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鲁商和徽商兴起的相似性
明清文献中“徽商”一词的初步考察

明清文献中 “徽商”一词的初步考察
一代佚事琐语 , 迄于嘉 、隆 , 盖万历中作也 。”① 换言之 ,《明世说新语》一书是模仿南朝刘义庆 的《世说新语》, 记述有明一代的遗闻佚事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的一种 “志人”小说 , 与 “志怪”小说相对而言 , 其内容主要是记述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 , 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 性格 、精神风貌为主 , 作为史实来看 , 绝大多数是无关紧要的 。② 从这一点上看 , 李绍文的一些 著作并非严格的史料 , 不少故事被刻意赋予一定的社会内涵和文化意义 。以《云间杂识》为例 , 该书《凡例》称 : “是编遍考郡中百年来事迹 , 或传父老 , 或垂简编 , 或忆庭训 , 不拘巨琐雅 俗 , 足令人回心易虑者 , 辄用采撷 , 倘无关世道 , 弃去弗录 。”并说 : “近来风俗最为可异者 , 曰奢靡 , 曰浮薄 , 编中谆谆言之 , 亦冀挽回于万一耳 。”由此可知 , 李绍文采撷条目的标准 , 主 要考虑是否能针砭时弊 、有裨教化 。具体到《云间杂识》, 上述那则故事显然是一个讽刺性的寓 言 , 讽刺的是这位官僚将搜括来的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行为 。另外 , 也透露了一个信息 , 那就 是松江一带的财富多被徽商盘剥而去 。如此生动的细节倘若属实 , 那当然是反映徽商在松江一 带活动盛况的绝佳史料 。遗憾的是 , 其原型实际上来自《淞故述》。今查《云间杂识》卷 1 , 发 现此前学者的引文并未引全 , 前述记载之后关键的 “见《淞故述》”四个字被删去 , ③ 以至于人 们无从确知其渊源所自 。因此 , 说成化年间在松江已出现 “徽商”一词 , 值得进一步推敲 。
前面说过 , 杨枢和李绍文都是松江华亭人 , 后者将 “官府”改成了 “徽商”, 意味深长 。上 述两段史料的核心 , 是将搬走 “松民之财”的主角由 “官府”换成了 “徽商”。其实 , 这与明代 前中期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
明清十大商帮

明清十大商帮中国历史上,把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称为商帮。
明清时期,中国大地上形成了晋、徽、陕、鲁、洞庭、龙游、宁波、江右、闽、粤十大商帮。
晋商和徽商的兴起缘于贩盐获利,陕西商人也不例外。
明代陕西行省包括甘肃地区,不仅地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明代长城“九边”的西段,而且关中八百里秦川又盛产粮食,陕西商人便有了“输粮换引”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再加上为安抚边外少数民族,明政府开放“茶马互市”的边境贸易,使陕西商人又多了一个致富的门路。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鲁商受儒家“重农抑商”文化影响很深。
从汉代开始,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商人被排在末位,鲁商既想赚钱,又不想失去政治地位,从而决定了他们必然走上“以末(商业)致富,以本(农业)守之”的封建商业道路。
洞庭商帮是指居住在苏州太湖东、西洞庭山上的洞庭商人。
他们利用太湖交通方便和周边地区物产丰富的得天独厚条件,以贩运米粮和丝绸布匹为业。
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洞庭商人利用自己的钻天之术,开辟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
由此,洞庭商帮产生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
龙游商帮,实际上是包括常山、江山、开化等衢属各县的衢州府商人集团。
衢州地接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四省,号称四省通衢,水陆交通便利,是毗邻地区各种物资的集散地。
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具有战略眼光的龙游商人则适时地将手头资金投入手工业生产和矿产开发等实业,使商业资本及时转化为产业资本,在全国各地发展了自己的事业。
所以当时民间有“钻天洞庭商,遍地龙游帮”之说。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由于拥有经营的地缘优势,宁波百姓从商者甚众,清代南方的钱庄就是由宁波商人为主体,与北方的山西票号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传统金融业南北两大支柱。
中国各大商帮及其异同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题目中国各大商帮及其异同任课教师王心月姓名黄星瑞上课时间周一第6-8节作业完成时间2014.11.24学号3140100065中国各大商帮及其异同黄星瑞摘要: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时,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
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如今所说的商帮。
关键词:商帮;发展;兴衰;相同与不同一、商帮的分类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时,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
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如今所说的商帮。
其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就是中国十大商帮,具体为龙游商,宁波商,徽商,洞庭商,晋商,陕商,鲁商,闽商,粤商,江右商。
其中晋商,徽商,粤商,以及以宁波商为代表的浙商最为出名,接下来就要讨论他们的发展与异同。
(一)晋商“晋商”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山西是古晋国的封疆,简称“晋”,凡山西从事商业工作,经营商品交易的商人,都可泛称“晋商”,包括从事国营(工)商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
另一方面是专指古代晋国经营商业和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
但是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山西居中原之中,是沟通四方贸易的要冲,又与帝都长安、开封、北京相邻。
山西又是地接边塞,为历代与塞外民族通商的桥梁。
因此,山西所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十分适合经商。
加上当时明清期间商品经济发展加速,晋商识时务地积极与当时政权相结合。
晋商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商帮。
就连清王朝都有许多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得力于晋商的赞助。
当时1720年西北准噶尔叛乱,清政府调集重兵征剿,当时因路途遥远,运输粮秣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论明清时期鲁商与晋商异同比较及原因分析

论明清时期鲁商与晋商异同比较及原因分析明清时期山东商人主要来自齐鲁两地,即山东半岛的登、莱、青三府和鲁中的济南、济宁等地。
前者因地少人多,养生者以贸易为计,加上海运道通,商旅往来南北,风帆便利,故大商人辈出。
后者则处于全省中枢,且附近物产丰富,可输出商品较多,或处于运河沿岸(济宁),工商业较发达,“逐末者多于务本之人”。
同时期的山西商人(晋商),主要兴起于山西平阳、泽州、潞州、蒲州、汾州及大同等地。
山西自古有经商的传统,明初实行食盐的开中和商屯制度,依靠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山西商人率先进入北方边镇市场,依靠贩运粮食、布等军需品迅速发展起来,并通过食盐行销与全国市场发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山西商人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品类日益增多,以至形成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商帮。
笔者通过对明清时期鲁商和晋商的对比研究发现,鲁、晋商帮既有经营理念和方式技巧上的相似性,又有相异性,并均取得了颇具借鉴意义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对祖先这一经商智慧的挖掘将有助于中国商业史理论的扩展与深入,更有利于现代经商实践。
一、鲁商与晋商兴起与经营方式上的相似性(一)兴起原因鲁商与晋商作为明清之际的两大地方性商人集团,在兴起之初,在社会经济背景、自然地理特征、政府政策的制定三个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
1. 社会经济背景。
鲁商与晋商两大商帮都是在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背景下兴起。
明朝中后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并引进了许多新品种。
农产品的商品化普遍提高:商品粮销售量大大增加,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山东和山西两地出现了专门生产农产品商品的地区。
山东的临朐县和山西的曲沃县种植的棉花几乎全部作为商品出售。
手工业也快速发展,随着纺织技术的提高和工具的改进,棉纺织业已成为当时较为普及的手工业。
农业的巨大发展以及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工艺技术的提高,不仅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而且为脱离生产而专门从事商业活动创造了非常充分的条件。
探析明清商帮的兴起

探析明清商帮的兴起明清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出现了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地方商帮和大商人资本的兴起。
在小农经济时代,由于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我国各地商界形成了“帮”的概念,“帮”是“商”的支撑,行“商”必有“帮”。
“商帮”是中国历史上由地域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商业集团。
商帮是在古代商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的流通范围在本地狭小范围内满足不了需要了,因此就需要结帮联伙走出去采购或者是推销。
作为一个“商帮”,应该是具备五个条件,第一,在这个地区要有相当发达的商业;第二,有一批积累了大量资本的巨商作为中坚;第三,在经营、制度、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商业集团的特点;第四,许多独立的商家出于经营和竞争的需要组成以地域为纽带的松散联合;第五,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按照这些条件,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商帮:山西以晋中为中心的晋商,歙县、婺源等徽州六县的徽商,与晋商同时兴起、亦被称为晋商小兄弟的陕商,临清、济宁、聊城、烟台这一带的鲁商,以龙游县为中心(包括常山、衢县和江山五县)的龙游商,西洞庭山(现在吴县的东山镇和西山镇)的洞庭商,江西由人口流动形成的江右商,以浙江为中心的浙商,苏州西南吴县境内太湖中东、以福建沿海为中心的闽商,以广州、佛山一带为中心的粤商。
这十大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尽管时间并不相同。
商帮历史上曾经辉煌,商帮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重新显露新的生机。
商帮的起源中国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封建史,重义轻利的儒家文化和农耕经济的主流使得市场经济之花迟迟难以萌发。
可事实上,人类社会一直就未曾离开过商人的活动。
据考证,商人(或商业)的商,最初是个原始部落的名字,其部落位于今河南省商丘的南部地区,其部落始祖名叫契。
因契跟随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此。
契的第十代孙名叫王亥(公元前16世纪)。
王亥从事牧业而擅长经商。
他的第四代孙子汤灭了夏(公元前1551年),又迁都于殷,故商又称殷,而商人仍自称为商。
后来,周灭殷以后,周公(姬旦)告诉殷的遗民,要求他们继续经商。
浅谈徽商发展古今

XX财经大学中国商帮期末论文金融学院投资2班贺敏20130973浅谈徽商发展古今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XX籍商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XX省XX市、绩溪县及XX婺源县。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的活动X围遍及城乡,东抵XX,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上文是摘自百度百科,人们对于微商的一般认识大致如上所说,但我仍对其感到迷惑和怀疑,徽商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在清朝之后,它就真的逐渐衰微,泯然于市了吗?我翻开历史的书简,探寻那辉煌的奇迹,又不得不寻访这片美好的故土,领略重生的新徽帮。
一,从何而来徽商萌发于东晋,但徽州从商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更久以前了。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粮食产量普遍较底,因此,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差。
又因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每当战乱,难民纷纷逃来此地,以避战祸,人口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矛盾,生存条件更加恶劣。
地少人多的矛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粮食严重不足,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史料称: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迫,外出谋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所产杉木,质地坚硬,可为栋梁之才;竹子满山遍野皆是;茶可称一绝,尤其是祁门茶和松萝茶;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财富,瓷都XX的制陶原料白土,就产于徽州;手工业更具特色,文房四宝闻明全国。
纸:“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毛笔倍受人们喜爱;墨:“坚如玉,纹如犀”;砚:因石取势,雕琢成颇具艺术价值的图案,至今盛名于世;漆器:被当时人称为“绝古未有”的珍品。
试论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原因与作用

试论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原因与作用摘要: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是我国商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徽商的成功既是因为客观环境造成的长久的经商历史,也有着主观上的原因,徽人“以儒入商”使得徽籍官员为徽商撑起了保护伞,也使得其获得社会上的认同,使得徽人在共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众帮众”的大商帮。
关键词:徽商环境儒商庇佑明清时期,徽商的强势兴起是商业经济史上令人瞩目的现象,本文所知的徽商是指谓以徽州本土为联结纽带的庞大的商帮集团。
这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商帮,曾雄踞华夏商界达三百年之久。
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兴盛是有着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的。
1、客观环境地域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的人”,徽商的形成发展是与徽州商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
徽州多商贾的直接动因就是由于人地矛盾所引发的生存危机。
徽州地处万山丛中,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不利,明代顾炎武认为:“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粱。
壮夫健牛,日不过数亩,粪壅缉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多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
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
郡者,常十九。
⋯⋯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
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1土地贫瘠,依靠土地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人地矛盾刺激着人们不能靠着土地过活,被迫出外谋求出路,外出经商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有必然性。
徽人“出贾风习已久”,据相关史料记载,东晋时期,徽州商人就应运而生。
《知新录》上说,“盖新安居万山之中,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早在东晋时代,就有不少徽州人因“居万山之中,地少人稠”,而不得不“经营四方”,开始商业活动了。
到了明代嘉靖至清代乾隆末年的三百多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时,徽商营业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经营资本之厚,皆在当时各地商人集团之列。
据徽州地方志记载,“农十之三,贾七焉”,“以货殖为恒产”;甚至说“田少民稠,商贾十之九2”。
创业精神的思考(1)

2007年4月21日旬刊总第268期TotalNo.268Apr.21,2007培训与就业PEIXUNYUJIUYEZHONGGUOZHIYEJISHUJIAOYU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创业教育一、创业精神与历史文化和社会条件“创业”本义是“创立基业”、“创建功业”。
新时期所讲的创业精神,主要是通过兴办实业、追求物质财富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
创业精神同历史传统与社会条件关系密切。
马科斯・韦伯在分析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的关系时指出,欧洲新教徒迁移美国后,焕发出空前的创业热情,使得美国市场经济得以确立、企业得以创立、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得以繁荣和发展。
这种通过个人努力和合理竞争,置产兴业,增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是美国爆发第二次、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思想基础,也是美国企业和企业家从无到有、开拓产业、扩张财富、做大做强的精神动力和信仰支柱。
创业精神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是美国保持世界经济领先地位的“秘密武器”。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风险资本投资每年只有5000万至1亿美元,现在上升到了120亿美元。
10年前,美国每年约有2600种新产品被投放到市场,现在已经翻了10倍。
当今美国95%以上的财富是在1980年后创造出来的。
这种现象在世界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创业已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欧洲的状况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近年来,欧洲经济一直在衰退的边缘挣扎。
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改革步履维艰。
欧洲经济增长乏力,难以在短期内赶超美国。
究其原因,重要的问题在于欧美经济模式不同:美国实施的是政府较少干预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较高,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差距较大。
与此不同,欧洲国家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保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
欧洲国家要维持高福利,通常要实行高税收,以便政府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公司利润和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要用来交税。
这种政策固然有防止社会分化、调和社会矛盾的益处,但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其一是居高难下的失业率和僵硬的劳动力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一
是其共性 。故家中不会有 闲置 的资金 , 以推 知他们基 可 本上是变卖掉家中值钱 的东西 , 换取一 点银钱作 为经商 的资本 。他们从 小本 生意做起 , 不断积 累资金 , 扩大经 营 规模 , 拓宽经营领域 。 与之类似 , 明清 时期 的徽 商 , 资本 来 源形 式更 加 多 样 。为 了凑足经商的资本 , 徽人 或变卖 妻子 的嫁 妆甚 至 家产 , 或向亲朋 借贷 、 或合伙 出资 、 甚或 为人佣工 。如休 宁人汪应亨经商 , 资金不足 , 其妻金 氏“ 装资故饶 , 悉佐 翁 贾, 而身椎 布操作 ” 歙人 江才常慨 叹: 。 欲种 田而 田少 , 欲经商而家薄 , 可谓进退两难 。其妻郑 氏“ 乃脱装奉驾部 公, 佐公贾 ” _ 歙县莘墟村某 氏因家贫赴扬州投靠亲戚 , 。 4 “ 属各助 以赀 , 戚 置质 库 中” 取 出当钱充作商本 , , 一年 以 后 获利甚丰 。后来改行业盐 , 终成一大盐商 。 休 宁大 商 人程锁 , 在父亲死后 , 家道 中落 , 为了经 商 , 了同族志 同 邀 道合者 十人 , 每人凑 三百缗 , 伙创业 , 合 后来才 渐渐发 迹 致 富。4 l 徽州著名 的大盐商鲍志道 ,年十一 , “ 即弃家习会 计于鄱阳” 。二 十 岁 即 去 扬 州 佐 人 业盐 , 获成 功 。后 来 大 自己独立业盐 , 成为两淮总 商。 歙人 闵世章 , 少 孤贫 , “ 九岁废读 , 长而 自求识字 , 旋晓文义 ” 后去扬州 ,赤手为 , “ 乡人掌计簿 , 以忠信见倚任 。久之 , 自致 千金 , 行盐策 , 累 赀巨万 ” 综上所述 , 。 徽商起家的形式呈现多样性 , 虽然 形式多样 , 小本起家” 但“ 是徽商资本来源 的主要形式。 鲁商、 徽商“ 小本起 家” 的道 路说 明 了在明 清时期 , 由于受传统 “ 重农 抑商 ” 政策 的影 响, 然 当时 的大 贵 虽 族、 大官僚 、 大地主资 本都很雄 厚 , 是不 愿意直接投 资 但 商业 , 商人只有依靠 自身力量 慢慢 的发展和壮 大。由此 可见 , 明清时期商人资本 的积 累是非常艰难的。 三 不 畏艰 难 。 苦 耐 劳 勤 关于明清时期鲁商能够吃苦 、 不怕艰难 的精 神 , 民国 时人夏仁虎有形象 的描述 , 北京 工商业实 力 , 为山左 “ 昔 右人操之 , 盖汇兑 、 银号 、 皮货 、 干果 诸铺 皆为 山西人 。而 绸缎 、 粮食 、 庄 皆为 山东人 。其 人数 尤众 者 为老米 碓 饭 房、 井、 水 陶厕 之 流 , 为 鲁籍 。盖 北 京 土 族 多所 凭 籍 , 均 又 懒多不肯执贱业 , 鲁人 勤苦 耐劳 , 而代之 , 取 久遂 益树势 力矣” 如果 山东人初到北京时 , 。 不是勤劳吃苦 , 脚踏实 地 , 一 些 为 北 京 本 地 人 所 不 齿 的行 业 , 怕 不 会 有 后 来 做 恐 鲁商在北京商界中的地位 和势力 。 鲁商吃苦耐劳、 艰难 创业 的精神还 表现在他 们不惧 艰难 , 赴他 乡甚至 关外 苦寒之 地从 事商业 活动方 面。 远 如康熙皇帝就曾亲眼见过 : 前年 山东饥馑 , “ 朕发 帑金遣 旗员赈济 , 民乃安堵如故。今巡幸边外 , 见各处皆有 山东 人, 或行商 、 或力 田, 至数 十万人之多 。 鲁商 除了时 常 ” 经受路途艰辛的考验外 , 他们 还经 常面临着 诸如疾病 、 被 贼匪抢劫 、 被地皮无赖诬陷等等其他危 险, 这也增大 了他 们生意的困难性 和风 险性 。
第1 0卷
第 6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 O 'JXIUNI 1 I VER I Y ST
Vo _ O No 6 ll .
De . 0l c2 O
21 0 0年 l 2月
文章编号 :6 2— 7 8 2 1 )6— 0 6— 17 65 ( 00 0 04 2
明清 时 期 鲁 商 和 徽 商 兴 起 的 相 似 性
王 海 洋 杨 克峰
摘 要: 鲁商和微 商皆为中国十大商帮中的典 范, 两大商帮的崛起存在 众 多的相似之 处。它们都 对明清 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传统观念的转型起 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 : 明清 ; 商; 商; 鲁 徽 兴起 ; 相似性 中 图分 类号 : 17 F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明清时期 , 鲁商 、 徽商皆为当时的著 名商帮。经济实 力上 , 鲁商虽不能与 闻名 遐迩 、 声势显 赫的徽商 相 比, 但 在促进封建社会商 品经济发展 方面 , 起着无 可估量 的作 用。虽然关 于鲁商 和徽商 的研 究成果 颇丰 , 但是就 两大 商帮之间比较 的研究并不多见 , 如胡广洲先生曾在 “ 用人 机制” 等方面 上进行 过 比较 。 笔者 试就 明清 时期鲁 商 … 与徽商的兴起情况作粗略 比较 , 以见教于方家。 起 因相 似 , 抓机 遇 紧 明 清 时 期 的 山 东 地 区 自然 灾 害 频 繁 , 有 “ 年 九 具 十 灾” 称 , 山东 地 区人 口的增 长 率 远 大 于土 地 增 长 之 且 率 , 造 成 人 多地 少 的 矛 盾 , 土 地 等 资 源 的 不 断 开 发 , 对 最终使得 自然环境不断 恶劣 。而 明清 时期 的徽 州地 区 , 则是一个川谷崎 岖, 山环 绕的“ 万 四塞 之地” 具有“ , 七山 水一分 田, 一分道 路和 庄 园” 之称 。即便是这 仅有 的 分 田” 经 常 发 生 旱 涝 灾 害 , 之 经 过 此 前 历 史 上 三 也 加 次人 口大迁 移 , 此时的徽 州 已是名 副其实 的“ 地狭人稠 ” 之 地 。也 就是 说 明清 时 期 鲁 商 和徽 商兴 起 的 主 要 原 因 为 两 地 自然 环 境 恶 劣 , 多 地 少 , 们 难 以维 持 生 计 , 了 人 人 为 生存 , 不得不弃农服贾 。 明清时期的鲁商 和徽商面对 国家政 策改革的大好机 遇, 积极应 对 , 紧抓 不放 。鲁 商主要 是 面对 国家 赋税 改 革 , 一条鞭法 ” 受“ 的影响 , 国家 对农 民的人 身控制 放松 了, 并且放宽 了对农民的户籍 限制 , 给更 多的 山东人走 向 经商之路提供了客观条件 。当然徽商在 一定程度上也受 到“ 一条 鞭 法 ” 的影 响 , 徽 商更 主 要 是 面 对 “ 中 法 ” 但 开 和 “ 中折 色 ” 大政 策 的 出 现 , 抓 机 遇 , 畏 艰 难 , 远 开 两 紧 不 赴 方北上 中盐 , 利用地缘优势 , 大显身手 , 驰骋商界。 二 资 本 来 源 。 本 起 家 小 明清时期的鲁商资本来 源有 多种 , 中“ 其 小本起 家” 是明清时期鲁商资本来 源 的最主要形 式。如 : 阳人刘 濮 滋, 原为郡学 庠生 , 中甚 贫。在 自己患 有眼疾 无 钱 医 家 治, 而亲戚沈 氏有索偿甚急的情 况下 , 刘滋感 叹道 :与其 “ 苦楚 以终身 , 宁温饱 于旦 夕而死 ; 无 与其 瞑死于沟 壑 , 无 宁死 于道路也 。 于是卖 掉 了家 中仅 有的二十 亩薄 田, ” 偿还 了所欠的粮食 , 用剩下的 1 0两银子作本钱购买 了食 盐。第二年 , 阳大水 , 濮 盐价腾贵 , 他把所 存之盐售 出, 获 利十倍 。有 了这 10两银子 , 0 开始做起 了更大的生意 , 后 成为了濮 阳望族 。濮阳房满原 为官宦子弟 , 父亲早逝 , 家 道中落 , 无钱读 书 , 在求 亲告友无 人帮助 的情况下 , 他卖 掉了家 中的田地 , 获得 了六七两 银子 , 乃召鹿 角车工 三 “ 辆, 自曳其一赴 山西铁冶场 , 贩釜 鬲轳墩之货 ” “ , 车货 而 归, 三倍其利 , 如此行货者三 , 家积殆百金矣” 【 刘 滋、 。2 房 满就是 当时鲁商小本起家的典 型个案 。 此外 , 还有 许 多 因 家 贫 而 去 经 商 的 鲁 商 。他 们 资 本 的来源 , 在方 志中没有 明确 记载 , 皆因家贫而 去经商 ,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