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代的田庄经济
东汉画像石历史高考题田庄经济

东汉画像石历史高考题田庄经济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
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
在规模巨大的田庄中,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
这种进行多种经营的地主田庄,生产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可以“闭门为市”,不需要外界供给。
聚族而居,宾客相附。
东汉地主田庄往往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这里有宗族聚居的因素和社会动乱宗族互保的原因。
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族长。
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虽然在庄园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都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关系,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序
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
在宗法笼罩下的地主田庄里,阶级矛盾与对抗相对比较缓和,从而显示了较强的凝聚力。
拥有私人武装。
东汉豪强地主武装的形成,与刘秀削弱地方军权有关。
豪强为了田庄的治安,组建了田庄武装。
这支田庄内的地主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逐渐扩大规模,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
汉代田庄经济知识点总结

汉代田庄经济知识点总结一、汉代田庄经济的内容1.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制度主要是实行公田制,即国家占有一部分土地直接进行农业生产,其余土地分配给农民,由农民承包和耕种。
公田制的实行使国家对农业生产有了更大的控制权,使土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
2.田庄组织田庄是汉代时期的一种特殊经济组织形式,是国家或者富绅等地主在一定地区内集中耕种。
田庄通常由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农民组成,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对农产品的管理和销售。
3.水利工程汉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包括修筑水利渠道、水库、引水灌溉等。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灌溉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使农田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4.农具改良汉代对农具进行了改良,新发明了犁、磨、胎等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
5.农业生产专业化在田庄经济时期,由于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农民开始专门从事种植、养殖等特定的农业生产活动。
以上就是汉代田庄经济的主要内容,下面将对其特点和作用进行总结。
二、汉代田庄经济的特点1.农田集约化汉代田庄经济使农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农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2.农业生产规模化在田庄经济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呈现出规模化的特点,农田和农民的数量都逐渐增加,形成了一种以大规模生产为主的经济组织形式。
3.农业生产专业化田庄经济时期,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使农业生产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农民开始专门从事特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比如种植、养殖等。
4.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田庄经济时期,由于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这对于解决粮食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汉代田庄经济的主要特点,下面将对其作用进行总结。
三、汉代田庄经济的作用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汉代田庄经济使农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
从汉墓出土模型明器看汉代的庄园经济

知识文库 第7期16 从汉墓出土模型明器看汉代的庄园经济岳亚莉汉代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发现的墓葬数量是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而地主庄园经济作为当时的基础经济单位,在汉代大经济结构中处于重要的位置。
中小型汉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丧葬制度,到了东汉时期,大量写实风格的模型明器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形式,为我们研究当时地主庄园经济的模式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一 模型明器的概念及产生过程所谓模型明器,是指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整套特点鲜明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等。
模型明器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它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一步步的出现。
它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进程,即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从洛阳烧沟汉墓来看,西汉早期以单棺空心砖墓为主,随葬品仍流行战国时期的仿铜礼器,如鼎、敦、壶组合;西汉中期开始出现夫妇合葬的双棺空心砖墓,虽仍在使用仿铜礼器,但数量已经减少,同时开始流行仓、灶模型,以及生活实用的罐、瓮、洗、盆、碗等;西汉晚期盛行带竖井墓道的小砖券墓和仿照小砖券墓的弧顶土洞墓,开始使用耳室,随葬陶器中普扁出现了陶井,陶壶、陶仓的数量大增;王莽前后流行前室穹窿顶,后室券顶的小砖墓(烧沟报告称为“单穹窿顶墓”),出现了方盒、案、耳杯、勺等新明器;东汉早期时,仍以前室穹庐顶,后室券顶的前、后室墓为主要形式。
陶器组合和第四期无太大区别;东汉中期出现了“双穹庐顶墓”和“前堂横列墓”,并带有斜坡长墓道,随葬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较以前增多,家禽家畜模型和奴仆俑的流行是其主要特征;东汉晚期流行横前堂墓,多人合葬,流行舞乐百戏俑和酿造作坊的陶质模型。
纵观汉代墓葬的发展过程,墓葬形制是从简单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向象征地上宅院建筑的洞室墓发展,随葬品则是从传统仿铜礼器向模仿庄园生活的多种模型明器发展,两者的演变步骤是一致的。
但是洛阳地区作为周朝的京畿地区,受传统习俗影响较深,直到西汉早期还在使用战国时期流行的仿铜陶礼器,而在关中地区,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出现了仓、灶等模型明器。
田庄经济名词解释

田庄经济名词解释田庄经营: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田庄,是汉代社会的地主阶级地主生产经营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称作田庄经济。
田庄经济以大土地所有制(就是一个地主、领主或贵族掌握大量土地,并以此来剥削农民的制度)为基础,以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来作为剥削劳动人民的方式,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
它是能够自给自足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
中国古代的经营方式:春秋战国以前是集体耕作,春秋战国以后农业耕作方式是个体农耕,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宋朝以后,租仙关系普遍化,它与自耕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中国古代的经营方式特点: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和家庭手工业为辅,通过改变生产工具以提高产量。
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士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
四川出土的一些画像砖,刻画着地主宅院外面的大片稻田、池塘、山林和盐井;山东滕州出土的画像石,则表现了地主田庄中冶铁的情景。
《四民月令》还记述了地主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
在田庄里,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
豪强地主利用宗族血缘关系作为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
豪强地主的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的劳动者。
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
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
田庄的依附农民除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
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
田庄经济名词解释

田庄经济名词解释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绝对优势。
从古代到近代,田庄这个词语经常出现在文人笔下。
比如晚清散文家曾国藩就写过不少诗歌来描绘他所看到的湖南农村的田庄经济。
田庄经济实际上就是地主阶级拥有的田庄和佃户们租种的土地,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叫田庄经济吧!其实呢,田庄经济就是古代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方式,地主通过对农民征收高额地租、高额徭役,迫使农民无偿劳动或为地主服苦役等手段,剥夺农民剩余劳动,榨取农民的剩余价值。
《汉书·食货志》记载:“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见早期地主阶级控制的大量土地,而地主却并不劳动,不仅如此还要强迫交纳各种苛捐杂税,甚至连每年应交的皇粮也要被地主盘剥一番,如果遇上灾荒年,还得承担地主发放给他们的无法抗拒的军饷和灾民口粮。
而那些地主的佃户更是倒霉,不仅要被地主剥削压迫,甚至到了不堪重负时被地主解雇后,还要靠自己微薄的一点微薄的工钱维持生活。
如果地主因为其它原因而被免除租赋徭役,或是因天灾兵祸而破产,那些失去土地的佃户只能沦为贫困农民。
“田庄经济”是指地主阶级依靠自己占有的土地而形成的剥削农民和依附农民的剥削阶级的一种经济。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自唐宋以后地主的土地兼并加剧,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日益激化,在自耕农破产逃亡和失业流离的情况下,农民大批进入城市,致使自耕农人数急剧减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自耕农人数的逐渐减少,由个体农户所组成的“小农经济”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逐渐形成了许多规模较小的农村经济形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田庄经济”。
田庄经济的本质是土地买卖和地租的分配。
由于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地主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的条件下,地主通过垄断土地买卖,地租分配权,借以获得超额利润。
同时,由于官僚士绅勾结地主操纵国家政权,使这种地租分配成为带有半封建性质的封建土地制度。
地主利用“田庄经济”加强对农民的掠夺,成为封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专题01 中国古代到现代土地制度-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
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A
8.(2016年全国Ⅰ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D
(二)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2、奴隶社会:井田制(沿革:成于商,盛于西周,解于春秋,废于战国——商鞅变
法、铁农具的使用;实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特点:受封者和耕作者只有使用 权没有所有权——分封制的基础)
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税收受到影响;唐德宗 ①此法,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得他们可以
建中元年,推行“两税法”,将原有的地税 比较自由地选择行业;②同时,政府也默认了土地
唐朝后 和户税统一在夏秋两季征收,交税的多少以 兼并现象的存在。
期
土地数量和财产为依据。
宋代
“不立田制”“不抑兼并”,承认土地兼并 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
1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 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 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东汉豪强地主田庄名词解释

东汉豪强地主田庄名词解释
在东汉时期,豪强和地主田庄是两个相关的名词,它们分别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特定社会阶层和土地、财富的集中。
豪强:豪强是指在东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导致土地兼并的现象,富有的势力集团和个人通过非法手段或权力关系逐渐掌握大量土地、财富和势力。
他们往往拥有巨大的土地庄园、大量奴隶或佃农,并通过经商、贸易等活动积累财富和权力。
豪强在当时社会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可以干预政治、法律和经济事务。
地主田庄:地主田庄是指东汉时期富有的土地所有者,他们拥有大量的农田和庄园,通常包括自耕农田和佃农田。
地主通过从佃农收取地租或自耕农种植农作物来获取利润和收入。
田庄通常是一个农业生产的综合单位,包括农田、住宅、仓库、牲畜和农具等。
地主田庄在经济上是富裕且有影响力的,他们通过对土地的控制和利用,积累了大量财富。
但是,他们也常常被豪强剥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

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1)它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结合的社会基层单位。
(2)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田庄里,地主和劳动者聚族而居,带着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
(4)劳动者叫“徒附”、“宾客”,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西汉时期有所加强;(5)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是维护豪强地主统治的武装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能转化为武装割据的力量。
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
追随刘秀的开国功臣,既是朝廷新贵,又是地方豪强。
大姓豪强,占有大量田地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田庄。
田庄规模宏大,经济上自给自足,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
庄主不向国家交纳租赋。
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东汉政权的基础是豪强地主。
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东汉政治的一大特点。
他们世代为官,把持中央和地方大权;占有大量田地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田庄;生活豪侈,横行乡里,鱼肉百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是东汉末年封建国家分裂的社会根源。
豪强地主随着其势力的发展,成为东汉的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自然经济的特点使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官僚、地主有一定的割据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豪强地主这股割据势力在东汉后期日渐膨胀,其恶性膨胀成为导致东汉末年封建国家分裂的社会根源。
因此,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使东汉后期政治更加黑暗,统治日趋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公元184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东汉政府号召豪强地主以私家武装助剿。
豪强地主乘机扩充武装,积蓄力量,形成许多割据势力。
为争夺地盘,各个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相互混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后来逐步形成割据势力。
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大混战的直接原因是政治腐败(集中表现是宦官专政),东汉豪强地主政治上世代做公卿大官,把持中央和地方大权;拥有推举官吏的权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人口,役使大量奴仆,生活奢侈,形成自成一体的田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汉代的田庄经济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汉代田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进行,即“闭门成市”。
如邱汉生先生认为,东汉“田庄是一个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的单位,从吃的、穿的、生产工具、武器,以至疾病医药所需,都不必外求”。
朱绍侯先生认为,汉代田庄“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单位”,“可以‘闭门成市’”。
何天明先生认为,汉代庄园“内部基本自给自足,闭门成市,很少对外交换”。
萧放先生认为,东汉贵族的“一个庄园就是一个内聚的、自足的经济社会单位”。
然而,通过考察汉代田庄的经营方式和汉代的政策,可以证实汉代田庄无论内部的商品交换,还是田庄同外部的商品贸易往来,都相当活跃,存在着田庄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两个关系紧密的市场,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只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近年来已经有些学者开始认识到汉代田庄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状态。
如樊树志先生认为,汉代田庄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经济单位”,“剩余产品也进入商品流通之中”。
马新先生认为,汉代田庄“在汉代商品经济的运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田庄既是商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又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经营者”。
王彦辉先生认为:“‘闭门成市’一句,不过是形容田庄生产的各种产品达到了很高的自给程度,而非田庄不需要同外部市场联系,也绝非仅把内部消费之余才拿到市场出卖。
”虽然这些学者都已认识到汉代田庄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状态,其在汉代商品市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从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一些说明,但却未对其商业经营的根源做更深一步的分析。
为此,本文拟对汉代田庄的商业经营及其根源加以探析,以求对其有一更全面的认识。
汉代田庄的商业经营活动十分活跃,存在着田庄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两个并行的、关系紧密的市场。
这两个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参与流通的商品、对田庄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田庄内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田庄内的广大农民,包括与田庄主属于同一宗族的农民和外来的依附于田庄主的佃农、雇农等其他依附农民,田庄主有时候也参与其中。
田庄内部市场出售的商品,主要是田庄内部生产的物品。
《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商品交换,反映了汉代田庄内部市场交易的状况,在田庄中,各种农副产品均可在集市上出售,田庄内的商业活动是较为频繁的。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买进卖出的商品主要是粮食和丝麻织品,此外还有一些药材等,基本上是田庄所产,日常所需。
这些商品的买卖是以田庄为中心进行的,参与的对象主要是田庄中的农民,买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田庄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当然也不排除田庄主在收获季节以低价收购粮食,在青黄不接之际或者播种季节时以高价卖出粮食,从中获利。
但是,作为田庄内部市场来说,它的主要作用还是通过田庄内部的交易而使得田庄内部达到互通有无,从而满足田庄内部日常生活的需要,维持田庄的生存和发展。
在田庄内部进行频繁商品交易的同时,田庄同外部的贸易往来也是很活跃的。
虽然综合经营的田庄所生产的产品能够使田庄“闭门成市”,基本上达到自给自足,但这并不等于田庄不同外部进行商品往来。
田庄同外部市场的商品贸易,主要是通过田庄主进行的,田庄的其他居民有时候也会参与其中。
史书记载的一些大田庄主往往都以善于经商著称,他们既是大田庄主又是大商人。
如樊重“世善农稼,好货殖”(《樊宏传》);李通“世以货殖著姓”(《李通传》),等等。
仲长统对汉代田庄主的经商活动作过高度概括,他说:“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仲长统传》)《汉书·货殖传》也说:“郡国富民兼业颛利,以货赂自行,取重于乡里者,不可胜数。
”田庄同外部市场交流的物品,主要是输出田庄主通过田租形式收上来的粮食等农副产品和田庄主所开设的各种作坊所生产的手工业制品。
田庄从外部购进的物品主要是由于受田庄自身条件的限制在田庄内不能生产和受当地自然条件限制在田庄内无法生产的一些物品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如食盐、铁和一些地域性很强的产品等。
此外,为了满足田庄主及其家庭成员和田庄中的其他富裕居民的消费需要,也会购入一些生活奢侈品。
从总体上说,从田庄输出到其外部的商品数量要远大于从田庄外部输入到田庄内部的商品数量。
与田庄内部市场的商品交易不同,田庄同外部市场进行贸易所起的主要作用不是满足田庄日常生活消费的需要,而是给田庄带来大量的货币,增加田庄的财富。
汉代田庄所出现的内、外两个市场并存运行的状态,并且这两个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参与流通的商品、对田庄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的情形,是有其特定的根源的。
在其特定的根源当中,田庄的经营方式和汉代的政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汉代田庄内部市场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田庄的经营方式。
具体地说,主要是由于田庄内部的整体综合经营与田庄内小农个体生产的单一经营造成的。
田庄的综合经营,是田庄能够“闭门成市”的物质基础。
据史料记载可知,汉代田庄的经营方式是以农业为主,进行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
樊重所经营的田庄是西汉后期田庄的典型代表。
《后汉书·樊宏传》说:“(樊)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
其所处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
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水经注·沘水》也记载了樊重田庄的情况:“(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
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
兵弩器械,赀至百万。
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从上述文献记载的樊氏田庄的情况来看,田庄中除了经营农业外,还有畜牧业、渔业、林业、纺织业以及其它一些手工业生产,同时也进行商业贸易。
根据崔定的《四民月令》,我们可知东汉时期的田庄依然保持着这一特色,是农、林、牧、渔以及手工业、商业综合经营的经济单位。
田庄中规模性的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以及“巧不可言”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为田庄的“闭门成市”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虽然整个田庄是综合经营的,但田庄内的小农却不是综合经营的,即便是有些小农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可以通过男耕女织的方式解决衣食的基本生活要求,但也不可能解决全部生活的需要。
如衣服的染色,油、盐、酱、醋之类的生产,都不是只靠个体小农自己的力量就能解决的。
而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铁制农具等,这些更是要靠田庄的力量才能解决。
当然,即便是田庄里能够供应这些物品,也是非买不可的,田庄主不可能对其无偿供应或分配。
田庄中的宗族、佃客、徒附等为了获得这些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必须出卖他们的产品以获得货币,然后买回这些必需品。
因此,这就形成了田庄的内部市场,也就是文献资料上所说的田庄内“闭门成市”的景象。
汉代田庄同外部市场的贸易往来,起主要作用的是汉代的政策。
虽然汉代田庄的经营方式使得田庄所提供的产品超出了田庄本身的需求,剩余的产品要推向市场,从而使田庄与外部市场联系起来。
但是,使汉代田庄这样一个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的、有明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的经济实体和外部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代的政策所起的作用则是更大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汉代的政策决定了汉代田庄不可能成为一种封闭式的经济状态。
因为根据汉代的政策,在当时轻地租重人头税的情况下,无论是田庄主还是田庄的其他居民,都必须要向国家交纳大量的货币以完成国家的赋役。
而要获得这些货币,则必须要把田庄生产的物品卖到外面去,同外部进行商品贸易。
首先,田庄主及其家属作为国家的臣民,必须要向国家纳税服役。
田庄主占有土地,须向国家交纳田租。
由于田租是实物地租,这一项不需要货币。
但是,到了东汉后期,除了“三十税一”的田租之外,出现了田亩附加税。
《后汉书·桓帝纪》延熹八年八月条云:“戊辰,初令郡国有田者亩敛税钱。
”田庄主要完成田亩附加税的征收,就必须要获得货币。
占有土地的田庄主,在交纳田租的同时还要交纳刍稿税。
“刍”、“稿”同田租一样,也出自田土。
西汉末年,刍、稿税由征收禾秆、草料等实物,变成了钱币折纳。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注引《东观汉记》曰:“为季父故舂陵侯诣大司马府,讼地皇元年十二月壬寅前租二万六千斛,刍稿钱若干万。
”除了要交纳田租之外,田庄主及其家属还必须向国家交纳人头税。
《汉书·高帝纪上》云:“四年……八月,初为算赋。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
”汉代的人头税,除成年人的算赋之外,还有未成年者的人口税,叫做“口赋”、“口钱”或“头钱”。
《汉书·昭帝纪》载元凤四年令:“毋收四年、五年口赋。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汉仪注》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赋钱,人二十三。
”东汉时期的算赋、口钱之制,一如西汉。
田庄主及其家属作为国家的臣民,必须要对国家服徭役。
汉政府规定,成人每人每年要亲身服役一月,不去者用钱二千直接雇人代服一月之役。
一般来说,田庄主及其家属是不会亲自去服徭役的,那么他们就要向国家交纳代役钱。
此外,还有“更赋”,它是成人每年每人必须戍边三日之役的替代税,每人每年三百钱,这是法定的,一般的田庄主没有豁免权。
由此看来,田庄主要为自己和家人完成国家的人头税、徭役和更赋所需的钱的数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田庄主作为拥有大量财产的国家臣民,必须要向国家交纳财产税。
“赀算”是对商贾以外居民征收的财产税,它是以财产为税基,以户为单位征收的一个税目,其税率为每一万钱家产纳税一百二十钱。
《汉书·景帝纪》载后元二年五月诏日:“今赀算十以上乃得宦,廉士算不必众。
”颜师古注引服虔曰:“赀万钱,算百二十七(应为百二十之误)也。
”田庄中养殖大量的牲畜,田庄主还可能要向国家另行交纳“马口钱”或“六畜税”。
《汉书·西域传》其“赞”云:“孝武之世……算至车船,租及六畜。
”《汉书·翟方进传》有“税城郭堧及园田,过更,算马牛羊,增益盐铁”的话。
颜师古注引张晏日:“牛马羊头数出税,算千输二十也”。
此外综合经营的田庄还须向国家交纳包括酒税、盐铁税、鱼税以及各种土特产税在内的杂税。
根据上述情况可知,田庄主向国家交纳的赋税中,实物税的比重相当小,货币税占了主要部分。
由此观之,田庄主要完成国家的赋税,就必须要获得大量的货币,而田庄主获得货币的途径,无非是向田庄中的人征收或出卖商品。
根据史书记载可知当时田庄主征收的是实物地租,因此,田庄主要获得货币,就必须对外进行贸易往来,把通过田租形式收上来的粮食等农副产品和他的各种作坊所生产的手工业制品卖到田庄以外,以换回他所需要的货币。
也有学者认为田庄主是不向国家缴纳赋税的,甚至田庄中的宗族、宾客、徒附也是不用向国家交纳赋税的,如乌廷玉先生认为,宾客“不给国家纳税服役”,是“荫庇的私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