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德行教育

合集下载

弟子规阅读心得感悟5篇

弟子规阅读心得感悟5篇

弟子规阅读心得感悟5篇弟子规阅读心得感悟1《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

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

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学习背诵了国学文章《弟子规》,文章中虽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自己也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

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长辈,关心爱护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学习。

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听他们的话,为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今后,我会更多的学习《弟子规》中的知识,更好的理解。

我觉得学习国学,就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能让我们更文明,更有礼貌,更懂事,更有利于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成长。

细讲弟子规每一集心得体会5篇

细讲弟子规每一集心得体会5篇

细讲弟子规每一集心得体会5篇《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接受《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下面是我带来的有关细讲弟子规每一集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宠爱细讲弟子规每一集心得体会1《细讲弟子规》是蔡礼旭老师“美妙人生讲座”的讲演稿。

刚刚拿到这本书,只有一个感想,这么厚的书我什么时候能够读完呢?而且给家长推举这本书的时候,我只是看了一下名目,第一次推举自己没有读过的书实在是很心虚,但是名目上以孝为主的内容就有了很强的劝告力,对家长说,确定要培育出一个孝顺的孩子,不然把孩子各方面培育的再优秀都白费。

我读了第一页就有一种很迫切地要读完的感觉,这种感觉中有一些“恰逢知己”的喜悦,更有“先见之明”的自负,因为我们学校有很多同学早已背熟了那本小小薄薄的《弟子规》。

可是,随着蔡老师的谆谆深入,我的心一点点变得沉重,我突然懂得我活过的这二十多年尚不知何为做人,我真的枉为人子,更枉为人师!哪些为圣贤而下跪的八十老翁,也的确是真情所致。

以为自己是个和善的人,是个有道德的人。

而且把孝顺看的很重,小学二年级开始只要放假在家就为父母做饭,看着父母吃下我做的饭菜是我最大的美妙,不顶撞父母,不惹他们生气,我觉得就是孝顺了。

而且孝顺也是我当年择偶的重要标准。

工作后,给学生读关于母亲的文章时,失声痛哭,家长以为我家里出了什么事情。

曾经在苏州参见新教育试验培训时,看过感念父母恩情的视频说体会的时候,哭的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回来后,以感恩为主题的家长会上,让众多的家长感动的和孩子一起抽泣。

全区语文教师下水文竞赛的时候,我以母亲为题,边写边掉泪……尽管如此,百善孝为先,对比蔡老师讲解的《弟子规》,连根本的“孝”字我却没有做好,只是每一次都触动我的.心灵让我自责的哭泣,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

但我没有从根本上读懂“孝”字,没有这个根基,我不懂得礼敬,不懂得谦卑,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爱人,甚至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做的很好!还振振有词的教育孩子要准时尽孝。

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及概述

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及概述

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及概述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及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约作于康熙年间;后经贾存仁(一说贾有仁)修订改编,命名为《弟子规》。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及概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及概述一、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有很多人他都误以为在现在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

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它的可贵。

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

很多人也很感叹,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弟子规》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

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所以在古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小孩教好。

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

在这个时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

你教他读书,他就会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会友爱。

你讲故事给他听,他能牢牢的记住。

所以如果错过小孩这一段学习的这个时段,就非常的可惜。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

因此,读一下《弟子规》,思考一下自己的习惯,我想此书会对我们都很大帮助的,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很多条件的,我认为此书的内容是成功的基础,一个根基不牢的人是很难走的更高更远的,换言之即使我们不想着干什么大事业,那么这本书也是帮人修养正气的一本益书!二、《弟子规》概述:《弟子规》原先叫《训蒙文》。

一位名叫贾有仁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且将它改名为《弟子规》。

《训蒙文》,也即《弟子规》前身的作者则是一位平凡普通的教书先生。

《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弟子规》读后感15篇《弟子规》读后感1《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作为总纲,资料也是围绕这几部分来写。

意思是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兄弟和睦、与人交流言行慎重和与人交往诚信为先,要对任何人都热情友好,要亲近仁者。

《弟子规》还提倡要懂得所有道德与礼仪后才能够学知识。

“百善孝为先。

”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当然要摆在第一位。

所以,《弟子规》开篇就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短短的24个字,四次出现“父母”这两个字,可见“父母”在古人心中的位置。

这些规矩,看似简单,很容易做到,可是我们有几个人真正做到了呢?《弟子规》教育我们要注重与人交流的态度,要广交朋友,也要多学知识。

有一句俗话叫:礼交天下友。

《弟子规》里讲了很多关于礼仪的.知识,告诉大家做事应当谨慎细致。

出门在外时,要与他人和睦相处,不可随意出卖、诽谤别人。

可见古人是多么讲究礼仪。

现代社会,在家里也好,也社会上也好,和人交流是十分十分重要的。

善于和不一样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与人交往的同时,还要注意自我的行为要诚信,这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自我的尊重。

平时要多亲近比自我优秀的人,并学习知识,可谓知书达礼。

《弟子规》这部经典告诉我们许多文化礼仪,所以才会流传至今。

就如钱文忠教授所说:“学习弟子规,将文化落地为礼貌。

”我们必须要好好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让国学经典国伴随我们成长,将优良的文化传统代代传承。

《弟子规》读后感2晚上,伴着习习凉风,我翻开了《弟子规》,映入眼帘的是“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样一句话。

细看底下的注释,我看到了这句话的意思: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猛然间我想了“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句古话。

躺在床上,思绪随着凉风飞呀飞,飞到了西晋这个时期,我看到了年轻时的阮咸。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精品范文】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精品范文】

《弟子规》德育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弟子规》德育初级师资培训班课程之一第一回族谱堂号传家风谨言慎行走人生第一部分:《弟子规》是中华文化历朝历代家规家训的集大成,它的许多内容出自历代的大经典。

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弟子规》的学习。

中华民族的先祖五千年的文明,四大古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屹立至今。

那么是什么原因,我们五千年的智慧能够承传至今呢?在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过程当中了解到,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先祖能够念念为后代子孙着想,有这样的存心,特别重视家庭教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先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中家谱、家训、家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在我们小时候,常常看到自己祠堂的祖厅,上面有堂号,家族当中有家谱,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教具。

末学小时候常常看到倪氏祖厅上面写着三个字叫“锄经堂”。

末学小时候住的地方是我们倪氏家族的祖厅,各个地方倪氏的宗亲都是从末学故乡搬过去的,所以很多族亲都回来看祖堂,来省亲。

大家想想看“锄经堂”是什么意思啊?“经”是经典,这“锄头”跟“经典”怎么在一块儿呢?难道“锄头”在“经典”上来开垦吗?从小是百思不得其解。

问父亲,父亲是个农民,对传统文化了解也不深,不了解。

后来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才了解“锄经堂”的意思。

这是倪氏堂号。

每一个姓氏都有堂号,就是祖先为了要把做人的道理,承传给后代子孙,用各种方法来承传。

家庭教育当中诸如此类的教具就很重要。

一个同姓的人住在一起,各种隆重的仪式都在大厅举行。

这个大厅有堂号,倪氏的堂号叫“锄经堂”。

这是有来历的。

我们倪姓的祖先,在西汉的时候出了一位很有名的圣贤人叫倪宽。

他是汉武帝时候的一位名臣。

这位倪宽先生,从小饱读诗书,跟着孔安国先生学《尚书》。

大家知道《十三经》当中,《尚书》又称为《书经》,六经之一。

倪宽先生年轻的时候还带了一些学生,但是家境不好,他的太太也很贤惠,就照顾先生跟这些学生,一边耕作,一边学习。

倪先生常常带着他的学生,还要下地去种田。

弟子规心得体会15篇

弟子规心得体会15篇

弟子规心得体会15篇弟子规心得体会1我小时候没读过《弟子规》,虽然也懂些孝道之类,却面窄识浅,更无法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

自从学校组织孩子们学习《弟子规》,我也有机会跟着儿子从头到尾通学了一遍,我才发现,《弟子规》确实是先辈们留给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

虽然它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却凝聚着儒家千年流传下来的处世哲学与诸多的生存智慧。

《弟子规》给了我很多触动,《弟子规》让我和儿子一起重新成长,《弟子规》让我做了一回“有修养的人”。

其实,学校刚开始让孩子们背《弟子规》的时候,我以为只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后来,在孩子读译文的时候我却被其中的道理和感悟深深的吸引了,这其中的寓意和指导方向不正是我天天思考的如何培养孩子正确成长的育儿经吗!。

尤其是里面三字押韵的节奏,更加让人明了易懂又清晰好记。

那一个个催人警醒的小故事,那一句句谙世谨身的警句忠言,让我流连忘返,感受颇多。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刚刚学完这一段,孩子就明显的改变了挑食的'坏毛病,以前吃饭挑三拣四的身体瘦弱多病,慢慢的,不仅长胖了,还长壮了,亲戚们还问是不是吃了什么偏方呢,看来《弟子规》就是偏方;“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这一段对我儿子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他以前就爱摇腿扭腰,没有一会儿闲着的时候,后来,他一闲摇的时候我就念这一句,再后来,他自己一摇晃自己就会想到这句,渐渐的,他就板住自己了,现在,他同学的家长还夸他长大了,老实了,我认为是《弟子规》让孩子成长成熟了。

在学习和力行《弟子规》的过程中,不只是孩子有收获,我也是受益非浅。

《弟子规》对人的一些行为规范很细节化,几乎是一言一行、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被浓缩于其中。

通过和儿子一起学习《弟子规》,我也发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我努力将《弟子规》的内容付诸于行动。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竟明显的比以前“有修养”了,从而也增强了自信,而这种做“好人”的自豪感又反过来促使自己去更进一步的美化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了进步和提高的效果。

弟子规心得感悟(通用10篇)

弟子规心得感悟(通用10篇)

弟子规心得感悟(通用10篇)弟子规心得感悟篇1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他的名字叫《弟子规》。

这本书讲的是做人的基础,要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

要认真学习,诚实做人。

要热爱劳动,整洁卫生。

孝顺篇:是讲要孝顺父母和长辈,还要爱护帮助比你小的人。

尊长篇:就是讲的要尊敬长辈,比如说,在坐下或走的时候要让长辈先,自己后。

大人叫你的时候是应该及时回答的,不能慢慢吞吞,或不回答。

慎行篇:穿衣服的时候,要穿的整齐,在小时候是不能喝酒的,早上起来的时候,应该叠好被子,才能下床。

下床之后,还要刷牙和洗脸等。

交往篇:做人是不能胡说八道的,而要诚实,也不能撒谎说谎话,做事的时候不要急。

学习篇:在学习的时候,是要一心一意的,而不能三心二意。

在看书的时候要安静,而不能吵闹。

在写字的时候要写得漂亮,而不能写的很丑陋。

借来的书,看完的时候,如果还想看的话必须先还回去,再借来看。

这本书是教我们怎么做人的。

希望同学们都认真的读,认真的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弟子规心得感悟篇2李毓秀的《弟子规》是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读《弟子规》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

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弟子规》完整篇带译文

《弟子规》完整篇带译文
【解释】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
49、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解释】对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50、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解释】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51、彼说长 此说短不关己 莫闲管
【解释】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自私自利,切记不要去评说;
67、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解释】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68、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解释】赞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69、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45、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解释】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
46、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解释】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47、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解释】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气,千万都要戒之;
48、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72、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解释】欲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应该短期抱怨、长期报恩;
73、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解释】对待婢女和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
74、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解释】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