两个巷口便是。
”年幼时的我,恍惚以为村里的所有都是永恒的。
可岁月从没有停止她那匆匆的脚步,逝去成了不变的旋律。
好在,还有这样一处值得我惦念。
走上前去,三五人群团着的,不须再辨,正是我幼时那位炒米匠。
他端坐在不知谁家砌房留下的水泥墩上,正心无二顾地边旋转边望着抓在手上、早已炭黑的葫芦形炉膛。
阳光静静地覆在他的额头上。
黝黑的额头上沟壑纵横,沁出的细密汗珠簇拥着,反射出迷人的金光,似一抔泥土中散落的金粉。
他的右手正奋力地鼓着风箱,简陋的炉灶上火苗跃动。
一旁的小炉灶上支着一口锅,清净的汁液正烧得噼啪作响。
细细听来,寰宇间仿佛只剩下火苗炙燃的嗞嗞声。
轻轻一嗅,糖汁熔化的丝丝甜意直润肺腑。
炒米匠望着压力表,轻轻一唤:“要炸喽!”平淡中渗出一丝威猛,把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吓得哇哇直哭。
炒米匠嘴角轻咧,围观的大人倒是笑得前仰后合。
只见他娴熟地把炉膛塞入布箧中,手中一根杵棒猛力一拨,“嘭”地一声,白烟缭绕。
那孩子这会儿破涕为笑。
脆脆的香气混合着糖汁软软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
趁着热,炒米匠将筷子挑起一丝糖汁,拉伸成一条绵绵的线。
火候到了,将糖汁倒入了一旁的浅铁盒,再将新制的炒米倒入,竹篾将混合好的炒米糖摊平,待冷却了用刀切成方块,便成为我童年里最恋恋不舍的美食。
“还是当年那般香呦!”我轻轻吐了一句。
炒米匠这才抬头,仔细地凝望着我,愣了好一会儿方才恍然大悟。
他笑盈盈地望着我:“还行还行,真没想到你居然也长成这般大了。
”我笑问:“如今生意如何?要知道,当年的我可对你崇拜得不行呦。
”他似有心思般轻轻一叹:“曾经,我们也以为这手艺会传下去。
这才十多年时间,哎……光阴过得真快呀。
”我品出他心中的一丝不舍,悄悄离开,心中萦绕着些许困惑。
回头望去,炒米匠和他的活计儿沉浸在薄暮里。
薄暮依旧,炒米香。
吆喝声渐渐地,渐渐地,寂了下去。
荒山种茶人父亲将他的青春奉献给大山。
清明时节,我冒着霏霏细雨,回到了阔别的家乡。
父亲的腰弯得深深的,像是融进了茶园无涯的绿意里。
漫山遍野的深绿、碧绿、浅绿直逼我的眼球,又像是给大山围上了一层曼妙的绿纱。
我随着父亲走向茶园更深处,四周涌动着如凝脂般厚重的绿意。
任南风带着沁人的土香袭乱我们的头发,那不该被打扰的世界似乎在浅斟低唱,山里的孩子喜爱漫游于山林,趁散放的鹧鸪还未归巢,偷偷寻觅它们下的蛋。
夕阳西下,肥嘟嘟的小子用衣裳兜着满满的鹧鸪蛋回家。
还记得,曾经的大山却是一片荒芜,粮食广种薄收。
山里的人不希望把青春耗费在大山,纷纷外出打工,父亲却坚定地留了下来,因为,山里的老人和孩子都过得很苦,他不忍心弃他们不顾。
于是,无论四季更替,他在无怨无悔的奉献中,诠释了青春。
春天,他整地,开渠,播种。
他惊讶地发现大山的土壤呈碱性,怪不得粮食不肯生长。
但碱性的土壤却是茶树的温床。
于是,他用自己的青春来改变大山。
夏天,他浇水,施肥,沃土;秋天,他剪枝,修枝,发枝。
几载光阴转瞬即逝。
清明时分,父亲与我带着山村特有的小筐,上山采茶了,清明茶只能站着采摘,米粒一样大的嫩草一棵树上只能摘十几个,必须“打一枪换一靶”。
半天下来,父亲却采摘了一、二斤新鲜茶叶。
我望着父亲佝偻的背,掂量着绿意盎然的大山,忽然间明白了:父亲的青春,铭刻在大山的一草一木中,绿得苍茫……临别前,父亲叮嘱我常回山看看。
我几步一回头。
父亲,正静静地倚在门槛旁。
西沉的落日,在他的身上打出昏黄。
此刻,炊烟正从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晚霞中四射,分散,消隐。
女人们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
一个男人挑着茶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我家的“老顽童”“妮子,快来帮爷爷瞧瞧这个词儿怎么读!”亮如洪钟的声音第十次传来。
“来了来了!”我高声应和。
无奈地瞥了眼桌旁白得晃眼的试卷,我只得先搁下手中微微汗湿的笔。
“真不知道老爷子这次又玩什么花样,唉。
”我嘟哝着,一步一拖地朝书房走去。
说起我们家老爷子,偏是个“老不正经”。
快七十岁的人了,好歹也是个退休教师,他放着“养鱼晒太阳”的老年生活不享受,偏要赶时髦。
穿鲜亮的大红色T恤,穿宽松的萝卜裤,要不是那银光闪闪的白发,还真把他当花季少年呢!这不,前阵子老爷子又一腔热情的学电脑,说什么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