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病人手术后为什么发烧怎么办

合集下载

肿瘤患者发热是怎么回事

肿瘤患者发热是怎么回事

肿瘤患者发热是怎么回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增加、生活压力及工作压力也在随之上升,使我国肿瘤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该疾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1]。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肿瘤划分为临床常见疾病。

相关研究发现,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本身的影响和抗肿瘤治疗后肿瘤组织的坏死吸收,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现象,而发热已成为肿瘤患者共性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肿瘤发热还会增机体的消耗、同时消化系统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导致消化酶活性逐渐降低,机体抵抗免疫较低,进而诱发多种并发症[2]。

因此本文对肿瘤患者的发热因素进行分析,详细如下:1发热因素分析1.1肿瘤合并感染性发热由于肿瘤患者需要实施放疗、化疗、手术、免疫及生物靶向治疗,甚至可能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进而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使其患者容易合并感染。

而临床采用放疗、化疗都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是诱发粒细胞减少的直接因素之一。

当粒细胞低于1.0×109/L时患者容易导致感染,当低于0.5×109/L时发生严重感染的风险明显增高,低于0.1×109/L时,患者在1周内100%发生感染[3]。

对于高龄或者长期卧床患者,加上放化疗对身体的打击,常常容易合并肺部感染导致患者发热。

1.2肿瘤热肿瘤热指的是由于肿瘤所导致的发热,以低热比较多见,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以恶性淋巴瘤、胃癌、肺癌、肝癌、结肠癌等肿瘤引起发热现象最为常见[4]。

患者有可能会合并有盗汗以及肢体乏力症状,肿瘤热没有固定的表现。

大部分患者没有畏寒的症状,通过监测体温可以判断。

1.3化疗药物性发热化疗是肿瘤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部分化疗药物也可以引发发热,常用的门冬氨酸酶、平阳霉素、博来霉素、柔红霉素等,均是诱发患者发热的化疗药物[5]。

同时生物反应调节剂,如干扰素也可使患者机体产生发热症状。

癌症发烧与普通发烧有何不同

癌症发烧与普通发烧有何不同

癌症发烧与普通发烧有何不同癌症发烧与普通发烧有何不同?癌症患者为什么发烧?癌症病人之所以会发烧,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癌细胞影响了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另一方面,大部分病人会因肿瘤本身或接受治疗使得免疫力降低,尤其是白细胞偏低的病人,常因感染引起发烧。

此外,药物反应、自身免疫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或癌症本身都可引起。

癌热一概述癌热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它通常是指癌症患者中与恶性肿瘤直接相关的非传染性发热。

它被定义为口腔温度的单一测量≥ 38.3℃或≥ 38.0℃持续1小时。

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短或长,特别是对于病程长的患者,除了承受身体疼痛外,还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导致焦虑、易怒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诸多困难。

近年来,中医和西医对癌症发热和降温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

二病因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热可分为两种情况:恶性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和恶性肿瘤相关感染引起的发热。

后者是指由恶性肿瘤本身和治疗引起的免疫功能损害或免疫抑制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引起的发热。

感染依然是恶性肿瘤发热的首要病因因素。

多因素所致的免疫损伤是恶性肿瘤病人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通常来自于原发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或源于使用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等治疗手段。

引起恶性肿瘤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大致分为两个水平:(1)低风险因素包括恶性肿瘤本身、相应的放疗或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10d、粘膜免疫破坏、留置导管等。

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革兰氏阳性(G+)或革兰氏阴性(G-)菌、呼吸道病毒或疱疹病毒以及罕见的卡氏肺孢子虫。

(2)高危险性因素,包括恶性肿瘤本身、放疗或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10d、粘膜免疫的破坏、体液或细胞免疫的缺陷或抑制,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细菌包括g+或g-需氧菌和厌氧菌;病毒主要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为主;霉菌包括念珠菌属、曲霉菌、隐球菌等;寄生虫以卡氏肺囊虫和弓形虫为主。

术后高热病人护理措施

术后高热病人护理措施

术后高热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恢复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术后高热病人护理措施如下:一、病情观察1.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监测体温每4小时一次,若体温持续在38.5℃以上,应及时报告医生。

2. 观察患者意识、面色、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 观察患者皮肤情况,注意有无皮疹、瘀斑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二、环境与体位1.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湿度适中。

2. 患者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减轻腹部压力。

三、降温措施1. 物理降温:使用冰袋、冰帽、冰敷等方法,降低患者体温。

2. 药物降温: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3. 注意观察降温效果,如患者体温下降后再次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

四、饮食与水分1. 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牛奶等。

2.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 如患者食欲不振,可给予流质饮食或营养支持。

五、口腔护理1. 患者术后高热,口腔黏膜易受损,应加强口腔护理。

2. 每日进行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漱口。

3. 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如有溃疡、感染等,及时报告医生。

六、皮肤护理1. 保持患者床单、被褥干净、整洁,定期更换。

2. 观察患者皮肤有无压疮、瘀斑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 鼓励患者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七、心理护理1. 术后高热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应给予关心、安慰。

2. 向患者解释术后高热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3.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八、预防感染1. 保持病室清洁、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2. 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如有发热,及时报告医生。

3.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九、健康教育1. 告知患者术后高热的原因、表现及护理措施。

2. 教育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遵医嘱进行降温治疗。

手术后发热原因及护理方法讨论

手术后发热原因及护理方法讨论

手术后发热原因及护理方法讨论摘要】患者手术后发热是常见的症状。

在临床上,让患者知晓发热原因,护理人员对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工作,不但可以缓解术后发热,减轻患者病痛,提升患者康复质量,而且还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手术发热护理发热是手术后最常见的症状,约72%的病人体温超过37℃,41%高于38℃。

术后发热一般不一定表示伴发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通常比感染性发热来得早(分别平均在术后1.4和2.7日)[1]。

手术术后发热是无菌外科手术后的一般规律,护理工作者应使患者正确认识手术后发热的原因,做好心理疏导,减轻手术后发热的恐惧,并采取正确的降温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进一步提高护理效果,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1.手术后发热的原因讨论临床上手术后发热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术后感染所致, 如创口局部化脓, 或并发其他感染而发热;另一种是非感染性发热,感染己基本控制, 局部创口已渐愈合, 血象正常, 但仍发热不退。

1.1 感染性发热的主要原因引发感染性发热的因素包括病人体弱、高龄、营养状况差、糖尿病、吸烟、肥胖、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原已存在的感染病灶;手术因素有止血不严密、残留死腔、组织创伤;拟用的预防性抗生素等。

其多具有以下特点[3]:(1)起病急伴有或无寒战的发热;(2)全身及定位症状和体征;(3)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0.5109/L;(4)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正常值10%)应用激素后可呈假阴性;(5)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6)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正常值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当除外妊娠癌肿、恶性淋巴瘤者更有意义;(7)感染性发热除伤口和其他深部组织感染外,其他常见发热病因包括肺膨胀不全、肺炎、尿路感染、化服性或非化服性静脉炎等。

术后病人发热应急预案

术后病人发热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术后病人发热是临床常见现象,可能是由于手术创伤、感染、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

为保障术后病人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术后病人发热情况,快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发热对病人的影响。

2. 规范发热病人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确保病人安全。

3. 加强医护人员对发热病人护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预案内容1. 发热病人识别(1)密切观察术后病人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变化。

(2)当病人体温超过37.5℃时,应立即报告医生。

2. 发热病人护理流程(1)立即通知医生,协助医生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发热原因。

(2)保持病人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体力消耗。

(3)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4)给予病人充分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5)根据医生建议,给予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措施。

(6)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1)物理降温:使用冰袋敷于病人头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或采用温水擦浴等方法。

(2)药物降温: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3)抗感染治疗:如有感染迹象,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4)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增强病人抵抗力。

4. 应急处置(1)如病人出现高热、寒战、意识障碍等症状,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2)如病人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3)如病人病情恶化,立即联系上级医院,做好转院准备。

四、预案实施与培训1. 医护人员应熟悉本预案内容,掌握发热病人护理流程和措施。

2.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发热病人护理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预案总结本预案旨在规范术后病人发热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安全。

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本预案,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

术后发热的护理措施及护理诊断

术后发热的护理措施及护理诊断

一、引言术后发热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患者在术后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为38℃以上。

术后发热的原因复杂,可能涉及感染、炎症反应、药物影响、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

正确的护理措施和诊断对于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术后发热的护理措施及护理诊断。

二、术后发热的护理措施1. 严密观察病情术后发热患者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神志、切口愈合情况等。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 保持病室环境舒适病室温度应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预防感染。

3. 降温措施(1)物理降温:可采取温水擦浴、冰敷、酒精擦浴等方法。

温水擦浴时,水温以32~36℃为宜,擦拭腋窝、腹股沟、颈部等大血管丰富的区域。

冰敷时,可用冰袋敷于头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

酒精擦浴时,用30~50%的温水酒精擦拭,注意避开心前区、腹部、阴囊等部位。

(2)药物降温:根据医生指示,给予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退热药物的使用需注意剂量、间隔时间,避免药物滥用。

4.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5. 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如有红肿、渗出、异味等感染迹象,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6. 心理护理术后发热患者易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支持,耐心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术后发热的护理诊断1. 病理生理诊断(1)感染:术后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2)炎症反应:手术创伤、术后炎症反应等。

(3)药物反应:药物过敏、药物副作用等。

2. 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感染、炎症反应、药物反应等因素有关。

(2)疼痛:与手术创伤、切口感染等因素有关。

(3)焦虑:与对病情的担忧、恐惧等因素有关。

术后发热诊疗思路

术后发热诊疗思路

术后发热诊疗思路一、引言在重大手术后的头几日里常见高于38℃(100.4ºF)的发热。

多数早期术后发热都是手术所致炎症性刺激所致,并会自发消退。

但术后发热也有可能是严重并发症的表现。

术后发热的全面鉴别诊断包括在手术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

发热原因可能为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或其他医院相关疾病,包括院内获得性肺炎、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药物热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评估术后发热时必须全面考虑鉴别诊断,而不能直接假定发热是由感染引起。

感染发热可能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轻微或不存在,例如接受糖皮质激素、癌症化疗或移植后免疫抑制的患者;一些老年患者和慢性肾衰竭患者也是如此。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热的评估将在别处讨论。

二、术后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发热是各种刺激引起细胞因子释放的一种表现。

多种组织和细胞都可产生和发热有关的细胞因子,包括IL-1、IL-6、TNF-α和(IFN)-γ。

一些证据表明,IL-6是与术后发热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因子。

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是由创伤组织释放,并不一定意味着感染。

发热程度符合创伤程度。

例如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组织创伤更小,术后发热也更少。

同样,不使用体外循环泵的冠状动脉移植术更少出现术后发热。

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组织创伤引起的细胞因子释放程度,从而影响术后自限性发热的程度。

例如,成骨不全儿童在接受骨科手术后,发热反应似乎比配对对照儿童更严重且更持久。

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可刺激细胞因子释放,引起术后发热。

从结肠易位的细菌或细菌碎片可能引起了某些术后自限性发热,易位原因有围手术期肠麻痹或低血压等等。

即使手术患者的血培养结果为阴性,血样PCR检测依然可发现细菌DNA水平升高。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和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减轻发热反应。

肿瘤患者发热辩治

肿瘤患者发热辩治

肿瘤患者发热辩治发热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黄金昶一、化疗引起发热【病因】化疗药直接引起发热的机会相当多见,平阳霉素及博莱霉素是最常见引起发热的化疗药物,导管介入治疗引起发热也多有发生,有时可高达40℃。

阿糖胞苷、氮烯咪胺、培普利欧霉素、更生霉素、L-门冬酰胺酶、雄激素等有时也会引起低热。

肿瘤坏死物吸收入血可导致发热。

有些发热可能与释放内源性致热源有关。

内源性致热源在被激活以前,以无活性的状态存在于白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内,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注射化疗药物或发生感染时,这些物质被迅速激活,变成有活性的内源性致热源进入血液中,刺激下丘脑合成前列腺素E,作为中枢传导介质而引起发热。

短期内大量致热源释放入血,则可能引起高热;少量的致热源缓慢入血,则可能引起慢性低热。

【临床表现】平阳霉素的发热常在注射后1小时左右发生,3~4小时消退。

博莱霉素多在3~4小时后发热,持续几小时后自然消退。

平阳霉素可引起38.7%的患者发热。

培普利欧霉素多在用药后4~5小时发热,一般热度不高,据397例患者分析,有发热、不舒服感者97例,占24.4%。

单纯化疗药物引起的发热与常见药物热不同,一般出现较早,不伴有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化疗药物引起的发热一般很少有明显中毒现象。

发热常突然发生,突然停止,实验室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引起高热的发生率以平阳霉素及导管介入治疗最为多见,患者常有面色潮红,结膜充血,全身酸困等症状,体质较好的患者多可耐受。

导管介入化疗常引起发热,这种发热常在38℃以上,持续数天后缓慢下降,伴有乏力,面色潮红,结膜充血等。

发热的原因可能与肿瘤局部集中高浓度化疗药引起肿瘤组织大量坏死脱落造成的全身反应有关。

【治疗】(一)西医治疗1.解热镇痛药常见有消炎痛、布洛芬、炎痛静、阿斯匹林等。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常给患者带来多汗的症状,对于平时体质虚弱的患者、血浆离子渗透压及胶体渗透压偏低的患者常引起大汗淋漓,应注意防止虚脱及电解质紊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色素瘤是一种多发于白种人的外科疾病,在外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呈急速上升,对患者的伤害很大。

手术是治疗黑色素瘤常用的方法,但手术治疗有利也有弊,虽然能快速控制病情,但也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术后很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发烧非常常见,会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后期的治疗效果,那黑色素瘤病人手术后为什么发烧怎么办呢?
黑色素瘤术后引起发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术后1-2天内出现发烧的情况,多为坏死组织、血吸收引起的,属于术后正常现象,患者不必过于担心,一般体温不会超过38.5℃,患者可以通过物理降温,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烧的药物。

如果患者术后3天出来发烧的情况,可以是由于感染所致,术后患者元气受损,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感染,此时应进行抽血检查,并给予抗生素的治疗,控制感染,缓解发烧的情况。

当患者出现发烧的情况时,还应鼓励患者多饮水,补充机体丢失的水分。

家属还应注意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患者安慰、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消除不良的情绪,也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黑色素瘤患者术后除了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外,还很容易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因为手术只能切除肉眼可见的实体瘤,术后患者体内血液和淋巴液里仍有残存的癌细胞,这些残存的癌细胞会继续生长增殖,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检查出来,此时已经复发转移了。

若黑色素瘤患者术后辅助其他方法进行巩固治疗,则有助于预防复发转移,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时间,此时中医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中医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有助于杀死术后残存的癌细胞,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还能调节患者的机体,增强患者的体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恢复患者的元气,防治术后并发症,降低感染的机会,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中医治疗能够将扶正与驱邪并重,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对患者的全身进行调节调理,袁希福通过长期的研究与总结,指出黑色素瘤的病机非常复杂,但主要病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虚、瘀、毒”。

他强调:在治疗中仅着眼于局部是不够的,要想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全面调理、重点用药,从而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阴阳平衡。

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中医抗癌三联平衡理论。

其实质内涵是:针对“虚”、“瘀”、“毒”三大病机,统筹兼顾,采取“扶元”、“通瘀”、“排毒”三大治疗措施,有的放矢,重点用药。

目的在于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功能,使人体紊乱的内环境重新得以平衡,此时五脏六腑都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疾病亦趋康复。

多年来,众多肿瘤患者在该理论指导用药下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一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黑色素瘤手术后发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排查,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治疗,同时术后也要做好巩固治疗工作,降低复发转移几率,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时间。

提示:黑色素瘤如今仍属医学难题,目前中医治疗也主要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为主。

由于患者病情、体质差异,疗效会因人而异,患者及家属需理性看待,切勿盲目选择就医。

Tag:黑色素瘤病人的饮食|黑色素瘤能治好吗|黑色素瘤切了能治好吗|黑色素瘤能不能治好|黑色素瘤复发的表现|黑色素瘤2期是早期吗|患黑色素瘤的几率|黑色素瘤吧|得了黑色素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