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学2之第十三章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合集下载

煤矿采区设计巷道布置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煤矿采区设计巷道布置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煤矿采区设计巷道布置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 的支持!(2) 煤层赋存深度根据理论计算和实践证实,顶煤冒放性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大而加强。

一般情况下,开采深度大于400m时,顶煤易于冒落。

本井田4-2#煤层埋深在133~663m之间,首采工作面埋深133~300m之间,从开采深度看,4-2#煤层在浅部顶煤冒放性较差。

(3) 煤层厚度与采放比一般来说,过厚的顶煤其上部难以到达充分松动,国内外综放工作面的实测数据和有关科研院所所作模拟试验结果都说明,顶煤冒放性随煤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弱,同时证明综放开采的最大临界厚度为12.5~15.0m。

采放高度比,即综放工作面放煤高度与采煤高度之比,它对顶煤冒放性影响反映在两方面,一是采煤工作面支架的反复支撑对顶煤的破碎作用,二是采放高度比影响着顶煤冒落充分松散的空间条件,我国缓倾斜厚煤层放顶煤采放比一般1:1~2.4之间。

井田内4-2#煤层平均厚度10m,按采煤机割煤高度3m计算,顶煤厚度平均7,采放比1:2.33,从煤层厚度和采放比来看,4-2#煤适合综采放顶煤开采。

(4) 煤层结构一般认为,煤层中夹矸(单层)厚度不宜超过0.30m,其硬度系数f也不应大于3,顶煤中夹矸层厚度占煤层厚度的比例也不宜超过10-15%,否那么,应采取预破碎措施。

4-2#煤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矸1~3层,但大局部矸石集中于煤层下部,煤层中上部根本无矸石,因此4-2#煤夹矸对放顶煤开采影响较小。

(5) 顶板条件影响煤层冒放性的煤层顶板包含直接顶和根本顶两局部,直接顶对顶煤压裂无直接影响,但直接顶能够随采随冒并具有一定的厚度是综放开采顶煤破碎冒落后顺利放出的根本条件,否那么不利于顶煤回收。

因此,无论从矿压角度还是从顶煤放出率来考虑,都希望直接顶的最小厚度能到达充满采出煤厚的空间。

根据陈家山矿的开采实践,4-2#煤顶板暴露2~3h后即开始冒落,顶板岩性松散,极易风化破碎。

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详解

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详解

10~12m
20m 2
(a)
1012 m
• 运上、轨上走向距20 m
适用:A小、服 务年限短的采区。
(t<5a)
(3) 双岩上山
Fig、17—1、b示。 布置特点:
•两条上山置于底板岩石 中 轨上距煤层810 m •运上距煤层1214 m •走向间距:2025 m
8~10m 1
12~14m
20~25m
电机:1544kW; 长度:150300m。 适应角度;向下运可达1828。 阻力小,耗电低,能力大,事故少,易维护。
适用,采区上山长度较小,采区能力不 大。运费略高于胶带机;运输可靠。
自溜运输
松煤的自然安息角: 35 i、 煤层或上山倾角 > 3时,均采用 自溜;
搪瓷溜槽:> ,可自溜。 铁板溜槽等,=30。
区段集中巷 区段集中运输平巷(集中机巷):集中出煤 区段集中轨道平巷(集中轨巷):运送物料等
18 68
2 11
7 17
6 12
14 5
m1 12 13
9
10
布置区段集中平巷的目的
•减少各层区段平巷的维护时间,降低 维护费; •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减少设 备占有数; •各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2、 运煤上山
2)近水平、缓倾和倾斜煤层运输上山中 的运输设备
•胶带输送机 吊挂式
落地式
胶带输送机
运输可靠,费用低。
运距长。一般一部胶带输送机运距可达 300-500 m。 功率大的可达500-1000 m。 适用: 上山(向下运煤);
下山(向上运煤)7 新型胶带机:适于=28。
铸石溜槽上链式刮板机
l 需留煤柱保护;

采矿学第13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采矿学第13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3)缺点: l 岩石工程量大; l 需岩石施工能力强的队伍。 3、岩石上山适用条件: l 单一厚煤层(3个分层),或近距煤层群 联合布置; l 采区服务年限3年以上; l 岩石施工能力强; l 煤层底板岩层较稳定,无承压水。
二、上山的层位与坡度
(一)层位 联合布置采区。 一般将上(下)山置于下部稳定的煤层或 底板岩石中。主要原因为: 能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序; 提高采出率,煤损少; 采区生产系统可靠,易维护。
矿车进采区—采区煤仓口装煤; 矿车进采区—在采面下口装煤。 A小;运输不连续(间断式)、影响生产。 适用:轨道 600mm,900mm与全矿大巷巷道 轨距一致。
矿车:1t、1.5t、、3.0t、5.0t 绞车:视上山、长度、生产任务等选用。
绞车滚筒直径与绳长
滚筒直径(m)
绳长(m)
1.2
600
下山(向上运煤)7 新型胶带机:适于=28。
刮板输送机
型号 下链式—回空链条在溜槽下面; 上链式—回空链条在溜槽上面。
平八矿:上链式刮板机: 电机:1544kW; 长:150300m。 适应角度;向下运可达1828。 阻力小,耗电低,能力大,事故少,易维护。 下链式刮板机:适用,原则防滑装置。 刮板机:适用范围大;运费略高于胶带机;运 输可靠。
1.6
800
2.0
1000
2.5
1200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 间联系方式
(district sublevel gathering entry)
区段集中巷 — 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在煤层 或煤组下煤层(或岩石中)布置为区段内各煤 层生产服务的巷道
或为一个区段的几个煤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平 巷。
(rise haulage in district)

采区巷道布置与矿压显现详解

采区巷道布置与矿压显现详解

(三)采区尺寸
• 1、采区尺寸范围
• 一般情况下,采区上山长度不超过1500m,采区下山 不宜超过1200m。用采区石门和溜煤眼开采时,采区 斜长可按具体条件确定。 • 采区(盘区)宜采用双翼布置,走向以不小于2000米 为宜,机械化高效开采应适当加长。因地质条件影响 只能单翼布置时,走向应不小于1000米。采区走向长 度还要考虑煤层赋存状况、厚度、构造、地压、开采 方式(是否跨上山)等各种因素具体确定。 • 煤层倾角小于12度,可用采用倾斜长壁布置,上山部 分斜长宜为1000~1500m,下上部分斜长宜为700~ 1200m。 • 随着装备水平和开采技术的提高,采区走向长度有逐 渐增大的趋势。如神华集团,3000~6000m。
• 分析目前所采用的各种矿压控制措施,从其对付矿压 的原理来看主要有这些措施:抗、避、移、卸。 • 抗--抵抗矿山压力;通过提高支护强度实施“抗 压”,投入高。 • 避--避开高应力区;巷道布置在低应力区,或错开 高压作用的时间,压力稳定后再掘巷。 • 移--移走高压。巷帮或底板开卸压槽、巷旁留卸载 空间、跨采不留煤柱。 • 卸--释放高压。可缩支架、预留收缩断面、允许底 鼓后起底。 • 矿压控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发挥围岩的 自身承载能力,把支架与围岩作为一个彼此密切相关 的力学相互作用系统,实现支架与围岩的共同承载作 用。锚杆支护就是明显的例子。
• 跨上山开采的影响: • 根据跨越方式的不同,前期有可能经受 一侧支撑压力、双测叠加支撑压力、采 动压力影响,跨越后巷道处于采空区下 应力降低区,若上方留设区段煤柱,则 部分上山将长期处于两侧采空引起的支 撑压力重叠区下。因此,应选择两翼一 面、沿空不留煤柱的跨上山开采最为适 宜。
(3)支撑压力在煤层底板的传播

《开拓开采(煤矿开采学)》期末考试巷道布置图-【缩印8版】

《开拓开采(煤矿开采学)》期末考试巷道布置图-【缩印8版】

单一煤层采区巷道布置
1、采区运输石门;
2、采区回风石门;
3、采区下部车场;
4、轨道上山;
5、运输上山;
6、上部车场;7,7’、中部车场;8,8’,10、区段回风巷;9,9’、区段运输巷;11、联络巷;12、采区煤仓;13、采区变电所;14、绞车房;15、局部通风机
1.岩石运输大巷;
2.岩石回风大巷;
3.采区下部车场;
4.运输上山;
5.轨道上山;
6.采上车;
7.甩车场;
8.区段回风石门;
9.区段轨道集中平巷;10.区段运输集中平巷;11.联络斜巷;12.溜煤眼;13.回风小石门;14.上分层运输平巷;15.上分层回风平巷;16.采区变电所;17.绞车房;18.区段溜煤眼;19.采区煤仓;20.中分层运输平巷;21.中分层回风平巷;22.行人联络巷
运煤系统工作面---上分层运输平巷14(中分层运输平巷20)-----溜煤眼12----区段运输集中平巷10------区段溜煤眼18----运输上山4------采区煤仓19-----岩石运输大巷1。

采矿专业采区巷道布置课程设计指导书

采矿专业采区巷道布置课程设计指导书

采矿专业采区巷道布置设计指导书根据采矿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学习《煤矿开采方法》理论课及相关实训之后,安排为期二周的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其目的是将学过的与采矿专业有关的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矿井生产实践相结合,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有关知识,并将开采方法、地质、测量、井巷、通风、机电等有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采矿专业技术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为毕业设计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采区地质概况第一节采区概述采区的位置、范围、煤层的赋存情况,采区上、下边界标高,采区尺寸,相邻采区情况,地面情况,采区接续关系。

第二节采区煤层及顶底板特征采区内可采煤层层数、层号、厚度、间距、倾角及变化规律,煤层内夹矸情况,自燃倾向和自然发火期等。

采区内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稳定性等。

附采区煤层剖面图、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第三节采区地质构造采区内所有褶曲构造的性质、特征、轴线位置及变化规律,对开采的影响。

采区内的断层情况,包括位置、产状规律、断层类型、落差、断层对煤层的破坏程度。

其它地质情况。

每四节煤质、瓦斯及煤尘采区内各煤层的煤质、煤种、含硫量、灰分、挥发分指数、胶质层厚度、含矸率、发热量、用途等。

(可用表格形式说明)。

各煤层瓦斯含量、煤尘爆炸性等。

第五节采区水文地质特征采区含水层特征及充水条件,地面水系,塌陷区积水,采空区对本采区的影响,承压水水位,采区预计涌水量。

第二章采区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第一节采区储量计算采区内的工业储量及可采储量,确定设计损失量。

第二节采区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一、采区生产能力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说明确定的依据。

二、采区服务年限采区生产能力的递增期、递减期、正常生产期、采区的服务年限(要符合有关规定)。

三、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验算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形式及有关参数采区形式有单、双翼两种类型,选择依据及优缺点。

采区内参数有工作面长度、区段数目和尺寸,各煤柱尺寸等。

第二节采区上(下)山数目、位置采区上(下)山位置的要求;采区上(下)山位置有两种:在岩石中、在煤层中;设计采区上(下)山位置的依据。

采区巷道布置-课程设计大纲

采区巷道布置-课程设计大纲
2、图纸要求:
(1)附采区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或1:500)
(2)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示意图;工作面设备布置示意图(常用1:2000或1:5000)
(3)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剖面图(常用1:2000或1:5000)
(4)主要生产系统图(常用1:2000或 1:5000)
(5)采区主要巷道断面图(1:50)
时间:第4学期第17~18周,2周
地点:教学楼
设计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分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
1.优秀的标准
(1)实训内容能较好地体现国家现有的方针政策,内容较完整。
(2)技术方案结合实际,先进合理,技术经济效果好。
(3)图纸绘制正确,符合实际,整洁美观,说明书言简意赅,计算正确,
书写工整。
(4)独立工作能力较强,对实训中的某些内容有深入的分析研究或创造性
见解。
2.良好的标准
(1)实训内容基本能考虑国家的方针政策,内容较完整。
(2)技术方案合理,技术经济效果好。
(3)图纸绘制正确,符合标准,整洁美观,说明书文理通顺,计算正确。
(4)独立工作能力较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能合理运用资料和文献完
4
第三章 采区方案设计说明
提出3个及以上的采区开采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安全比较,确定1个最优方案。
审核
签名
教研室主任
分管教学院长
院长
签名:何姜毅
签名:吴奋超
签名:薛效果一般。
(3)图纸尚整洁,说明书文理通顺,能说明问题,虽有一般性的错误,但
尚能达到实训的基本要求。
(4)独立工作能力较差,能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实训任务。
5.不及格的标准

最新煤矿开采学(自学指导书)

最新煤矿开采学(自学指导书)

——成人函授教育——《煤矿开采学》自学指导书适用采矿工程函授本科、专科黑龙江科持学院成教院目录一、前言 (2)二、自学进度表 (3)三、各章节自学内容 (4)第一章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 (4)第二章采煤方法的概念和分类 (5)第三章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 (6)第四章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 (7)第五章倾斜分层的各分层开采 (8)第六章倾斜长壁采煤法 (9)第七章放顶煤采煤法 (10)第八章急斜煤层采煤法 (11)第九章柱式体系采煤法 (12)第十章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发展 (13)第十一章准备方式的类型及其选择 (13)第十二章煤层群开采顺序 (14)第十三章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15)第十四章采区车场 (16)第十五章采区设计程序和内容 (17)第十六章井田开拓的基本概念 (17)第十七章井田开拓 (18)第十八章井田开拓巷道布置 (18)第十九章井底车场 (19)第二十章矿井开拓延深与技术改造 (20)第二十一章矿井设计 (20)一、前言1、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煤矿开采学》主要包括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开拓方式三大部分,是符合煤矿生产实际及发展规律,同时在本书最前面又增加了“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一章,内容包括矿井、采区的常规开采设计;本书内容详尽,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舍取。

但必须保持原有的科学体系,尤其是近几年来煤炭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增强其适用性。

本课程是采矿工程师的必修课,是从事采区设计,矿井设计的基础。

2、自学方法:自学本课程前,必须掌握《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控制》的基础理论,学完本课程后,进一步学习《矿井系统优化》,也可选修《露天开采》、《特殊开采》。

函数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自学为主,面授为辅,所以自学是函授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首先根据进度计划表,制定好自学计划,合理地安排自学时间,保证正常进行自学,同时要认真阅读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根据《指导书》确定自学重点,遇到疑难问题,做好笔记,待面授时和老师共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上下山在采区中的平面位置 1.按采区开采方式,分为上山采(盘)区准 备与
下山采(盘)区准备 2.按采区上(下)山的布置位置,分为单翼采区、
双翼采区和跨多上山采区准备 3.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系方式,分为单层准备和
联合准备
6
2016/12/9
(a)
井田中央方向
(b)
井田中央方向
(c)
(d)
井田中央方向
246 m,335 m
L柱 0~15 m;
普采
综采
L巷 2.5 3.0m 4 4.5 m
(二)区段参数
区段走向长
区段走向长 = 采区走向长 普采 > 500 m 综采 > 1000 m
技术发展趋势:加大区段长度 国内:3000m(采区一翼)
14
2
10 6
A
9
11 8 7
2016/12/9 13
小结
1.区段集中平巷现已很少采用。 2.上山尽量采用煤层巷道。 3.采区向大型化发展。 作业:P200,1,3,5
2016/12/9
14
2
2016/12/9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2.机轨双岩巷布置 1)双岩巷相同标高布置 3—集中机巷 , 4—集中轨巷 平行布置于同水平底板岩层中,掘进联系方便。 联系方式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3—平石门和溜煤眼 —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4 — 平石门 —— 轨道上山 2
7 8
5 6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1.机轨分煤岩布置 1)布置特点: 运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底板岩石内; 轨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内。
2)集中机巷沿岩层布置优缺点: 易定向取直或分段取直,满足输送机要求; 本区段运煤,下区段回风、运送物料,服务时间长,岩层中易 维护; 实现分层同采,上下区段同采。 机轨分煤岩布置适用 煤层多,顶板淋水较大;层间距1015m。
7
5
8
3
1
4
12
6
11
5
2016/12/9
第二节 采区上山的布置
一、概述 1.采区上(下)山是为采区服务的倾斜巷道; 2.贯穿整个采区,为重要的准备巷道; 3.一般一组上山为三条(或两条),分为运煤、
辅运和回风上(下)山。 4.采区上(下)山的布置直接影响采区安全和生
产能力。
第二节 采区上山的布置
2016/12/9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4.机轨双煤巷布置
运输集中巷和轨道集中巷均置于下部薄及中厚煤层中。
1)机轨双煤巷布置分析
岩巷工程量小,掘进速度快,缩短准备时间;
利于上、下区段回采,分层回采,水大;
受采动影响大,维护量大。
2)机轨双煤巷布置适用:煤层多,下部有薄及中厚煤层、 围岩稳定。
2
(1) 一煤一岩上山
10~12m
布置特点: 运上沿底板岩层布置。 轨上沿煤层顶板布置;
20m 2
(a)
适用:A小、服务年限短的采区。 (t5a)
上山错距:运上距煤层1012 m
运上、轨上走向距20 m
9
2016/12/9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2) 双岩上山 布置特点: 两条上山置于底板岩石中 轨上 距煤层810 m 运上距煤层1214 m 走向间距:2025 m 适用:开采单一厚煤层采区;
1
10 12
11
3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3)机轨双岩巷布置优缺点分析 利于上、下区段同采,分层同采,A大; 岩石工程量大,准备时间长; 4)机轨双岩巷布置适用条件 煤层数多,生产时间长,煤巷难以维护。
2016/12/9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3.机轨合一巷布置特点
胶带机和轨道布置在同一大断面岩巷内。
2.集中上下山 1)上(下)山数目 联合布置采区的特点主要是各煤层共用一组集中上 (下)山。一般情况下,至少需要两条集中上(下) 山,其中一条上(下)山铺设输送机,用来运煤、回 风(或进风)以及敷设管线,另一条上(下)山铺设 轨道用来运料、排矸及进(回)风等。但有时需布置 三条上(下)山。
8
2016/12/9
9
2
43
1
10 12
11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2)双岩巷不同标高布置: 3— 集中机巷,4— 集中轨巷 布置于不同水平的底板岩层中 —主、辅运干扰小 联系方式: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3— 平石门—溜煤 眼—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4— 平石门—轨道上山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 8
5 6
9
2
43
7
2016/12/9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三、上下山在采区中服务的煤层数 1.分层上下山(多在煤层中布置上山) 沿煤层布置,掘进速度快,联络巷工程少,费用低,有 利于超前探煤; 当变化时,不利于留煤柱保护; 上山围岩是煤和软岩;维护条件差; 上山与平巷的层面交叉,多开绕道工程; 易受采动影响。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煤层群最下一层为厚煤层; 瓦斯 小的联合布置采区普遍采用。
8~10m 1 20~25m (b)
12~14m 2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3) 双煤上山 布置特点:
双上山置于下部薄及中厚 稳定煤层中;
走向间距2025m,两侧煤 柱30 m左右。
1
20~25m
2
适用: 下部有薄及稳定的中厚煤层。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
1
2016/12/9
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15 21
6
13
a)石门联系方式
11 14 20
9
12 7,8
10
18
5 4
b)斜巷联系方式
7 8
5
12
3 12
6
4 10
12
11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3)集中轨巷沿煤层布置优缺点: 探煤层走向的变化,为集中机巷定向; 采掘互不干扰,利于接替,便于在上分层采空区 后反向掘进下分层的超前机巷 泄水; 易于掘进; 受多次采动影响,维护困难。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2)上(下)山层位 采区集中上(下)山的层位选择,要根据煤层群联
合开采的煤层厚度、采区储量和采区上(下)山 服务年限、围岩性质、地质条件和运输设备等因 素,综合技术和经济比较分析,确定合理位置。 一般有以下几种布置方式: 1)煤层上(下)山 2)岩石上(下)山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2016/12/9
二、采区参数
1.采区斜长 为阶段的斜长。 区段斜长:L区 = L采+ 2L巷+ L柱
2.采区走向长度 1)地质因素:考虑构造及自然发火因素。 2)技术因素:采煤工艺及系统配套。 3)经济因素:吨煤总费用最低。
12
区段斜长
(二)区段参数
我国 兖州
美国(综采)
L采 120 200m 300 m 综采 > 150 m
采区准备的几种形式
(a)双翼采区;(b)前上山单翼采区; (c) 后上山单翼采区;(d)跨多上山采区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在煤层层数较多情况下,可按层间距大小将煤层群 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内采用集中联合布置方式,而 在组与组之间,由于组间距较大则不宜联合开采。 可从水平大巷通过采区石门贯穿各个煤层组,在各 组煤层分别布置一组采区上山。
10
2016/12/9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4) 双岩一煤上山布置特点:
走向间距 1-3 和 3-2 1015 m
3
层位上:1距煤层 810m,2距煤
层 1214 m , 3—沿煤顶
8~10m
1
12~14m
适用条件:
开采煤层数目多,厚度大,储量 丰富的采区。
瓦斯、水大的采区。
2
10~15m 10~15m (d)
2016/12/9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一、概述 采区联合布置,分为只联合上(下)山、联合上下山及区段集中布置, 现很少采用区段集中平巷布置。
二、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区段集中平巷 — 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在煤层或煤组下煤层(或岩 石中)布置为区段内各煤层生产服务的巷道,或为一个区段的几个煤 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平巷。 区段集中运输平巷(集中机巷):集中出煤。 区段集中轨道平巷(集中轨巷):运送物料等。 布置区段集中平巷的目的 减少分层区段平巷的维护时间,降低维护费; 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减少设备占有数; 分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1)布置方式
机轨合一巷的轨道置于远离煤层一侧,轨上通过中部车 场直接与3相连,不穿越输送机;但采用平石门与各分层 平巷联系时,则需穿输送机,抬高输送机。
7 8
2 5
12
1
6
3
11
4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1)布置方式 轨道置于靠近煤层一侧时,中部车场通达集中巷的轨道则需穿 越输送机,并抬高输送机。 2)机轨合一巷分析 少一条岩巷,省工程量; 易维护; 设备集中,易管理; 断面大,施工定向困难; 中部车场轨道与输送机交叉,交叉点施工复杂; 上、下区段不能同采、通风难解决。 3)适用:煤层多,水大的采区。目前,应用较少。
第二节 采区上下山布置
(5)三岩上山布置特点: 走向间距:1015m 层位上: 1 和 3 同层位 2低24m
8~10m 3
12~14m 1
10~15m
10~15m
2
适用条件: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 水大的采区。
11
第三节 采区参数
一、采区概述
1.采区的概念 分区式概念,阶段划分为采区,采区划分为区段。 近水平煤层,井田划分为盘区。 2.采区的范围 以构造边界及人为划分边界圈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