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无线电信号监测技术(系列之三)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有哪几种体制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有哪几种网络制式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3rd-generation),特指能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一种蜂窝移动通讯技术。
它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提供高速数据业务。
3G诞生于2000年5月,它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统一制定的结果,其中包含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 和WiMAX四种不同的制式标准,今天我们要谈论的主要是国内应用的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种制式。
下面分别简要介绍这三种制式标准的含义和应用。
WCDMA是一种由3GPP具体制定的、基于GSM MAP核心网,UTRAN(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为无线接口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它是从码分多址(CDMA)演变而来,从官方看被认为是IMT-2000的直接扩展,与现在市场上通常提供的技术相比,它能够为移动和手提无线设备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
W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频分双工(FDD)方式,码片速率为3.84Mbps。
W-CDMA 能够支持移动/手提设备之间的语音、图象、数据以及视频通信,速率可达2Mb/s (对于局域网而言)或者384Kb/s(对于宽带网而言)。
输入信号先被数字化,然后在一个较宽的频谱范围内以编码的扩频模式进行传输。
窄带CDMA使用的是200KHz宽度的载频,而W-CDMA使用的则是一个5MHz宽度的载频。
目前,WCDMA牌照被划分给中国联通。
CDMA2000,即为CDMA2000 1×EV,是一种3G移动通信标准。
分两个阶段:CDMA2000 1×EV-DO(Data Only),采用话音分离的信道传输数据,和CDMA2000 1×EV-DV(Date and Voice),即数据信道于话音信道合一。
CDMA2000也称为CDMA 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Lucent和後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韩国现在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
第三代无线电信号监测技术(系列之五)

N A 比 如全 国 的监 测 系统 。子 系 统 由一 个 AMM0S T 务 器 过 L 对 其 访 问 .能 够 执 行 多达 几 十 个 甚 至 数 百 个 信 道 l服 控 制 客 户 端 的工 作 站 通 过 AMMOS T 务 器 可 以进 入 的特 定 任 务 。 I服 所 有 的AMMOs 件 群 子 系 统 。 由于 系统 是 在 大 范 围 内 硬 在 现 代 的 无 线 电监 测任 务 中 .要 求全 频 带 范 围 实 时
图 1 席 位 之 间的 协 同工 作 示 意 图 0
析 中心 这 些 软 件 模 块 正 是 这 样 的 体 现 ,既 可 以在 线 处理
厂 商 发布
Ne r ws fOm h o uc r t e Pr d e
每 种 平 台上 可 以配 备 一 个 或 几 个 A O { 件 群 ,拥 理 论 和 概 念 在 监 测 领 域 具 体 全 面 的实 现 .硬 件 和 软 件 的 MM S.  ̄ 有 一 个 或 几 个 、 一 种 或 几 种 席位 ,席 位 2 i协 同 工 作 , _ q
(O ) 术 的 提 出 实 现 了 监 测 功 能 的 模 块 化 和 可 任 意 组 j 技 b 合 功 能 ,工 作 ( b在 AMMO I上 由 监 测 工 程 师 进 行 定 j ) o S T
义 通 过 截 获 处 理 信 道 ( C) 现 ,lC 以是 一 个 或几 I 实 P 可 P
个 ,也可 以是几十个或几 百个 ,可 以是 窄带或宽带 完
成 搜 索 、截 获 . 识 别 、解 调 、 解 码 和 原 始 信 息 输 出等 功
能 席位 的概 念设计更将 多领域 的技术 专家的能 力和经
主动监测模式探讨

Mon t i g & De e t n i n or t ci o
主动监测模式探讨
■ 国 家 无 线 电监 测 中心 陕 西 监 测 站 丁 鲜 花
摘 要 :基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的网络 拓扑结 构 、先进 的第 三代 无线 电信号监测技术 、翔实 的台 站数据库的基础上 .探讨了主动监测的工作 模式 .并设计 了主动监测 的工作流程 。
4 主 动 监 测 的 工 作 模 式
4 1主 动 监 测 模 式 .
陕西 站 路 由器
传 统 的被 动 监 测 是 指 仅 监 测 信 号 、记 录 信 号 特 征 数
潮
据 .积累 了大量 的监测数据 原 始监测数据没 有得 到及
时 有 效 的 整 理 而 失 去 时 效 性 。主 动 监 测 将 在 监 听信 号 内
圈
交 机I 西 库 换 }陕 站 聂 据
容 、分析发射类 别、准确定位 的基础 上 ,进一步分 析该 信 号是否符合相 关的频率划分规定 .是否 与监测 中心 台 站数据库一致 ,功率与带宽是否 超限 .杂散 电平是否过
监 控 机 位
豁控 机位
高等 :如果不一致 ,则进一步分析 、查找 。
第三 代无线 电信 号监测技术 .不仅能完成 数字调制 实 施 对 无 线 电信 号 的 监 管 。 信 号 的 在 线 ( 号 来 自接 收 天 线 ) 离 线 ( 号 来 自 中 频 信 或 信
( )搜 索、截获 1
搜 索 、截 获 是 无 线 电监 测 的 第 一 步 。 这种 搜 索 可 能
圳 、成 都 和 云 南 9 - 波 监 测 站 组 成 .各 短 波 监 测 站 由 4短 固 定 监 测 系统 、 移 动 监 测 系 统 和 可 搬 移 监 测 系 统 组 成 。 监 测 中心 和 各 短 波 监 测 站 之 间 通 过 专线 实 现 物 理 互 通 。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和发展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起步虽晚,但是发展极其迅速。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对移动通信的需求量经历了指数级的增长,我国也不例外,而且这种需求量还将持续下去。
如今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快速推进,现有的移动网络已经很难满足移动业务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发展,对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改进就越来越迫切,一方面要求尽可能丰富的移动业务满足移动用户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另一方面要求通过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系统的容量,以支持不断增长的移动用户的数量,移动通信技术正是在这两种需求的驱动下不断发展的。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新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前言: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对性能要求的提高,促使移动通信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向更高水平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网中不可缺少并发展最快的通信方式之一。
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指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特征是蜂窝网络结构克服了大区制容量低、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
第二代移动通信是蜂窝数字移动通信,使蜂窝系统具有数字传输所能提供的综合业务等种种优点。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特征是除了能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拥有的各种优点,克服了其缺点外,还能够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能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能实现全球漫游。
本文主要讨论第一代到第三代移动通信概念的提出及其演进发展。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研制了第一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
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在于它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拨打电话。
WCDMA第三代无线通信系统核心网络介绍

一、前言与目前的手机系统GSM/GPRS比较起来,第三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出现,将会带来更高的无线频宽与丰富的多媒体应用技术,在第三代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者在静止时可以提供2Mbit/sec的频宽,低速移动时可以提供384Kbits/sec的频宽,而在高速移动时则提供144Kbits/sec的频宽。
以这样的频宽来说,不只足以满足许多人对于语音传递的需求,甚至是各式各样的网络服务,都有极大的潜力无时无刻出现在使用者手机中。
第三代无线通信所包含的层面相当广泛,其中包括所会用到的技术以及在商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果以目前的架构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系统大概分为一下五个部分:▪核心网络(Core Network)▪GSM、GPRS无线通信网络(GSM、GPRS Radio Access Network)▪WCDMA/UMTS无线通信网络(WCDMA/UMTS Radio Access Network)▪服务机制与安全(Service and Security)▪手持装置(Terminal Equipment)其中,核心网络所指的就是各系统业者用来连接各无线基地台与后端大众电话网络(PSTN)或是其他资料网络的Intranet。
通过核心网系统业者可以让手机用户的语音资料,经由业者的核心网络传递到目前通信的目的端。
因此在核心网的架构中,除了包含语音媒体资料的转换外,还包括了记录使用者资讯与计费机制的系统。
笔者认为,了解一个无线通信系统最好的方式就是由核心网着手。
因为如果一旦确实了解使用者的语音或是数据资料,是如何通过核心网来传送与处理的话,那整个系统的雏形将会很自然的在脑海中产生,进一步的再由无线通信的协议与界面来着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在建立一个对系统的轮廓后,再逐一的把各个细节探讨完整,相信这将会是对初学无线通信的读者来说,最好的一个学习道路。
而GSM/GPRS与WCDMA/UMTS的无线通信网络,所指的就是手机与基地台间的无线通信界面与机制,这也是在认识无线通信系统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无线电监测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无线电监测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无线电监测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通信技术,它能够帮助监测无线电频谱,发现无线电干扰,提高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本文将就无线电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1. 无线电频谱监测技术无线电频谱监测技术是无线电监测的基本技术之一,它主要用于监测和分析无线电频谱的分布情况,发现频谱占用情况和干扰信号。
目前,无线电频谱监测技术已经在频谱监测仪器、信号处理算法和频谱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频谱监测仪器不断更新换代,设备性能不断提高,能够实现更广泛的频率范围和更高的分辨率;信号处理算法不断优化,能够实现更精确的频谱分析和干扰信号判别;频谱数据分析方法不断完善,能够提供更全面的频谱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无线电监测数据处理技术是无线电监测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它主要用于对监测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处理。
目前,无线电监测数据处理技术已经在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数据存储技术不断完善,能够实现更大容量的数据存储和更长时间的数据保存;数据传输技术不断提高,能够实现更快速的数据传输和更稳定的数据连接;数据处理技术不断创新,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更便捷的数据操作。
二、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监测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技术要求和应用需求。
未来,无线电监测技术将向着更智能化、更自动化、更智能化和更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实现监测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和数据的智能化处理。
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不断多元化,无线电监测技术也需要不断多元化,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场景。
未来,无线电监测技术将向着多频段监测、多信号监测、多业务监测和多系统监测等方向发展,例如同时监测多个频段的信号、多种类型的信号和多种业务的通信系统。
SCDM

SCDM概述SCDMA是同步码分多址的无线接入技术,它采用了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以及自主开发的SWAP+空中接口协议等先进技术,是一个全新的体系,一个全新的我国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标准。
智能天线技术:由天线阵硬件和信号处理软件组成,采用下行波束赋形,降低了发射功率,克服了多径干扰。
同步CDMA技术:上行链路各终端信号在基站解调完全同步,码道之间正交,降低码道干扰,提高了系统容量。
软件无线电技术:全部基带信号的处理都是在DSP中用软件实现。
另外,SCDMA 系统还是第一个使用国际最新标准"全质量话音编码技术"的实用化无线通信系统。
SWAP+ 空中接口信令:物理层设计基于ITU的Q931建议,采用闭环功率控制,解决了实现同步CDMA和用户距离测定的要求,仅使用一条接入码道。
SCDMA的独特技术优势体现在:SCDMA是世界上第一套将智能天线应用于商业电信运营的无线通信技术标准;第一次将时分双工(TDD)用于宏蜂窝结构,其基站与终端都大规模采用软件无线电结构;并第一次优化组合以上功能,实现了同步码分多址的无线通信协议,成为国际领先的无线通信技术标准。
SCDMA是由信威通信公司研制的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平台,也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核心技术,于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项技术也是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TD-SCDMA的知识产权核心组成部分。
SCDMA是TD-SCDMA(3G)的技术源头,在市场上先大规模地推广已经成熟的SCDMA系统,可进一步验证TD-SCDMA标准的核心关键技术在大用户群中使用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缩短TD-SCDMA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所需的时间,促成TD-SCDMA 技术的早日规模应用;先期通过推广SCDMA无线接入系统,还可帮助运营商积累TDD的网络规划、建设及运营的经验,为促使TD-SCDMA成为3G市场的主导标准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推广SCDMA无线接入系统,借助全世界最大的中国通信市场,以中国电信业改革后,建设最后一公里无线接入网及农村普遍电信服务为契机,中国的无线及移动通信产业可以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走出一条制造业和营运业均衡发展的新路,带动大批的通信制造企业生产"中国芯"的通信设备。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无线电。
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
20世纪初,无线电通信被广泛应用于海上通信,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
然而,这种无线通信技术还很不稳定,传输速度慢且容易受到干扰。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第二代无线通信技术悄然而至。
20世纪40年代,脉冲编码调制技术的出现使得无线通信更加稳定。
然而,由于频谱资源有限,通信容量受到限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为了解决通信容量不足的问题,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发。
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采用了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大大提高了通信速度和容量。
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实现高速数据传输、视频通话等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也应运而生。
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即LTE(Long Term Evolution),在传输速度、容量和覆盖范围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人们可以通过LTE网络随时随地上网、观看高清视频、进行在线游戏等。
此外,LTE网络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实现了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信速度和容量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第五代无线通信技术——5G网络应运而生。
5G网络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容量,将极大地推动物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
5G技术的应用将带来更多的创新和便利,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实现更加紧密的连接。
总结起来,无线通信技术从无线电到5G网络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社会从信息孤岛到信息互联网的巨大转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通信技术将继续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先进的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线通信技术将为我们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通信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 ,包 括 一 系 列 的 应 用 软 件如 :任 务 ( 0 ) J b 中心 、分 析 中 心 、记 录 中心 、指挥 和 报 告 中心 、 控制 中心 、资 源 管 理 中
I 类型有两种 : P C
( )基 本 型 (ae P ) :有 独 立 的接 收 机 ,使 用 1 B s I C
图1 MMO I的结构框图 A S T
A O T 结 构 框 图 见 图 1 MM S I的 。
2 截 获 处 理 信 道 O c p )
A O T MM S I通过控%G 4 0 X 0 硬件 ,生成不 同的截获处
理 信 道 ( C ,IC 实 现 软 件 定 义 无线 电 和 虚 拟 仪 器 1 ) 是 P P 的 硬 件 基 础 ;GX 0 硬 件 系 列 是 不 同 形 式 的数 字 中 频 接 40
收机 .有 的是射 频前端 、数字采 样 、数字处理 一体 化板 卡 插件 .有 的是独 立的射频板卡 、独立的数字 采样板卡
和 独 立 的数 字 处 理 板 卡 。这 些 硬 件 的 功 能 以及 为 哪 种 监
图2典型 的IC P 组合运行 的应用
中 无 电2。第2 6 国 线 叭年 l 期 9
务 需 要 的 功 能 .如 频 谱 瀑 布 图 、解 调 、解 码 、音 频 输 本 文 主 要 介 绍 AMMO J 的概 念 及 结 构 .说 明了 截 出 、 眼 图 、相 位 图 、 分 类 、截 获 、识 别 l数 据 的 记 录 S T F 获 处 理 信 道 (P 和 任 务 ( b 的定 义 与 类 型 . 同 时 讨 与 回放 、音 频 数 据 的记 录 与 回 放 等 .所 有 这 些 功 能 的 数 I C) J ) 0
详细 的I 类 型 见 图3 P C 。
I e C B a s e P I 8 a s e P l B B 0 a s e I e a s e l P D C T u h e r H C V o i e H c C D C C F F i s i n H s o B F
厂 商 发布
Ne r m h o u er ws fO t e Pr d c
( )数 字下 变频 ( CIC) 将 宽 带 数 字 中频 数 据 任 务 具 备 不 同 的 功 能 ,包 括 提 供 频 谱 及 瀑 布 图 显 示 功 2 DD P 作 为输 入 ,使 用D P 行 信 号 分 析 与处 理 。 S进
lp rt nmols O e ai c  ̄ o e
B a s e P C I
T U n e r H
O I C P V C I C C P
厂 商 发 布
Ne r ws fOm h od c t e Pr er u
第三代 无线 电信号监 测技术 (列 三 系 之 )
■ 罗德 与 施 瓦 茨 中国 有 限 公 司
测 任 务 服 务 . 由Jb 定 义 。 o来
A M S T 基本絮梅 技术也是基于 lC发挥作用的 。JOb M O I P 可以定义所有监测任
带 和 宽 带 信 号 的接 收 、 连 续 发 射 和短 时 发 射 的侦 测 . 解
调 和 解 码 :通 过 J b 动 或 自动 完 成 典 型 的 目 的 :如 搜 0手
索 (er ) sa h .监 视 (u eIne c sr iac )、 结 果 (rdci ) v l po ut n 。 o
论 了 如何 使 用 AMM0S T 行 典 型 的监 测 任 务 , I执 阐述 了
I 是 第 三 代 无 线 电监 测 的 重 要 技术 之一 实 时处 理 P C
据 及 处理 都 是 实 时 无缝 的 .不丢 失任 何 数 据 。 另一个特点就是I 通过A P C MMO I完 成 组 合 运 行 模 S T 式 。信 号 在 IC 间传 输 , 过 IC 谐 器 在 搜 索 中 截 获信 P之 通 P调
心 、数据管理 中心 、图形界面等 ,以及 网络 、服 务器 、
D P S 进行信 号分析 与处 理 ,或者使 用计算机进 行信号分
操 作系统 、数据库 等基础结构 。实时频谱技术 、数字 中 析与处理。
频 技 术 、 数 字 信 号 处理 技 术 、信 号 识 别 与 分 析 技 术 、 信 号 记 录 与 回放 技 术 ,都 是 通 过A O T 挥作 用的 。 MM S I发
A MMO T 据 库 的 概念 。 S I数
1 A MO T M S I 的概 念 及 结 构
号 .然 后 直 接 传 输 给 另一 类 IC以便 进 行 监 测 或分 析 ,比 P 如 可 以 同 时 进 行 实 时频 谱 监 测 和 实 时 解 调 监 测 。 典 型 的
AMM0 I是 第 三 代 无 线 监 测 技术 产 品 的核 心 与 平 I 组 合 运 行 的 应 用 见 图 2 S 丁 P C 。
JOb sf orAM M 0g
能、I F 数据 传 输 与 记 录 、音频 输 出 、分 类 等 。J b I 结 o与 P C
合 的 关 系示 意 图如 图 5 示 。 所
a ta T ra n s m I 3 si e r H a F W o i e H F c
F
AMMO l可以应用于单机版的产 品中,如小型的手 S T
持 式接 收机 P 10 中型 的数字 接 收机 E x 、高端 的最 先 R0、 Mx 0
进的E MD S 监测接收机 ,也可以控制GX 0 系列构成分布式 40
的 网络 版系 统 .这 个 系统可 以覆盖 一 个城 市 或一 个 区域 。 A MMO I通 过 I 来 手 动 或 自动 完 成 信 号 分 类 、窄 S T P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