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题跋中之尚古观念

合集下载

文征明书法作品大全欣赏

文征明书法作品大全欣赏

文征明书法作品大全欣赏文征明是明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艺术成就一直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顶峰之一。

文征明在书法艺术上具备无可比拟的天赋和绝顶的技艺,他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意蕴,深受历代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家的追捧和推崇。

书法艺术风格文征明的书法作品艺术风格独特,他既能融汇古人之长,又能自成一家。

他的书法风格以气韵生动、端庄大气、刚柔并济、线条流畅为主要特征,表现了他卓越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正如文征明所言:“书法是形之情,情之传达。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艺术家,文征明的书法艺术不仅表现出他对绘画、扇面等艺术形式的造诣,还秉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精髓。

他的书法作品不单纯是一幅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内涵和精神表达。

书法作品欣赏《自居易堂帖》自居易堂帖是文征明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他为了特定的环境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

这幅作品的用笔清疏雅丽,端庄而典雅,充分展现了文征明书法的艺术魅力。

据说,这幅作品还是文征明后来书法臻至高峰时的感性回忆。

《明月照屋》明月照屋是文征明的另一幅代表作,也是他的一件极为经典的作品。

这幅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合了诗词和书法艺术,完美展示了文征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

作品以“明月照屋梁,疏影横斜”为中心内涵,结合了书法技巧的运用,一举成为文征明书法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兰亭序》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最著名的篆书,同时也是文征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受到了后人极大的赞誉和推崇,它不仅展示了文征明执笔入神、功底深厚的书法技艺和超凡绝伦的艺术境界,还表达了文征明对科举制度和文人士大夫的关切和赞美。

结语文征明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书法作品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这些作品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了解到文征明书法艺术的卓越与绝妙,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深邃与博大精深。

文徵明跋文和题画诗中的美学见解

文徵明跋文和题画诗中的美学见解

美学 见解 ,值得 我们重视和研 究 。
者盖 少。彼 牵黄 擎苍 ,驰 猎 于声 利之 场 象 ,在 自然 中品味和玩 赏 “苍 藓盈阶 ,落
者 ,但见滚 滚马头 尘,匆匆驹 隙影 耳 ,乌 蔫径 ” “松影参差 ,禽声上 下” ,进而
一 、 书画和人生 的意境美感及 其两种类型 知 此 句之妙哉 !人能真 如此妙 ,则 东坡所 感受和领 悟 “夕阳在 山 ,紫翠 万状 ”的悠
赵 雪松 为袁通 甫所 作 《卧雪 图 》,
论家 ,他 主要是 题跋的方式 (包 括大量 文徵 明追求一种 蔫诗意的 、超然宁静 的 老屋疏林 ,意 象萧 然……余 为袁君与之 临
题画诗 ),来阐发他 的人生和艺 术的意境 生 活 形态 。这 种 生 活形 态 摆 脱 了 “声利 此 ,遂 于墙 角著败 蕉似有生 意. 叉益 以崇
美感 。他 在 《山静 日长卷 》题跋 中很好地 之 场 ” ,沉浸 在 与 自然 相 亲相 近 的 意境 山峻 岭 、苍 松 茂 林 . 庶 以见孤 高拔 俗之
揭示了这一 点 :
美感之中。他读书、赏帖、写字 (弄笔窗 蕴 ,故不嫌 于赘也
唐 子 西 诗 云 : “山静 似 太 古 , 日 闲 )、吟诗和烹茗等 艺术活动 完全是这种
公 书 》及 陶杜 诗 、韩 苏文数 篇 、从 容步 境营造 。这 种意境营造 又不是 刻意 的 ,是 其 所 描绘 的 “祟 山峻 岭 ” “苍 松茂 林 ”
山径 ,抚 松竹 ,与靡 犊 共偃 息 于长林 丰 闲适而 自足的 。在这方 面 ,他与 沈周既心 和 “雪景 ”中体 会 到一 种 弥 漫 开来 的 意
画派 ”另 立中坚 人物 。他 曾为书画写下 背 笛声 ,两两来 归,而月印前 溪矣。味子 匆驹 隙 影 ” ,从 而表 现 出一 种 超 越 感 ,

《长物志》与《闲情偶寄》的器物美学思想对比研究

《长物志》与《闲情偶寄》的器物美学思想对比研究

绘術烈谒右究《长物志》与《闲情偶寄》的器物美学思想对比研究□摘要:中国的士大夫文化体系内容丰富。

士人阶级在造物和审物领域中展现出的与诗歌、绘画一致的品调在当时韩社会备受推崇。

现存的关于造物审物理念的文化典籍数量众多,其中《长物志》和《闲情偶寄》较具代表性。

该文以《长物岩志》和《闲情偶寄》为基础文本,概述两书内容,并针对其中传达出的明末与清初两个时期的士大夫审美观念展开对比探究,总结出两个时期推崇的主流审美文化和社会风气特点的异同之处。

闫关键词:长物志闲情偶寄器物美学审美文化小星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因物产丰富、政治安定、人才云集,形成了崇尚士人文化的社会风气。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推动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崛起,江南匠人的造物技法日趋精湛,人们的审美能力普遍增强。

在此背景下,文人积极参与器物营造与鉴赏,使当地的器具玩物g和室院格局呈现出形制技法巧夺天工、精神意蕴富有文人气度的典型特点,并流传至今叫同时,器物营造相关的文化典籍在明清时期不断涌现,成为今人了解当时社会审美和制造工艺的珍贵史料。

其中,以《长物志》和《闲情偶寄》为代表的记录生活美学的文学典籍在社会上饱受赞誉。

《长物志》和《闲情偶寄》分别描述了明末和清初两个时期的典型器物特点,反映出当时的主流文化精神和社会审美喜好[4-],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艺术见解与审美标准。

―、文震亨与《长物志》晩明时期政治昏暗,纵情享乐、不务正业的衰颓士风盛行,《长物志》便诞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长物”(音同“仗物”)意指“身外余物”,词义有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可考《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明末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为晩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曾孙。

文震亨出生于书香士族,优渥的生活环境和浓郁的文气熏陶使他形成了不俗的艺术审美品位和高雅的生活情操。

《长物志》较为全面地向后人展示了晩明时期文人的生活美学观念,内容包括室庐、几榻、器具、位置等十二个章节,集于大成、包罗万象。

《文待诏题跋》选抄

《文待诏题跋》选抄

《文待诏题跋》选抄
《文待诏题跋》是一本明代文学家文徵明的书法题跋集,其中收录了他在各类书法作品上的题跋和评论。

这些题跋和评论不仅展示了文徵明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自己在书法创作上的独特见解。

在《文待诏题跋》中,文徵明对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米芾等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评论。

他对王羲之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不仅“笔力雄健,骨格清秀”,而且“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同时,他也批评了一些人盲目崇拜王羲之,而忽略了对其他优秀书法家的学习和研究。

除了对古代书法家的评价,文徵明也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进行了反思和探讨。

他在题跋中提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曾受到一些浮躁情绪的影响,导致作品缺乏内涵和深度。

因此,他强调书法家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以实现作品的情感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此外,《文待诏题跋》还收录了一些文徵明与友人的书信往来和诗文唱和。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文徵明在文学上的才华和造诣,也反映了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影响。

总的来说,《文待诏题跋》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献。

它不仅展示了文徵明作为书法家和文学家的卓越成
就,也反映了他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同时,这部文献也为后人学习书法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文徵明跋文和题画诗中的美学见解

文徵明跋文和题画诗中的美学见解

文徵明跋文和题画诗中的美学见解作者:樊波来源:《书画世界》2018年第05期文徵明(1470--1557),号衡山居士,官至翰林待诏,故又称文待诏。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继沈周之后“吴门画派”另—位中坚人物。

他曾为书画写下许多跋文和题画诗,其中包含不少精到的美学见解,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一、书画和人生的意境美感及其两种类型文徵明具有极高的书画成就,应当说,文徵明的书画成就一方面体现在他娴熟高超的艺术技巧和风格上,另一方面则与他对书画审美境界的追求密切相关。

在我看来,后—方面的因素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所谓审美境界,对于文徵明而言,就是在人生和艺术(书画)中追求一种意境美感。

文徵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家,他主要是以题跋的方式(包括大量题画诗),来阐发他的人生和艺术的意境美感。

他在《山静日长卷》题跋中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点: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

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

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摩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坐弄流泉,漱齿濯足。

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

弄笔窗闲,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

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

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問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

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翠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

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

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

彼牵黄擎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滚滚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如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这段题跋中,诗、书、茶、松影、丰草、流泉、日月、乌禽、笛声似乎完全融为—体,相映成趣,从而使人生和艺术洋溢出—种意境美感。

文徵明书法经典鉴赏

文徵明书法经典鉴赏

文徵明书法经典鉴赏简介文徵明(1470年-1559年),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

他的书法作品以气韵深沉、造型刚健著称,堪称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文徵明的书法作品进行经典鉴赏,并探讨其艺术特点和影响。

文徵明书法作品一览以下是文徵明的著名书法作品: - 《伯远图轴》 - 《祭侄文稿》 - 《小平山堂帖》 - 《文徵明祭侄文稿》 - 《渔父翁》文徵明的艺术特点文徵明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韵深沉文徵明的书法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

他的字体刚劲有力、洒脱自然,给人以稳重豪迈之感。

作品中的每个笔画都充满了生命力,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个性魅力。

2. 构图独特文徵明的书法作品在构图上非常独特,注重整体的平衡和谐。

他善于利用空白的布局,让文字与空间相得益彰。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墨色和笔触的变化,打造形式与内容完美融合的艺术形象。

3. 塑造人物形象文徵明的书法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历史人物的形象,他通过对人物的书写来体现其个性特征和精神内涵。

他的字体饱满有力,神采奕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文徵明书法的艺术影响文徵明的书法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技法上有所创新,还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1. 影响后世书法家文徵明的书法创作开拓了新的道路,使得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他的艺术风格影响了许多后世书法家,并塑造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2. 传承经典传统文徵明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他的书法作品传达了深刻的人文情怀,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欣赏。

3. 提升书法艺术地位文徵明的书法作品被广泛收藏与传世,成为明代书法的代表作。

他的艺术成就提升了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征明《文待诏题跋》的书学思想

文征明《文待诏题跋》的书学思想
文 征 明 ,初 名壁 ,字 征明 。四十二 岁 以后 以字为 名 ,改 字 征仲 ,号 停云 。其祖 籍衡 山 ,故别 号 衡 山 居 士 ,人 称 “文 衡 山”。文征 明童 年貌 似 鲁钝 ,生 而外 椎 ,七 岁能 立 ,是 年 丧 母 。八 九岁 语言 尚讲 不清 ,遭 旁人 轻 视 ,而“先 生 既 长 , 就 外塾 ,颖异 挺发 ,日记 数 千百 言 ”_2]。因 此 ,文 征 明 青 少 年 时期 本质聪 颖 ,灵 慧晚 开 。十 九岁 乡 试 时 ,宗 师 批其 字 不 佳 ,促使其 发奋 研 习书法 。二十 六岁 至五 十三岁 之间 的 近 三十 年 中,文征 明遵 从父训 参加 科举 考试 ,九 次科考 ,连 连 失利 ,以至于穷 困潦 倒 ,白发 盈 簪 。五 十 四岁 未 经 考试 而 依“例贡”举荐 为贡 生 ,授翰林 院 待诏 ,故 又称“文 待诏 ”。 明宪宗成 化六年 (1470年 )生 于苏 州 府 长 洲 县 ,卒 于 明世 宗嘉 靖三 十八年 (1559年 ),享 年 九十 岁 。文 征 明是 “吴 门 画 派”的创始 人 之 一 ,是 明代 中期 最 著 名 的 画家 。其 诗 、 文 、书 、画无 一不 精 ,是被人 们称 为“四绝 ”的全才 。其 在诗 文上受 业 于吴宽 ,与唐 寅 、祝 枝 山 、徐 祯卿 并 称 为 “吴 中 四 才子 ”;在绘 画上 ,师 承沈周 ,高古超 逸 、典雅 秀丽 。其青 绿
山水 、室 宇人 物及 墨笔古 林竹 石 ,得 益于 赵松雪 ,而山顶 平 台 、叶苔 小点 又有 黄子 久 的 影子 。山水 、人 物 、花卉 俱 佳 , 与沈周 、仇英 、唐 寅合 称 为“吴 门 四家”;在 书 法上 ,受 李应 祯 影 响很大 ,五体 皆有 造 诣 ,尤 以小楷 精 绝 。清 朱 和 羹评 其 日 :“明楷 以文衡 山第 一 。,,【 明谢 肇 涮赞 其 小 楷 日 :“八 面观音 ,色相俱 足 ,于书 苑 中亦 盖代 之 一 人也 。”H 由于他 在 书 画方面 有极 高 的造 诣 和高 尚的 品格 ,最终 与其 师沈周 并 驾齐 驱 ,引领 了“吴 门书派 ”至 鼎盛 。

文徵明跋文和题画诗中的美学见解

文徵明跋文和题画诗中的美学见解

经 典西风吹木叶,秋色满去,仰见天汉浮。

(《题画》)孤帆落日明,青山相映带。

遥遥万里晴,更落青山外。

(《潇湘八景》)晒网白鸥沙,冲烟青箬笠。

欸乃一声长,江空楚天碧。

(《潇湘八景》)1.明 文徵明 千岩竞秀图纸本设色 130cm×3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2.明 文徵明 古木寒泉图绢本设色 194.1cm×59.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3.明 文徵明 松石高士图纸本设色 59.8cm×29.2cm 天津博物馆藏4.明 文徵明 溪桥策杖图纸本水墨 95.8cm×48.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来。

明之文衡山全师之,颇能得其神韵。

”(钱杜《松壶画忆》)这进一步表明,衬景因素在文徵明这里获得了很高成就,他既保留了界画的格法严整的特征,又发展了用笔疏散的“写意”精神,而且文徵明的“衬景人物”的描绘亦达到了与山水意趣相合的“精妙”而富“神韵”的水准。

由此可知,文徵明对于山水衬景因素的关注不是偶然的,乃是他对绘画实践经验所做的理论概括和阐发。

三、山水衬景因素的人文主题—归隐 和自然应当说,虽在文徵明之前,绘画著述对于山水衬景已有不少论述,但以上三个理由使我们有根据认为,文徵明的相关论述值得特别重视。

从内容上讲,一些衬景因素可以赋予山水某种人文主题,文徵明曾说:“夫山水之在天下,大率以文胜。

彼固有奇瑰丽绝无待于品题者,而文章之士,又每每假是以发其中所有,卒亦莫能废焉。

”(《文徵明集》上册第46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版)应当说,山水画亦同样并非仅凭奇瑰丽绝的自然外貌为能,更应通过衬景描绘而以人文主题称胜。

一般来讲,人物画具有某种确定的人文主题,而山水画的人文主题确立则往往通过衬景因素的提示才能实现。

对此,在文徵明之前,一些理论家就有过论述。

如宋代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

”(郭熙《林泉高致》)其中“丘园”“泉石”就是指自然山水,而“啸傲”“渔樵”则是衬景因素(人物),所谓“常处”“常乐”“常适”“隐逸”就是通过衬景因素而彰显出的人文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 主 张 全 面 复 古 ,回 归 晋 人 ,称 书 法 应 “ 当则 古 , 徒 取 于 今人 也 ”② 。 徵 明 一 生 对 赵 孟 无 文
辑 校的 《 文徵明集 中, 先将 甫 田集》三十五 卷本 中的四十九则题跋 全部收录 , 同时在 《 补 辑》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 二十五诸卷 中
三、 神会意 解 : 门师友对 文徵 明的 吴 影 响
诚然, 文徵 明的 尚古思想 受赵 孟 媚影 响 颇深, 其书论 大体仍以崇 古、 古为基调 , 拟 但 是, 毕竟 二者各 自处于元明不同的时代环境 之
下 , 赵 二 人 虽 部 主 张 学 书 当 “ 古 ”, 他 们 文 则 而 的 “ 古 ”内 涵 是 完 全 一致 的 吗 ?如 若 存 在 不 则
之 , 者以公之 博学 , 论 诗、词、 、 , 与赵 书 画 虽
间, 出处纯 正 , 或过 之 。 而 若 ”③ 从 文 嘉 的 描

关于文徵明的书画题跋, 最初比较集中的 收录 当在其传世之 《 田集》三十五卷本 中, 甫 即是书卷第廿一、 甘二 、 廿三 《 题跋 》三卷。 然 后世又有 《 学海类编》本与 《 丛书集成初编》 本 文侍诏题跋》行世, 分上下两卷, 据周道振 先 生考证 , 实皆据 《 甫田集 三十五卷本改编而
| 一 ’
’i



明 代前期书坛。 明代前期的书 法复古, 追 而 虽
踪 线 路 与 元 人相 同 , 又 明 显 表 现 出 皇权 的 干 但
堕… 君
更 乓 i . E

预 。“ 寰中土大夫不为君用, 其罪至 抄刮”的严 律, 以书取仕而可获官禄的诱惑, 使得大批 召人
宫廷 的书家 , 为应 制 而 作 书 法 。 一 风气 的 直 这
接 后果 , 即造成了明代永乐 至成化年间 , 雍容 典雅而缺乏 文人个性之台阁体书风盛行, 台阁 书 法已全 无元入散淡 、 逸之古韵 , 高 如同台阁 诗 文、院体绘画一样 , 为文艺发展的一种 桎 成
梏 。 阁书 法 的 统 治地 位 , 台 直至 成 化 、 治 朝 以 弘 后 , 被崛 起 于 江 南的 吴 门书 派 所 代 替 。 方



据。 文徵明 Ⅸ 若 跋蒋伯 宣藏十 t帖 述其 “ 晋
人笔法尽备矣”⑥, Ⅸ 李西台 干文》中言: 在 题 “ 西台 书, 世不多见。 此卷 干文 , 结体遒媚 , 行 笔淳古, 有风骨存于肥厚之 内”⑦, 而跋 黄山谷
一 L一


【 明】文徵明跋 Ⅸ 怀素小 草干字 文》
( 作者为暨南大学 史学院 博士生)
责任蝙 辑 :任军 伟
的书法实践和书法观念起着直接之导向作用。
沈 周等吴门前辈书家, 在书学观上虽仍坚持尚
古理 念 , 但已 不仅仅 局 限于 赵 孟坝 思 想 的藩 篱,
文徽明对宋人书法及其书学观念的认同,
还体现在对晋唐诸 多书家的题跋 当中, 他很 多
石田 先生得画 家三昧, 唐诸名家笔法, 于
无所不窥。 余晚进, 每见其遗翰, 便把玩不能
谨摄一 ●!晖尾而埽_ -; _ } II . I ●II ●_ t之 ●_ -l _
舍, 真海内宗匠 也。 此卷疏爽秀润, 而布置皴
染, 多出于古人, 得意作也。 偶过禄之吏部斋
中 出 , 此索题, 漫书卷尾 , 观者勿以续貂见诮
收 入题 跋 一百 八 十则 , 中 九十 九 则 为 书 跋 , 其
今观所书唐人授 笔要说, 则益信然。 至于笔 法次第, 非深知者未 易 言也。 把玩之余, 为之
三 叹。 ④
又 若跋 《 文 敏 书 文赋 》中日 : 赵
/ 一则为画跋。 本文讨论所依据的题 跋, 计 故 则主要来 自周道振先生辑校的 文徵明集》。 从文 氏题跋 来看, 尚古思想 是其书学观念 中客观存 在, 是非常 重要的一 个范畴。 也 他主 张书家作书须有出处, 合乎古法, 并且 对古人书
述 我们可 以看出, 徵明对 赵氏的 “ 文 复古”思 想 应该是 非常 接受 并身 体力 行的 。 而根 据 周
道振 先生辑 校的 《 文徵明 集》 中之 文氏书画 题
其专为赵孟顺 书画作跋 即为十四则之多, 二、 用笔为要: 孟糗 “ 赵 复古思想” 对 跋 ,
栖 、 王挂
文徵明的影响

烦部是非常崇敬 的,诚如 其子文嘉 在 《 君行 先 略 中称:“ 公平 生 雅慕 赵文 敏公 , 事 多师 每
万里, 举无此书” 非过论也。 。 ⑤
这两段文字 中所涉及 的论点, 主要在于 文

为 余
氏对赵 孟颗 “ 用笔千古不易”之说 的赞 同,以 及对赵氏书 法的推重。其对赵氏书 “ 把玩 之 余, 为之 三叹 ” 甚至 象胡 汲仲所云 “ , 子昂书上 下三百年, 纵横—万里, 举无此书”这种极度溢 美之辞 , 也认为并不为过, 雅慕之情溢于言表 而赵孟 烦的 “ 用笔 千古不易”之说 , 乃书 法史 上之著名论断, 其堪谓抓住了文人书法嬗 变 中 “ 笔法 ” 这一核心问题 。 文徵 明亦深明个 中奥
展开评论时, 对书画作品中的笔法问题皆尤 为关 注, 认为用笔应合于古人方为妙处, 就书法而言, 能得晋人笔法无疑乃为其至高追求 。 但是 , 因受 当时文艺思潮及吴门师友的影响, 文徽明又能不 完全为赵孟 的复古思想所囿, 他对北 宋诸家的 书法及书学观念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积极接受 并努力实践之, 主张学古时应 “ 师心自诣, 会意 神 解” 此亦正为苑 想观念开放之处。 ,

也。 嘉靖戊中 秋九月既望。⑤
早在南齐时谢赫就已提出中国画当 “ 骨法
邴是曾经柯博士所赏 巡 鲁灰未
用笔” 这一重要命题, 历代画家无不奉为圭臬,
而“ 以书 入 画 ”亦 更 为 宋 元 以 后 文 人 画发 展 的

个显著特 征, 故文 氏上 述诸多言论, 多为 虽
沦 画 , 其 笔 法 问 题 的 重 视 , 可 与 其 书 学 观 然 实 作 同一观 照 。
时候甚至直接征引或借用宋 人原话来品评历代
书法。 诚如其 在论 《 怀素 自叙帖》时, 曾借东坡
之 语 评 道 :“ 没 人 操 舟 , 无 意 于 济 否 , 以 如 初 是
亦摒弃了同时代人不学 宋人之 流风, 开始注重 向宋代文人书法取法, 宋代文 入写意书风 在这 些人笔下得 以再度复兴, 将宫廷庸俗的台阁气 转向文 人书卷气 。 若沈 周仿黄庭坚 , 吴宽专师 东坡 , 李应祯因初为中书舍人而量台阁影响, 后
未将其题跋单独印行问世①。《 甫田集*三十五 卷本中的题跋一 类, 共录有四十九则题 跋, 其
中三十 九 则 是 书 跋 , 则 为 画 跋 。 道 振 先 生 十 周
槠 』
昔赵欧波尝言:“ 学书之法, 先由执笔,
点画 形似, 钩环戈磔之 间, 心摹手追, 然后筋
骨凤神, 可得而见。 不则. 是不知而作者也’ ’ 。

巾 人 .
吴门书 派之先导书家, 如徐有贞、 沈周、 李
应祯、 吴宽等人, 皆博学好古之 人, 在书法的追 求上, 这批人已完全抛弃了之前盛行的台阁体 代表着一股 新生 的艺术力量 , 并对 文祝等后辈
对北宋书家 薛绍彭之微词 。 而在文 氏看来 , 米 临 兰亭》正是贵在能得 右军之意 , 又无 规 而 规模拟之嫌。
卿、 唐寅、 蔡羽、 部穆等同辈俊 彦先后订交, 互 相唱和, 磋交流 , 些人在诗, 书、 甚 切 这 文、 画,
其所评 : 山谷亦云: “ 奇伟 秀拔 , 奄有魏晋隋唐
以来 风流气骨。回视欧 、 、 薛 辈, 虞 褚、 皆为法
注释: ① 周道振 、张悦尊 同纂 Ⅸ 文徽明 年谱》卷 八,第70 ,百 2 家 出版 社19 年版。 98 ②韩性 《 则序》 , 见 《 书 历代 书法 论 史选 续编 静 ,第 l6 9 贾, t 海书画出版社 19年版 。 93 ③文嘉 《 君 行略 》 , 见周道振 辑 校 《 徵明 集》 附 录 先 文
纵 观整 个 书法 史 , 在南 宋末年 至 元初这
段 历 史时 期 , 因赵 孟 顺 的 出现 而 发 生了一 次 重 要 变 革 。 于 赵 氏书 风 在 元 初 的 风 靡 , 股 向 由 一
乃文氏跋 历代书家之最 。 文徵明 《 如 跋赵欧 波 书唐人授笔要说》云:
成, 题跋 内容未有删减 , 而文氏本人及家 人并
宁圜訇 酉 ・ 论汗 史
文徵 明题跋 中之 尚古观念
◇ 朱 圭 铭
பைடு நூலகம்帖 主

膏缠


引言
中之笔法尤为关注。 我们认 为, 文徵明的尚古思 想 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者为赵孟顺 “ 复古思 想”对明代前中期 , 包括文氏在内等众多书家的 影响, 再就是其身边诸多师友对他的熏陶。



彳 惠

J工 , :
更 / } U ¨

同, 么二者之间的差异究竟体现 在那些方面 那 呢?这些皆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如前所述, 赵孟煽 复古思 想在书法史 上的 最大功绩在于回归晋人, 复兴晋法, 从而矫南宋
书坛 末 流之 弊 , 氏 这一 复 古 路 线 一 直 影 响 到 赵
丽, 后世庸史所能结想耶? 岂 ⑩
右晴江归棹 图, 为夏硅所作。……笔法 苍古, 气韵淋漓, 足称奇作。⑨
余早岁会见王摩诘雪溪图. 笔法妙绝,
未尝少忘, 每形诸梦寐。几欲模仿, 以事 辄 阻。 日 今 偶有佳纸, 漫用其笔法为之。 或作或
止。 嘉靖十 时 八年, 在己 岁 亥夏五月 十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