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的用人艺术
宋朝皇帝善用人

宋朝皇帝善用人作者:来源:《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19年第12期建国319年的宋王朝,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发展都空前繁荣,很多方面都达到了历代封建王朝发展的巅峰。
一个被公认对外极弱的赵宋王朝,为何能创造出登峰造极的文化盛世呢?原因当然有很多,不过其中有一点,就是与宋朝皇帝的用人原则和用人态度有关。
宋太祖善用旧人历史上素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说,历代开国皇帝也习惯用杀戮清洗的方式对待前朝旧臣,以肃清旧势力、重建新秩序、巩固新政权。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对后周的一班旧臣却没有以流血的方式斩除,而是想方设法留住他们,为己所用。
赵匡胤从陈桥驿回到京城后,他让人把前朝宰相范质等大臣请到殿前,商议国家事务。
范质当面质问赵匡胤说:“先帝(后周世宗)对你有知遇之恩,如今他尸骨未寒,你为何这般无耻,欺负孤儿寡母,窃取周朝江山?”赵匡胤痛哭流涕地说:“我受世宗厚恩,感激不尽,但我被六军所迫,实属无奈。
”此时赵匡胤身边的大将罗彦环拔剑厉声道:“三军无主,众将议立钦点为天子,再有异言者斩。
”范质等人毕竟是文弱书生,吓得面如土色,只得接受事实。
但是范质又向赵匡胤提出要他善待柴氏后人等要求,赵匡胤都一一答应。
于是,范质率一班旧臣跪拜新主。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正式登基,对范质等人不但未给予罢黜,反而加以重用:范质以司徒、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加官侍中,仍为宰相;王溥加司空,魏仁浦加右仆射,两人仍为副相。
赵匡胤新政府的班底,大部分仍是后周旧臣。
这种温和的、延续的、富有建设性的举措不仅稳定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使得后周至宋的王朝更迭十分平稳,后周的大批人才也得以选拔任用。
宋仁宗好提携新人宋仁宗用人不看背景、不讲资历、不论家世、不念旧恶、不怕张狂、不禁言语,只讲学识、才华、人品,不问来路。
正因为他内心有这样一把用人尺度,新人在这一时期便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而且君子多、小人少,才子多、呆子少,直臣多、弄臣少。
名人故事:赵匡胤的用人之道

名人故事:赵匡胤的用人之道
宋太祖赵匡胤,在对官吏的褒贬擢降方面,有其独特的用人原则,概括起来为:忠于己者未必用,忤于己者未必不用;忠于职守者必用,失于职守者不用。
据史料,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后,便挥戈返京夺权。
陈桥驿在陈桥门与封邱门之间,他们先奔陈桥门,陈桥门守卒拒不开门,他们又奔向封邱门,封邱门守卒望风开关。
待赵匡胤夺权当了皇帝后,立即将封邱门守卒斩首,而提拔陈桥门守卒当了官,“以旌其忠于所事”。
曹彬,在跟随赵匡胤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屡受褒奖,对赵宋江山大一统功不可没,最后官至枢密院使,同平章事,位兼将相。
他所以能够得到赵匡胤的如此信任和重用,是因为赵匡胤在周世宗帐下时,曹彬是周世宗的供奉官,为世宗掌茶酒。
赵经常到曹处求官酒,曹说:“这是官酒,不能给你。
”便自己掏钱到市井沽酒给赵喝。
赵匡胤对这件事感触很深,所以赵登了皇位后话及世宗旧臣时说:“不敢负其主者,独曹彬耳。
”另一位人物是窦仪,后周显德年间,赵匡胤攻克滁州,周世宗派窦仪前往清点府库财务。
清点登记后,赵派人要取库中绢匹准备分配给部下,窦仪说:“若是太尉打下州城之时,把所有财物都给部下,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现在已登记造册,属于国家财物,没有。
赵匡胤用人不徇私情

赵匡胤用人不徇私情
赵匡胤, 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是北宋的第一位皇帝,其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
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其执政期间,他以德治国,作风严谨。
在用人方面,他更是倡
导不徇私情的原则,几乎没有由亲朋好友介绍来的官员,因此获得了民众和历史的尊重和
赞誉。
首先,赵匡胤认为用人应该以德才为本,而不是关系或血缘。
他重视人才,认为能力高、品德好的人应该担任重要的职位。
而不惜放弃亲戚朋友,因此政府机关中几乎没有由
亲戚朋友介绍来的官员。
他更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血缘关系。
其次,赵匡胤运用科举制度选用官员,开创了“选才用人”制度,将官员的任用交给
了人民,有效地避免了权臣长期占据政治舞台的情况。
他认为,只有人才能承担起国家建
设的责任和任务。
在赵匡胤的推动下,科举制度日益完善,考试制度也更加公平公正,使
得更多的优秀人才得以进入政治领域。
第三,赵匡胤注重官员的考核和约束。
他废弃了唐朝的八员制,建立了六部制,使得
中央政府执行效率更高;同时还规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纪律,使用上达严谨,使得中央政
府执行更加规范。
第四,赵匡胤在用人方面不仅推崇清廉政治,他还鼓励官员依据职责和能力结交志同
道合的朋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总之,赵匡胤倡导的不徇私情,用人以德才为本的原则为后来的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人才评价评定和任命以及权力配置等各方面都指导着后来的历史。
在现代社会,直接用人
不徇私情的原则,是公务员用人的管理最重要原则之一,具有指导意义。
宋太祖驭人术

宋太祖驭人术:宽厚大度文/李晓巧一千多年前,宋太祖不动声色地“驾驭”官员,使他们既感恩戴德,又不敢动歪脑筋,还造就了一批百姓认同的官员。
宋太祖赵匡胤的韬略闻名古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他担任后周皇宫卫戍部队首长时发起的政变。
赵匡胤导演了一场高超的行为艺术,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宝座,领导着宋朝初期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史料显示,他不仅治国有方,而且驭人有术。
《石林燕语》里记载了一个经典故事:开宝八年(975)十二月,吴越王钱俶迫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去朝拜宋太祖,宋朝很多官员建议扣留钱俶,太祖没有听。
钱俶在离开宋都城时,试探式地向太祖表白,愿把吴越国交给宋朝。
太祖说:“尽我一世,尽你一世”。
意思是,在我有生之年,我都信赖你,把吴越国交给你,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可以统治吴越。
并且,宋太祖还给他一个用御条贴封住的匣子,郑重其事地说:“您回到家后,再打开来看。
”钱俶到家打开匣子一看,都是些宋朝大臣的请示报告。
再仔细看内容,老钱吓得脊梁骨发冷:这些大臣都要求把钱俶给扣留下来!钱俶看完这些文牍,汗水和泪水都“哗”地流下来了!钱俶很动情地表述心怀:“官家(唐宋时期对于天子的称谓)独许我归,我何可负恩?”吴越国不战而降于赵宋。
欧阳修的《归田录》中记载:宋朝开国,边境战争不断,郭进是守卫重要关口的武将,有人向朝廷汇报说他私下通敌,有反叛之心,宋太祖勃然大怒——但不是对郭进发火,而是训斥告发的人“以其诬害忠臣”,叫人把他绑了交给郭进处理。
郭进也是好度量,而且,处理问题的手段很成熟,不但不杀告发之人,还给他赎罪的机会:“假如你能帮我取得敌军的一座城或者一个寨子,我不仅饶恕你的死罪,还给你官当!”一年后,那个告发之人果然立功,宋军轻而易举就获得了一座城池,郭将军履行诺言,为他向朝廷请官。
但是,宋太祖不答应:“这个人品行有问题,诬害忠良,所立之功正好赎他的死罪,不用再谈赏赐了!”郭进又打一个报告请求皇帝批准,并说:“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
宋太祖的选帅用将之道

然又乖乖出来了, 、有 曹 彬 主 持 大
局. 南 唐君 臣才 得 以保全 。
辞. 说 自己才 力 不 迨 . 请 求 另 选 大 将 能 臣 潘美 就 没这 么客 气 了 . 他 仗着宋 太 祖对 自己 比较宠 信 . 迫 不 及待 地声 称 如果 以他为 主将 . 很快
煜 进 宫 去 .如 果 想 不 开 自 杀 了 . 那
主将 他们 一致 认 为 . 比起 勇猛 善 战的潘 美 等人 . 曹彬 更具 有 大将 之 风. 适 合统 率平 定江 南 的大军 次 日. 宋 太 祖 把 曹彬 、 潘 美 找
来 商 量 往 江 南 之 事 曹 彬 加 以 推
越. 却“ 秋毫无所取” . 没有 贪 污过
一
文钱。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和 弟 弟 晋 王赵 光义( 即后 来 的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太 宗 ) 等 人 在讨
论平 定 南 唐 的主将 人选 时 . 曹 彬 和
金 陵陷 落 . 李 煜 与其 臣子 百余 人 到 曹彬 军 营 中来 请 罪 . 曹 彬好 语 安慰 . 并 待 之 以宾 礼 . 请 李 煜 回 宫 入禁中. 亲 自给他 酌酒 饯 行 曹 彬 深 知这 一次 出征责 任重 大 . 但 他 又
就 能 拿 下 南 唐 主 意 已定 的 宋 太 祖
以曹彬 的宽厚 稳 重 . 配合 潘美
的能 征善 战 . 征 伐 江 南 的 战 事 果 然
这 次 出征 江 南 .从 出 师 至 凯 旋. 宋军始终纪律严 明, 无 人 敢 轻
举 妄 动 平 定 江 南 是 大 功 . 但 曹 彬
怎么 办 ?” 曹彬 笑笑 . 说: “ 以李煜 软 弱 寡 断 的 个性 . 既 已出 降 . 哪 里 还
赵匡胤的驭人术

赵匡胤的驭人术信力建2012年07月29日大家都知道,军人失掉兵权,始自宋太祖赵匡胤。
建隆二年(公元96年)七月,宋太祖赵匡胤乱宴请禁军宿将,以温和的方式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他是怎么干的呢?很简单,杯酒释兵权:先是请手握重兵的石守信之流喝酒,把他们都给灌得晕头转向了,这才别有用心道:“要没你们这帮铁哥们儿,我老赵还真不知在什么地方鬼混!可有了你们做了皇帝呢,我又觉得自己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那伙头脑简单的武夫忙问这是为什么?赵匡胤道:“我呵,是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难受,太难受。
”见主子这么难受大家当然进一步安慰他:“天命已定,大哥你皇帝也做上了,还又什么值得你老人家彻夜失眠的?”见大家慢慢进了自己圈套,赵匡胤这才实话实说:“你们当初是我部下,给我来个黄袍加身,我就做了皇帝;要是有一天,你们部下也对你们来个黄袍加身,你们又能不做这皇帝么?人心可都是肉长的呵。
你们要做了皇帝,他妈我怎么办?”武夫一听,眨眨眼,觉得有理:是呀,他姓赵的下边一咋呼,一送黄袍,他就屁颠屁颠地做了皇帝;我们部下要是也如法炮制,送我们黄袍,我们能不屁颠屁颠的么?这么一想,就觉得这问题还真大。
于是道:“他妈我们还真没想到这一点。
你老点出后,我们还真觉得是个问题……那,你老人家被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呢?”“我觉得呀,人这一辈子,眨眼就过。
图的不就是个吃喝玩乐子孙兴旺么?干脆这样:我呢,也不心疼钱财,多多赏给你们;你们呢,也别贪恋兵权,把它交还给我。
然后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武夫一听,着呀——与其手握兵权而这皇上天天打主意,还不如交出兵权,快快活活享受荣华富贵。
于是第二天,个个称病,不再上班。
宋太祖也准许他们提前病休,多发退休金。
就这么靠酒精的麻醉作用和金钱的腐蚀作用,宋太祖兵不血刃就完全控制了枪杆子。
控制完了枪杆子,可就该控制笔杆子了。
笔杆子的最大代表当然是朝廷上那一人之下完人之上的宰相了。
当时宰相权力巨大,几乎就等于现在的行政首脑。
宋太祖治国用人的得失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当时最精锐的部队殿前军最高长官)赵匡胤策划发动了陈桥兵变,以黄袍加身的方式建宋代周。
赵匡胤夺取帝位的方式虽然不太光彩,但北宋的建立,却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国家分裂动荡、朝代更迭频繁的混乱局面,并在汉、唐之后,使中华文明进入新的黄金时期。
作为宋朝开创者的宋太祖赵匡胤也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
古人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有宋一代的辉煌成就,与赵匡胤在立国初期确立的治国理念密不可分,其中很大因素又归功于他高超的用人之道。
与此同时,始终伴随宋代兴亡的一些深层次、根本性问题,也可以在赵匡胤治国用人政策的缺憾中找到影子与伏笔。
求贤若渴不徇私情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早在军旅时期,就对文臣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尊敬与重视。
周世宗征南唐时,赵匡胤带兵攻克滁州。
由于滁州乃南唐重镇,优产丰厚,周世宗随即派翰林学士窦仪前往封存府库,正好赵匡胤也派人欲取府库物资赏赐诸将。
两相僵持之下,窦仪始终坚持“府库已为官物,非有诏书,不可取也”。
碰了钉子的赵匡胤不但没有恼怒,相反对坚持原则的窦仪留下深刻印象,多次向人称赞窦仪“有执守”,并在日后予以重任,窦仪也成为宋初名臣之一。
平定南汉后,周渭归宋,赵匡胤更是发出“平广南得一人耳”的慨叹,充分展现了求贤若渴、人才为上的宽广眼界与胸襟。
正是由于将人才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赵匡胤用人,磊落坦荡,不徇私情,不计前嫌。
曹彬与赵匡胤同为周世宗器重的大将,但与石守信、王审琦等将领同赵匡胤打成一片不同,曹彬始终与赵匡胤保持往来距离。
曹彬曾掌管周世宗茶酒,一次赵匡胤向他求酒,曹彬很认真地回答:“这是官家酒,不敢给您。
”自己从外面买来酒送给赵匡胤。
赵匡胤求酒,或许是以此试探曹彬对自己的态度;而曹彬秉公办事,也意在表明同为人臣,不愿与之拉拉扯扯。
耐人寻味的是,赵匡胤称帝后,对石守信等人“杯酒释兵权”,而对曹彬“委以腹心”。
曹彬也不负重望,在赵匡胤统一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太祖用人智慧:用贤不用谄手段很高妙原创

用贤不用谄:宋太祖用人很高妙治政惟用人,用人须选贤。
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具体实行起来,却并不这么简单。
俗话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
讲的就是识人用人之难。
要识人难,用人更难。
因为人都有表象和本质的一面,大多矫作伪饰,真性情平常很难暴露出来,故而人贤奸与否,必先识之而后方能用之。
自古以来,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分贤愚、辩臧否,选才而用之。
如果能知人善任,则事业有成;如果不辩奸贤,枉徇私情,随意而用,势必导致事业失败。
在这方面,宋太祖赵匡胤可谓一个智者,他坚持“用贤不用谄”,这独到而高妙的用人方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当年,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返京以后,在众大臣的拥戴下,要举行禅让大礼。
可到举行禅让仪式的时候,周恭帝却没来得及准备禅位制书。
在这紧迫的关键时刻,翰林学士陶谷却不慌不忙地从怀中掏出一篇禅文,对赵匡胤极尽肉麻、尽吹捧、歌功颂德之能事。
正是因为有了陶谷的雪中送炭,才使得赵匡胤的禅让大礼没有禅文的尴尬局面最终得以烟消云散。
按说,陶谷在赵匡胤开创帝业的道路上是建立了奇功一件,对此赵匡胤也是充满由衷感激的。
可是通过这件事,赵匡胤也认清了陶谷善于溜须拍马、看风使舵、阿谀逢迎、谄媚取宠的小人本质,因此在这件事上,赵匡胤对陶古是既感激他,又从心理鄙视他。
此人虽然有才,但德行太差,今天看到自已权势中天,他就看风使舵,对自己百般谄媚,对周恭帝落井下石,明天他是否也会对别人看风使舵,对自己落井下石呢?对这种人又怎么能放心重用呢?最后在关键时刻,赵匡胤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并未因私情而重用陶谷。
还有一个例子,也很能说明赵匡胤用人不同一般。
当时有个护国节度使,名叫郭从义。
此人善于骑驴击球,为了取悦赵匡胤,以便自己获得高升。
球场上,他在击球表演时,弛骋往来,不断变换花样,使尽技巧和手段,大获赵匡胤好感。
他本以为会因此得到赵匡胤提拔和擢升,不料,赵匡胤却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的球技确实精彩绝伦,但是这件事不是将相所应干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太祖的用人艺术
作者:刘建明
来源:《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年第02期
宋太祖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他统治时期,宋朝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宋军先后攻灭了南方诸国,从而初步奠定了北宋的疆域。
作为开国皇帝,为了治理好国家,他又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基本上结束了藩镇割据、长年混战的历史局面,为大宋三百二十年江山打下了坚实基础。
细究一下,宋太祖治军理国成功的原因很多,而他高超的用人艺术则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尚能重德、用贤弃奸
赵匡胤在用人上能够做到用贤德之人,不用奸佞之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曹彬,比赵匡胤小四岁。
后周郭威时,曹彬的姐姐为皇妃,因而贵为皇亲国戚。
后周世宗时,曹彬任供奉官,管世宗皇帝饮食茶酒之用。
当时赵匡胤为后周大将,喜欢喝酒,便常去曹彬那里要酒喝,而且常能得到。
后来才知道他所要的那些酒,全是曹彬自掏腰包到街市上沽来的。
于是问曹彬:“正因为你掌管酒,所以我才来向你要酒喝,你怎么去到街市为我沽酒呢?”曹彬说道:“我掌管的是官酒,怎么能私自动用呢?”对于这件事,赵匡胤印象很深。
登基以后,在与臣僚说起后周世宗旧臣时,他深有感触地称赞道:“不敢负其主者,独尊彬耳。
”曹彬一边为公,一边为仁义,贤德如此,自然得到了赵匡胤的大加赞赏,后为赵匡胤所倚重。
当年,赵匡胤攻下滁州的时候,周世宗命窦仪登记府库所藏的金帛。
几天以后,赵匡胤命亲吏来取藏绢。
窦仪说:“将军攻克州城之初,即使把它全部取走,谁敢说什么?如今既然登记在册,就是官物,不是你想取就可以得到的。
”这件事使赵匡胤终身难忘。
他即位之后,便对窦仪委以重任。
对于贤德之人,宋太祖是重用有加,而对那些奸佞小人,他却是明察事理,不徇私情,弃之不用。
当年,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后返京,在众大臣的拥戴下,将举行禅让大礼。
因为事发仓促,后周恭帝柴宗训的禅位诏书尚未起草,而这禅位诏书是万不能少的。
在这紧迫的关键时刻,翰林学士陶谷却不慌不忙地从衣袖里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禅位诏书,进献给赵匡胤说:“诏书已经写好了。
” 非但如此,其禅位诏书更是引经据典,妙笔生花,把逼宫篡位述说成了周恭帝畏天命、顺天意、识大贤、法尧舜的竭诚之举。
其中,对赵匡胤的歌功颂德,可谓极尽阿谀之能事,让人肉麻。
于是,赵匡胤随即被人扶上宝座,正式即皇帝位。
按理说,陶谷在赵匡胤开创帝业的道路上建立了一件奇功,理应有功封赏,但赵匡胤却未因私情而重用陶谷。
因为通过这件事,他认清了陶谷善于溜须拍马、见风使舵、阿谀逢迎、谄媚取宠的小人本质。
二、不拘一格、不计前嫌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挥师征杀,统一了中国北方,吓得盘踞在东南方的南唐俯首称臣,岁岁纳贡。
这年,南唐派使者前来纳贡,所派的使者是江南三大名士之一的徐铉,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能言善辩闻名于北宋朝廷。
南唐来朝贡,宋廷照例要选派官员做押伴使,去接受贡品。
满朝文武都知道徐铉博古通今,都深怕被选为押伴使。
宰相也不知究竟选谁最好,一筹莫展。
宋太祖赵匡胤却胸有成竹地说:“让我亲自来选吧。
”他让宦官传旨,要殿前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呈报上来。
名单写好,太祖御笔一挥,点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并说“就让这个人去吧。
”满朝文武见了都大吃一惊。
那个殿中侍者不知道皇上为什么派他去做押伴使,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又不敢问,只好执行任务。
他一到船上,徐铉就滔滔不绝地和他谈论起来,说古道今,词锋如云,周围的人都对徐铉的能言善辩惊叹不已,夸他不愧为江南名士。
可侍者根本听不懂徐铉谈的是什么,当然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称是。
徐铉不了解他学问的深浅,心想不能在宋人面前丢脸,于是,越发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
一连几天,徐铉已经口干舌燥,疲惫不堪,能说的都说了,侍者始终未与他论辩,徐铉也觉没趣,就不再吭声了。
宋太祖选愚对智的做法,打破了用人常规。
按一般的做法:对付善辩的人,应该找一个更善辩的人。
但宋太祖却反其道而行之,偏偏找一个不认识字的人去应对。
如果让智者对智者较量,谁也不会服谁,难分胜负,而让愚者对智者,智者没有对手,也就没有胜负可言了。
宋太祖对待那些曾经拒绝接纳自己甚至辱骂过自己的人也同样是不计前嫌旧怨,只要他是个人才,就延揽过来,不拘一格地为其所用,充分展示了其旷达的胸襟。
他在没有发迹时,曾经去投靠王彦超、董尊诲。
但是王彦超却将其拒之门外,董尊诲甚至还当着众人的面辱骂他。
自古“士可杀不可辱”,这对赵匡胤来说是个极其掉面子的事。
但是,赵匡胤却不计前嫌,在夺取皇位后照旧录用和重用他们。
王彦超后来曾上表请罪,但赵匡胤却马上派人传旨慰抚,并令他立即入殿觐见。
曾经辱骂过赵匡胤的董尊诲在赵匡胤即位后,自认得罪非轻,所以伏地请死。
赵匡胤不仅没有怪罪,还诚恳地对他说:“现在我正在用人之际,难道还计较旧怨不成吗?你不必担心,我将继续录用你。
” 赵匡胤说到做到,不但仍然委任他为军事指挥官,而且还把他提拔到罗州当刺史。
同时,还设法把他的母亲从辽国统治下的幽州接到汴京,使其母子团聚。
三、知人善任、用其所长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善于在了解其才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能,用其所长,给人才提供一个最大限度发挥才能的环境和平台,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
宋太祖在用人上就善于做到这一点。
潘美本是后周的客省使,掌国信使见辞宴赐及四方进奉、四夷朝觐贡献之仪,是一个地道的文官。
宋国统一荆湖后,赵匡胤任命潘美为潭州防御使。
从此潘美以文改武,成为宋朝的将士。
潘美遂率兵攻取南汉统治的郴州,杀其刺史及招讨使等南汉官员。
南汉王刘怅慌忙任命内
常侍邵廷为招讨使,率大军抗御宋军。
面对南汉的抵抗,潘美不再采取新的攻势,而与南汉军冷战对抗。
他知刘怅信宠宦官、疑文臣武将而对之大行杀戮之弊,就暗地里派人去南汉,用匿名的方法打小报告,告发邵廷暗藏异心,试图谋反。
刘怅果然中计,遣使赐邵廷自尽,军事威胁顿释。
潘美以离间兵法,智杀南汉大将,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
开宝三年九月,赵匡胤命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统朗州、道州、潭州等处兵马,大举伐汉。
潘美不负皇上之命,统三州兵马,连下贺、昭、桂、连四州,直逼韶州,并率兵一鼓作气,挥师直捣广州,宋朝遂统一了南汉。
后来,赵匡胤统一南唐时,又命潘美为都监,配合主帅曹彬完成了以不杀而使南唐归顺的使命。
赵匡胤在位期间,潘美一直受到器重,可以说是宋朝在军事上的倚重大臣。
潘美本是一介文士,赵匡胤发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先是任命他为潭州防御使,而后又任他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担任征讨南汉的主将,后来又为征讨南唐的副帅。
可以说,正是赵匡胤的发现,使潘美这块埋在土中的金子发出了夺目的光彩,而这发现无疑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的。
此外,宋太祖对陈承昭的任用也同样如此。
陈承昭本是南唐的大将,官至南唐保义节度使,在南唐的地位非常显赫。
当时,赵匡胤统率后周的先锋部队攻克了泗州,又发兵东下,与南唐陈承昭统领的军队遭遇于淮河。
两军交战,赵匡胤用兵有方,指挥得力,将陈承昭生擒活捉。
因此,陈承昭身败名裂,投降后得了个右监门卫将军的小官职。
宋朝初建,赵匡胤打算兴修水利,开漕运以通四域。
然而赵匡胤手下有勇将三千、谋士八百,却不能用其治水,于是四处求贤,物色治水能人。
陈承昭打仗无方,但对治水却很有研究。
他受命后察看水势,见惠民河水太小,虽疏浚也未必能通航运,于是遍寻水源以补惠民河之水。
不久,引水后的惠民河河水大增,水贯连汴京,南历陈州、颍州,直入淮河,沟通了京城与江淮的漕运。
赵匡胤见他治水确实有一套方法,于是在国家的治水之事上,大用陈承昭。
在疏通了惠民河之后,又命他去疏浚五丈河。
他又用相同办法使五丈河水满,又将水向东北流入济州大运河,东北漕运由此而通。
赵匡胤欲平南唐,却忌江南水军之利。
正一筹莫展时,陈承昭便建议宋国建立一支能打水仗的水师。
于是在京城朱明门外凿挖水池,引惠民河之水灌入大池之中,操练水军。
宋国既有水军,水又能通汇江淮,使得南唐很容易被平定。
这都是缘于赵匡胤用人之功。
陈承昭用于南唐为庸才,用于北宋即为干才,这就是知人善任、用其所长的奥妙。
可见,在历史上,宋太祖确实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对人才的鉴别及使用,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是很值得我们从政者学习和借鉴的。
责任编辑:达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