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2019年精选文档
略谈《弟子规》对当代小学德育的积极作用

略谈《弟子规》对当代小学德育的积极作用【摘要】《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经典之一,在当代小学德育中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深远,其中《弟子规》的价值观教育和规范意识培养对学生品德养成和行为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学习弟子规,学生能够了解传统美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培养自律意识。
弟子规对学生品德养成的促进和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都为当代小学德育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弟子规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弟子规在当代小学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规范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弟子规、当代小学、德育、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规范意识、品德养成、行为规范、积极作用、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弟子规》的传承意义《弟子规》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自古以来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传承意义不仅体现在保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更在于对后代子孙的教育和引导具有深远意义。
《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传承《弟子规》,可以促使当代小学生明辨是非、知礼仪、守规律,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
《弟子规》所倡导的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友爱他人等价值观念,为儿童成长提供了指导和榜样。
《弟子规》中的行为规范和修身养性的要求,也能帮助学生养成端正的行为习惯和规范的行为标准,成为一名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公民。
传承《弟子规》对于当代小学德育的意义重大,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品德养成,提升行为规范。
弘扬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可以使当代小学生在童年时期就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中备受关注,因为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道德培养的关键阶段。
小学德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心理、良好品格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才。
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影响文档

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弟子规》继承和弘扬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美德,把“孝敬父亲母亲、敬爱师长文明礼貌、尊敬别人、诚实守信”等平时行为规范详细化、生活化,包含了大批思想涵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其独具特点的伦理道德、童蒙养成的教育思想,关于我们今日的家庭教育仍旧拥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3]。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存在,经过家庭教育能够有效地流传民族传统文化,塑造家庭成员的人品,使其在必定程度上遵照社会心愿,成为社会的同质因子。
但现有家庭教育的实然情况限制其应有职能的有效发挥,甚至出现负效和职能错位现象。
1、家庭教育观点在家庭教育观点上,一方面沿袭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耀祖光宗”、“望子成龙”等价值观点,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鄙视;一方面又受现代社会主文化、各样亚文化甚至存心无心受某些反文化影响,价值观点趋势多元化,注意到家庭成员的多方面发展,但又忽略家庭成员人品主导方面,道德质量的培育,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以致家庭成员人品畸形发展。
2、家庭教育职能在家庭教育职能方面,忽略大众传媒在家庭中的有效利用,使其传达了大批不用要甚至有害的信息;社会还缺少一套强有力的道德规范系统,使家庭教育中道德观点的培育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坚固基础的德育职能的发挥;现存人材选拔制度引起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偏颇,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生错位,弱化了家庭教育应有的职能,增添了家庭成员利用悲观的亚文化甚至反文化中的价值观塑造自我、设计自我的可能性,其成为社会不稳固的异质因子。
3、青年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实质上就是自私。
自私像一颗毒瘤,它不单能够摧毁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并且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灾害。
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儿女,从小深受父亲母亲喜爱甚至宠爱,因此养成了“惟我独尊”的意识,习惯于对父亲母亲呼来唤去,为父亲母亲做些事情多懒心无肠,对父亲母亲的诉苦多不理解,对来自父亲母亲的责备则反唇以待。
浅谈《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及现代价值

浅谈《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及现代价值“礼”在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政治需要,也是道德规范。
《弟子规》将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的精髓都呈现出来,对家庭、个人、处世和学习的礼仪都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对当下的礼仪教育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标签:《弟子规》;礼仪教育;现代中国是礼仪之邦,《弟子规》继承了儒家礼仪教育的精华,对个人生活的礼仪进行了细致的规范,对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仪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
一、《弟子规》内容的阐述1.家庭礼仪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父母的呼唤,应该立即回应;父母的命令,应该立即执行;父母的教诲,必须恭敬听从;父母的责备,必须虚心接受。
虽然提倡孝顺父母,但我们还是需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盲目顺从也不是明智的行为。
父母的选择有时候也会有错误,这就要求我们有方法地做出选择,不能因为父母的过失就对父母不尊重,应小心劝导父母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可以在父母高兴的时候规劝。
忽视父母的建议、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对父母大呼小叫,甚至大打出手,这是非常不正确的选择,即使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做到孝顺最简单的事情就是关心父母的身体,冬天要保证父母能够在温暖的环境生活,不要让父母受到寒冷的侵蚀;夏天要让父母感觉清爽,不受烈阳的照射,这是孝顺首先要做到的。
其次是出入门的时候应告知父母,减少父母的忧虑。
出门告知、返家相见,这一条在当今的家庭中被严重忽略了,最近总有学生无故走失,而父母却不知道孩子去了何处,许多人离家并未告知父母,等到出事的时候,父母都不知去何处寻找孩子,这使父母难过、担忧,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也是当今儿童必须要学习的礼仪,这既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自身安全的保障。
再次,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子女应该在身旁照顾,不应该有嫌弃之意。
父母把孩子当作至宝,呵护备至,而作为子女也应该如此善待父母,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怀。
做到“孝”是对于父母而言的,对其他的长辈和兄弟,就应当做到“悌”。
试论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的启示

◇启在 示家
所能及的家务事,以减轻父母负担, 帮父母排忧解难。唯有如此,孩子才 能从小懂孝道、知感恩,会孝顺。 “入则孝顺,出要诚信”,对于孩子 而言,在家懂孝顺,在外与人交往要 讲究诚实守信。《弟子规》提到: “凡出言,信为先……”,于是,家 长要善于用“诚信”是规范孩子行 为,让孩子讲诚信,树诚信。当然, 这需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以身作则, 以诚信言行感染孩子。 2.教会学生懂礼仪、重习惯。 《弟子规》中有大量内容与礼仪教育 与养成教育有关。家长要善于挖掘 《弟子规》中的这些教育思想与方 法,教会孩子懂礼仪、善交际、重习 惯。首先,从穿衣、待人、饮食等方 面规范孩子礼仪。例如,《弟子规》 提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 者后……”意思是说,吃饭时,要长 者先,幼者后,尊卑有序。当然,在 穿衣方面,孩子要保持整洁,做到穿 戴得体。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 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生活上, 要珍惜时间、讲卫生、爱劳动等等。 在学习上,良好学习习惯要认真养 成。例如,孩子要关注细节,勤奋刻 苦,循序渐进、整洁有序等等。总 之,家长要善于借用《弟子规》让孩 子知礼仪、重习惯。 综上所述,家长是实施家庭教 育的主要载体。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 开温馨友爱、孝悌兼备、诚信和善的 家庭环境,故家长必须不断学习《弟 子规》提升自我,营造具有熏陶力和 感染力的家庭教育环境,继而去影响 孩子行为。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巧用 《弟子规》中的教育方法去规范孩子 行为,教会孩子行孝道、讲诚信,与 人友善相处,以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可见,从家长和孩子两 方面发挥《弟子规》的家庭教育功能 才更好促进孩子成长。 参考文献: [1]冉晋.《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的现 代诠释反思与建构[D].湖南大学,2013. [2]张悦红.《弟子规》亲教内蕴对留守 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J].天水师范学院 学报,2016,03.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 治县大巴蒙古族学校)
弟子规的意义

《弟子规》已流传了三百年的时间,它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求学和待人接物应有的礼仪和规范。
当今,诵读《弟子规》,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它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有莫大益处。
可以说,《弟子规》仍然具有强大的时代意义。
一、《弟子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弟子规》所弘扬的“泛爱众”“亲仁”实际也包含有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
二、《弟子规》反映了公民道德的内涵
三、学习《弟子规》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弟子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传承了三百余年的群众根基,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的形式,直到今天,《弟子规》仍然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最好准则。
《弟子规》对当代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启发

376 科技视界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袁对孩子的物质投入 不惜血本袁而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充实却较少过问遥 孩子们身上沾染了
. Al冷l漠尧R自i私g尧h暴t力s尧缺乏Re团s队e精r神v的e坏d习.惯袁对孩子来讲很重要袁做人更
重要遥 鼓励让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袁参加体力劳动袁参加志愿者 活动袁懂得关爱他人袁懂得感恩分享袁让孩子学点礼仪常识和培育择善 的勇气等遥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袁父母的奖励要适度尧科学遥 1.3 家庭教育中品德养成能力欠缺
力袁情感自然流露遥 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袁循循善诱袁又要做到以理服 人袁也体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与尊重遥 2.2 是运用感性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
叶弟子规曳运用野动之以情袁晓之以理冶的手段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 的情感袁教育不是生搬硬套袁冷冷冰冰袁是有血有肉的教育袁无论是对 大自然还是对爱人袁都要有情感袁喜怒哀乐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遥 什么 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袁什么是伤心的事情袁担心的事情袁什么是羞辱的事 情袁运用情感的手段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袁如野物虽小袁勿私藏曰苟私藏袁 亲伤心遥 冶动之以情袁培养孩子的情感遥 叶弟子规曳并没有以冰冷的强行 规范要求孩子不许有贪念且私藏物品袁而是用野亲伤心冶这样的表述来 从情感上约束他们遥 如果身体受到伤害我们的父母会为此而担忧袁那 么品德上的缺失呢钥 会令父母蒙受羞耻遥 这就使孩子们在富有情感色 彩的氛围中深切地理解了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遥 如野凡是人袁皆须 爱曰天同覆袁地同载冶用简明的话语告诉孩子们不论是什么人都要用心 去关心爱护袁能更好的激发儿童的情感袁使儿童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教 育者的野爱人冶之心遥 家庭教育中要积极提倡情感教育融入家庭教育遥 将情感教育作为理性知识传授的载体袁 体现在家庭教育的具体活动 中遥 2.3 通过亲身实践内化为道德认识
弟子规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弟子规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之一,它是儿童教育的基本规范。
弟子规的内容涉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通过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弟子规中的体现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规范。
首先,弟子规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弟子规的开篇,就明确提出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要求儿女对父母的命令要及时执行,不得拖延。
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强调了孝道在儿童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同时,弟子规还强调了家庭教育的规范性和严肃性,通过规定“父母之言,孝之始”,强调了儿女要尊重父母的话语权威,不得违背父母的意愿。
这一规定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家庭教育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要求,强调了孝道在儿童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其次,弟子规中也涉及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在弟子规中,提到了“师友所叙,传经达理”的原则,要求学生要虚心向老师学习,掌握经典和理论知识。
这一原则强调了学校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强调了老师在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同时,弟子规还规定了学生要“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学生要不断回顾和总结已学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这一规定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和规范,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要注重巩固和提高。
此外,弟子规中还涉及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关系。
在弟子规中,提到了“父母之言,孝之始;师友之言,礼之主”的原则,强调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为补充关系。
家庭教育是孝道的起点,而学校教育则是礼仪的主要内容。
这一原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紧密联系,强调了两者在儿童教育中的相互促进和协调。
总的来说,弟子规中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规范。
家庭教育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要求儿女尊重父母、遵守父母的命令;学校教育强调了老师的指导作用,要求学生虚心向老师学习、掌握知识。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弟子规中被视为相互补充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中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
《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的启示

《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的启示“人之初,性本善”,同时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人格、品行、习气的形成也至关重要。
当今家庭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十分溺爱孩子,得到的却是孩子的不孝与叛逆。
而《弟子规》则规定了“弟子们”应该如何孝顺父母,为人处事。
因此,为了平衡当今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爱与被爱的天平,让孩子学习《弟子规》十分重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重拾善良的本性。
一、教孩子行孝道《弟子规》中规定弟子应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让孩子做到这些一点也不过分,这是在培养孩子感恩之心和善良的本性。
父母对我们有生养之恩,难道就不该回报吗?向陌生人问路,都知道表示感谢。
何况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感恩?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照顾父母,让父母时时处处身心愉悦,不为自己烦恼操心。
《弟子规》中规定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等。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教孩子“孝”,我认为身教大于言教,只有自己能按《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孝顺孩子的爷爷奶奶,孩子才会那样孝顺你,否则,孩子嘴里背着《弟子规》,行动上虽然也照做,但心里不服,因为他看到你并不是这样对待爷爷奶奶的,所以家庭中教孩子孝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行孝,示范给孩子看,孩子自然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学会了行孝。
但《弟子规》中的某些规定,特别是礼数方面,已不适于现代社会,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现代社会没有这样的要求,我们得把握《弟子规》中这样规定的内涵:要子女做到发自内心的爱父母,即便父母不在了,也要时常想念,不忘父母的深恩。
二、教孩子与人相处之道《弟子规》中教弟子要做到尊老爱幼,与同辈互助互爱。
那么如何尊敬长辈呢?《弟子规》中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 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这样做会让长辈感到心里舒畅,自然会更加关爱晚辈,但有些规定也不太适合现代社会,如“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现代社会更讲究人与人的平等,长辈与晚辈的距离不如古时的疏远,见到长辈,能问候一声就可以了,否则长辈也会觉得无所适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
《弟子规》继承和发扬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美德,把“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童蒙养成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3]。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存在,通过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塑造家庭成员的人格,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遵从社会意愿,成为社会的同质因子。
但现有家庭教育的实然状况限制其应有职能的有效发挥,甚至出现负效和职能错位现象。
1、家庭教育观念
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一方面沿袭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 光宗耀祖”、“ 望子成龙”等价值观念,存在着“ 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一方面又受现代社会主文化、各种亚文化甚至有意无意受某些反文化影响,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注意到家庭成员的多方面发展,但又忽视家庭成员人格主导方面,道德品质的培养,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致使家庭成员人格畸形发展。
2、家庭教育职能
在家庭教育职能方面,忽视大众传媒在家庭中的有效利用,使其传递了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社会还缺乏一套强有力的道德规范体系,使家庭教育中道德观念的培养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牢固基础的德育职能的发挥;现存人才选拔制度引发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偏颇,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生错位,弱化了家庭教育应有的职能,增加了家庭成员利用消极的亚文化甚至反文化中的价值观塑造自我、设计自我的可能性,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异质因子。
3、青年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实质上就是自私。
自私像一颗毒瘤,它不仅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免疫系统,而且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
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深受父母宠爱甚至溺爱,因而养成了“唯我独尊” 的意识,习惯于对父母呼来唤去,为父母做些事情多懒心无肠,对父母的抱怨多不理解,对来自父母的批评则反唇以待。
更有甚者,还对父母无端指责,无理取闹而喋喋不休。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用中华传统文化来教育他们,让他们渐次学会用传统伦理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尤为重要。
二、弟子规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指导意义
1、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教育子女尽“孝悌”之道。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 百善孝为先”。
假如一个人能够做到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有利于许许多多的人。
孔老夫子在《孝经》里讲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意思是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出发点,一切教育都应从“孝”开始。
孝不仅在儒家文化中的定位十分重要,而且在内涵上也非常丰富。
从大处讲,孝文化主要包括“ 敬养、敬享”两个部分,即“生则敬养,死则尽享”(《礼记?祭仪》)。
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恭敬地赡养他们,父母死去的时候要恭敬地祭享他们。
具体又有以下五方面的要求:“居则事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弟子规》就是从“入则孝,出则悌”开始讲起的。
“孝”,首先强调的是为人子女要对父母有一颗恭敬之心,包括在言语上要有分寸,态度上要柔和,行为上要谨慎。
一是居则事其敬,养则致其乐。
如“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等都是要求弟子对父母的悉心体贴照料。
二是谏则动其情,病则致其忧。
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对待父母的过失劝诫时态度要诚恳,声音要柔和,绝不可“色难”,既要出自孝心又要讲究艺术。
三是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如“丧三年,常悲
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主要讲兄弟相处之道和尊长的规矩。
这些规范促使孩子从小谦恭有礼、尊重他人,注重亲情,看轻财物,懂得控制情感等,以维护家庭的和睦,在尽孝道中培养德行。
三、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事之中。
在自身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弟子规》认为,应使儿童养成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的习惯。
l、珍惜时间。
学生时期是人生之基础,“ 少不学,老何为”。
因此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2、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乱顿,致污秽”。
3、正确的衣食标准。
教育孩子从小应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主张“ 衣贵洁,不责华;对饮食,勿拣择”。
4、良好的步履情态。
“ 步从容,立端正”。
5、稳健明哲的处事心理。
“ 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以上规范要求青少年抓住今日时光,讲究个人生活卫生。
这也说明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事先做人,学智先学人,育才先育德,德才兼备,既要有才,更要有德。
四、总结
总之,《弟子规》中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丰富独特,特别是一系列独到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发扬光大。
其中孝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最宝贵的文明遗产。
我们一定要在珍惜中继承孝文
化,在继承中发展孝文化,在发展中重建中国社会的孝文化。
但是也必须注意到,在探究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现代转化的同时,还应当剔除其中的糟粕,不可生搬硬套,要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