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第一篇:《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我与地坛》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第2页)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地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板书课题、作者。
(PPT第4页)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颁奖词)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21岁的正在清平湾挥汗如雨的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的,可是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条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间,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材定位】《我与地坛(节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5篇课文,作者史铁生在20岁时不幸双腿残废,这篇散文凝聚了他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
作者通过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用苦难提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
文中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作者以母亲去世后几年的思考,用诚挚的语言表达了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特殊经历,把握住文章行文线索,思考史铁生是如何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诚挚感情的。
还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节选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素养目标】1.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线索,理解作者思想的变化经过以及选文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细腻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感悟作者由“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会“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重难点】把握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概括“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当青春年华遭遇了暴风雨的洗礼,你是否还能坚持到晴日的到来;当至亲之人,突然离自己远去,独行的路该何去何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史铁生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
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精选1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步骤: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
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
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
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
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抓住关键,整体把握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还写了母亲。
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
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我与地坛》教案教学⽬标:知识与技能⽬标——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章珍爱⽣命、热爱⽣活的主旨,品味散⽂的语⾔。
过程与⽅法⽬标——回忆性散⽂的⽚段写作⽅法:注意内⼼描写,设想⼈物内⼼世界从⽽更好表现⼈物的写作⽅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对⼈⽣的思考和对⽣命的认识,以及对母亲⽆以⾔表的愧疚之情;培养学⽣正确的⽣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理承受能⼒。
教学重点:理解⽂章传达的情感;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领悟对⽣命的思考;学习刻画⼈物形象的⽅法。
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导⼊有这样⼀个年轻⼈,在他21岁⽣⽇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个⾎⽓⽅刚的⽣命来说,⽆疑是⼀场灭顶之灾。
是在轮椅上度过余⽣,接受这份⽣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脆放弃⽣命,⼀了百了?他⾯临着⼈⽣最艰难的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起⾛进作家史铁⽣的内⼼深处,⽤⼼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出的脚步吧。
⼆、板书课题、作者史铁⽣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命的真谛。
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年代⼗⼤经典作品”之⼀。
三、研读课⽂1.《我与地坛》⼀共七个部分,我们课本节选了其中的两部分。
快速默读课⽂,思考:这两部分各写了什么?板书:“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2.当初作者是在⼀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地坛的?(提⽰:包括⾝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
)板书:双腿残废,找不到⼯作,找不到出路(颓废)3.那时,他眼中的地坛⼜是⼀种什么样的景象呢?板书:琉璃剥蚀,朱红淡褪,⾼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4.⾃从那个下午您⽆意识中进了地坛,他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呆就是15年。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任务群学习目标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主题时文与史铁生对话《我与地坛》与其说是你对那段艰难岁月的回顾,毋宁说那是你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顺着你的笔触,我像观看一朵沙漠上的米尼花是如何把那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大地深处的。
你说你与地坛有缘,这绝不单单意味着你住的离它越来越近,而是你与它生命形态的接近。
你这年轻生命受挫后残缺了的肢体一如那坍圮了的高墙、散落了的雕栏,没有了那琉璃的闪光,没有了那炫耀的朱红,生命的冬季该是多么残酷艰难。
然而残酷与艰难并不是生命的终点,我知道你的视线一定会落到那“苍幽的老柏树”上,落在那茂盛的“野草荒藤”上,我似乎还能听到你的内心深处回荡着孔子对生命的呐喊:“生无所息!”好像你没有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
在面对那些活泼的小生命的时候,我完全能想象得出你那时的情形,当你赶走那些小昆虫的时候,你的眼睛里弥漫着柔和的光;你惊奇地看着那朵停在空中的“小雾”,你在为造物者的神奇而赞叹;你在那只善于思考的蚂蚁面前,想到了一个珍贵的命题:万事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无穷的乐趣。
因此你感受到了瓢虫的烦恼与信仰,你感受到了蚕蜕的寂寞与存在,你更感受到了一滴露水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你不能不到地坛中去,因为那儿有生命的磁场。
我听到了你的心灵在地坛的上空飘浮着的回响:我要像落日把人生的每一个坎坷都照得灿烂;我要像那雨燕把人生的寂寞变成悲壮的诗歌,发表在人生杂志的生命专栏里,永存史册;我要像静悄悄的脚印,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普通而又神秘的暗示,所有的生命都有价值;我要像那苍黑的松柏,不论是在宁静的深夜,还是在明朗的白昼,用自己的生命之躯凝铸成生命永恒的警句;我要像那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即使剩下一缕气息也要让人们知道那曾经拥有的伟大与壮丽;我要像那飘摇歌舞的落叶,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唱着美丽的赞歌,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结束的同时也预示着又一个生命的开始。
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悟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地坛景物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1. 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 学会欣赏散文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文《我与地坛》(节选)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及作者介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地坛,谈论自己了解的地坛或曾经去过的地坛,激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
2. 展示作者史铁生的简介,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难懂知识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描绘地坛景物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2.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作用。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以“我与地坛”为主题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地坛,了解作者背景,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讲解修辞手法,进行互动讨论和小结拓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我与地坛》(节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欣赏散文的过程中,领悟人生哲理。
15.《我与地坛(节选)》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教案【教材分析】《我与地坛》(节选)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5课,本单元的课文体裁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既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情怀。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课文节选部分讲述的是作者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
【学情分析】作为一篇“生命体验”的散文,其主旨深度值得师生共同探讨。
通过前面的学习,高一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但是,每篇散文每位作者都有其特别的书写特点,还需要教师正确指导,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语言特色和深刻内涵。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学会反省和思考和自身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如何正确树立生命价值观?树立怎样的生命价值观?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等。
教学目标:1. 赏析景物描写段落,体会作者眼中地坛。
2. 理解披情入文写法,把握情景交融特点。
3. 知人论世,体悟从自然中参悟汲取力量。
(一)教学导入人应如何对待死亡?人又该怎样活着?是每个人在生活之中都难免去想又很难有答案的问题,也是历来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忍不住想去探讨和表达的话题。
作家史铁生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年仅21岁的他从此在轮椅.上度过了一生。
瘫痪后他曾在附近的工厂做过七年的临时工,后在好友柳青的鼓励下转向写作。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这是作家史铁生的人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二两个部分。
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
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
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家简介二、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三、欣赏文章第一部分进入古园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园,古园是怎样的古园呢?(师生共同诵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样的“我”呢?(师生共同诵读:“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我”眼中“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园中的沉思(师生共同诵读:“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沉思”时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任务群学习目标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主题时文与史铁生对话《我与地坛》与其说是你对那段艰难岁月的回顾,毋宁说那是你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顺着你的笔触,我像观看一朵沙漠上的米尼花是如何把那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大地深处的。
你说你与地坛有缘,这绝不单单意味着你住的离它越来越近,而是你与它生命形态的接近。
你这年轻生命受挫后残缺了的肢体一如那坍圮了的高墙、散落了的雕栏,没有了那琉璃的闪光,没有了那炫耀的朱红,生命的冬季该是多么残酷艰难。
然而残酷与艰难并不是生命的终点,我知道你的视线一定会落到那“苍幽的老柏树”上,落在那茂盛的“野草荒藤”上,我似乎还能听到你的内心深处回荡着孔子对生命的呐喊:“生无所息!”好像你没有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
在面对那些活泼的小生命的时候,我完全能想象得出你那时的情形,当你赶走那些小昆虫的时候,你的眼睛里弥漫着柔和的光;你惊奇地看着那朵停在空中的“小雾”,你在为造物者的神奇而赞叹;你在那只善于思考的蚂蚁面前,想到了一个珍贵的命题:万事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无穷的乐趣。
因此你感受到了瓢虫的烦恼与信仰,你感受到了蚕蜕的寂寞与存在,你更感受到了一滴露水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你不能不到地坛中去,因为那儿有生命的磁场。
我听到了你的心灵在地坛的上空飘浮着的回响:我要像落日把人生的每一个坎坷都照得灿烂;我要像那雨燕把人生的寂寞变成悲壮的诗歌,发表在人生杂志的生命专栏里,永存史册;我要像静悄悄的脚印,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普通而又神秘的暗示,所有的生命都有价值;我要像那苍黑的松柏,不论是在宁静的深夜,还是在明朗的白昼,用自己的生命之躯凝铸成生命永恒的警句;我要像那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即使剩下一缕气息也要让人们知道那曾经拥有的伟大与壮丽;我要像那飘摇歌舞的落叶,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唱着美丽的赞歌,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结束的同时也预示着又一个生命的开始。
国学经典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解读: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容易养成仁的情操。
2.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讲到《韶》这一乐曲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
”谈到《武》这一乐曲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解读: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
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
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诗海拾贝慈乌夜啼白居易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①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②悲不任③。
昔有吴起④者,母殁丧不临⑤。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注】①经年:终年,整年。
②尔:你。
③悲不任:不能承受悲痛。
不任,不堪,不能承受。
④吴起:战国时鲁国名将。
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
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
⑤丧不临: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
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子女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赏析】慈乌,一种较小的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
作者在诗中以“慈乌”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又运用典故,借吴起、曾参事,从反、正两个方面点明诗歌的情感。
文学常识一、作者档案【简历】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后【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评价】 中国电影编剧、中国现代作家 二、人物颂歌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史铁生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
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
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对于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他,就是史铁生。
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三、背景链接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
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
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一、认读字音(一)单音字(1)坍圮..(tān)(pǐ) (2)亘.古(ɡèn) (3)截瘫.(tān) (4)窸.窸窣.窣(xī)(sū) (5)颓.墙(tuí) (6)窥.看(kuī) (7)荒芜.(wú) (8)猝.然(cù) (9)蝉蜕.(tuì) (10)剥蚀.(shí) (11)炫.耀(xuàn) (12)焦灼.(zhuó) (二)多音字(1)闷⎩⎪⎨⎪⎧苦闷.(mèn)闷.热(mēn) (2)稍⎩⎪⎨⎪⎧稍.微(shāo)稍.息(shào)(3)捋⎩⎪⎨⎪⎧捋.胡子(lǚ)捋.虎须(luō) (4)稽⎩⎪⎨⎪⎧滑稽.(jī)稽.首(qǐ) (5)宿⎩⎪⎨⎪⎧宿.命(sù)星宿.(xiù)一宿.(xiǔ) 二、辨识字形(1)⎩⎪⎨⎪⎧xún(循)着逃dùn(遁)矛dùn(盾)(2)⎩⎪⎨⎪⎧cáo(嘈)杂马cáo(槽)cáo(漕)运 (3)⎩⎪⎨⎪⎧pì(譬)如荒pì(僻)pǐ(癖)好(4)⎩⎪⎨⎪⎧熨tiē(帖)tiē(贴)心zhēn(砧)板三、积累词语1.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2.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连续不断。
3.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4.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5.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6.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四、辨析词义1.荒芜 荒僻课本原句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巧辨巧析 二者都有荒凉的意思。
“荒芜”指(田地)因无人耕种或管理而杂草丛生的样子,侧重于因没有人管理造成的。
“荒僻”指荒凉偏僻,侧重于距离繁华处较远。
2.以致 以至课本原句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巧辨巧析相同点:两者都有“表示形成某种结果”的意思。
不同点:“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比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以至”,①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比如,他非常专心地写生,以至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并思考: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哪一个要素?答:[明确] 母亲2.找出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
答:[明确] 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分别概括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要点。
答:[明确]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4.行文图解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理解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的含意?答:[明确] 生病之前,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我家”为中心。
突至的残疾使他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他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地,自然以“地坛”为中心。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解读] 所谓句子含意,它包含三层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解题指津]根据句子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1.摘录组合法句子特点:抽象的句子(中心句、归结句、总起句)是对文段或全文意思的概括。
对应方法: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抓住文段中对句子的具体解说、解释、论证的内容,并探讨具体含意。
答题方向:摘录组合,由概括变成具体,转述、转换说法概括作答。
2.还原翻译法句子特点:描述或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一般借助各种修辞手法。
对应方法:抓住形象的特点,以相似联想(比喻、象征)、相关联想(借代)为思考起点,结合文段,联系上下文,分析表现手法的特征和艺术效果。
答题方向:揭示本质,由具体到抽象。
象征就用翻译法,比喻、借代就用还原法。
3.敲骨抽髓法句子特点:描述细致,动作具体,特点鲜明。
对应方法:从具体内容中归纳共性特点,或将一个事物的多方面特点进行合理分类总结。
答题方向:由具体表现到抽象特征。
结合文段或全文找到相关的信息,不能直接摘录,要由个体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归纳总结。
4.付诸情理法句子特点:言简意赅,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多用衬托、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表明作者深刻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