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份合集】江苏省苏州(初升高)暑期衔接班物理讲义

合集下载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第一章:引言本讲义旨在解决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研究阶段。

通过本讲义,学生将能够理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连贯性,并且能够在高中物理研究中建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初中物理回顾本章将概述初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

学生将回顾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知识在高中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2.1 力学回顾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复力学的基本概念,例如速度、加速度、力的作用等。

学生还将通过题进行实际应用。

2.2 热学回顾这一小节将回顾初中热学的主要概念,如温度、热传导、热膨胀等。

学生将通过实例了解这些概念在高中物理研究中的延伸应用。

2.3 光学回顾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回顾光学的主要概念,如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学生将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

2.4 电学回顾本小节将回顾初中电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学生将通过电路图和题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研究一些初中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延伸应用。

重点将放在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扩展。

3.1 力学延伸学生将研究初中力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深入应用,如动量守恒、万有引力等。

3.2 热学延伸本小节将探讨初中热学知识的扩展,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来理解这些概念。

3.3 光学延伸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研究初中光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如光的干涉、衍射等。

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来加深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3.4 电学延伸本小节将介绍初中电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延伸应用,如电磁感应、电路分析等。

学生将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

第四章:高中物理研究建议本章将给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在高中物理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学生将了解高中物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得到研究方法指导。

4.1 研究重点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了解高中物理研究的重点知识点,并学会分配时间和精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江苏省苏州(初升高)暑期衔接班物理讲义:第3讲 重力和弹力问题归纳

江苏省苏州(初升高)暑期衔接班物理讲义:第3讲 重力和弹力问题归纳

(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3讲——重力和弹力问题归纳一、学习目标:1、理解力、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2、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弹力方向的确定方法。

二、学习要点:1、重心的概念2、弹力的有无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三、课程精讲:(一)力的定义及特性:问题:观察以下两图,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1)静力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形变),如把物体拉伸、压缩、扭转、剪切等。

(2)动力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使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从运动变为静止(或使物体的运动速度从小变大、从大变小);或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等。

2、力的定义及特性:(1)力的物质性:指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即只要有力,必会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指力是存在于物体之间的。

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如果不考虑主动和被动关系,有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无所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应注意的是相互作用的物体有些是接触的,有些是不接触的。

如磁铁可以隔着一本书吸引铁钉。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 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D. 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例2、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外力作用B. 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一定不受外力作用C. 物体受力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D. 力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二)重力:(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说明】①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不论质量大小,也不论有无生命。

初高中物理衔接暑期课程(最新版)

初高中物理衔接暑期课程(最新版)

初升高中衔接教程物理典型试题举一反三理解记忆成功衔接目录第一讲与高一新生谈如何学习物理(1h) (5)(一)物理学的重要性 (5)(二)物理学习的一般问题 (6)(三)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的区别 (6)(四)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主要梯度 (7)1.概念性阶梯 (7)2.规律上的阶梯 (7)3.研究方法上的阶梯 (7)(五)如何学习高中物理 (7)(1) 理解能力, (8)(2) 推理能力, (8)(3) 分析综合能力, (8)(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8)(5) 实验与探究能力。

(8)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共13h) (10)第一讲质点参考系空间时间(1h) (10)(一)学习目标 (10)(二)课程内容 (10)(三)问题与例题 (11)(四)课堂练习 (14)(五)课堂练习答案 (15)(六)课堂总结 (15)第二讲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1h) (15)(一)学习目标 (15)(二)课程内容 (15)(三)问题与例题 (16)(四)课堂练习 (18)(五)课堂练习答案 (19)(六)课堂总结 (19)第三讲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2h) (19)(一)学习目标 (19)(二)课程内容 (19)(三)问题与例题 (20)(四)课堂练习 (22)(五)课堂练习答案 (23)(六)课堂总结 (24)第四讲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2h) (24)(一)学习目标 (24)(二)课程内容 (24)(三)问题与例题 (24)(四)课堂练习 (26)(五)课堂练习答案 (27)(六)课堂总结 (27)第五讲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2h) (27)(三)问题与例题 (28)(四)课堂练习 (30)(五)课堂练习答案 (31)(六)课堂总结 (32)第六讲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h) (32)(一)学习目标 (32)(二)课程内容 (32)(三)问题与例题 (33)(四)课堂练习 (34)(五)课堂练习答案 (36)(六)课堂总结 (36)第七讲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h) (37)(一)学习目标 (37)(二)课程内容 (37)(三)例题 (38)(四)课堂练习 (40)(五)课堂练习答案 (40)(六)课堂总结 (41)第八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2h) (41)(一)学习目标 (41)(二)课程内容 (41)(五)课堂练习答案 (45)(六)课堂总结 (45)第二章相互作用(共8h) (45)第一讲力(1h) (46)(一)学习目标 (46)(二)课程内容 (46)(三)例题 (46)(四)课堂练习 (47)(五)课堂练习答案 (49)(六)课堂总结 (49)第二讲重力(1h) (49)(一)学习目标 (49)(二)课程内容 (50)(三)问题与例题 (50)(四)课堂练习 (51)(五)课堂练习答案 (52)(六)课堂总结 (52)第三讲弹力(2h) (53)(一)学习目标 (53)(二)课程内容 (53)(三)问题与例题 (53)(四)课堂练习 (54)(六)课堂总结 (55)第四讲摩擦力(2h) (56)(一)学习目标 (56)(二)课程内容 (56)(三)问题与例题 (57)(四)课堂练习 (58)(五)课堂练习答案 (59)(六)课堂总结 (59)第五讲力的合成(1h) (60)(一)学习目标 (60)(二)课程内容 (60)(三)问题与例题 (60)(四)课堂练习 (62)(五)课堂练习答案 (63)(六)课堂总结 (63)第六讲力的分解(1h) (64)(一)学习目标 (64)(二)课程内容 (64)(三)问题与例题 (64)(四)课堂练习 (65)(五)课堂练习答案 (67)综合测评(满分100分时间1h) (68)(一) 选择题(每题6分) (68)(二) 填空题(每空3分) (69)(三) 计算题 (69)综合测评答案 (70)第一讲与高一新生谈如何学习物理(1h)(一)物理学的重要性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物理学的发展驱动两次工业革命,开创了机械化、电气化时代,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个划时代的技术创新的基础,使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子能时代、半导体时代、激光时代、纳米时代、数字时代和信息时代等巨大变化,不系统地学习物理学就不能理解现代社会为什么会有如此迅速的变化。

初升高物理衔接讲义含答案

初升高物理衔接讲义含答案

初升高物理衔接讲义含答案一、力学基础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公式为 \( F = ma \)。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运动学1.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2. 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3. 公式:- 匀速直线运动:\( s = vt \)- 匀加速直线运动:\( s = ut + \frac{1}{2}at^2 \),其中\( u \) 是初速度,\( a \) 是加速度。

三、能量守恒定律1.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2. 动能:\( KE = \frac{1}{2}mv^2 \)3. 势能:重力势能 \( PE = mgh \),其中 \( h \) 是高度。

四、习题1. 题目一: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以恒定加速度 \( a = 2 \,\text{m/s}^2 \) 运动了 \( t = 4 \, \text{s} \),求物体的位移。

- 答案:根据公式 \( s = ut + \frac{1}{2}at^2 \),由于初速度 \( u = 0 \),所以 \( s = \frac{1}{2} \times 2 \times 4^2 = 16 \, \text{m} \)。

2. 题目二:一个物体从高度 \( h = 10 \, \text{m} \) 处自由落体,忽略空气阻力,求物体落地时的速度。

- 答案:使用公式 \( v^2 = u^2 + 2as \),由于 \( u = 0 \)(初速度为零),\( a = g = 9.8 \, \text{m/s}^2 \)(重力加速度),\( s = h = 10 \, \text{m} \),解得 \( v = \sqrt{2\times 9.8 \times 10} = 14.14 \, \text{m/s} \)。

江苏省苏州(初升高)暑期衔接班物理讲义:第2讲 初中力学综合复习

江苏省苏州(初升高)暑期衔接班物理讲义:第2讲 初中力学综合复习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2讲初中力学综合二. 教学目的:解答力学综合题的方法三. 教学内容:(一)概念辨析法概念辨析法就是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作为标准来衡量、辨析试题所给条件的作用和相互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1](江西省中考题)一个1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3s内移动了15m。

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阻力是2N,求:(1)拉力的功率;(2)上述条件下,物体匀速运动了10s,拉力做的功是多少?分析:由于物体是水平方向做运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做功的条件必须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的方向上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而本题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尽管作用在物体上,但不做功。

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1s)内物体所做的功。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方向始终保持不变,且物体此时应受平衡力的作用,因此水平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则拉力大小可知。

最后利用相关公式去求得结果。

解:(1)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2)答:(1)拉力的功率为10W;(2)匀速移动10s时拉力做的功100J。

(二)假设法就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条件、物理过程或物理结果事先作出假设,一般假设为理想状态或特殊情况,然后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作出推理、分析、演算直至得出结论。

[例2](长沙市中考题)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和B,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现将A、B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B两球静止时,水对A、B两球的浮力之比为,则kg/m3,kg/m3。

分析:判断A、B两球在水中静止时的浮沉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妨把两球可能出现的浮沉情况都进行假设,进行计算并与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比较,再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A、B两球质量相等,则:假设两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为:显然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两球都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它们受到的浮力之比为:该假设也与题意不符。

因而可确定,一球漂浮,一球浸没。

衔接班讲义(物理)

衔接班讲义(物理)

前言同学们跨出初中的大门,迈入了高中的门槛,新的生活,新的挑战又一次摆在大家面前。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的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就能应付考试。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如果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

因此,有学生说“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所以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

这道题还没懂,老师又开始讲下道题”,“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我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我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

另外,由于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缺乏应有的了解,导致对一些物理规律理解出现困难。

高中阶段物理为什么对学生而言会有那么大的难度,在初中时物理学得还挺不错,到了高中以后却跟不上高中物理学习,以至在高考中物理成绩很不理想。

很多学生对此都存在很大困惑,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相比,无论从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上了一个台阶,学习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还是按照初中那套学习方法,自然是行不通的。

高中物理跟初中物理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性,初中物理成绩对高中物理成绩并无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本篇讲义内容为高中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和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通过这两章的学习,同学们对高中阶段学习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同学们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是学生能否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

做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对同学们适应高中学习生活更是至关重要。

同学们,加油!。

初升高衔物理接课讲义(第二讲)

初升高衔物理接课讲义(第二讲)

汉尼拔教育分享原创初升高衔接课讲义第二讲机械运动教学目标1、理解质点的概念、掌握物体能否看成质点的条件并能准确判断某物体能否视为质点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能灵活选定参考系并熟练地用坐标系描述物体位置和位置的变化3、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的位置学习内容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物体和质点在某些情况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不考虑其形状和大小,把物体看成是一个具有质量的点,这样的物体模型称为“质点”。

1.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理想化模型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同时考虑这诸多因素,那就无法使用数学知识达到定量研究的目的。

物理学及其他许多学科,都是把非本质的次要因素找出来,加以剔除,而把本质的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突出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抽象,把十分复杂的问题归结为比较简单的问题进行研究,这就是物理学研究中的理想化方法。

用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为代替研究对象而想象出的模型就叫做理想化模型,如“质点”就是一个典型的理想化模型。

研究问题时用质点代替物体,可不考虑物体上各点之间运动状态的差别。

★注意:真正的质点是不存在的;可看成质点的物体往往并不很小,因此不能把它和微观粒子如电子等混同起来。

2.质点是只有质量而无大小和形状的点;质点占有位置但不占有空间。

3.物体能简化为质点的条件: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平动,就是物体上任意一点的运动与整体的运动有相同特点的运动,如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的运动。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如汽车在运行时,虽然车轮转动,若我们关心的是车辆整体的运动快慢,故汽车可看成质点。

③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不论物体大小如何,都可将其视为质点。

【典型例题】在研究下列运动时,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的是()A.在空中做翻转运动的体操运动员B.自行车车轮的旋转C.一架波音747客机从南京到上海飞行的时间D.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答案】C【活学活用】在下面研究的对象中可以被看作质点的是A.研究张继科打出的弧旋乒乓球B.研究火车通过某路标的时间C.研究跳水比赛中吴敏霞的优美动作D.研究火车从广州开往北京的平均速度※知识点二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被选来做参考..的其他物体称为“参考系”。

暑期辅导——初升高物理衔接讲义与练习(完整版)

暑期辅导——初升高物理衔接讲义与练习(完整版)

目录第1讲——学法指导P1第2讲——力学综合P6第3讲——重力和弹力P14第4讲——摩擦力P21第5讲——牛顿第一定律P26第6讲——牛顿第三定律P30第7讲——功P36第1讲——学法指导一、学习目标:1、知道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区别所在。

2、掌握快捷、有效、实用、符合自身实际的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为学生准确、深刻、扎实地掌握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奠定思想基础。

二、学习重点: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区别。

2、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三、重点讲解:高中物理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与初中物理相比较,高中物理将向同学们展现一个更多彩多姿的世界,举例给同学们说明一下:实验一、蛋碎瓦全,还是瓦碎蛋全?实验二、带电鸟笼中的鸟安然无恙物理的课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且物理学和日常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是:第一,高中物理课程与初中相比较,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第二、学习高中物理应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少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理论上更抽象,题目难度更大,高考物理试卷的区分度更大。

本节课重点给同学们介绍以下内容:(一)认识高中物理,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初中物理的内容是力、热、电磁、光等,高中物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同样也是力、热、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但高中物理所讲授的这些内容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各方面的要求与初中相比高了一些,下面我们具体比较一下初高中物理的不同:1、初中物理所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本学期所学内容包括: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本章引入运动学的参量:提出参考系、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为下一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引入了质点的物理模型,提出了科学抽象法。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这一章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实验中运用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最后介绍了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在知识的介绍中突出体现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研究的物理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份】江苏省苏州(初升高)暑期衔接班物理讲义(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1讲初中电学 (1)(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2讲初中力学综合 (11)(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3讲——重力和弹力问题归纳 (19)(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4讲——摩擦力专题 (24)(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5讲——牛顿第一定律问题 (28)(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6讲——牛顿第三定律 (32)(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7讲——功 (36)第1讲初中电学一.教学目的1. 总结归纳初中电学基本知识2. 对题目的基本类型进行总结归类二. 教学内容(一)静电部分1. 静电现象(1)带电①梳子带电:干燥的天气下,梳过头发的梳子会吸引头发,这是因为梳子经摩擦带了电;②衣服带电:春秋季节,干燥天气下,化纤衣服容易吸尘土,主要是因为衣服经摩擦带了电的缘故;③塑料捆扎绳带电:把塑料捆扎绳向下捋几次,捋的次数越多,绳子越松散,主要是因为绳子在摩擦时带了同种电荷,绳子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分开。

(2)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叫中和现象;中和现象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

如雷电、我们晚上在脱毛衣时看到的电火花等。

2. 电荷的种类我们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以及与它有相同性质的电荷叫正电荷,我们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以及与它有相同性质的电荷叫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吸引法:准备一些纸屑或轻小物体,如果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就带了电。

这种方法较麻烦。

(2)用验电器检验: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专门仪器: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它包括金属球、金属杆、金属铂片,带电体与金属球接触后,金属铂片就会因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证明物体带了电。

5.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不同,摩擦起电过程中,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强的要得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弱的要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荷,也就是说: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由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6.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都是摩擦起电现象。

(2)接触带电:与带电物体相接触使物体带电叫接触带电;验电器金属球和带电的玻璃棒或带电的橡胶棒接触后带上电荷就属于接触带电。

(3)静电感应带电:当不带电导体与带电的物体相靠近时,由于静电间的相互作用会使该导体两端产生等量的异种电荷。

若将导体接地后又断开(或用手触摸一下随即将手离开,则该导体带上异种电荷)这种靠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静电感应带电。

7. 静电现象的危害与防范(1)雷电(2)静电引爆易燃物8. 静电现象的利用(1)静电复印(2)静电除尘(3)静电喷涂(4)静电植绒(二)电路部分1. 六个基本物理量(1)电荷量Q(2)电流I(3)电压U(4)电阻R(5)电功W(6)电功率P2. 两个主要定律(1)欧姆定律(2)焦耳定律3. 两种基本电路(1)串联电路(2)并联电路4. 三个重要仪器(1)电流表(2)电压表(3)滑动变阻器5. 两个重要实验(1)伏安法测电阻(2)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6. 重点、难点知识(1)会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和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会判断电路的串、并联;(2)会正确选用、连接电表(电流表和电压表)和正确读数,能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电[例2] 电流、电压、电阻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有电流通过的电阻两端,一定有电压存在;B. 电路两端有电压时,电路中一定有电流;C. 没有电流通过的导体,没有电阻;D. 导体的电阻大小,由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大小共同决定。

解:正确答案A[例3] 欧姆定律问题。

图2甲是一个密封盒,盒内是由两个电阻和一些导线组成的电路,电路与盒外的a、b、c、d四个接线柱相连,而接线柱b、c在盒内已用导线相连。

某活动小组欲探究盒内两电阻的阻值和电路结构,他们使用的器材是:能输出稳定电压的电池组、量程是0.6A的电流表、发光。

已知灯L 规格为“W V 100220”,电源电压为220V ,当开关S 分别扳向触点1、2、3时,灯泡的亮度随之发生变化,问:(1)当开关S 扳向触点2时,灯泡实际消耗功率为81W ,则电阻R 1的阻值是多少? (2)当开关S 扳向触点3时,发现灯变得更暗,则电阻R 2与R 1的阻值哪个大? (3)指出该同学设计的调光电路还存在什么缺陷,画出一种改进后的电路图。

图6C. I S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子数为181025.6⨯个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2讲初中力学综合二. 教学目的:解答力学综合题的方法三. 教学内容:(一)概念辨析法概念辨析法就是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作为标准来衡量、辨析试题所给条件的作用和相互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1](江西省中考题)一个1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3s内移动了15m。

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阻力是2N,求:(1)拉力的功率;(2)上述条件下,物体匀速运动了10s,拉力做的功是多少?分析:由于物体是水平方向做运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做功的条件必须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的方向上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而本题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尽管作用在物体上,但不做功。

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1s)内物体所做的功。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方向始终保持不变,且物体此时应受平衡力的作用,因此水平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则拉力大小可知。

最后利用相关公式去求得结果。

解:(1)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2)答:(1)拉力的功率为10W;(2)匀速移动10s时拉力做的功100J。

(二)假设法就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条件、物理过程或物理结果事先作出假设,一般假设为理想状态或特殊情况,然后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作出推理、分析、演算直至得出结论。

[例2](长沙市中考题)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和B,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现将A、B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B两球静止时,水对A、B两球的浮力之比为,则kg/m3,kg/m3。

分析:判断A、B两球在水中静止时的浮沉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妨把两球可能出现的浮沉情况都进行假设,进行计算并与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比较,再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A、B两球质量相等,则:假设两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为:显然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两球都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它们受到的浮力之比为:该假设也与题意不符。

因而可确定,一球漂浮,一球浸没。

又因为,所以,A球漂浮在水面,B球浸没在水中。

其所受浮力分别为:,所以又,所以:(三)等效法就是当我们所研究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其某一方面跟另一简单的物理现象、规律效果相同时,用简单的物理模型代替复杂的模型,并保证物理意义、物理规律、作用效果不变的方法。

[例3](山西省中考题)实心正方体木块(不吸水)漂浮在水面上,此时浸入水中的体积为600cm3(取10N/kg)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2)木块上放置一个重4N的铁块,静止后木块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木块的密度是多大?(3)木块上放置铁块后与未放铁块相比,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增大多少?分析:这道题的第(1)问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直接求出;第(2)问中,木块的重力可由第(1)问浮力的大小及漂浮条件得到,再由可求出质量,所以,求木块密度的关键是要求出木块的体积。

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注意解题条件的等效变换,即放置在木块上铁块的重力大小恰好等于木块增加的浮力的大小,因而可求出增加的就是木块原来露出水面的体积,最后得到木块的总体积,从而求得木块的密度;第(3)问中,同样的道理,木块底部增加的压力就是,再由压强公式,就可求出增大的压强了。

解:(1)木块漂浮时受到的浮力为:(N)(2)木块上放置铁块后受到的浮力增加了,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增加的量为:(3)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增加的量为:(四)整体法所谓整体法,就是指思考物理问题时,不拘于问题的局部特征,而是着眼于问题的整体结构,通过对问题全面认真考察。

从客观上理解和认识问题的本质,挖掘和发现整体结构中问题的关键点,抓住问题的内在规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方法。

[例4](辽宁省中考题)一实心塑料块漂浮在水面上时,排开水的体积是300cm3,塑料块的质量是多大?当在塑料块上放置一个重2N的砝码后,塑料块刚好没入水中,问此时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塑料块的密度是多大?(取10N/kg)分析:对于两个物体(或两个以上)的连接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的习题是比较多的,求解的方法多样,将所有物体视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既省去了对每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又简化了解题过程。

解:放上砝码后,将砝码与塑料块视为整体,漂浮在水面上。

(五)比例法在应用定律、公式来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常会遇见某些物理量保持不变(或相等),因而只需要研究其中两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问题,这时常依据物理定律、公式,利用物理现象中保持不变(或相等)的量,将其他已知量与未知量建立比例关系,这种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

[例5](重庆市中考题)甲、乙两个长方体,由不同材料制成,其中底面积分别为、,高度之比,密度之比为,若把甲放在水平桌面上,乙放在甲上,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强为7000Pa,把乙取下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时,桌面对乙的支持力为多少牛?分析:这是道力学综合题,主要考查密度与压强知识的综合,此外还涉及到力的平衡,质量与重力关系等知识。

该题的突破口可以从密度的概念出发,找出它们之间的知识链:密度——质量——重力——压力——压强。

找出这些关系,利用比例式就可求解。

解:因为,,,所以:所以因为所以即:解得: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可知,水平桌面对乙的支持力大小等于G,为4N。

(六)综合法综合法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就是从要求的结论或结果入手,分析所求结论或结果所需的条件,题意是否给出,若条件不足,则应先求解条件的不足部分,如此推导,直到与题意所给条件完全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解题的整体过程。

[例6](江苏省中考题)用如下图所示滑轮组提升水中的物体A。

若物体的质量为140kg,体积为60dm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求:(1)物体A在水中被匀速提升时,拉力F是多大?(2)如果动滑轮挂钩用钢丝绳与物体相连,而滑轮组所拉绳索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50N,当物体露出水面体积多大时,拉绳会断?(取10N/kg,滑轮组机械效率不变)分析:此题涉及机械效率、滑轮组的力的作用关系,浮力及力的平衡原理等多个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