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区域特征的思考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对 国家的建设有积极作 用的计划 经济体制 对二元结 构的影 响逐 渐较 小 ,在某 些 方 面 依 旧 如 前 :首 先 ,严 格 的 户 证 管 理 制 度 继 续 存 在 ,在很 大 程 度 上 保 护 了 二 元 结 构 的 存 在 。 其 次 ,僵 化 的 政 府 控 制 手 段 ,导 致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合 理 的存 在 。 三 是 城 乡 的 文 化观念差距使二元结构有 了存留的基础 。 4 ,城 乡二 元 结 构 对 发 展 的影 响非 常 长 远 。二 元 结 构 对 中 国 的影 响长期的无法 估量 的,我们 主要从 以下方面 可以看 出:第 二元 结 构 对 工业 化 和 城 市 化 的 进 程 起 到 了严 重 的 阻碍 业 结 构 和 就 业 结 构 极 为 不 合 理 。城 市 和农 村 认 为 的分 隔 ,使 农 民工 普 通 农 民进 入 城 市 的 渠 道 体 系 人 为 地 阻 断 ,使 农 业 产 值 比重 下 降 的 同 时 ,农 业 劳 动 力 的 数 量 是 高 。第 三 ,农 业 发 展 资 源 流 失 严 重 。 主要 体 现 在 :土 地 利 益 形成很大的 “ 利益流 ” ,但在这个过程 中 ,资金大量流 入城市 , 但 农 村普 通 人 口外 流 严 重不 足 ; 高 品质 的农 村 劳 力 的 大 量 流 失 , 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尤其是流出地农村 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 二 、我国城 乡二元差距逐步增大和不曾消失的原 因 1 ,市场错误导向机制 ,加大城 乡的贫富 问题 。因为中国城 市 和农村 的发展已经到 了 “ 城镇帮 扶农村 ,工业 反 向支 持农业



距 幅度 缩 小 ,但 差 距 正 在 扩 大 。 收入 一消 费 的 理 论 决 定 了 城 市 和农 村 地 之 间 的 收入 差 距 占据 了领 先 优 势 ,从 而 城 乡 居 民消 费差 距被 拉 得 更 大 。 ( 2 ) 在 农 村 和城 市 相 比较 下 ,社 会 各 项 差 明 显 。 主要 体 现 在 在 以 下几 个 方 面 :一 是 城 乡 医疗 制 度 差 距 , . 二 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社 会救济 与保障差距 是最大 的城市 和 : 村 地 区之 间 的社 会 差 距 。 ( 3 ) 城 市 和农 村 基 础 设 施 的 差 距 太 : 。 长 时 间专 注 于 投 资 城 市 ,对 农 村 地 区 几 乎 很 少 有 建 设 性 的 投 入 ,对农 民 的财 政 补 贴 更 是 微 不 足 道 ,财 政 偏 向 导 致 的农 村 投 入 不 足 ,导致 农 村 公 共 设 施 严重 滞 后 。 3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由来 已久 难 以改 变 。改 革 开 放 之 后 ,曾 经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

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

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

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摘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小规模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这种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有突出的矛盾,也是导致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分析和政策措施一、目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特点1,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城乡分化结构变得更加严重。

我国的很多城市实行的主要经济体制是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农村耕地及商业用地的使用率,粮食的价格虽有上升但增幅不明显,农民进城务工的较多,但工资低。

两个难以解决的民生问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具体提出建立有利于渐进改变城市和农村各项差距差距的制度。

减小甚至消灭城乡二元体制的变革,从此被首次纳入国家议程的范围。

2,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亮点如下:(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2,27在1949年到1978年为1:2.56和1:3.31。

在近几年,虽然差距幅度缩小,但差距正在扩大。

收入-消费的理论决定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占据了领先优势,从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被拉得更大。

(2)在农村和城市相比较下,社会各项差距明显。

主要体现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医疗制度差距,二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社会救济与保障差距是最大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社会差距。

(3)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差距太大。

长时间专注于投资城市,对农村地区几乎很少有建设性的投入,对农民的财政补贴更是微不足道,财政偏向导致的农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滞后。

3,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难以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曾经对国家的建设有积极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二元结构的影响逐渐较小,在某些方面依旧如前:首先,严格的户证管理制度继续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二元结构的存在。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阻碍。

探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出路,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从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危害、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途径等方面,对有关研究观点进行综述。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运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

“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般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典型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农村和城市在许多方面的差异。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讯、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而是政策因素,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户籍管理制度是根本原因。

李昌麒、孟庆渝指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农村居民没有完全获得市场主体应有的法律地位。

第二,农村居民在国土资源权利上的不平等待遇。

浅议我国二元经济模式

浅议我国二元经济模式

浅议我国二元经济模式提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是其发展的典型特征,由此产生的劳动力流动问题与其经济发展并肩而行。

本文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特征,以及如何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二元经济”理论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文章,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由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部门组成,这两个部门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从使用要素角度看,传统部门使用非再生的资本(土地),现代部门使用再生性的资本。

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状况,这种二元结构实际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二,从市场完善程度看,现代部门市场化程度高,传统部门市场化程度低,还处在前工业化时期,部分经济还没有商业化。

第三,从工资决定因素看,现代部门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传统部门由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决定,而不是由他们的边际产出决定。

第四,从生产率和劳动供给看,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传统部门。

由于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甚至等于零,所以在一定的工资率下,传统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弹性的。

前者以工业为代表,后者以农业为代表,这种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共性,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所谓经济发展就是要通过工业部门的扩张,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力,从而达到消除经济中工农业之间及其内部所存在的各种结构失衡的目的。

因此,这两个部门间的劳动力转移就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模式。

费景翰和拉尼斯等人认为,劳动力转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农村存在显性剩余劳动力,且其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阶段,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介于零和不变制度工资之间,存在隐性失业人口;第三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高于不变制度工资,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消失,工农业发展实现平衡,劳动力转移进入商业化时期。

上述模型表明,二元经济结构的直接根源是传统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其转化的关键在于不断促进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转移,且这种转移暗含着几个前提:一是转移是顺畅的,不存在人为障碍尤其是体制上的障碍;二是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应不断提高以适应工业化的需要;三是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必须不断提高,最终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体相当。

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二)

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二)

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二)二、对中国近代经济变迁中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化过程的历史表明,如果照搬二元经济论模型的分析理论和结论,不完全符合中国社会生活实际状况。

以下我们从长江三角洲经济百余年的变迁历史中,对照二元经济论,提出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农业与商品化家庭工副业密切结合,是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冲击前的很久长的历史时期中长江三角洲传统农业的基本形式,在明清时期达于最盛。

其中农业的主体是粮食种植业,工副业是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副业,种类繁多,如棉纺织、蚕燊、织绸、手工编织、刺绣、饲养猪、禽、鱼等等。

这种农工结合体的重要特征是:一,在生产中尽可能使用人力,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剩余劳动力,对于人力可以替代的生产要素尽可能节约之。

精耕细作,注意维护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平衡,以这种资源配置原则进行生产,以求获取最大总产量。

二,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以求获得家庭整体的最佳收益。

三,农业与工副业密切结合,相互补充;生产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诸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生产资本、乃至相当部分生产资料,基本靠农民家庭内部来获取。

四,小农家庭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某些生活必需品,如部分口粮、盐、铁制农具等,必须通过出售家庭有能力多生产的产品来交换取得,农家工副业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长江三角洲的传统农业绝非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概念,而具有顽强自给和较发展的商品工副业生产同时并存,缺一不可的总体特征,这对其在资本主义入侵后的变化特点有极其重耍的影响。

我国数千年历史时期中逐渐形成的小农经济特征,是中国传统社会人口众多、土地等资源偏少、家庭组织功能的高度发达等等基本国情的反映,也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在生存斗争中的合理选择。

(注:详见拙文:《试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民族性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中国国情与早期现代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概述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概述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概述1. 介绍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传统农业经济和现代工业经济。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具有显著的特点和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概述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探讨其原因、特点和影响。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历史和文化因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许多发展中国家曾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下,经历了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扭曲。

殖民主义时期的经济结构常常以农业为主,以满足殖民国家的需求为导向,导致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农业经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得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久经沙场。

2.2 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分配不均也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不完善,资源常常集中在少数富有的少数人手中,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使得传统农业经济在某些地区得以长期存在,而现代工业经济却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2.3 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也与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有关。

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使得一部分人从事传统农业经济,而另一部分人则进入现代工业经济。

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个人水平,也存在于地区和国家水平。

3. 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3.1 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传统农业经济虽然在某些地区得到了长期发展,但其发展速度和效率远远低于现代工业经济。

因此,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一些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

3.2 劳动力市场分化由于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

一部分人从事传统农业劳动,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水平也较为困难;另一部分人则从事现代工业劳动,享受着较高的收入和社会福利。

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

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

• 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严重失衡
我国的二元经济,不仅是历史造成的,而且是 在其特定的政治文化等制度下形成的。城乡制度 的具体差异,概括为14个方面:户籍制度、粮食 供给制度、副食品与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 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 制度、人才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生育制 度。
• 二元意识与二元经济互动,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经济的二元性,及两类劳动者群的划分,决 定了我国社会意识的二元性。尤其是传统经济部 门,与传统的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相当严重, 主要体现在:
• 市场机制和经济体制作用弱化,行政干预严重 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还较短,城乡分
割的市场也没有打破,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 和领域还较为有限。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家庭经 营的分散,与初步形成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 更制约了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 成为制约农民收入提升的又一瓶颈,从而直接制 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 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 章制度
• 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加大 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度
•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剩余的转移载体作用 • 创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地流转制度 • 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标本兼治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弥补城乡市场差异
• 传统经济体制,对二元经济形成具有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和实 施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城乡分离的体制。在传统工 业化发展战略和城乡分离经济体制的作用下,中国二 元经济得以形成,而且,二元反差程度逐渐加深。二 元经济结构,在短时期内,有效地建立起了必需的工 业体系,但是,从长期来看,却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 果。缩小中国经济的二元性,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 程,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区域特征的思考马广琳,刘俊昌(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我国目前面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涉及到区域之间更涉及到区域内部的城乡不平衡现象,这些不平衡现象已经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因而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发展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区域特征,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经济结构;区域经济;二元经济 中图分类号:TU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5)04—0003—041 二元经济理论概述1954年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刘易斯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模型把整个经济分成两个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的、人口过剩的生存部门,并指出不应将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制造业,资本主义部门可能是工业也可能是其他行业;生存部门也不仅仅是农村获农业部门,虽然传统的农业构成这一部门的主体。

在刘易斯之后,费景汉和拉尼斯把二元结构归结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迈因特则提出了“组织二元结构论”,认为二元现象首先是一种不发达组织框架的产物,存在四种类型的二元:产品市场的二元性、资本市场的二元性、劳动市场的二元性、政府行政和财政机构的二元性。

这些模型在假设条件、分析过程等方面尽管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的中心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互相补充的,即:二元经济的重要特征是整个经济社会了划分成“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现代部门通过从传统部门吸收劳动力而得以发展;在提供同样质量和同样数量劳动的条件下,非熟练劳动力在数量上是相当充裕的,劳动力的供给明显大于劳动力的需求。

二元经济的发展规律是,在发展初期,两个部门的劳动收入差距很大;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这种差异进一步扩大;此后,随着劳动力进一步转移,两部门劳动收入的差异逐渐缩小,最终达到接近一致的状况[1]。

在考察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时候,大多数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我国的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性。

但是,对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具体划分,经济学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有人把我国的经济结构划分为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个部门,并把这种经济结构成为双重二元经济结构。

第一重二元经济为全国范围内的二元经济,其中城市非农业经济和乡村非农业经济为一元,乡村非农业经济为一元;第二重二元经济指的是农村内部的二元经济,乡村非农业经济为一元,乡村农业经济为另一元[2]。

很显然,我国乡村和城市的划分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户籍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户籍对人民的经济活动起着比较强的作用的时期里,这种划分的现实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向纵深发展,户籍制度对人们经济活动的作用将逐步的降低,某些地区已经取消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划分。

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划分的意义将逐渐降低。

就我国目前现实状况而论,最能够集中体现各种二元现象又最准确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二元结果表述应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本文的讨论中,不另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划分,而是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把我国经济中的第一产业作为传统农业经济部门的替代,把国民经济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现代非农业经济部门的替代,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人数作为衡量两部门收入和劳动力数量的指标,计算出各地区的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对比系数以此来反映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水平。

比较劳动生产率=收入比重/劳动力数量比重(1)很显然,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将越强。

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表明,传统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现代非农业生产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3・①收稿日期:2004年10月14日率大于1。

两者的变动趋势是,在二元经济结构加剧的阶段,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将逐渐降低,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升高,在二元经济结构达到最大后,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开始升高,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越来越小,从大于1的方向趋近1[3]。

二元对比系数则是将两个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结合起来,考察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

二元对比系数=农村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100%(2)一般情况下,二元对比系数越小,两部门的差别越大,二元结构越明显。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在31%~45%之间,发达国家一般在52%~85%之间。

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区域特征2.1 中国经济结构二元程度区域差异有3号者是因为为有的年份统计数据不全,只按实有数据计算。

如天津只有1985年以后的数据, 1981—1985的平均值实际上只是1985年一年的数值。

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不同的地区,经济结构的二元程度不仅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而且变化趋势也不相同。

按照二元对比系数指标,在不同时期进行横向比较,可以看出:从1978—1980年,二元程度最低的地区地吉林省,最高的是上海市,二元对比系数分别为:0.4392和0.084;从1981—1985年,二元程度最低的还是吉林省,最高的已经变为甘肃省,二元对比系数分别为0.5445和0.1189;从1986—1990年,二元程度最低的变为北京市,最高的变为云南省,二元对比系数为0.4922和0.1453;从1991—1995年,二元程度最低的还是北京市,最高的还是云南省,二元对比系数分别是0.5356和0. 1032;从1996—2000年,二元程度最低的变为吉林省,最高的还是云南省,二元对比系数分别为0. 3991和0.1053。

在2001年二元程度最高的是云南省(0.0992),最低的变为海南省(0.3857)。

从时间变化的角度来看,全国的二元对比系数变化趋势显示明显上升,然后轻微下降,再是轻微上升,但没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1958年和1959年的二元对比系数属于反常现象予以排除)。

与全国变化趋势一致的省份有天津、河北、辽宁、吉林、安徽、山东、河南、贵州、云南和甘肃。

黑龙江和西藏的二元对比系数变化趋势是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二元对比系数的变化趋势是一直上升,其余省市自治区的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

表1 1978—2000年中国省级二元对比系数在不同时段上的平均值年 份1978—19801981—19851986—19901991—19951996—20002001全 国0.17870.23920.23720.22150.22530.1797北 京0.13570.27840.49220.53560.35890.2677天 津30.286430.40380.3520.36010.1781上 海0.0840.15150.31340.24070.15910.1341河 北0.13680.2030.23410.15890.23720.1993山 西0.15260.34280.21470.19850.17090.1205内蒙古0.185630.29240.470.38260.35350.2584辽 宁0.23540.32540.34680.32970.2920.2049吉 林0.43920.54450.4150.38480.39910.2451黑龙江0.32650.47780.37020.37790.26390.1322江 苏0.18050.31930.38290.25570.22230.1821浙 江0.2510.32440.31610.23580.20690.2065安 徽0.20110.24220.24790.20790.23950.2074福 建0.20560.27250.30150.26410.25250.2137江 西0.22760.27960.33020.35650.35140.2840山 东0.153630.24200.24030.19210.21370.1534河 南0.1550.19840.23490.18860.2030.1636湖 北0.22670.29190.3550.27660.24930.1861湖 南0.21530.26950.28230.26530.25810.1709广 东0.17990.24660.29840.2570.20850.1564广 西0.17110.18430.19110.19240.23050.2080海 南0.30510.37720.36940.29330.39230.3857四 川0.18590.20480.21290.21260.22260.1999贵 州0.14950.18240.18990.17450.22360.1709云 南0.12590.15210.14530.10320.10530.0992西 藏0.3540.42420.33870.38410.23710.1451陕 西0.19340.20540.21280.18670.17810.1467甘 肃30.11890.17240.1430.19280.1635青 海0.15130.19380.24670.21160.10660.1103宁 夏0.1420.20520.21850.18080.18070.1533新 疆0.24330.34820.36630.28030.24370.1842 资料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值得注意的是,青海、陕西、云南、浙江、黑龙江和吉林等六个省份的二元对比系数1996—2000年的平均值小于1978—1980年的平均值,新疆基本上没有变化,其余省份则是明显提高。

浙江、吉林和黑龙江等三省的二元对比系数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陕西和云南省基本上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这些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经济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

另外,1978—2001年从不同地区的数据比较来看,二元对比系数一直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新疆、江西、福建、海南、湖南、湖北和天津;北京在1980年以后以比较大的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宁夏、云南、贵州、甘肃和河南。

陕西除1978—1980年、山西除1981—・4・1985年大于平均水平外,其余年份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省份则是有大有小。

2.2 中国经济结构二元程度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2.2.1 地理位置的基础性差异我国国土资源辽阔,气候多样,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因素。

全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在空间差异上表现出自西向东的三个阶梯形,天然形成三大自然地带。

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独特的自然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自然条件对人类的生产活动限制很大,其面积占全国陆地的25%,人口在全国的1%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