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什么样马院如何办好马院——第三届全国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座谈会综述
马院建设工作的建议

马院建设工作的建议
马院建设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关于马院建设的建议:
1. 明确马院定位:马院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中心,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应该为全校师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和指导。
2. 加强学科建设:马院应该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体系,提高学科水平。
可以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科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推动学科的持续发展。
3. 优化课程设置:马院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课程、组织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马院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
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教师评价机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5. 推进信息化建设:马院应该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效率和质量。
可以通过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开发在线课程等方式,促进信息化与学科建设的融合发展。
6.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马院应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马院建设工作需要注重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示范马院建设标准

示范马院建设标准一、办学方向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
2.制定并实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办学章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
3.坚定正确的方向,强化思想引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过程。
二、人才培养1.制定并实施符合时代要求和马院实际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
2.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基于研究的教学方式方法,完善以“讲、研、著、辩、行”为基本要求的教学体系。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科建设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主体地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特色优势学科方向。
2.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推动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3.加强学科平台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推动学科国际化发展。
四、师资队伍1.建设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梯队建设。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质能力,推动教师职业化发展。
3.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五、科学研究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加强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社会影响力。
3.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条件保障水平,推动科研协同创新。
六、社会服务1.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2.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建设。
3.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志愿者活动,服务社会民生改善。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1.加强与国际知名马院的交流合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传播。
2.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开展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与对话。
2021年马院建设标准

2021年马院建设标准一、学科建设1. 确定马院建设的重点学科方向,结合学校实际,突出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
2.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提升马院整体学科水平。
3. 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团队。
二、师资队伍1.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2.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3. 鼓励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科研1.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 加强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3. 推进数字化和信息化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社会服务1.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
2.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工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作出贡献。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1. 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提升马院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术资源共享和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
3.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做出贡献。
六、基础设施建设1. 加强马院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学科研场所、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更新。
2. 建设数字化马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相关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积累的条件。
七、经费保障1. 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确保马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确保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和公开透明。
3. 积极争取社会资助,拓展经费来源,为马院的发展提供多渠道的经费保障。
采访马院院长的问题

采访马院院长的问题
1、对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您有哪些重要体会?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学院是如何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3、作为一所高校,大学有着多语种的特点和优势,学生思想活跃,思政课教师如何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坚定“四个自信”的?近年来学院在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学院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4、今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如何进一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5、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如何进一步发挥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使大学生将思想政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如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引领功能?
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三大根本问题是什么?。
试析党校如何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工作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任课教师:陈路教授学号:G07030501002 姓名:李昆裕试析党校如何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工作《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
这就决定了党校承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重大战略任务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熔炉的职能定位也决定了党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主阵地。
那么,作为地方党校、行政学院究竟应该怎样肩负起这一历史重担,切实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到干部教育培训中去呢?这需要有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总结中不断提升的过程。
现根据我的学习和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关键是要提升党员干部精神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境界是区分其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显著标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一样,其境界来源于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来源于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源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追求真理而勇往直前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这种境界主要体现为以实现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毫不动摇地开辟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成功的坚定自信和求真务实、沉着冷静的政治判断和政治智慧。
这些境界是任何其他流行于中国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不具备的。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就把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分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模式(准确地说应该是斯大林模式),另一种是以瑞典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2023年马院建设标准

2023年马院建设标准2023年马院建设标准的探讨一、马院建设背景和意义马院,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自成立以来,马院在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院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建设标准也愈加受到关注。
二、目标与原则2023年马院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研究前沿理论为核心,全面提升马院的学科建设水平、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1. 弘扬科学精神。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 立足国情实际。
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把握时代脉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智力支持。
3. 注重人才培养。
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加强学术研究。
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提高马院的学术影响力。
5. 强化社会服务。
发挥马院在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马院建设的重要保障。
应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建设:1. 教室设施。
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提供宽敞明亮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学质量。
2. 实验室设施。
建立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验室,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数据库资源,满足教学科研需求。
3. 图书馆设施。
图书馆应具备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藏书和各类专业资料,同时提供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环境。
四、教师队伍培养教师是马院建设的关键力量。
应具备以下专业素质与品行操守:1. 专业知识扎实。
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相关学科背景,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2. 科研能力突出。
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能够开展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及经验

理论研究LILUNYANJIU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及经验□彭杏龙邓科超抗日战争时期,党员数量迅速增加,为满足对新老党员、干部教育的需要,我们党创办了各种干部学校,如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青干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
同时,中央各分局、各地纷纷创办了自己的党校,中央党校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规模逐渐扩大。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教育是党校的根本职责。
这个时期,各级党校、干部学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生动实践教育干部,让广大学员在党校系统地学习和认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坚定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革命的信心,从而为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
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地位创办党校的目的是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1938年5月,党中央特别创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门学校——马列学院(1943年5月并入中央党校),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集中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具体课程有艾思奇、王学文等人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等。
与此同时,抗战时期,虽然各级党校、干部学校培训的对象不同、开设的具体课程有所不同,但是都坚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课程安排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如根据《党校一年来工作报告》的记录,中央党校1939年的教学主体内容主要分为“政治经济学、政治常识与马列主义、党的建设、中国问题、军事与文化、策略”六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中央党校教学内容中的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延安整风期间,中央党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国革命实践内容”为原则进行课程设计,结合革命具体实际向学员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引导学员自学研读《斯大林谈领导与检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方法论》《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院建设困境分析报告

马院建设困境分析报告马院建设困境分析报告马院建设是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旨在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思想似有,热爱祖国、忠于党的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面对当前社会情况,我们马院建设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马院建设面临着招生难的困境。
当前社会,马克思主义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经济、管理类等热门专业。
相应的,报考马院的考生数量较少,导致招生困难。
一方面,缺少了基数,势必会导致马院内人才储备不足;另一方面,招生困难也意味着马院在人力资源上的投入不足,难以足够支持学院的发展。
其次,马院建设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
作为一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场所,马院需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然而,目前我国的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从事学术研究,而不是教育教学工作。
因此,马院在招聘优秀教师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另外,由于马院的特殊性,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这也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马院建设面临着学科建设的困境。
作为学院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是马院建设的重中之重。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水平不高、研究内容狭窄等问题。
因此,在学科建设中,马院需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同时也需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相关学术研究,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最后,马院建设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困境。
由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特殊性,社会上存在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误解和偏见,许多人认为这是过时和陈旧的学科,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这种认识影响了马院的声誉和地位,使得马院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针对以上困境,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马院的建设。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增加马院的招生基数。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提高马院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THEORETICAL
HORIZON
2019.01
2018年11月10日,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重庆市委党校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座谈会”在重庆市委党校召开。
本次研讨会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合并重组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学科研座谈会。
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市委党校、上海市委党校、天津市委党校、重庆市委党校等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会议集体讨论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何毅亭在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甄占民为会议发来贺信。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育长卓泽渊、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院)长谢金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万代玺等21位专家做了大会发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作会议总结。
甄占民在贺信中说,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后,校(院)委会明确提出了“四
个建成”的发展目标。
“四个建成”既是立足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起点、新使命的发展目标,也是对整个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具有重要引领意义的发展目标。
希望大家树立机遇意识,强化资源整合,进一步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对这一思想历史贡献、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的研究阐释,加大对党和国家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积极开拓“马”字号、“党”字号学科的新气象,开拓中国理论、中国智慧的新境界,为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主旨发言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办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如何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职能定位、工作重点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坦诚交换了意见。
有学者提出,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首先明确职能定位,做好战略规划。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坚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高扬党的旗帜,坚持党校姓“党”,坚持
办什么样马院如何办好马院
——第三届全国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座谈会综述
■王淑娟
【提
要】会议集体学习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何毅亭在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甄占民为会议发来贺信。
与会学者围绕“办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如何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热烈讨论。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校系统【中图分类号】C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47(2019)01-0091-02
【DOI 】10.19632/ki.11-3953/a.2019.01.015
91
T
THEORETICAL
HORIZON
2019.01
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要在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形成号召力、影响力和学术感知力。
有学者提出,为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为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为指导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形成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是摆在全国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是不容回避的理论使命。
也有专家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坚持“以学术讲政治”,善于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经典文本与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他学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以理论研究创新引导政治话语的创新。
讲政治,就是要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新战略、新布局,必须严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同时,讲政治离不开学术的观点、学术的方法、学术的框架。
只有用学术讲政治才能讲得深、讲得透、讲得明,才能发挥理论的预见性和洞察力,才能赋予政治以征服人心的力量。
在专家发言阶段,有学者提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应当善于以诚载道,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真读、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善于以史施道,用大量的历史材料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善于以术传道,讲究语言艺术,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秉持真诚的治学态度,传递丰富的信息、材料和思想观点,将理论逻辑与国情、民情、世情紧密结合,努力贴近学员的思想实际和理论关切,促进教学相长。
有学者提出,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科研组织、引领、服务
工作的改革创新,建立以成果导向为核心的科研管理制度,整合系统资源,充分发挥内参、智库、基金会、报刊、论坛等平台优势,开展高精尖研究,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全国党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供更高更广阔的舞台。
有专家指出,应当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资政工作,特别是面对当前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峻形势,面对重大事件、重要节点、理论难题,要敢于发声、及时发声。
有学者认为,党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成为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排头兵,这是退无可退的职责和使命。
要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瞄准方向,保持定力,遵循学科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善于向高校和兄弟单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还有专家提出,创办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培养一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的骨干队伍的重要途径之一。
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实施名师工程等系统性方案,形成一支朝气蓬勃、学术功底深厚、业务过硬、力量充实、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这样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工作常葆生机和活力。
大会还进行了分组交流。
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做好用学术讲政治”“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问题”“马克思主义教学规律”“党校系统教学与科研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规划”等多个分议题进一步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李军鹏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