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原始生命力的崇拜《红高粱》给我的总印象,集中到一点,就是充分地全力地表达了影片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
在《红高粱》中,张艺谋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堪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达到了几成精粹的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境界了。
首先是对性的神力的崇拜。
在“颠轿”一场戏中,从表层来看,它是偌多抬轿的粗野壮汉对花轿中一位红装红盖头新娘的戏谑式恶作剧;但从深层来看,它既是几条赤膊壮汉面对新娘九儿的魅力所萌动的性的潜在欢悦与渴望的自发宣泄,又是对九儿面临不合理不人道的两性结合却又爱莫能助的悲凉、怨愤之情的自发发作。
而惟一能使这一载歌载舞的“颠轿”迪斯科从疯狂的顶点戛然而止的神力,不是别的,正是轿中九儿的几声哽咽的啜泣声。
编导在这一情绪与节奏的转变点中,把这群粗野壮汉内心合乎人伦天性的美好性灵洞悉与烛照出来,是影片开始首先打动人心的点睛之笔。
这一节奏休止造成的情绪落差,确定了九儿在野汉们心中实际占据的真正神圣的地位,是影片对性的神力崇拜的一个明证。
而在这群抬轿壮汉中,又惟有“我爷爷”余占鳌,以其更加强烈的受性的神力驱使的生命意志力,敢于把自己内心的骚动与渴望一一付诸外在的实际行动——比之于其他壮汉,余占鳌确实高出一筹,是名副其实的独占鳌头——凭着九儿曾给他的一个美目顾盼,以至于接踵而来的杀夫、劫妻乃至高粱地里的交欢野合,都成了一桩桩不再是施暴施恶而是全部顺理成章的一揽子“仁”事美差了。
这里的“仁”,不能以狭隘的法的定律为准绳,而必须从更加宽泛的自然与原始的生命定律——种的良性繁衍与发展、种的优胜劣汰中去寻找;而这里的“美”,自然是进行了艺术的选择与渲染的电影美(如略去了“杀夫”的直接描写等等)。
当银幕上展现九儿痴迷地后倾倒地的诗一样朦胧的近景,余占鳌跪在那方倒伏高粱空地上的呈红色“大”字状展开的九儿身前的俯瞰大远景(这里干脆是一个宗教式性崇拜、生殖崇拜的肃穆仪式了!)以及逆光中红高粱影影绰绰在丽日和风中摇曳的动态空镜,可说是把影片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在此情此景以及情景交融的铺绘中推到了艺术美的制高点.其次是对死的神力的崇拜。
红高粱影评

初读<<红高粱>>觉得晦涩难懂,人称的转换,大段的心理独白,似是梦呓,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回忆。
再读《红高粱》,在一片氤氲中看到恍惚的身影,进而看到了耀眼的明亮。
全篇没有什么救亡图存、光复中华的豪言壮语,只是用最真切甚至接近于乡土的语言,歌颂了红高粱的家乡人民,他们铮铮硬骨,铁丹忠心,经屈辱而愈坚强,于黑暗中创造希望。
作者以“打死鬼子少将的著名战斗”为主线,由当时还是少年的父亲的视角来陈述战争的前后过程,这其中又夹杂着一段段令人悲痛的回忆。
这种杂糅似地手法阐述了战争的前因后果,也交代了主要人物的不同人生。
“父亲”是一条线索,连接了过去和将来,见证了历史的进程。
但其中的主角当属“奶奶”“爷爷”,还有那些“游荡在无边无际通红高粱地里的英魂”。
读完这些英雄似的人物的生前身后事,我们不禁要掩面深思......有一种悲壮让人肃然起敬,有一种无奈让肝肠寸断,有一种逝去让人涕泪交加。
在被侵略的年代,红高粱哺育的那些人,在生死面前毫无惧色,展示了人格的伟大。
即使像余大牙,他知道自己犯了大罪必死无疑,却笑对死亡,慨然高歌,表现了应有的英雄气概。
正如文中所说“人在临死前的一瞬间,都会使人肃然起敬。
”刘罗汉大爷被日军抓去当民夫,修建胶东公路,他本可以逃跑,却因牵挂两头骡子以身犯险,在愤怒中他惊动了日军,被捕后被折磨的不成人形。
面临在广场上被活剥的酷刑,他没有跪地求饶,只是破口大骂。
在沉默的围观中,那一幕让人撕心裂肺的惨剧,在每个人头脑中留下烙印,在心中埋下了仇恨。
迟早有一天,所有的悲痛,所有的仇恨,所有的创伤,都化作复仇的力量,风驰电掣,旗帜劲扬,可恶可恨的侵略者在怒吼中溃亡败退,抱头鼠窜,我们一声大笑,大笑中却带着苍凉——那些逝者,他们魂归蓝天,只留浩气满乾坤,却再也不能生还,对这世界再望一眼。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红高粱的故乡,这里的人爱憎分明,民心高拔健迈。
“奶奶”就是代表,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传统,敢爱敢恨,美丽聪颖,真诚热烈。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红高粱的艺术成就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艺术成就基本持平,甚至有所超越,因为其题材选的较为厚重,能拿大奖的果然都不是等闲之辈。
红高粱的画面极其完美,说是唯美,也有现实之景,这是我第一次欣赏这样的画面,可以与国际大师作品比肩。
演员很到位,九儿、姜文、罗汉大哥、土三炮、钱老头、剥皮匠人物都很鲜活,立足现实,高于现实。
说了表面功夫,再说一说我看红高粱的一些独特感悟:此电影正如其名,里面的人就像红高粱一样倔强、坚韧、有力量、粗糙、却富有生命力。
我生在农村,比较了解高粱这种农作物。
高粱长得非常挺拔、笔直。
高粱也有粗细强壮之分。
有的长得很壮,很结实,根系发达,风吹不倒,雨打不怕。
有的则长得很纤细,根系也只扎得很浅,一把便能连根拔起。
所以人是有强弱之分,强者茎秆粗壮、自霸一方。
弱者纤弱,只能依靠强者生存。
人有强弱之分,不可强求。
所以弱者败于强者非丢脸无骨气,乃力之所不及,若弱者乃不自量力而为之必遭祸端。
强者有其生存之理,弱者也自有其生存之道。
有时差距太大,能承认干不过人家,及时收手或示弱也是明智之举。
如老余在十八里坡胡闹,伙计们无一敢管,为其力强而已。
示弱也是一门艺术。
官方:片中,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同一个形象------全身古铜色,皮肤饱满,棱角分明。
甚至还有大部分为光头。
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展现了男子的野性和人们敢爱敢恨的一面。
男主角姜文强壮的身体,沙哑的嗓音成为一个典型。
"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这一首歌,倒抱"九儿"的这一动作,往新酒里撒尿,抱土雷炸车......这一形象很好的成为了突破传统道德的一个符号,成为导演对全中国人呼唤新生活的符号。
屌丝正能量。
红高粱 影评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经典电影,它以中国北方的乡村为背景,讲
述了一个家族在战乱年代的生活故事。
这部电影不仅在视觉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情感上也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首先,电影的视觉呈现令人惊叹。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精湛的摄
影技巧,将北方乡村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金黄色的高粱地,到红色的火把,再到黑白分明的冰雪世界,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观众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其次,电影所展现的家族故事也让人动容。
主人公祥子在战乱年代艰难生存,
他的坚韧和勇气令人敬佩。
而他与妻子的爱情故事也让人感到心疼,他们在苦难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此外,影片还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纠葛和矛盾,以及他们对家族传统和责任的思考,这些情感元素都让观众产生了共鸣。
最后,电影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红高粱》的配乐极具特色,它将中国北
方的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使整部电影更加生动和感人。
总的来说,电影《红高粱》以其精湛的视觉呈现、动人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音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家族、爱情和生存的电影,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的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也因其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生命在拼搏中升华——评析电影《红高粱》

生命在拼搏中升华
——评析电影《红高粱》
在这样一部影像风格明显的个性化电影中,导演以贯彻始终的激情为我们讲述。
影片节奏张弛有度,笔触刚劲有力而又不失温婉细腻,细节铺垫使得整部影片在讴歌的同时,情节充满、真实可信。
影片中的镜头运用则时时迎合着故事情节,贯穿着主题。
运用俯拍的方式给观众们呈现出一个生机盎然的高粱全景,则隐喻着人民的活力与升级。
而在‚野合‛段落中,‘我奶奶’躺在一片倒下的神坛式的高粱中,‘我爷爷’跪在地上,高粱随着风摇曳飞舞,这时俯拍角度镜头被赋予独特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在运用色彩方面对主题也凸显烘托之意。
在影片中,当‘我奶奶’在鬼子机枪的扫射下应声倒地,红色在烟火中弥漫了整个银幕,这是天空出现日蚀,银幕上所有的形象,天地、人、高粱全都变为红色,
红色的高粱迎风狂舞,如血似潮。
这时,色彩的自然属性消失了,升华为一种召唤着中华民族的惨烈与悲天悯人的色彩之魂,为观者留下了久久的回味和深深地印象。
电影的直观视觉冲击力势不可挡,对生命的赞颂响彻人心。
从九儿的红棉袄到豆儿的红肚兜,从罗汉爷爷的敬酒歌到豆儿的敬酒歌,从十八里红中爷爷的尿到豆儿的尿,生命以另一种姿态得以延续。
在颠轿这场戏中,张艺谋第一次向我们展现出他那仪式感极强的影像风格,红色的轿子在烟尘和土地的映衬下,犹如一团炽出的跳动的火焰,再配以轿夫们那低沉粗犷的嗓音,使得这场颠轿变换出了一种无比奔放的力量,这场狂热的颠轿就是用一种原始的还原,让我们领略到了那张扬而又酣畅淋漓的生命力。
张艺谋就是这样凭借自己对色彩和造型的独到理解,用镜头将一些原本看似普通的场面表现得极为盛大,从而最大限度的将影像中所表现的内在意义呈现给银幕前的观众。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红高粱影评(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头。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片可人爱又可人恨的高粱地里,奶奶被嫁到十八里坡有麻疯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出嫁当天奶奶遇到有名的轿夫,对他有了好感。
两人激情迸发,在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从此他就成了我爷爷。
李大头被杀酒厂由奶奶负责,也因此和爷爷生活在了一起,最后奶奶在给为罗汉大爷报仇爷爷和相亲们送饭的路上,死在了日本人的枪下。
由张艺谋导演,巩莉、姜文主演的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红高粱》,其中塑造了奶奶这样一位不熟世俗影响,敢爱敢恨的伟大的女人的形象。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感受至深的影片。
该片在声音、景别、镜头的运动方式上运用的别具一格。
这是讲述生活在这片高粱地里我的奶奶年轻时的故事,以旁白的方式完美的讲述给观众,客观真实的向观众说明生活在高密东北乡奶奶年轻时的故事,和该片所包含的主题;影片中多次出现唢呐声响,既有真实音响也有虚拟音响。
奶奶出嫁那天吹奏的音乐营造出了环境的真实感,同时体现出了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推动故事的发展,烘托出所要展现出的情感。
还有一处响起唢呐声响让人震撼的就是,奶奶给爷爷和乡亲们送饭,被日本人打死,影片中虚拟音响唢呐声起,给人内心以震撼,引起观众的悲鸣,表现出奶奶逝去是如此的悲伤,同时让人内发深醒,战争的残酷性。
故事以“红高粱”为题,就一定不能少了这可人爱又可人狠的高粱地。
影片中多次给出高粱地的镜头,多以远景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在太阳升起或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天与地相接,映衬着一望无际的高粱地,交代出所处的时间环境,烘托出静谧安详的状态,突出奶奶等一系列人生活在这片高粱地里的故事和情感。
片中还巧妙的运用了空镜头转场,顺利过渡,给人美感,更突出主题奶奶就像这高粱地里的红高粱。
奶奶嫁到酒家重新撑起这个酒厂,在就放开工的那天,对刚酿出来的酒特写镜头,着重强调酿出酒后的喜悦,和每个人心中微妙的情感,红红的高粱酒是红高粱的红。
红高粱的影评

红高粱的影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一、影片主题:《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
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
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
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
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
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
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
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
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电影影评

红高粱电影影评篇一:影评范文影评范文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不俗的效果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色彩实际上是包含在造型艺术里的。
在电影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画面构图等都具有视觉造型的功能。
但是本文为了突出张艺谋独具特色的色彩运用,特别地将色彩单列出来进行论述。
张艺谋惯于在他的电影中使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来烘托电影的气氛,增强视觉效果。
这些造型可能是一幕场景,一些道具,也可能是一些动作,它们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不光给予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也象征性的传递了导演想在电影中表现的主题。
在中,电影造型的精巧几乎成为张艺谋在艺术形式上最主要的追求。
的追求是对生命力的讴歌,影片在表现的时候,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造型:抬轿的狂颠,高粱地上的野合,酿酒时热闹繁忙的场面,伙计们抱着酒罐向日本的汽车冲去;太阳下爷爷奶奶泥塑般的造型,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和日食等。
中无边无际的高粱地,黄土弥漫的土围墙,火光,水气冲天的酒坊,都表现了原始生命力的蓬勃旺盛和热烈张扬。
”颠轿”一场戏:黄土高原的空旷,崎岖的道路,滚滚的黄尘,轿夫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鲜活的呈现出了一种张扬生命的力量。
颠轿是一种狂乐的纯自然的表现,光头的汉子有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强烈欲望,在空旷寥寂的黄土地上的那种狂热是缺乏理性的、完全凭感觉的、粗糙的、原始性的情绪自然地表露。
“酿酒“一场戏:通过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烟气和来回走动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种热气腾腾的气氛,来表现一种强烈的力量美。
“野合”一场戏:高粱地里的高粱在风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拔地而起,热血男女激情云雨,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人性的解放和爱的觉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高粱这部电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它曾经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首届摩洛哥马拉卡什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第16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等众多奖项,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
电影讲述的是奶奶十九岁那年,曾外祖父为了换一头骡子,把她嫁给十八里坡的麻子李大头。
轿子走到青杀口,突然窜出一个劫匪,劫了轿夫的工钱,又要抢我奶奶。
轿夫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带头结果了那人,并且对我奶奶产生了好感。
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路过高梁地,蒙面的爷爷将她拉进高梁地里,并发生了关系。
不久,李大头死了,并且死因也成了迷,我奶奶成了酒坊的掌柜并得到店伙计罗汉的帮助。
我爷爷找到了我奶奶并恶作剧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后来这酒成了好酒。
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同时我爷爷和奶奶在一起了,喜欢我奶奶的伙计罗汉爷爷走了,后来成了抗日的共产党。
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
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日军又将我罗汉爷爷吊在树上,逼着肉店的伙计剥他的皮。
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了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
我奶奶在家做了一桌子饭菜,等着得胜回来的我爷爷他们。
我爸回去说是爷爷他们饿了,叫我奶奶送饭,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鬼子用机枪打死。
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伙计们也死了。
就只有我爷爷和我爸留了下来。
红高粱对于中国电影艺术甚至对于改革开放十年来真正的思想解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情启蒙有人这样说中西方对待爱情的差异。
谈到爱情,西方人说:“给我一张床。
”而中国人却说:“距离产生美。
”中国人向来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羞于说爱,跟别提性了。
建国后的17年里,我国对文艺创作中的情爱意识是持排斥态度的,所有的文艺内容都要歌颂党的领导,展现社会主义的崭新风貌。
因此我们看不到《红色娘子军》里吴琼花和洪常青的爱情;《战火中的青春》原本应该有爱情,却被活生生挤掉;而《早春二月》却因为有小资情调受到严厉批判。
现在看那时的电影人物,无论是林道静、王成,还是李向阳、李侠,尽管都是铁骨铮铮的英雄,但是由于缺乏感情描写,使得他们过于脱离现实,形象干枯,因而只能是浪漫主义式的英雄人物。
在那17年里,虽然也有《柳堡的故事》、《五朵金花》、《李双双》这样略微“触及”爱情的电影,可都难以摆脱“为政治服务”的影子。
中国的爱情片几乎为空白。
“文革”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展开,中国人的情爱意识终于开始觉醒,但是依旧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爱情片逐渐开始盛行,比如《庐山恋》这部影响了一代人的电影中就有了十分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这种爱情不沾染性的成分,所以看上去依旧是80年代特有的“新时代爱情”。
到了1988年,《红高粱》中的一个镜头让中国人完成了划时代的性启蒙。
张艺谋可谓有胆有谋,“我爷爷”在高粱地里的一跪仿佛一个炸雷,在当时的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个不算很直白的镜头,伴随着“我奶奶”缓缓的倒下、血红色的夕阳、随风而舞的高粱以及神圣嘹亮的唢呐声镌刻在了很多人的脑海中。
可见,对于性事,影片表现的犹如一个隆重的仪式一般,这是生命的传承,而那幅画面成为了民族延续的图腾。
“我爷爷”和“我奶奶”的这段故事随着这个跪地而真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