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2016中考复习集训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九年级第4篇《鱼我所欲也》课件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九年级第4篇《鱼我所欲也》课件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优厚的俸禄
(10)妻妾之奉.
奉: 侍奉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停止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5.重点虚词
(1)而 蹴尔而. 与之 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然而
(2)于 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 介词,比 万钟于. 我何加焉 介词,对于
妻妾的侍奉而接受它;先前为了“礼义”,宁 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
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 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的人感激我而接受:是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 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
止吗?(如果不改变这种做法,仍然去追求优厚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的俸禄)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本性。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及孟子介绍参见第13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 需要的,但我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原文呈现
译文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也是我所厌恶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
(对人世间有些)祸患,我也并不躲避。假使 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4.重点实词
(1)鱼,我所欲.也
欲: 想要,想得到
(2)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死亦我所恶.
恶: 讨厌,冤仇
(4)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祸患,灾难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假如,假使

《鱼我所欲也》中考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中考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中考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是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作于北宋时期。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上以散文为主,并有着卓越的成就。

二、作品的主旨和立意
三、作品的写作手法
1.对比描写:通过对比夜晚垂钓和白天市井喧嚣的场景,突出作者内心对安宁、自由的向往。

四、作品的核心观点及思想内涵
1.追求安宁:作者通过夜晚垂钓的描述,表达了对安宁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认为远离喧嚣的市井,专心致志地垂钓可以使人心境平静。

五、作品的语言特点及运用
1.感官描写: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写,使读者可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1.国家兴亡的动荡时期:宋朝北方多次遭受辽、西夏等外族的侵扰,社会动荡不安。

2.文人的情感抒发: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许多文人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欧阳修的《鱼我所欲也》即是其中的一例。

七、现实意义
1.追求宁静:现代人工作繁忙、压力大,可以通过沉下心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2.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解放自己,不被外界束缚和偏见的影响。

3.批判现实:审视现实生活的喧嚣和浮躁,思考人生的真谛,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鱼我所欲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鱼我所欲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

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论证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并通过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⑴[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⑴[恶]讨厌,憎恨。

⑴[患]祸患,灾难。

⑴[辟]同“避”,躲避。

⑴[如使]假如,假使。

⑴[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⑴[是心]这种心。

⑴[丧]丧失。

⑴[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⑴[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⑴[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用作后缀。

⑴[蹴]踩踏。

⑴[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⑴[万钟]优厚的俸禄。

⑴[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⑴[辩]同“辨”,辨别。

⑴[何加]有什么益处。

⑴[奉]侍奉。

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⑴[得]同“德”,感恩、感激。

(21)[与]同“欤(yú)”,语气词。

(22)[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23)[乡]同“向”,先前、从前。

(24)[已]停止。

(25)[本心]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答案】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案】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答案】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有比、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⑴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正式)鱼我所欲也 (知文知意、内容理解中考复习最终版)

(正式)鱼我所欲也 (知文知意、内容理解中考复习最终版)

九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重点复习一、原文梳理,知文知意第1段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我”)文章开头,(1)至(6)句,从人们常见的欲望和生活经验谈起。

“(),();(),()。

(),()。

”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在鱼和熊掌不能同时得到时,一般人都会舍弃鱼而选择熊掌,因为熊掌更为珍贵。

在此基础上,孟子抛砖引玉,(7)至(12)句“(),();(),()。

(),()。

”旗帜鲜明地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这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这样,话题自然从讨论物质需求,过渡到精神修养。

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首先,中心论点的确立,基于一个精彩的()论证:孟子以“()”比喻“()”,以“()”比喻“()”;以()与()“不可得兼”,比喻()与()“不可得兼”。

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而喻言(鱼、熊掌)与正言(我所欲也)交错迭出,更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

其次,从(1)—(6)句到(7)—(12)句的过渡,孟子采用()论证的论证方法,由浅入深,由轻松到严肃,成功引出中心论点。

最后,(1)—(12)句为了强调的需要,孟子将“()”“()”“()”“()”四个词语单独成句,在人称上则反复强调“()”,孟子亲自上阵,现身说法,而通过连词“()”字,强调“我”做出选择时的斩钉截铁,好不犹豫。

第二层:“顶针”正面论证——歌颂舍生取义的伟大(“我”)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开始转入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

(13)—(18)句“(),(),();(),(),()。

”作者此时仍然使用第一人称“()”,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正反论述:所欲莫过于活着,所恶莫过于死,这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趋向,是自然属性。

但是,人类除了自然属性外,还有道德属性,于是就有了不苟活、不避死的抉择。

第三层:“假设”反面论证——揭露忘义偷生的可怕(“所有人”——“有的人”)“(),()?(),()?”以上(19)—(22)四句,孟子将第一人称“()”变换成了第三人称“()即()”,从个人角度扩展到众人的角度,通过反问的句式,引发所有人的思考与共鸣。

中考精英总复习中考语文(四川版)课件 第3篇 鱼我所欲

中考精英总复习中考语文(四川版)课件 第3篇 鱼我所欲

五、理解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能概括全篇大意的)是:_生__,__亦__我__所__欲__也__;__义__,_ 亦__我__所__欲__也__。__二__者__不__可__得__兼__,__舍__生__而__取__义__者也。 2.请你举出历史上两个舍生取义的名人的事例。_(1_)_文__天__祥__在__敌__人__的 _威__胁__利__诱__面__前__宁__死__不__屈__。__(2_)_闻__一__多__面__对__敌__人__的__枪__口__没__有__退__却__坚__持___ _演__讲__。__(3_)_刘__胡__兰__在__敌__人__的__威__胁__恐__吓__面__前__宁__死__也__不__出__卖战友。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__独__贤__者__有__是__心__也__,__人__皆__有__之__,_ _贤__者__能__勿__丧__耳__。_____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_所__欲__有__甚__于__生__者__,__所__恶__有__甚__于_ __死__者__。___
2.词类活用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名词作动词,同“德”,恩惠,这里是
感激的意思。 )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
3.古今异义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这,指示代词。今义:判断动词。 ) (3)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 器具。 ) (5)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 或数目合在一起。 )
(8)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 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

山西省中考语文题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3篇《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山西省中考语文题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3篇《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有__)__什__么__益__处___ (2)景公致.廪丘 _给__、__赠__给__ (3)孔子辞.不受 __推__辞__,__拒__绝__ (4)今说.景公 __游__说__,__劝__说__
2.下列句子中“而” 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 A.日出而林霏开 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黑质而白章 D.君将哀而生之乎 【解析】例句中“而”表示转折,A表承接,B表转折,C表并列,D 表递进。
6.虚词意义及用法
所欲有甚于生者 ①于万钟于我何加焉
__介__词__,__比__ __介__词__,__对___
蹴尔而与之 __连__词__,__表__修__饰_____ ②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连__词__,__表__转__折_____
呼尔而与之 ____代__词__,__他____ ③之为宫室之美 ______结__构__助__词__,__的______
2.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辟__”__通__“__避__”__,__躲__避____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辩__”__通__“__辨__”__,__辨__别_____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得__”__通__“__德__”__,__感__激____
五、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而取义(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义”)。 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论证 对生与死的抉择,这是比喻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论 证“义”重于“生”的观点,这是举例论证;用“乡”与“今”对待“ 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论证,这是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 舍生”。 3.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 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用比喻的方法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论述的问题通俗易懂,为下文论 述“舍生取义”作铺垫。

《鱼我所欲也》复习中考课件

《鱼我所欲也》复习中考课件
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 桩不可以干呢?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 加焉!
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 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 我有什么好处呢?
最新版整理ppt
鱼我所欲也12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 与之,乞人不屑也。
(轻蔑地)吆喝着给他(吃), 过路的饥 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患〗 祸患, 灾难。
〖辟〗
通“避”, 躲避 最新版整理ppt
5
〖如使〗 假如, 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由是〗 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 因此, 由此可见。
〖非独〗 不仅仅。
〖勿丧〗 不丢掉。最新版整理ppt
6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 尔, 助词。 〖呼尔而与之〗 给、给予。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
东西, 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
接受了。
最新版整理ppt
18
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并说明“义”的 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
以生活常理 鱼
A 为喻,引出
中心论点。

熊掌 义
生、欲
从正反 正
B 两面分
死、恶
析论证



甚于生
甚于死 莫甚于生 莫甚于死
C 非独—皆有—勿丧(层进)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不为苟得 不避祸患
类比 比喻
义重 于生
(重义)
何不为 何不用
生重 于义
(重生)
第二部分 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 不能“见利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鱼我所欲也》课件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鱼我所欲也》课件

④(动词)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
翁亭记》) 得
⑤(动词)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释义 取得 领会
能,能够
成语拓展 得陇望蜀
——
得过且过
⑥(动词)得志,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实现
志得意满
词语 生
一词多义 例句 ①(名词)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动词)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动词)绝 多生怪柏(《三峡》)
情境练习
1.学完本文,语文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以下诗句,请你选择最符合“舍生 取义”内涵的一组(2分)( ) 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②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书本上得来的 知识终归是浅显的,要想知道事物或事理的本质必须亲身实践,其强调 实践的重要性,这与“舍生取义”的内涵不符。故选A项。
_投__身__革__命__,__走__上__了__革__命__道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李大钊, 探寻民族出路,面对三绞之刑毫无惧色,最终英勇就义。②在今天,“舍 生”侧重指舍弃个人利益,“取义”侧重指坚守一切道义。只有让道义 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根植人心,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能振兴。
2.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 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④(动词)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释义 生命 获得生命 生长
生存
⑤(名词)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对读书人的称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鱼我所欲也》中考训练题 一、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2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 请用“/”把 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4、请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填写下表:

篇 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过零 3

丁洋》 参考答案:1、(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 2、(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 3、(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4、

篇 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

的追求 4

《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

而取义 《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5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6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 裘:皮衣, 7

御寒的衣物 2、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3、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4、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三、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1—6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8

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 9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2即:假如 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 10

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11

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六、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12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 ) 13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 14

待的?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参考答案:1、B D 2、(1);(如 15

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 16

“智为” 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七、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17

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 故患.有所不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