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电子稿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全册,共18页)

声音单元实验报告实验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①如图1所示,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②如图2所示,轻轻弹拨橡皮筋(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
能听到声音时,观察橡皮筋是否振动。
将听到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将结果记录下来。
(3)实验现象:①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声音。
②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③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二:空气及真空能否传播声音?(1)实验材料:闹铃、玻璃罩、真空泵等。
(2)实验步骤: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让空气进入玻璃罩中,注意声音的变化。
(3)实验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闹铃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空气又进入玻璃罩后,铃声逐渐增大。
(4)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三:固体能否传播声音?(1)实验步骤:①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长桌子的一端,并用耳塞或手堵住另一侧的耳朵。
②另一个同学非常轻地敲击桌子的另一端或用手指轻轻抓挠桌面,记录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情况。
③将耳朵离开桌面,记录此时听到的声音情况,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之处。
(2)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桌面或抓挠桌面的声音,耳朵离开桌面后,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甚至听不到声音。
(3)实验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实验四:固体能否传播声音?(1)实验材料:大水槽、音叉(带橡胶锤)、水。
(2)实验步骤:①将水槽中装入约3/4的清水。
人教版《自然科学实验》四年级上册(全册实践教案)

人教版《自然科学实验》四年级上册(全册实践教案)人教版《自然科学实验》四年级上册(全册实践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教学内容2.1 第一单元自然界中的生命第1课生物与非生物- 实验一:观察植物的生长- 实验二:观察动物的行为第2课生物的多样性- 实验一:观察种子的结构- 实验二:观察昆虫的特征2.2 第二单元物质世界第3课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实验一:观察溶解现象- 实验二:观察化学反应第4课物质的分类- 实验一:观察溶液与悬浊液的区别- 实验二:观察固体与液体的性质2.3 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结构- 实验一:制作地球仪- 实验二:观察地形的特征第6课天气与气候- 实验一:观察气象站的设备- 实验二:制作天气图表2.4 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第7课简单机械- 实验一:制作杠杆- 实验二:探究滑轮的原理第8课电器与生活- 实验一:制作小型电路- 实验二:观察电器的工作原理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问题解答等,全面评价学生在自然科学实验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5. 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实验仪器、实验药品等- 教学课件:PPT、实验视频、图片资源等- 参考书籍:自然科学实验教材、相关科普书籍等6. 教学安排每个单元安排2-3课时,每课时40分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7. 教学建议- 注重实验安全教育,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索风力驱动船只的原理,帮助学生了解风力的作用及其在推动船只的过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材料- 一张长方形纸片- 一根吸管- 一张透明胶带- 塑料粘土- 风扇三、实验步骤1. 将纸片卷曲成一个筒状,并使用透明胶带固定住。
2. 在纸片的一端固定吸管,确保吸管的一端延伸到筒的内部。
3. 在纸片的另一端塑料粘土上固定,以增加船只的稳定性。
4. 将风扇打开,调至适当的风力。
5. 将船只放在风扇的前方,观察风的作用对船只运动的影响。
四、实验原理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风力来驱动船只。
当风扇产生风力并吹向船只时,风力会作用在船只的纸片上,推动船只向前运动。
同时,通过吸管的使用,可以将风力直接传递给船只的内部,进一步增加推动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风力对船只运动的影响。
当风扇产生足够的风力时,船只可以被推动向前运动。
当风力较小或者船只受到阻力时,船只的运动速度会减慢或停止。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风力可以用于驱动船只。
风的作用力可以通过纸片和吸管传递给船只,从而推动船只向前运动。
这个原理也可以应用在实际的航行中,例如帆船利用风力进行航行。
七、课堂延伸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除了风力,还有哪些力可以用来驱动船只?2. 为什么帆船在相同的风速下可以移动?3. 风力对于航行有什么优势和限制?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并拓宽他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
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实验一:水的沸点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点变化。
实验材料:水、烧杯、温度计、火源。
实验过程:首先,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然后,将温度计插入水中,确保温度计底部与水平面接触。
接下来,将烧杯放在火源上加热。
观察并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变化。
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下水的沸点温度。
最后,关闭火源,等待水冷却。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水的沸点温度为100摄氏度。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水在常压下的沸点温度为100摄氏度。
这是因为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水分子变为水蒸气分子释放到空气中。
实验二:空气的存在实验目的:验证空气的存在。
实验材料:玻璃瓶、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首先,将玻璃瓶倒置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然后,点燃一支蜡烛,等待蜡烛燃烧产生火焰。
接下来,将火柴迅速放入玻璃瓶中,并立即将瓶口紧密地盖住。
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蜡烛的火焰逐渐熄灭。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玻璃瓶中的空气被火焰燃烧所需的氧气消耗殆尽,导致蜡烛的火焰熄灭。
这说明空气是由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的,而氧气是维持火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实验三:光的传播实验目的: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材料:手电筒、白纸、半透明玻璃。
实验过程:首先,将白纸固定在平坦的桌面上。
然后,将手电筒打开,将其光线照射在白纸上。
接下来,将半透明玻璃放置在光线传播路径上。
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光线经过半透明玻璃后,改变了传播方向。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物体的阻挡和折射,从而改变传播方向。
这说明光是一种能够传播的电磁波,它可以在真空或介质中传播,而且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实验四:声音的传播实验目的:观察声音的传播路径。
实验材料:铃铛、细绳、木板。
实验过程:首先,将细绳系在铃铛上,并将其悬挂在空中。
4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

4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标题:冰的变化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冰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过程。
二、实验材料:
冰块、塑料容器、温水、冷水、盐、温度计
三、实验步骤:
1.在实验开始前,将冰块放在室温下,观察冰的状态。
2.将冰块放在塑料容器中。
3.倒入温水,记录温度。
4.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记录时间。
5.倒入盐,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记录时间。
6.将塑料容器放入冷水中,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记录时间。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1.在室温下,冰块会逐渐融化变成水。
2.当倒入温水时,冰块会加速融化。
3.当倒入盐时,冰块会更快地融化。
4.当将塑料容器放入冷水中时,冰块会逐渐变硬,甚至变成冰。
五、实验结论:
1.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冰的融化速度。
温水和盐能够加速冰的融化,而冷水则能够减缓冰的融化速度。
2.冰的融化是由于温度的升高,导致冰的分子动能增加,最终使冰变成水。
六、实验心得:
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冰的变化过程。
我发现温度对冰的融化速度有很大的影响,这让我对温度与物质变化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实验过程中也加强了我对记录和观察的能力。
希望以后能继续进行更有趣的科学实验!。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实验一:物体的浮沉材料:一个橡皮泥球、一个杯子、一杯水步骤:1. 将橡皮泥球放入杯子中。
2. 观察橡皮泥球在杯子中的状态。
3. 倒入一杯水,观察橡皮泥球的变化。
4. 结论:橡皮泥球会浮在水面上。
实验二:溶解物体材料:一小碗温水、一小碗盐、一小碗糖、勺子步骤:1. 将一小勺盐加入温水中,搅拌直到溶解。
2. 将一小勺糖加入温水中,搅拌直到溶解。
3. 对比盐水和糖水的味道。
4. 结论:盐和糖都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它们的味道和性质不同。
实验三:水的沸腾点材料:一杯水、一个锅、火源步骤:1. 将水倒入锅中。
2. 将锅放在火源上加热。
3. 观察水的表面,当水沸腾时停止加热。
4. 结论:水的沸腾点是100摄氏度。
实验四:光的传播材料:一个玻璃杯、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个手电筒步骤:1. 在白纸上画一个小圆圈。
2. 将白纸贴在玻璃杯上。
3. 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在玻璃杯的一侧。
4. 观察在玻璃杯内能否看到从白纸上透过的小圆圈。
5. 结论:光不能传播到玻璃杯的内部。
实验五:植物的光合作用材料:一株植物、太阳光步骤:1. 将植物放在充足的阳光下。
2. 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3. 结论:植物可以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生长。
实验六:物体的密度材料:两个橙子、一个玻璃杯、水步骤:1. 将一个橙子放入玻璃杯中,观察是否浸没在水中。
2. 将另一个橙子放入玻璃杯中加水,观察是否浸没在水中。
3. 结论:物体的密度大于水时会浮起,小于水时会沉入水中。
实验七:空气的膨胀材料:一个塑料瓶、一根长颈漏斗步骤:1. 将长颈漏斗插入瓶口。
2. 用手掌捂住瓶底,观察长颈漏斗内的变化。
3. 结论: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向上推动长颈漏斗。
实验八:磁铁的吸引力材料:一个小磁铁、几根金属钉步骤:1. 将金属钉放在磁铁附近。
2. 观察金属钉是否被磁铁吸引。
3. 结论:磁铁具有吸引金属物质的特性。
实验九:声音的传播材料:一个空纸卷筒、一个小铃铛步骤:1. 将小铃铛放入纸卷筒内。
(完整)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三: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快,未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慢。
实验结论
搅拌、用热水、将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
《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7、水里有什么
实验名称
探究净化水的方法
实验材料
烧杯、玻璃棒、镊子、明矾、浑浊水、滤纸、纱布、放大镜、水槽等
实验方案
实验一: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大半杯浑浊水。
实验材料
一株生长完好的植物、玻璃杯(或矿泉水瓶)、花生油(棉花、叫塞、橡皮泥)、水
实验方案
1、在瓶子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瓶中。
3、在瓶里滴入花生油,同时固定好植物,并在瓶壁水面处做记号。
4、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瓶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
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
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实验现象
1、加入碘酒后,馒头变成蓝黑色。说明面粉中含有淀粉。
2、白纸上会留下油迹,说明花生中含有脂肪
3、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结论
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和水。
《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4、水变咸了
实验名称
1、水流有力量实验
2、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实验
实验材料
小水轮、塑料瓶、水槽、水。
实验方案
实验一:1、在塑料瓶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均匀的倒水。
2、观察小水轮的变化。
实验二:(一)、1、在塑料瓶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水量要小而均匀。
2、、在塑料瓶内盛满水,仍然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水量要大而均匀。
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报告单11:声音的产生

3.往空瓶里放入少许细盐,然后吹瓶口。
4.击打音钹,然后用手轻轻按住音钹。
我们发现
1.尺子振动发出声音;
2.听到鼓声,豆子跳动;
3.瓶发声,盐跳动;
4.音钹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
教师批改
教师签字:
学生实验报告单
实验编号:4-11
(4)年级(8)班第()实验组实验时间(2017)年(11)月(28)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材位置
第31页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
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器材
食品保鲜袋、尺子、小鼓、豆子、饮料瓶、盐、音钹。
我的猜测
实验步骤
1.一只手将尺子的一端压在桌子的边沿,另一只手弹拨尺子的另一端观察尺子的震动,注意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花镇中心小学四年级2班科学实验
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
实验器材:铜片、蜡、火柴、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步骤:1.将铜片固定在铁架台上,在铜片上放上蜡,加热铜片一边。
2.观察蜡融化的方向。
观察到的现象:蜡从加热点开始融化,然后沿着铜片,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
结论:热沿着物体由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较低的地方。
实验名称:热气球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变轻,会上升。
实验材料:塑料袋、木块、瓷盘、酒精。
实验过程:1.将瓷盘放在木块上,往磁盘里倒入适量的酒精。
2.将塑料袋展开,罩在木块上方。
3.点燃瓷盘中的酒精。
4.过一会,塑料袋膨胀起来,当感觉有种向上的冲力时,轻轻放手. 实验现象:点燃酒精灯,先看到塑料袋充满气,膨胀变鼓,然后上升。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变轻,热空气会上升。
实验名称:沉淀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
实验器材:药匙、烧杯2个、玻璃棒2根、明矾、浑浊水、纯净水
实验过程: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大半杯浑浊水。
2.用药匙取适量明矾放入其中一个烧杯,同时搅拌两个烧杯中的浑浊
水,然后静置。
观察两杯水变清的速度和清澈程度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两杯水都有沉淀现象,但加入明矾的水中杂质沉淀得快,水清澈透明。
实验结论: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但不能全部去除杂质,明矾可以加快沉淀。
实验名称:过滤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过滤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
实验器材:铁架台、漏斗架、玻璃棒、漏斗、烧杯、滤纸、待过滤的水。
实验过程: 1.将烧杯放在铁架台底座上,再将漏斗放入漏斗架,调节高度和位置,使漏斗颈下口直面贴在烧杯内壁上。
2.将滤纸对折两次成四层,打开,使其一边一层,一边三层,漏斗状。
3.将滤纸放入漏斗内,使滤纸上边略低于漏斗口,用纯净水浸湿,用
手指按一按,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
4.将玻璃棒斜放在漏斗内,下端轻轻抵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5.将待过滤的水用烧杯沿着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内,水不要没过滤纸
的上边沿。
实验现象:混浊水过滤后变清了,滤纸上留下了杂质
实验结论:用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的细小杂质,使水变清。
实验名称:溶解
实验目的:认识溶解的特点,理解溶解的定义
实验器材: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白砂糖、沙子。
实验过程:1.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白砂糖、沙子。
用玻璃棒顺时针方向
搅拌,玻璃棒不要碰壁。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食盐、白砂糖在水中看不见了,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像食盐、白砂糖那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像沙子那样,
无论怎样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注意事项:沙子要干净、药品要适量,搅拌不能碰壁。
实验结束后整理仪器。
实验名称:怎样加快溶解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2个烧杯、玻璃棒、药匙、白砂糖、小锤(碾子)、冷水、热水、食盐、两个塑料水杯
实验过程:实验一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用药匙取等量的
食盐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中的
水,观察。
实验二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
2.分别放入等
量的白砂糖。
观察。
实验三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取两份等量的白砂
糖,将其中一份研碎,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
实验现象:搅拌的食盐溶解的快,热水中的白砂糖溶解的快,研碎的白砂糖溶解的快。
实验结论:搅拌、用热水、将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名称:验证蛋白质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验证蛋白质的方法
实验器材:鸡蛋白、镊子、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1.点燃酒精灯
2.用镊子夹少许鸡蛋白,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鸡蛋白边缘
3.待鸡蛋白燃烧后,用鼻子闻气味。
实验现象:燃烧后有烧焦的,很难闻的气味
实验结论:蛋白质燃烧后有烧焦的气味。
实验名称:水流有力量
实验器材:小水轮(实验室里有特制的小水轮)、杯子(大)、水盆、水
实验过程:1.在杯子内盛满水,手拿小水轮,放在水盆上方(固定位置),分别从高处和低处向小水轮上倒水,两次水量要保持一致。
2.水位不变,分别向小水轮倒水2次,水量一次大,一次小.
实验现象:1.小水轮转起来了。
2.水量一样,水位高,小水轮转地快;水位低,小水轮转地慢。
3.水位一样,水量大,小水轮转地快;水量小,小水轮转地慢。
结论:水流有力量,水流的力量与水量的大小和水位的高低有关。
温馨提示:1.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要注重对实验过程的理解与掌握。
3.要规范学生语言。
(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语言可简练但不能空洞)
4.要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