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学归国考试与清政府留学教育政策的变化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最新文档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最新文档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店铺,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清朝末年。
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变革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
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
也有人将容闳、黄宽、黄胜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开始,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只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在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留学运动应该包括派遣留美幼童、派遣留欧学生、留学日本浪潮和派遣庚款留美学生。
1854年,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从纽约启程回国。
他回国后始终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教育理想,推动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
1870年,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
曾国藩当即表示同意。
从这个时候起到1872年3月曾国藩病逝,为派遣留学生一事,容闳积极倡导,竭力主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选拔及管理办法,后又多次与李鸿章联名上奏清政府,终获批准。
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留学生监督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的带领下赴美留学。
此后三年,每年均按计划派出幼童留美,这四批幼童共120人,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公派留学生。
然而,由于清政府接受封建守旧势力陈兰彬及其后继者吴子登的意见,以留美幼童腹少经书、囿于异学、沾染外洋恶习为由,将其提前撤回,绝大多数幼童没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仅2人大学毕业)。
清末留学运动概述及其影响探究.doc

清末留学运动概述及其影响探究一、留学运动的兴起清朝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来,使得中国失去了引进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机会,在工业化的浪潮中,中国被西方各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直到鸦片战争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清政府逐渐意识到要向外国列强学习,以巩固其统治。
于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广泛开展开来,清政府为了培养人才,在创办一系列新式学堂的基础上,采取“向内引进,向外派出”的政策,即向内引进外国人作为教师,教授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向外派遣留学生,学习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先进工业技术。
随后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逐步刺激留学运动的发展,形成了清末留学运动的高潮,并对近代中国的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末留学运动的原因及特征作进一步探讨,以更深入认识清末留学运动在历史上的意义。
二、清末留学运动的原因首先,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
20 世纪初的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有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民间起义对清政府的沉重打击。
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清王朝统治者逐渐意识到要采取新的政策以维护其统治。
于是,清政府在 1901 年发布“新法”,宣称要整顿政事,参照西法,实行“新政”“,新政”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其中对于教育方面“,新政”中特别指出要培养精通西方语言、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并特别提出通过选派留学生去西方留学作为首要举措。
于是在 1901 年,清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挑选留学生“,新政”的推行,首先推动了留学运动的发展。
从清政府推行留学运动的背景及过程可以看出,留学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其自身统治。
其次,有志之士通过国外留学实现救亡图存。
清朝的腐朽统治以及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残酷剥削使中华民族背负着沉重的灾难,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在民族危亡的严峻关头,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他们逐渐意识到学习他国先进经验并为中华民族所用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留学就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管窥清末“新政”之失败——从清政府对留日学生政策的角度

本留学之人数 ,虽 已逾万 ,习速成者居 百分之六十 ,习普通 者居 百分之三十 , 中途退学 , 验 者 ,方为及 格 。”l 2 虽然于 留学年龄 、学业程 度有 了规定 ,但仍然只达到 中学毕业程度 。
各省停止派遣留 日速成 生。1 9 0 8 年《 学
部奏定 日本官立 高等 学校收容学生名额 折 》记载 : “ 比年 以来 ,臣等详查在 日
格 。……其 习速成科者或政 法或师范 ,
必须 中学与 中文俱优 ,年在二 十五岁 以
才 ,清政府 采取了鼓励 留学 的政策并 以 游学 日本 为主 。为何 以留 日为主 ,笔者
留 学 牛
准备不足 、措 施失 当:留 日生的资格审查缺乏 具体 细致的标 准;对在 日留学 生思 想
控制过 严 ,限制 了创新发展 ;留 日 教 育以速成 、普 通教 育为 主;归 国考试录 用以经
义之论 为主 。总之 ,清政府本 着 “ 中体 西用”的指导思想 ,追求 “ 思想 旧,本领新”
到任后 ,奏派工 部主事夏偕复赴 日任 留 学 生总监督 。从此 ,驻 日公使 与监督 处
协 同监管 留 日生的入学 、上课情 况 、学
5 0 %,并一直保 留。1 9 0 6年第二 次留学
生考 试 ,参 考 人数 大 增 。1 9 0 7年 学 部
东人 已删节 而酌改之 。中东情 势风俗相 近 ,易仿 行。事半 功倍 。”…其 三 ,西 洋 远 ,日本近 ,便于清政府监控 。
2 0 世纪初 , 中国社 会各 种矛盾尖锐 , 清政府 处于风雨飘摇之 中。为此 ,清政 府开始 了 “ 新政” 。为培养 “ 新政”人 及 各专 门学 校 者 ,必 有 中学 堂 以上 毕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清朝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它对留学有着自己特定的看法。
在清朝时期,留学是一种相对新兴的现象,但却备受清朝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既包括支持与重视,也包括限制与保守。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清朝对留学的看法。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可以从政府的政策上得到体现。
清朝时期,尽管对外交通并不是十分开放,但清政府对留学生的支持却是显而易见的。
清政府派遣了大量官员到国外进行留学,以便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以提升中国的国力和改善国际关系。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派遣首批留日学生的“洋务运动”。
该运动标志着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明,并试图借鉴西方的科技与教育体制以实现自我强大。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还可以从社会层面来分析。
在清朝时期,留学生往往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
他们被视为能够带回先进知识的人才,因此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和赞赏。
许多留学生在回国后成为了政府官员或知识分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清朝社会对留学生的尊重也反映在对他们的待遇上,比如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等。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并不全是积极的。
在清朝社会中存在一定的传统保守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留学生的发展。
清朝官方对于留学生回国后的政治立场及言论自由有所限制,对他们的学术研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干预。
清朝对留学的支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所有留学生的需求,导致一些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困难和挑战。
清朝时期对留学有着复杂的态度,既支持又限制。
清朝政府和社会对留学生执行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尊重,希望通过留学来获取西方的知识和技术,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传统观念和制度的限制,使得留学生在发展和进步的道路上受到一定的阻碍。
清朝时期的留学政策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篇示例:清朝对留学的看法自19世纪末,中国开始向外部世界开放,留学成为清朝政府和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
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这个时期,中国的封闭和保守使得对外交流变得极为有限。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清朝政府开始意识到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的重要性,对留学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起初,清朝对留学持谨慎甚至反对的态度。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认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无需向“蛮夷”学习。
此外,清朝统治者担心留学会导致国内人才流失,影响社会稳定。
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朝政府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并逐步改变了对留学的看法。
洋务运动期间,清朝开始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通过引进西学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到了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清朝政府更是大力推行留学政策,鼓励青年才俊出国深造。
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不仅学习科技知识,还接触到民主、自由等现代思想,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等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经历了从反对到支持的转变。
这种转变反映了清朝在面临内外压力时的应对策略,也体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开放和进步。
尽管清朝最终未能挽救其衰败的命运,但留学生的派遣无疑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础。
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内容提要】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兴起于1905年的教育大变革,其动因主要源于国内科举考试的废止及国外政策的吸引。
从留学生构成、学科选择,到留学管理政策、留学国别趋向的演变,都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特点。
持续不断的“留学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留学教育/科举制/清末/高等教育近代化【正文】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轫于19世纪70年代留美幼童的派遣,继以赴欧、赴日留学,其间几经变迁,走过曲折历程。
早期留学教育在造就国内急需的专业人才,促进西学东渐和社会风气转化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受国内科举改革滞后的影响,其发展极为缓慢。
不仅赴美幼童留学计划中途夭折,就是前往欧洲、日本留学者也为数不多,起伏不定。
20世纪初年,科举制的改革与废止为留学教育扫除一大障碍。
出国留学人数骤增,国别分布更广,学科构成发生显著变化。
持续不断的“留学热”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留学高潮兴起的动因清末六七年间是我国海外留学教育迅猛发展时期。
留学国家以日本为主,遍及英、法、德、俄、美、比、奥等国。
据统计,1905年,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即从上年的1300人剧增至8000人。
次年仍居高不下。
迄止1911年,赴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总计达38307人。
[1]同一时期,赴欧美留学人数也有较大增长。
其中,留学美国者有599人。
[2]直隶总督陈夔龙1910年9月奏称,北洋每年留学经费约达十六七万两,先后派赴各国游学生共190名。
其中日本150名,美国51名,英、比、德、法四国共24名。
(注:政治官报[N].宣统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折奏类第6页。
这里留学生总数与分列数不符,当系留学两国以上者重复计算。
)此外,还有大量难以确切统计的自费留学生。
成千上万的学子骤然涌向海外求学并非偶然,这是由国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所促成的。
首先,从国内因素来看,科举制的废除为出国留学注入强大动力。
摆脱科举考试束缚后,清政府转而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清末留学归国考试与清政府留学教育政策的变化

程 , 更系统地规定了奖 励细 则 : 在 普通中 学堂 五年毕 业 , 得
90. 2% 。这种情况与当时中国留学生的基本 去向是相一
约占 90.
有优等文凭者,
有优等文凭者, 给以 拔贡出 身 , 分别 录用;
录用; 在 文部 省直 辖高 等
1905 年 , 中国 在日 本的 留学 生分配官职。
命前夕,
公费和自费 生留学日本 者总数 达到了 万人
命前夕, 中国官费、
之多,
之多, 从而出现了近代留学日本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清政府在开始派 出留学生时就开始酝 酿考核 留学生 的构
经过一定的 核察 和 考验 , 因而它 实际上 规定了对 留学生
奏定 考验游 学毕
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极个别者甚至将 文凭当作 商品出 售 , 问
留学国 是美国 ) ; 5 名优 等者中,
等者中, 留学日 本者仅有两 名 , 而 且排
题相当严重。实藤惠秀在 中国人留学 日本史 中 对这种现象
名在最后两位。
这样描述:
这样描述: 如甲校用一年教授完毕,
如甲校用一年教授完毕, 乙校减 为八个月,
干人
。为了迎合清政 府对 速成 教育的 需求,
需求 , 日 本的速
差是相当令人回味 的。特 别是第 二次 即 1906 年的考 试 , 8 名
成教育大有泛滥 之势。部 分学校 以营 利为 主要 目的,
目的, 疏 于对
最优等者全部是留学欧美的 (其中有一 个曾留学日 本 , 但 主要
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可请者, 即速派 人到外国学
36. 68%
68% 。考
的有 7 人。留学欧 美的 共计有 61 人 , 占总 数的 36.
浅析晚清三次教育变革.doc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浅析晚清时期的三次教育变革[摘要]晚清教育改革的历程,经历了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新政教育三个改革阶段。
纵观晚清的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虽然有其跨时代的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层面来看,也有其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
只有了解这一次改革的动机、具体措施及其效果,客观完整地分析其进步意义和不足,我们才能以史为鉴,明确今天我们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晚清教育改革中体西用留学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而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从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到新式学堂的建立,再到现代大学的设立;从四书五经“仁义礼智信”的灌输到科学思想的传播,这一切都与从晚清开始的教育体制改革有着莫大的关联。
晚清教育改革的历程,经历了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新政教育三个改革阶段。
纵观晚清的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虽然有其跨时代的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层面来看,也有其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
只有了解这一次改革的动机、具体措施及其效果,客观完整地分析其进步意义和不足,我们才能以史为鉴,明确今天我们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方向。
一、晚清三次教育改革的动机和措施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西方的资本主义和科学思想逐渐进入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发展起来。
这些变化使得清朝统治阶级部出现了分化。
统治集团部一批较为开明的官员提出了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要求办“洋务”,兴“西学”,被称为“洋务派”。
而洋务派所做的一系列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被称为“洋务运动”。
在洋务运动中,兴办新式教育是一项重要容。
盛宣怀曾说:“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1]洋务运动的开展需要大量新式人才,而这些是中国传统儒学教育所无法培养的。
洋务派虽然积极引进西式的生产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他们在实践中却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培养人才的方式,改变只会是皮毛。
因而,迫于洋务事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曾国藩、鸿章等倡导组织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教育活动出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3月第9卷 第1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 ar.2008V o.l9 N o.1清末留学归国考试与清政府留学教育政策的变化*郭新耀,彭平一(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 要:20世纪初出现的近代留学的第一个高潮中,清政府于1905年至1911年进行了七次留学归国考试。
留学归国考试的结果使清政府对当时以速成教育为主的留日教育进行反思,并导致了清政府留学教育政策,特别是留日教育政策的一系列调整,也推动了清末民初留学潮流由日本向美国的转向。
关键词:清末留学运动;归国考试;留学教育政策清末留学生归国考试是清末留学教育史上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晚清留学热潮兴起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对清政府的留学政策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分析清代政府留学生归国考试制度的产生、实施及其效果出发,探讨这一制度对清政府留学生政策,特别是留日政策演变的影响。
一1872-1875年,在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的建议和推动下,由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清政府连续四年派了四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掀开了中国的官派留学序幕。
1877年清政府又向欧洲派出了近百名海军留学生,从19世纪70至90年代,清政府先后派遣留美、留欧学生共215人。
由于当时中国风气未开,反对者居多,阻力较大,留学规模小,派赴的国家也局限于欧美少数国家。
甲午战争之后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得中国大多数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以出洋留学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道路。
留学生开始大批的涌向日本,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官费、公费和自费生留学日本者总数达到了万人之多,从而出现了近代留学日本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清政府在开始派出留学生时就开始酝酿考核留学生的构想。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在 奏选派幼童赴美肆业酌议章程折 中就提出了对赴美幼童的考核问题: 赴洋学习幼童,四月考验一次,年终注明等第,详载细册,贡送上海道转报 。
同时规定留学生学成归国后, 由驻洋委员胪列各人所长,听侯派用,分别奏赏顶戴、官阶、差事 [1](93)。
此后,清政府在派赴欧洲的海军学生时,也多次重申了考验与奖励相结合的政策。
但是这些考试均强调的是学生在国外学习过程的考查,而清政府真正注重留学生的学成归国考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99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第一次提出留学毕业生归国考试的建议, 其由同文馆派出者,归国衙门(总署)考试,评定优劣 , 其由各省派往者,归各督抚考试 。
[1]1901年6月,张之洞、刘绅一建议考验留学归国人员,按照成绩奖励正途出身。
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9月17日发布上谕,要求各省广泛派遣留学生,对于学有成效者, 一体考验奖励,侯旨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
[2]1903年张之洞上奏 鼓励出洋游学生章程 ,更系统地规定了奖励细则: 在普通中学堂五年毕业,得有优等文凭者,给以拔贡出身,分别录用;在文部省直辖高等各学堂暨程度相等之各项实业学堂三年毕业,得有优等文凭者,给予举人出身,分别录用;在大学专学其一科或数科毕业后,得有选科及变通选科文凭者,给以进士出身,分别录用;在日本大学堂暨程度相当之官设学堂中毕业,得有文凭者,给以翰林出身;在日本国家大学院五年毕业,得有博士文凭者,另给翰林升阶。
[3]这一章程主要面向留日学生的针对性是非常明显的,但由于这一章程规定了留学生要获得上述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 核察 和 考验 ,因而它实际上规定了对留学生进行考试以授予一定功名出身的原则。
1905年,清廷责令学务处制订了清末第一个归国考试章程 奏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其要旨是:今后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分两场,第一场在学务处,按学科门类考试,第二场在保和殿,以经史命题, 观其学识,以宗旨纯正,文笔明畅为合格 。
[2]考试分一二三等,即最优、优、中等三级,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等出身,再分配官职。
根据上述两个章程,清政府在1905年7月组织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
这次考试由于信息不畅,知之者有限,只有部分归国的留日学生参加,金邦平、唐宝锷、张钅英绪、曹汝霖、钱承志、胡宗瀛、戢翼等14人及第,分别授予为进士,举人出身,并授予官职。
1906年举行第二次留学生考试,参考人数大增,有100人参加,其中主要还是留日学生,但也有许多欧美留学生参加,竞争十分激烈。
最后及第者32人,其中最优等9名,优等5名,中等18名,分别授予进士、举人出身。
1907到1911年的其他5次归国留学生考试,基本按这样的程式进行,也大体保持这样的分布格局,只是在严格限制授官人数的前提下,录取人数有较大的增加,其中1907年毕业生合格人数为37人,1908年为107人,1909年255人,1910年450人, 1911年493人。
七次归国留学生考试共有1388人考试合格,其中170人获得进士出身,1218人获得举人出身;举行选官考试5次,共有989人被录用授官。
[4]从1905年开始的7次考试中,除第一次全部是留日学生外,其他各次都有留日和留欧美的学生参加。
在合格的1388人,留欧美学生仅136人,约占9.8%;留日学生则有1252人,约占90.2%。
这种情况与当时中国留学生的基本去向是相一致的。
据粗略统计,1905年,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有8000人*收稿日期:2007-11-05作者简介:郭新耀(1975-),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
左右,1906年是留日高峰,留日学生高达12000以上,1907年留日学生人数减少了一些,但也有10000人左右;[5]而1900年至1909年间,留美学生约为290人[1](687),从欧洲各国学成归国的大约也是100人,还有大约500人在学,[6]留学欧美共计不到1000人。
因此这一时期留欧美学生人数不到留日学生人数十分之一,与七次考试中留日学生和留欧美学生的合格率比率是接近的。
然而,各次考试中留学欧美学生的成绩却优于留日学生。
在七次考试中除1905年考试对象全部为留日学生外,其他六次学成考试获得最优等者161名,其中欧美学生68名,占44%;优等315人,其中欧美46名,占14.6%。
七次考试中获得进士出身的留学生中,留学日本的有99人,占获得进士出身留学生总数的58.58%;留学美国的有37人,占21.89%;留学欧洲各国的为26人,占14.79。
%;不明国别的有7人。
留学欧美的共计有61人,占总数的36.68%。
考虑留日学生和留欧美学生人数上的巨大差距,这种成绩的反差是相当令人回味的。
特别是第二次即1906年的考试,8名最优等者全部是留学欧美的(其中有一个曾留学日本,但主要留学国是美国);5名优等者中,留学日本者仅有两名,而且排名在最后两位。
二面对留日学生和留欧美学生在归国考试中成绩的巨大反差,中国朝野人士都在反思这种反差的原因,甚至连日本舆论也对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日本 太阳 杂志第12卷第6期刊登的 论中国学生的文官考试 一文指出: 此次中国政府举行留学毕业生考试结果,美国留学生之成绩良好,而留学我国者成绩大劣,就此事视之,中国考试委员中,不无偏袒之处, 时事新报 忧虑此次考试结果,势将引致留学日本之非议, 读卖新闻 为中国留日考试成绩不佳,原因有三:彼等热中速成,营利学校之弊,以及中国考试办法不良。
同期杂志的 时事评论 栏目也指出: 今年中国之进士考试,留日学生成绩极劣,竟无一人及第。
此一事实,岂止关系日本教育留学生之评价!(其成绩不佳之原因,系因学生不励精于学问,无普通学科之素养,并以速成为主所致也。
)若从日本教育界立场观之,岂可不讲求更进一步之措施乎? [7](63)综合各方面分析,留日学生质量较差的原因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留学日本的人员极其复杂性20世纪初年,留学日本运动达到了高潮。
而一旦这种求学形成了一股潮流后,就很难避免鱼龙混杂。
这一时期留学日本的胡汉民曾这样描述前往日本留学者的动机: 有纯为利禄而来者,有怀抱非常之志愿者;有勤勉于学校功课而不愿一问外事者,有好为交游议论而不悦学者;有迷信日本一切以为中国未来之正鹄者,有不满意日本更言欧美之政制文化者。
其原来资格年龄,亦甚参差。
有年已四十、五十以上者,有才六、七岁者;有为贵族富豪之子弟者,有出身贫寒来自田间者;有为秘密会党之领袖以亡命来者,有已备有官绅之资格来此为仕进之捷径者。
故日本留学界虽大有生气,然此二万余人,乃复杂混乱,无所不有。
[8]驻日公使兼留日留学总兼杨枢在呈给朝廷的奏折中对这种盲目求学的热潮也这样写到: 诏停科举注重学堂,而学堂之出身不如出洋留学之易优,一也。
自天津上海至日本东京仅六七日之程,较之由府县入省会学堂,由省会入京师学堂,其劳逸相等,二也。
挟利功名之见而来,务为苟且,取一知半解而去,无补文明。
[1](383)正是由于当时派出留日学生的渠道甚多(有省派、部派、各校自派、社会团体派等),留学日本人员的求学动机、求学目的的多元化、多样化,求学人员年龄、自身知识素养也参差不齐,导致赴日留学生较之赴美留学生的整体素质相距甚大,这些是导致留学日本学生总体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
第二,日本适应清政府的需要推行速成教育的弊端上述日本 太阳 时事评论 的文章将留日学生考试成绩差的原因归结于 学生不励精于学问,无普通学科之素养,并以速成为主所致也 ,应该说,这是很有道理的。
1906年以前,清政府处于迫切需要师资等方面的考虑,大力提倡留学生在日本接受速成教育,以便能尽快回国效力。
1903年,张百熙等奏定 学务纲要 中,与其说奖励,不如说是命令大家留日修读速成的师范科。
若无师范教员可请者,即速派人到外国学师范教授管理各法,分别学速成师范若干人,学完全师范科若干人 [1](340)。
为了迎合清政府对速成教育的需求,日本的速成教育大有泛滥之势。
部分学校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疏于对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极个别者甚至将文凭当作商品出售,问题相当严重。
实藤惠秀在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中对这种现象这样描述: 如甲校用一年教授完毕,乙校减为八个月,而丙校更缩成半年。
尤有数月以至数日的速成科。
如肥皂制造法等,通过传译的说明,数日便讲授完毕,并且颁发证书,纯粹是商人经营牟利的作风。
[7](60)杨枢也在奏折中说: 日本普通学堂专为中国学生设者如成城学校等三四处尚称完备,然不完备者则不下十余处,有以三个月毕业者,有以六个月毕业者,甚至学科有由学生自定者,迎合学生之意,学生即喜,入之而不能禁,此普通学堂之不可恃也。
[8](382)据统计,在留学日本近万名的留学生中,官费生与自费生的比例约为3﹕7。
从最终毕业的学校看,速成科约占60%,普通科约占30%,专门学校和高中占3%,大学约占1%,中途退学者约占6%,其中以修业年限为3个月至1年半的速成科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