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文明与青铜时代考古——以概念和时空流变为中心:“三代文明
考古信息集锦

考古信息集锦作者:来源:《大众考古》2022年第02期穷物理新族谱树揭示人类漫长历史过去20年来,遗传学家一直在研究人类的整个基因组。
牛津大学McVean和同事编译了3609个完整的基因组(除了3个尼安德特人和1个丹尼索瓦人基因组,几乎所有基因组都属于智人种)。
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一幅人类族谱,表明人类最早根源于非洲东北部。
它还提供了一些线索,表明人类到达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美洲的时间比考古记录显示的早了數万年,这暗示着更早期的迁徙尚未被发现。
这两种观点都需要考古学家的证实。
(文乐乐,科学网)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和早期现代人:扩散与适应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张晓凌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布朗大学等合作完成的关于青藏高原人群演化历史的综述文章Denisovans and Homo sapie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ispersals and adaptations于国际性学术期刊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作为封面论文正式发表。
文章梳理并总结了当前考古学、古人类学、古气候学以及遗传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尝试从跨学科的视角重新构建丹尼索瓦人和早期现代人在青藏高原的活动历史,提出两种关于早期人群在这一高海拔极端环境中扩散和演化过程的可检验假说,希望为以后在这一区域展开更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提供启示。
甘肃白石崖洞穴古人类化石与线粒体DNA的发现表明丹尼索瓦人这一最先发现于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古老人群曾经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较为频繁的活动。
由于缺乏考古遗存证明其永久性的在这一区域活动,且没有足够的遗传学证据表明高原的丹尼索瓦人是否携带(高频的)适应低氧环境的相关基因,因此,他们当时是否适应了高原低氧环境尚为未知之数。
而早期现代人在高海拔环境活动的考古学证据主要来自三个阶段,分别为MIS 3晚期、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及以后。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1)

必修部分第一单元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坐标阶段特征1.中国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政治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以刀耕火种经济上为耕作方式,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新石器时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2.夏、商、西周(约前2070~前771年):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历史基础。
先秦政治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的转变。
王权政治不断强化,国家政治上疆域不断扩大,国家机构不断完善。
原始民主还有一定程度的遗存土地制度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奠定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
出现商经济上人。
政府严格管理工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青铜文明达到顶峰文化上甲骨文反映出商朝神权色彩浓厚,礼乐制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朴素的民本思想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我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争鸣时期,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酝酿阶段。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变法,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局部统一。
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逐政治上步形成,构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经济上地主阶级兴起,自耕农阶层出现。
小农经济产生,奠定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
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文化上士阶层出现,私学兴起,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020-2021学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试题数:13,满分:1501.(问答题,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咧到耳根的大嘴巴……有“吃瓜群众”认为,三星堆是外星文明,三星堆奇异诡谲的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文物是外星人的作品。
真的是这样吗?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玉璋、玉琮等与黄河流域的出土文物形制一致,这显示了三星堆文物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
而大家所熟悉的青铜立人、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造型奇特、大气恢弘的文物,既昭示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也彰显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星堆文明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出品”,其文物与《山海经》进行比对,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青铜神树就和记载的一样,在向上的树枝上站立着一只雄视四方的太阳神鸟。
此次三星堆发现的黄金面具“惊艳亮相”,与金沙出土的黄金面具是同款。
不止黄金面具,还有金沙金冠带和三星堆金杖上的纹饰、玉璋、象牙……两个遗址有不少文物“撞款”。
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部分文物之间的高度相似性,证明这两者同属一个文化系统,两个遗址之间也必然存在某种特殊联系。
结合近年来的考古成果,可以认为,金沙文化正是对三星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两者共同成为古蜀文明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三星堆3号祭祀坑中发现的鸮形纹饰青铜尊,与在相隔1300多公里的殷墟出土的鸮形青铜器——赫赫有名的“妇好鸮尊”也有相似之处,都是“鸮”形,圆眼、尖喙、大耳,威严而神秘。
鸮,就是猫头鹰。
因为猫头鹰有夜视能力,在远古时代,鸮被认为是可以与人神沟通的使者,所以鸮出现在青铜器上,是一种崇拜。
三星堆出土的鸮形尊,腹部有独特的“饕餮纹”,其考古发现虽显示出古蜀文化的某些地方色彩,但在宗教、礼仪的价值维度,同中原文明之间没有本质差异。
可以说,三星堆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并最终汇集到一起,再次证实了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结合体。
古巴蜀所处的长江流域,也似黄河流域一样,同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
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青铜器被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青铜器时代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古代文明过渡的重要阶段,而青铜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更是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本文将从青铜器的起源、青铜文明的发展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青铜器的起源青铜器是人类在青铜时代制造的一种重要工艺品,它由铜与锡的合金制成,具有耐磨、耐腐蚀等优良性能。
青铜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中国和中东地区,这个时期被称为青铜器的发源地。
青铜器的制造技术在这个时期逐渐成熟,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作品。
二、青铜文明的发展随着青铜器的问世,青铜文明开始迅速发展。
青铜器成为各个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也促进了不同地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在中国,商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青铜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更加精湛,形态更加多样化,包括礼器、武器、乐器等各个方面。
而在中东地区,苏美尔人、巴比伦人等古代文明的青铜器也显露出独特的风貌。
青铜器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和形态上,更体现在文化和社会制度方面。
青铜器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贵族阶级掌握着制造青铜器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在宗教信仰方面,许多古代社会都把青铜器作为祭祀仪式中重要的道具,青铜器的神圣意义进一步凸显。
青铜器的发展也有助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青铜器的研制需要各种技术的配合,促使人类社会在冶炼、铸造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此外,青铜器的使用还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青铜器的交流和贸易也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繁荣。
三、青铜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青铜文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青铜文明为后续的金属文明奠定了基础。
青铜器的制造技术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不断进步,为后来的铁器、钢铁等金属器具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其次,青铜器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不同地区的青铜器在样式和制作工艺上存在差异,这促使各个古代文明在文化和艺术上相互借鉴,形成了新的文化融合。
2023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及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
“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
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
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
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考古时代的划分

考古时代的划分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在中国,这三个时代基本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公社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相并行。
石器时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有些地区二者之间存在中石器时代。
1865年,英国博物学家卢伯克在《史前时代》中把石器时代分为早晚两期。
1868年至1888年,英国学者卡莱尔在印度中部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几何形细石器,提出了中石器时代,1892年美国人威尔逊正式建议接受此概念。
旧石器时代属于新生代第四纪的更新世,是以打制石器为特点(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蚌器等),以狩猎采集经济(也称为“掠夺性经济”或“攫取性经济”)为代表的文化发展阶段。
但是,打制石器并不因旧石器时代的结束而消失,在非洲和澳洲一些地区,由于金属工具的不易获得,一些土著人到目前仍在使用。
中石器时代现在仅是一种时间概念,指旧石器时代和新石期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即从更新世末冰期结束到农业经济出现这段时期),是冰后期生态巨变以及人类对新的生态环境进行调节和适应的时期。
由于史前文化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生存系统,不可能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生态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统一文化特征和同步的演化速率,所以从文化发展过程来看,有无这样一个过渡阶段很可能是因地而异的。
中国是否存在此阶段,学术界的意见尚不一致。
故而,“中石器文化”只能作为某些特定地区的一种“石器文化”。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的产生作为主要标志的。
磨光石器和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它们的使用与农业经济有密切的关系。
陶器主要用于炊煮和贮藏食物,这对于定居生活而言十分重要,因为,陶器的发明是经济形态与生活方式的需要,这种需要与人类史前文化的演变密切相关。
农业起源被公认是“新石器时代的革命”。
更新世末气候和生态环境巨变,人口密度增长,出现“史前期的粮食危机”,造成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平衡的失调,触发了利用经济的危机。
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

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青铜文化、社会制度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来探究青铜时代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一、青铜文化的繁荣在青铜时代,青铜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和标志。
青铜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示出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创造力。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常常以祭祀和礼仪活动为目的。
青铜器不仅仅是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它代表了古代人民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
青铜器还通过其独特的纹饰和图案,传达出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大量出现的龙纹和凤纹,表达了人们对神龙和凤凰的崇拜。
同时,青铜器上的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青铜时代的社会制度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是以频繁的城邦和部落联盟为特征的。
这种联盟关系可以得到青铜器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文化交流的促进。
在青铜时代的社会制度中,尊重祖先、礼仪法度以及社会等级制度是核心价值观。
人们相信,只有通过维护尊重祖先的传统,才能得到祖先的祝福和保佑,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三、青铜时代的艺术表现青铜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不仅仅局限于青铜器。
青铜器制作过程中的铭文和图案、壁画、玉器等都是当时艺术的重要载体。
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图案记录了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壁画则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历史事件,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
而玉器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成为当时贵族的象征和珍贵的礼物。
总结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为后世的文化及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迪。
青铜文化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青铜时代的社会制度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明的演进。
虽然青铜时代的文明已经远去,但它的影响力和价值却永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青铜时代的贡献。
三代考古与古史重建

作者: 孙庆伟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18-23页
主题词: 夏朝;商朝;周朝;古史重建;二里头文化;都邑考古;青铜文化结构体系;古代文明;“多元一体”
摘要:中国古史的重建首先是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重建。
近一个世纪以来,三代考古取得了飞速发展,重建三代古史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和现实。
本文主要从以下角度考量三代考古在古史重建工作的角色:第一,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证认及其对于确定夏代信史地位的重要意义;第二,商代都邑考古的成就及其为构建商代时空框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第三,先周文化研究和周代列国考古对于深入了解周文化和周代历史的重要意义;第四,三代考古所建立的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的思想指导下 , 拟分 门别类 , 通商殷两周 的史迹 发展 , 作如下的综述” 。在书中, 作者分章概述了青 铜器时代人们的生产 、 生活 、 社会组织和精神文化。 现在看来 , 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此后 , 中国大陆再 没有 出版过 一本 综述 整个 中 国青铜时代 的专著了。 关于后来对“ 青铜时代 ” 概念 的弃用 , 上世纪 7 0 年代 出版的《 商周考古》 中有专 门的说 明 : “ 考古 学 的分期 法 , 是 根据 制造工 具 和武
握 ……概 念 的含 义 和 阐释 往往 也 标示 着 研 究者 对 问题 的把握 深度 和对其 复杂性 的认 识 。 关 键概 念范 畴的界 定往 往是研 究工作 的首要任 务 ” ① 。因而 , 对
与三代文明相关的概念和时空流变 , 以及其与青铜 时代的关系等问题再做梳理 , 就有其必要性 , 这也
、
中国考古学阶段划分 的范式特 色
课更名为“ 商周考古 ” , 1 9 5 6年编成《 商周考古》 讲 义, 截至 春秋 时期 ( 油印本 ) 。 在 1 9 5 8年 出版 的中科
院考古 所业 务 学 习教 材《 考古 学基 础 》 ⑦ 中, 断代 考 古被 分为 石器 时代考 古 、 商 周考 古 、 秦 汉考 古 、 魏晋 南北 朝至 宋元考 古 四个大 的部分 。 此后的 1 9 6 0年 ,
即本文 的立 意所 在 。
一
训练班。 当时 由考古所的郭宝钧讲授“ 殷周” 一段考 古 。1 9 5 3年至 1 9 5 5年 , 郭 宝钧 在北 京大学 任 教 , 开 始编写《 殷 周 考古 》 的正 式讲 义 ( 1 9 5 4年 油 印本 ) 。
1 9 5 6年 始 , 北 京 大 学历 史 系 考 古专 业 “ 殷 周考 古 ”
南
方 文 物
2 0 1 4年 第 1 期
三 代 文 明 与 青 铜 时 代 考 古
以概 念和 时 空流 变为 中心 : “ 三代 文 明" 专栏 开栏 语
许 宏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的概念 , 也被广泛使用 。 这里采用的又是石器时代 、 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分期话语体系⑥ 。但这一话 语体 系也 没有被 中国考古 学界彻 底贯 彻 。 由于进 人 王朝阶段就有清晰的朝代传承记录, 所 以只有“ 石 器时代” 被借用 , 其后 的阶段划分就直接利用传世 文献 的话语体系了。
首先 , 在 中国历 史 学 和考 古学 中 , 构 成 约定 俗 成 的分类 系列 的几 个概念 本 身就不 是 同类 项 。 这形
成了历史与考古研究的“ 中国特色” , 同时也带来 了 诸 多 的尴尬 。
作 为 开篇 的 “ 史 前 时代 ” ,采 用 的 是 史 前
( P r e — h i s t o r y ) 、 原史 ( P r o t o — h i s t o y) r 和历史 ( H i s t o y) r
自从 人 类 进 入 了有 文 字 记 载 的历 史 , 就成 为 ‘ 阶 级
史上的夏代” ( 第6 页) , 是“ 一种介于龙山文化和早 商文化之间的古代文化” ( 第1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这已将龙山 文化排除在夏文化之外 , 而将二里头文化排除在商 文化 之外 , 从 而确 指二里 头 文化 为夏文 化 了 。 翌年 , 邹衡 的《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 出版 , 该书特辟专 章论述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 , 这也是首部在考古学 上肯定夏文化存在的重量级学术专著。显然 , 邹衡 在执笔《 商周考古》 教材时 , 已为其学术观点打下 了 伏笔。在集体编写的公共教材《 商周考古》 中, 具有 极 强 的个人 风 格 的“ 夏” 学说 已呼 之欲 出 。
1 9 5 2年 , 中央文 化部 、 中 国科 学 院考 古研 究 所 和 北京 大 学联 合举 办 了全 国第 一届 考 古 工作 人 员
众所周知, 三代 , 指夏 、 商、 周三代王朝文明。 这 是 中国考古学 研究 的一个 重要 领域 。 作 为大 的阶段 划分的概念 , 其与史前时代 、 秦汉至明清时代一道 被 相 提并 论 , 三 者 当然 有其 相 当 的共 性 , 但 三代 的 特殊性也颇鲜 明。同时, 这些特殊性又并不都是不 言 而喻 的 。“ 概念 是对研 究对 象 的理性意 义上 的把
两者 ( 指史前 考古 学和历史 考古学— — 引者注 ) ” ⑤ 。 史 前 时代 ,从 人 类 物质 文 化 发展 阶 段 的角 度
看, 主要属于石器时代 ,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
8 6・
反 映 了人类 征服 自然界 的历 史过 程 , 曾经 得 到无 产
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赞许而被普遍采用 。但是 ,
的分期话 语体 系② 。这一 时代 划分 方法立 足 于各 个 时期 在研 究材 料 和方法上 的差 别 , 着 重考察 文字 与 文 献 的演进及 其作 用 。 陈星灿 归纳 了各 国学者关 于 “ 史前” 与“ 原史 ” 的解释 , 认为 “ 几种说 法尽 管不 同 , 但 都表 达 了同样 的意思 , 即史前 史应 该是研 究没 有 文 字时代 的历 史 , 而原史 则是研 究文 字最初 产生 时 期 或文 字不起 关键 作用 时期 的历史 ” ③ 。显 然 , 夏 商
器 的材 料 , 把属 于原始社 会 范 围内 的历史划 分 为石 器时代 、 青铜 时代 和铁器 时代 。这 种分 期法 正确 地
周三代至少有一部分时段是属于“ 原史时代” 的④ 。 但长期以来 ,中国考古学界摒弃这一概念不用 , 认 为“ 从 实 际意 义来 说 , 原 史考 古 学 的重 要 性不 如 前
北京大学正式铅印了系列教材《 中国考古学》 第三 编《 商周——青铜时代》 ⑧ 。
将“ 商周 ” 和“ 青铜 时代 ” 并用 , 显 现 了当时社 会 风潮 的影 响 。 郭 宝钧 在其 1 9 6 3年 出版 的《 中 国青 铜 器 时代》 一 书 的“ 绪论 ” 中, 述及 “ 本 书依 据这 些地 下 资料 , 参 以先秦 文献 和文 字 的写 实 , 在 历史 唯物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