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市第一外国语中学初中教学论文《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浅谈研究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是科学的探究实践活动,因此课题的选择必须注重选择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选题时,要注意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只有符合学生心理活动和探究性学习规律的课题,才能使地理研究性学习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不“走过场”,持久地发展下去,具体来说,在日常教学指导中,以下三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一、创设情境,课堂延伸,自然导入一般来说,如果教师依据教材,确定与教材相符的、与教学进度同步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做,学生就会感到教师是在布置一道很难的作业题,不情愿甚至抵触。
然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情景和途径,使学生设身处“境”,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就会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在“我要学”“我爱做”的学习氛围中走进地理研究性学习。
例如:“地球是否变暖”既是社会的热点,也是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部分答案,但是远远不够。
于是,教师在讲完全球变暖极其原因、后果后,冷静地告诉学生,有的学者认为:地球不会无限变暖,“原因是什么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更多的同学则是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猜想,最后,教师以“请同学们下去查资料,下节课专门对大气的保温效应会不会增强这个问题搞一场辩论赛”结束这节课后,将学生分成甲乙两个辩论组:甲方—大气保温效应会增强,乙方—大气保温效应不会增强;接着是紧张而忙碌地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涉及内容有学到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政策、公民意识等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知识。
为讨论更有深度,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思路打得更开一些,如请教校外专家,或同一辩论组先模拟辩论,通过反驳对方的观点,找到自己的漏洞,充实辩论内容,从而得到最佳辩论方案。
慢慢地学生在思考中找到了乐趣,也找到了让自己受益的思维方法,这时教师再指导学生把探讨过的内容整理成小论文就更为完善了。
二、提供课题,结合兴趣,自主进入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感情的体现,能促使动机的产生。
论文浅谈信息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网络信息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入,网络信息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辅助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本文中,对网络信息化教学的含义、运用网络信息化教学的好处、如何运用网络信息化教学作阐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真实的客观环境和运用网络信息化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式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网络信息化;情境;效率;创造《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而,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知识。
尤其是在当前,随着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有效地运用网络资源,将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提高教师语文教学水平、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什么是网络信息化教学网络信息化教学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育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
信息化教学,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
教学信息化,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环节及其状态,目标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所有的教学环节达到信息化。
因此,教师关注的是信息化教学,以便更好地上课。
社会及官员关心的是教学信息化,是否完成了现代化的建设。
论文 浅谈信息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淺談網絡信息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摘要隨著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與深入,網絡信息化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教學中,運用信息化輔助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在本文中,對網絡信息化教學的含義、運用網絡信息化教學的好處、如何運用網絡信息化教學作闡述。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千方百計利用真實的客觀環境和運用網絡信息化教學創設情境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水平,以適應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新形式的需要。
關鍵詞:語文;教學;網絡信息化;情境;效率;創造《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因而,在進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知識。
尤其是在當前,隨著教育理論和現代科技的發展,充分有效GAGGAGAGGAFFFFAFAF地運用網絡資源,將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提高教師語文教學水平、進行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一、什么是網絡信息化教學網絡信息化教學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育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形成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新教育模式。
信息化教學,研究主體對象是教學,中心詞是教學,信息化是定語,指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學。
教學信息化,研究主體對象是教學環節及其狀態,目標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所有的教學環節達到信息化。
因此,教師關注的是信息化教學,以便更好地上課。
吉林省长市第108学校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让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大放光彩

让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大放光彩“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创新学生评价改革的新机制,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面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又应如何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问题(1):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不少于68学时。
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或两年,而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教学课时严重不足,使得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
问题(2):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实用”。
多年来,我们的课堂就像是软件公司举办的一连串电脑培训班,教师在课堂上就会越来越频繁地要面对学生在软件使用技巧上比我们更高明的这种的尴尬局面。
问题(3):关于“零起点”的问题。
现在教育系统把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重复出现。
说明我们的教学内容已经严重重复!问题(4):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是一门非中考科目,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即使是近三年它作为中考考试加试科目,一些学校迫于压力在初三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试制度,信息技术学科的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
尽管有些省份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子:山东省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全省会考内容,但是会考的组织管理要比高考松散得多,纪律也要比高考差,成绩中就有水分,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在2007年把信息技术纳入高考,面对这一新形势,我们是有喜有忧。
喜的是信息技术总算参加高考了,尽管这不是解决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的最佳途径,但至少可以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多条件。
忧的是在历史上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这是第一次,从考试内容到考试形式,一切都需要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117神州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刘艳芝吉林省白山市体育运动学校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新课程理念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实施,必将引发教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学科课程方面的深刻变革,因为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质的学习文化环境,能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它能有效地拓展语文教学视野,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新的整合,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并发展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科高效课堂的打造。
一、现代信息技术之于语文教学的益处(一)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靠语言直观来进行教学。
比如“听力”教学是主要是靠平时的听写来练;“说”只停留在与身边人的交际交流上;“读”的范围除了课本之外,课外书籍的涉猎常常不足,语文阅读的多样性较差,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偏低;“写”则只是停留在写日记或者写作文。
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改变了这样的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老师运用选择地道的语文听力训练软件播放听力材料。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扩展其交际圈,将说的空间范围无限扩大,将阅读的范围扩展至无限,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能力。
写作能力从表面上看来是自我的内修性能力,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没有关系。
但实际上,正是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试听材料和多角度思考讨论问题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从改善学生听、说、读、写方面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打开学习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负担。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如果教师不注重教学的艺术性,把书本知识硬塞给学生,这种教学便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
”[1]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知识的动机,才能更好的实现有效学习。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

探究 式教 学重在 探 索研究 ,它强调 学生在 教 师 统 的探究 式教 学主要 依靠 教师 的启 发 ,辅 以简单 的 教学 道具 ,引 导学 生通 过 自身的 生活常 识 、生活 经
有 初 步 的创 新 意识 和科 学态度 ,提高学 生 在实 际生 指导 下积 极 主动地 、批 判性地 、创 造性 地学 习 。传 运用多媒体 的生动性 ,创设恰 当的问题情境
地创设 较 多 的实际 问题情 境 ,限制 了学生 应用 知识 在 较短 的时 间 内 ,从 多角度 、多层 次 、多方 位地 利
解决 实 际问题 的能 力 。运用 多媒 体技 术可 创设 丰 富 用 反馈 信息 及时 点拨评 价 、强化 巩 固 ,从 而达 到事 虚拟 的应 用 ,如教 学 “ 打折 销售 ” 内容 时 ,我 运用 半功倍 的教学效果 。 总而 言 之 ,多媒 体 技 术 与 数 学 教 学 的 不 断 整 多媒 体创 设 “ 虚拟 商 场”模 拟 购物 ,画 面上呈 现消
、
在我 国 的新 课标 当中提 出 ,数 学教 学 活动 ,应 历等 来理 解抽 象 的数学 问题 。而运 用多 媒体技 术 的 激 发学 生兴 趣 ,调 动学生 积极 性 ,引发 学生 数学 思 探究 式教 学 ,教师 可全方 位 、立体 式地 运用视 觉 、 考 ,鼓 励学 生 的创造 性 思维 。 因此教师 需要 恰 当地 声学 等效 果 ,动态 地展 现数学 问题 ,循序 渐进 地启 运 用 形 象 的 多媒 体 技 术 创 设 问题 情 境 ,激 发 学 生 发学 生 。此 时 ,学生 在教 师 的引导 下 自己动手 、动 的探究 兴趣 ,让 学生 迅速 融人 生动 的课 堂教 学活 动 脑 ,用观察 、模 仿 、实验 、猜 想等手 段 收集材料 、
第十届吉林省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大赛评选揭晓

第十届吉林省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大赛评选揭晓
作者:孙占雪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0年第17期
本报讯近日,吉林省电化教育馆公布了第十届吉林省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大赛暨第十一届“中国移动‘和教育’杯”全国教育技术论文活動省级评选结果。
本次活动收到各地的论文1900余篇,共评选出优秀作品700余篇。
其中,张向南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等159篇论文获得一等奖;范丽波的《师生信息素养提升研究》等158篇论文获得二等奖;姜姗的《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研究》等192篇论文获得三等奖;李威的《浅析网络安全问题及解决策略》等193篇论文获得优秀奖。
活动还评选出了优秀组织单位和先进组织者,长春市教育技术装备与信息中心等27个单位被评选为“优秀组织单位”,刘君等29人被评为“先进组织者”。
据悉,全国教育技术论文活动由中央电化教育馆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共同主办,《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承办。
活动面向全国各学科教师及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者,截至2019年已举办十届。
吉林省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大赛是依托全国教育技术论文活动开展的面向吉林省各学科教师及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者的省级活动,获得本届论文大赛省级一等奖的论文将被推荐参加全国评选。
(孙占雪)。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将信息技术导入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摆正信息技术的定位,即辅助性教学,这也就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仅仅是课本教材及教师讲课的辅助工具。
很多语文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陷入喧宾夺主的误区,整堂课使用课件做讲解,连朗诵都用课件来代替,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不带语文课本上课的现象。
正如学者李晖所说:“原本应该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屏幕的‘人机对话’。
”这是万万不可取的使用方法。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就坚持辅助性原那么,即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语文教学。
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敬畏生命》作为一篇感慨生命之伟大与力量的散文,不需要过多使用课件,仅在开堂时为学生展示作者背景与写作风格即可,其他时间教师要以书本为主,让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中流淌的那种真挚的情感,从字里行间挖掘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引导学生“敬畏生命”。
同样是以自然万物为描写对象的文章,《在紫藤萝瀑布》这篇托物言志的课文中,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浓密绽放的紫藤萝,并将作者的精妙语言和词汇呈现在课件中,通过着重强调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在描写紫藤萝时用词的精当,引导学生写好景物,加深对语言运用的体悟。
在语文教学中,在教材知识之外,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补充作者生平、文章创作背景、同类作品赏析等诸多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这些都是由教师通过口头表达的,学生往往听过即忘,很难有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时候,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强大的展示力、能够在短时间内为学生补充大量的素材知识的优势便显示出来。
但是笔者想要强调一点,即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学习素材的时候,不能因为贪多而一骨脑地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上,而是要坚持启发性原那么,精挑细选能够调动学生思考欲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内容来展示,让学生全面了解文章的同时又培养起发散思维。
如《背影》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作者朱自清的介绍,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篇文章,但是不能不加区分地采纳朱自清的事迹,像朱自清在最困难的时候回绝美援面粉的高风亮节,朱自清在开拓新诗的道路笔耕不辍、付出辛勤劳动的事迹,虽然这些故事都是作者朱自清高尚人格的彰显,但是与渲染父爱、感悟父子浓浓亲情的文章主旨并不搭调,反而会误导学生的`阅读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12月25日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以《标准》为依据,教育部师范司于2005年4月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讨划"2005年10月,全国各个试点省份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拉开了序幕……这一系列举措无不反映出"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正在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目标之一。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肩负着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解决教育信息化中的教与学等相关问题。
自2002年以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开始招收以中小学在职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并本着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硕士培养观,在对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上进行探索,尤其是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和采用面授与网络并举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不懈的实践与研究。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用高技术支持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案例式学习有利于职后教师的学习,有利于发展教育硕土的隐性知识,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但教育硕士的案例学习需要强有力的高技术支持和基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
1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1)硬件环境教育硕士的大部分专业课在现代教育技术校级重点实验室进行。
该实验室由1个大型多功能教室(教师剧场)、6个小多功能教室(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实验室)和1个控制室组成。
所有的教室均被建在了一个局域网环境中,并能通过校园网与Internet 相连。
它可以支持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学习、模拟教学、教师讲评、教学辅导与干预等多种功能。
(2 )软件环境我系教育硕士主要导师王陆教授和杨卉副教授率领研究团队主持开发了《教师案例学习网络支持系统》,其中已收录了110多个教学案例,能够支持《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处理技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
2.基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和课程中的所有内容均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
我们根据教育硕士的参考性培养方案I刀,对其课程是否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了详细的教学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清晰的界定。
而教育硕士在入学时教育技术能力都相对较低,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通过我们的教育硕士培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 )学习内容分析目前,我系开设的教育硕士专业课程有:现代教育技术学、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育研究工具、数据库技术与中学校园网资惊建设与管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数字文化艺术创作与欣赏、教育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教育应用、教学资源开发理论与方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理论与实践等。
可以看出,这些课程大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这也是由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教育技术学中的很多内容都适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研读案例、分析案例、对案例进行改造或重新设计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3)学习者分析·大多数教育硕士每周只有星期五、六和日来上课,他们的学习时问非常少,工作强度一-般也都很大。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招生不限专业,导致学生原所在的学科比较分散,教育技术基础也不一致,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兼顾到学生的初始能力水平和学科特点。
大多数教育硕士求学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4 )学习日标的阐明教育硕土培养的总目标是提高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明确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手段和标准。
(5 )教学策略的制定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
因此,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
选择好案例后,还要从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等因素出发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根据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要求和学习群体的大小,可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
·自主阅读案例拙立进行案例分析一一交流、讨论一一一总结归纳; ·自主阅读案例——独立进行案例分析交流、讨论小组重新阅读案例——交流、讨论——总结归纳; ·小组阅读案例一一一小组进行案例分析一-一交流、讨论一一一总结归纳; ·小组阅读案例小组进行案例分析——根据案例进行重新创造和设计(例如以案例中包含的理论为依据进行新的教学设计等)——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全班阅读案例——交流、讨论总结归纳。
·全班阅读案例——一小组进行案例分析——交流、讨论总结归纳;(6 )学习媒体的选择与利用案例通常有两种形式:文本格式和视频格式。
如果是视频案例,那就要根据案例所存放的载体的属性,选择相应的媒体,例如计算机、VCD机、电视机等。
如果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重新创造和设计,我们会提供给每个小组一个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实验室,让小组进行相对强立的讨论和实践。
(7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案例学习通常用时较长,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案例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案例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习小组的成绩,更要看到个人对小组的贡献。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习目标,制定恰当的评价量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评价。
教师除要进行自我评价外,还要特别注意保存、整理学生的作品,供以后的学生学习参考。
经过几年的积累,案例资源、就会从三五个变为兰五十个、甚至上百个。
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再生性,才能摆脱资源贫乏的窘境,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3.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以02级教育硕士"抛锚式教学设计单元"为例"抛锚式教学设计单元"是《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的一个单元,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抛锚式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和体系,并能够以此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
授课教师选择了美国Bransford领导的研究小组制作的"抛锚式教学设计:贾斯珀系列" 中的"邦尼牧场的援救"教学案例,该案例利用一系列的数学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通过情境教学和问题的解决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在进行基本理论的介绍后,开展了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如下:(1)阅读案例,个人分析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案例中的"锚".故事以贾斯珀的朋友拉瑞教另一个朋友艾米丽学飞超轻型飞机开始,贾斯珀和他的朋友在作去邦尼牧场钓鱼露营的旅行计划。
在旅行中贾斯珀发现一只严重受伤的鹰,鹰需要紧急抢救才能存活。
全部的问题是艾米丽必须想出办法尽量帮助贾斯珀把这只受伤的鹰送到兽医那里去抢救。
播放完录像后,教师又和学生一起阅读了"邦尼牧场的援救"教学过程的录音笔录。
(2 )小组讨论,完成教学设计与模拟实施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组织小组学习,按照异质分组原则将其分成6个小组。
学生们在小组中要讨论案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设计出一个抛锚式教学的片段,模拟完成教学过程。
在模拟教学的同时,运用小组教室中的自动录像功能进行自动拍摄。
( 3 )小组陈述,全班交流各小组派陈述人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汇报的内容主要包括"锚"的设计、课堂实录和对抛锚式教学的理解与反思。
每组汇报完后,其他组的成员可以与其进行交流,并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量规进行组间互评和组内评价。
全班交流是课堂教学高潮,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的过程,教师和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4 )总结归纳,消化提升步骤3和4通常合在一起进行,每组汇报完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提问与交流,之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消化提升,加深对抛锚式教学的理解。
教师总结可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类似这样的课程案例还有许多,例如在《教育信息处理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教育硕士不仅掌握几种教育信息处理的具体方法,更能把这些方法用于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自身的反思和科研能力,授课教师也特别针对课程中的每一项内容精心挑选了案例,并采取了"理论学习——解决特定的问题(给定案例中的问题)——交流、反思、提升——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的课程设计思路。
二、采用面授与网络学习并举的教学模式,缓解工学矛盾为了有效地帮助教育硕士在学习期间减缓工学矛盾,提高学习质量,我们的很多课程都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面授和网络学习并举的教学模式,我们用到的平台有:首都师范大学虚拟学习社区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见图1和图2 ) 。
面授和网络学习并举不仅延展了教育硕士的学习时空,而且发展了教育硕士基于网络的学习技能,有利于培养其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技巧与能力,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网络上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教育技术学》、《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队》、《教育信息处理技术队》、《网络教育应用》等等。
其中2003年SARS期间为教育硕士开设的《教育信息处理技术网络课程》荣获第八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网上课程一等奖。
三、采用校内加校外联合培养的模式,着眼于培养研究型教师我们不仅关注教育硕士的课堂教学,还特别重培养教育硕士的研究态度与研究能力。
教师即研究者,是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
针对全脱产教育硕士,我们规定其在校的第2个学期,除了参加课程学习外,还要参加导师组的部分科研活动,鼓励们走出大学课堂,深入中小学一线,与导师组的教师们一起开展基于课堂的教学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在导师的帮助下,逐渐形成其开题与论文的研究题目,从而大大提高了论文开题通过率和论文的研究质量。
教育硕士们都反映,与导师们一起参加科研的过程,对提高他们自身的科研能力有显著帮助。
图3是我系教育硕士在读期间和毕业后取得的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我们一直本着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硕士培养观,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和采取面授与网络并举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显成效。
希望本文能对即将全面开展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中小学教师的各类继续教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