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点例题解析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初一动点问题答案

(完整版)初一动点问题答案

线段与角的动点问题1.如图,射线OM上有三点A、B、C,满足OA=20cm,AB=60cm,BC=10cm(如图所示),点P从点O出发,沿OM方向以1cm/秒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O上向点O匀速运动(点Q运动到点O时停止运动),两点同时出发.(1)当P运动到线段AB上且P A=2PB时,点Q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C的三等分点,求点Q的运动速度;(2)若点Q运动速度为3cm/秒,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相距70cm?【解答】解:(1)P在线段AB上,由P A=2PB及AB=60,可求得P A=40,OP=60,故点P运动时间为60秒.若CQ=OC时,CQ=30,点Q的运动速度为30÷60=(cm/s);若OQ=OC,CQ=60,点Q的运动速度为60÷60=1(cm/s).(2)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t+3t=90±70,解得t=5或40,∵点Q运动到O点时停止运动,∴点Q最多运动30秒,当点Q运动30秒到点O时PQ=OP=30cm,之后点P继续运动40秒,则PQ=OP=70cm,此时t=70秒,故经过5秒或70秒两点相距70cm.2.如图,直线l上依次有三个点O,A,B,OA=40cm,OB=160cm.(1)若点P从点O出发,沿OA方向以4cm/s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B出发,沿BO 方向匀速运动,两点同时出发①若点Q运动速度为1cm/s,则经过t秒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60﹣5t|cm(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若点Q运动到恰好是线段AB的中点位置时,点P恰好满足P A=2PB,求点Q的运动速度.(2)若两点P,Q分别在线段OA,AB上,分别取OQ和BP的中点M,N,求的值.【解答】解:(1)①依题意得,PQ=|160﹣5t|;故答案是:|160﹣5t|;②如图1所示:4t﹣40=2(160﹣4t),解得t=30,则点Q的运动速度为:=2(cm/s);如图2所示:4t﹣40=2(4t﹣160),解得t=7,则点Q的运动速度为:=(cm/s);综上所述,点Q的运动速度为2cm/s或cm/s;(2)如图3,两点P,Q分别在线段OA,AB上,分别取OQ和BP的中点M,N,求的值.OP=xBQ=y,则MN=(160﹣x)﹣(160﹣y)+x=(x+y),所以,==2.3.如图,射线OM上有三点A、B、C,满足OA=60cm,AB=60cm,BC=10cm(如图所示),点P从点O出发,沿OM方向以1cm/秒的速度匀速运动.(1)当点P运动到AB的中点时,所用的时间为90秒.(2)若另有一动点Q同时从点C出发在线段CO上向点O匀速运动,速度为3cm/秒,求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相距30cm?【解答】解:(1)当点P运动到AB的中点时,点P运动的路径为60cm+30cm=90cm,所以点P运动的时间==90(秒);故答案为90;(2)当点P和点Q在相遇前,t+30+3t=60+60+10,解得t=25(秒),当点P和点Q在相遇后,t+3t﹣30=60+60+10,解得t=40(秒),答:经过25秒或40秒时,P、Q两点相距30cm.4.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点B在点A的右侧,且到点A的距离是18;点C 在点A与点B之间,且到点B的距离是到点A距离的2倍.(1)点B表示的数是15;点C表示的数是3;(2)若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在运动过程中,当t为何值时,点P与点Q之间的距离为6?(3)在(2)的条件下,若点P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PC,点Q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QB,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C+QB=4?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P 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答】解:(1)点B表示的数是﹣3+18=15;点C表示的数是﹣3+18×=3.故答案为:15,3;(2)点P与点Q相遇前,4t+2t=18﹣6,解得t=2;点P与点Q相遇后,4t+2t=18+6,解得t=4;(3)假设存在,当点P在点C左侧时,PC=6﹣4t,QB=2t,∵PC+QB=4,∴6﹣4t+2t=4,解得t=1.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1;当点P在点C右侧时,PC=4t﹣6,QB=2t,∵PC+QB=4,∴4t﹣6+2t=4,解得t=.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综上所述,在运动过程中存在PC+QB=4,此时点P表示的数为1或.5.将一副三角板放在同一平面内,使直角顶点重合于点O.(1)如图①,若∠AOB=155°,求∠AOD、∠BOC、∠DOC的度数.(2)如图①,你发现∠AOD与∠BOC的大小有何关系?∠AOB与∠DOC有何关系?直接写出你发现的结论.(3)如图②,当△AOC与△BOD没有重合部分时,(2)中你发现的结论是否还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解答】解:(1)∠AOD=∠BOC=155°﹣90°=65°,∠DOC=∠BOD﹣∠BOC=90°﹣65°=25°;(2)∠AOD=∠BOC,∠AOB+∠DOC=180°;(3)∠AOB+∠COD+∠AOC+∠BOD=360°,∵∠AOC=∠BOD=90°,∴∠AOB+∠DOC=180°.6.以直线AB上点O为端点作射线OC,使∠BOC=60°,将直角△DOE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1)如图1,若直角△DOE的边OD放在射线OB上,则∠COE=30°;(2)如图2,将直角△DOE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OE平分∠AOC,说明OD所在射线是∠BOC的平分线;(3)如图3,将直角△DOE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COD=∠AOE.求∠BOD 的度数.【解答】解:(1)∵∠BOE=∠COE+∠COB=90°,又∵∠COB=60°,∴∠COE=30°,故答案为:30°;(2)∵OE平分∠AOC,∴∠COE=∠AOE=COA,∵∠EOD=90°,∴∠AOE+∠DOB=90°,∠COE+∠COD=90°,∴∠COD=∠DOB,∴OD所在射线是∠BOC的平分线;(3)设∠COD=x°,则∠AOE=5x°,∵∠DOE=90°,∠BOC=60°,∴6x=30或5x+90﹣x=120∴x=5或7.5,即∠COD=5°或7.5°∴∠BOD=65°或52.5°.7.如图1,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使∠BOC=13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逆时针旋转至图2,使一边OM在∠BOC的内部,且恰好平分∠BOC,问:此时直线ON是否平分∠AOC?请直接写出结论:直线ON平分(平分或不平分)∠AOC.(2)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在旋转的过程中,第t秒时,直线ON恰好平分锐角∠AOC,则t的值为13或49.(直接写出结果)(3)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顺时针旋转,请探究:当ON始终在∠AOC的内部时(如图3),∠AOM与∠NOC的差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差值;若变化,请举例说明.【解答】解:(1)平分,理由:延长NO到D,∵∠MON=90°∴∠MOD=90°∴∠MOB+∠NOB=90°,∠MOC+∠COD=90°,∵∠MOB=∠MOC,∴∠NOB=∠COD,∵∠NOB=∠AOD,∴∠COD=∠AOD,∴直线NO平分∠AOC;(2)分两种情况:①如图2,∵∠BOC=130°∴∠AOC=50°,当直线ON恰好平分锐角∠AOC时,∠AOD=∠COD=25°,∴∠BON=25°,∠BOM=65°,即逆时针旋转的角度为65°,由题意得,5t=65°解得t=13(s);②如图3,当NO平分∠AOC时,∠NOA=25°,∴∠AOM=65°,即逆时针旋转的角度为:180°+65°=245°,由题意得,5t=245°,解得t=49(s),综上所述,t=13s或49s时,直线ON恰好平分锐角∠AOC;(3)∠AOM﹣∠NOC=40°,理由:∵∠AOM=90°﹣∠AON∠NOC=50°﹣∠AON,∴∠AOM﹣∠NOC=(90°﹣∠AON)﹣(50°﹣∠AON)=40°.9.已知∠AOC=40°,∠BOD=30°,∠AOC和∠BOD均可绕点O进行旋转,点M,O,N在同一条直线上,OP是∠COD的平分线.(1)如图1,当点A与点M重合,点B与点N重合,且射线OC和射线OD在直线MN的同侧时,求∠BOP的余角的度数;(2)在(1)的基础上,若∠BOD从ON处开始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转速为5°/s,同时∠AOC从OM处开始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转速为3°/s,如图2所示,当旋转6s 时,求∠DOP的度数.【解答】解:(1)∵∠AOC=40°,∠BOD=30°,∴∠COD=180°﹣40°﹣30°=110°,∵OP是∠COD的平分线,∴∠DOP=∠COD=55°,∴∠BOP=85°,∴∠BOP的余角的度数为5°;(2)∠DOP的度数为49°,旋转6s时,∠MOA=3×6°=18°,∠NOB=5×6°=30°,∴∠COM=22°,∠DON=60°,∴∠COD=180°﹣∠COM﹣∠DON=98°,∵OP是∠COD的平分线,∴∠DOP=∠COD=49°.10.如图1,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将一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逆时针旋转至图2,使一边OM在∠BOC的内部,且恰好平分∠BOC,问:直线ON是否平分∠AOC?请说明理由;(2)若∠BOC=120°.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每秒6°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在旋转的过程中,第t秒时,直线ON恰好平分锐角∠AOC,则t的值为10或40(直接写出结果);(3)在(2)的条件下,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顺时针旋转至图3,使ON在∠AOC的内部,请探究:∠AOM与∠NO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答】解:(1)直线ON平分∠AOC.理由如下:设ON的反向延长线为OD,∵OM平分∠BOC,∴∠MOC=∠MOB,又∵OM⊥ON,∴∠MOD=∠MON=90°,∴∠COD=∠BON,又∵∠AOD=∠BON,∴∠COD=∠AOD,∴OD平分∠AOC,即直线ON平分∠AOC.(2)∵∠BOC=120°∴∠AOC=60°,∴∠BON=∠COD=30°,即旋转60°时ON平分∠AOC,由题意得,6t=60°或240°,∴t=10或40;(3)∵∠MON=90°,∠AOC=60°,∴∠AOM=90°﹣∠AON、∠NOC=60°﹣∠AON,∴∠AOM﹣∠NOC=(90°﹣∠AON)﹣(60°﹣∠AON)=30°.即∠AOM=∠NOC+30°.11.如图1,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使∠AOC:∠BOC=2:1,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N在射线OA上,另一边OM在直线AB的下方.(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图2的位置,使得OM落在射线OA上,此时ON旋转的角度为90°;(2)继续将图2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图3的位置,使得OM在∠BOC 的内部,则∠BON﹣∠COM=30°;(3)在上述直角三角板从图1旋转到图3的位置的过程中,若三角板绕点O按每秒钟15°的速度旋转,当OM恰为∠BOC的平分线时,此时,三角板绕点O的运动时间为(24n+16)秒,简要说明理由.【解答】解:(1)如图2,依题意知,旋转角是∠MON,且∠MON=90°.故填:90;(2)如图3,∠AOC:∠BOC=2:1,∴∠AOC=120°,∠BOC=60°,∵∠BON=90°﹣∠BOM,∠COM=60°﹣∠BOM,∴∠BON﹣∠COM=90°﹣∠BOM﹣60°+∠BOM=30°,故填:30;(3)16秒.理由如下:如图4.∵点O为直线AB上一点,∠AOC:∠BOC=2:1,∴∠AOC=120°,∠BOC=60°.∵OM恰为∠BOC的平分线,∴∠COM′=30°.∴∠AOM+∠AOC+∠COM′=240°.∵三角板绕点O按每秒钟15°的速度旋转,∴三角板绕点O的运动最短时间为=16(秒).∴三角板绕点O的运动时间为(24n+16)(n是整数)秒.故填:(24n+16).第9页。

初二动点题经典例题

初二动点题经典例题

初二动点题经典例题篇一:标题:初二动点题经典例题正文:在初中数学中,动点问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特别是在初二阶段,同学们需要掌握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解题方法和技巧。

今天,我们将分享一些初二动点题的经典例题,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

例题 1: 已知圆心为 O、半径为 2 的圆与 x 轴正半轴交于 A,与 y 轴负半轴交于 B,点 C 在 x 轴正半轴上,点 D 在 y 轴正半轴上,CD⊥AB,问 CD 长度是否等于圆心角 AOB 的平分线弧长?解析:本题是一道圆与轴的交点问题。

根据圆的性质可知,圆心 O 是线段 AB 的中点,因此 CD 长度等于半径 2 的一半,即 CD=1。

此外,圆心角 AOB 的平分线弧长即为半径 2,因此 CD 长度等于圆心角 AOB 的平分线弧长。

拓展:在本题中,如果我们将 CD 的长度设为 x,则可以列出方程:x2 = 4(12 - x2)。

通过解方程,我们可以得到 x = 1,即 CD 的长度等于 1。

此外,在本题中,我们还利用了圆的性质,即圆心 O 是线段 AB 的中点,因此 CD 是线段 AB 的一半。

这种利用圆的性质求解动点问题的方法,在初中数学中是非常常见的。

例题 2: 已知点 P(x,y) 是圆 C:x2 + y2 = 4 圆上任意一点,圆 C 与 x 轴正半轴交于 A,与 y 轴负半轴交于 B,点 C 在 x 轴正半轴上,点 D 在 y 轴正半轴上,CD⊥AB,问 CD 长度是否等于圆 C 的半径?解析:本题是一道圆与轴的交点问题。

根据圆的性质可知,圆 C 的圆心 O 是线段 AB 的中点,因此 CD 长度等于半径 2 的一半,即 CD=1/2。

此外,圆 C 与x 轴正半轴交于 A,与 y 轴负半轴交于 B,因此 CD 的长度等于圆 C 所对的圆心角 AOB 的平分线弧长。

拓展:在本题中,如果我们将 CD 的长度设为 x,则可以列出方程:x2 = 4(12 - x2)。

专题66 反比例函数中的动点最值问题(解析版)

专题66 反比例函数中的动点最值问题(解析版)

例题精讲【例1】.如图,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和点B,点C、D分别为线段AB、OB的中点,点P为OA上一动点,PC+PD值最小时点P的坐标为________解:当x=0时,y=×0+4=4,∴点B的坐标为(0,4);当y=0时,x+4=0,解得:x=﹣6,∴点A的坐标为(﹣6,0).∵点C、D分别为线段AB、OB的中点,∴点C的坐标为(﹣3,2),点D坐标为(0,2).作点C关于x轴的对称点C′,连接C′D交x轴于点P,此时PC+PD的值最小,如图所示.∵点C的坐标为(﹣3,2),∴点C′的坐标为(﹣3,﹣2).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kx+b(k≠0),将C′(﹣3,﹣2),D(0,2)代入y=kx+b得:,解得:,∴直线C′D的解析式为y=x+2.当y=0时,x+2=0,解得:x=﹣,∴点P的坐标为(﹣,0),即点P的坐标为(﹣1.5,0).变式训练【变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是x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定点,点P是双曲线y=(x>0)上的一个动点,PB⊥y轴于点B,当点P的横坐标逐渐增大时,四边形OAPB 的面积将会()A.逐渐增大B.不变C.逐渐减小D.先增大后减小解:设点P的坐标为(x,),∵PB⊥y轴于点B,点A是x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定点,∴四边形OAPB是个直角梯形,∴四边形OAPB的面积=(PB+AO)•BO=(x+AO)•=+=+•,∵AO是定值,∴四边形OAPB的面积是个减函数,即点P的横坐标逐渐增大时四边形OAPB的面积逐渐减小.故选:C.【变1-2】.如图,一次函数y=2x与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交于A,B两点,点M在以C(2,0)为圆心,半径为1的⊙C上,N是AM的中点,已知ON长的最大值为,则k的值是.解:方法一、联立,∴,∴,∴A(),B(),∴A与B关于原点O对称,∴O是线段AB的中点,∵N是线段AM的中点,连接BM,则ON∥BM,且ON=,∵ON的最大值为,∴BM的最大值为3,∵M在⊙C上运动,∴当B,C,M三点共线时,BM最大,此时BC=BM﹣CM=2,∴(,∴k=0或,∵k>0,∴,方法二、设点B(a,2a),∵一次函数y=2x与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交于A,B两点,∴A与B关于原点O对称,∴O是线段AB的中点,∵N是线段AM的中点,连接BM,则ON∥BM,且ON=,∵ON的最大值为,∴BM的最大值为3,∵M在⊙C上运动,∴当B,C,M三点共线时,BM最大,此时BC=BM﹣CM=2,∴=2,∴a1=或a2=0(不合题意舍去),∴点B(,),∴k=,故答案为:.【例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与边长是6的正方形OABC的两边AB,BC分别相交于M,N两点.△OMN的面积为10.若动点P在x 轴上,则PM+PN的最小值是2.解:∵正方形OABC 的边长是6,∴点M 的横坐标和点N 的纵坐标为6,∴M (6,),N (,6),∴BN =6﹣,BM =6﹣,∵△OMN 的面积为10,∴6×6﹣×6×﹣×6×﹣×(6﹣)2=10,∴k =24,∴M (6,4),N (4,6),作M 关于x 轴的对称点M ′,连接NM ′交x 轴于P ,则NM ′的长=PM +PN 的最小值,∵AM =AM ′=4,∴BM ′=10,BN =2,∴NM ′===2,故答案为2.变式训练【变2-1】.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 (0,1),B (﹣1,0),动点P 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运动,当线段PA 与线段PB 之差的绝对值最大时,点P 的坐标为(1,2)或(﹣2,﹣1).解:如图,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将A(0,1)、B(﹣1,0)代入,得:,解得:,∴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1,直线AB与双曲线y=的交点即为所求点P,此时|PA﹣PB|=AB,即线段PA与线段PB 之差的绝对值取得最大值,由可得或,∴点P的坐标为(1,2)或(﹣2,﹣1),故答案为:(1,2)或(﹣2,﹣1).【变2-2】.如图,一次函数y1=mx+n(m≠0)的图象与双曲线y2=(k≠0)相交于A(﹣1,2)和B(2,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与x轴交于点D.(1)求双曲线的解析式;(2)经研究发现:在y轴负半轴上存在若干个点P,使得△CPB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P点所有可能的坐标.解:(1)∵点A(﹣1,2)在双曲线y2=(k≠0)上,∴k=﹣1×2=﹣2,∴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2=﹣,(2)∵点B在双曲线y2=﹣上,∴2b=﹣2,∴b=﹣1,∴B(2,﹣1),将点A(﹣1,2),B(2,1)代入一次函数y1=mx+n(m≠0)中,得,∴,∴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1;令x=0,则y=1,∴C(0,1),设P(0,p)(p<0),∵B(2,﹣1),∴BC==2,BP=,CP=1﹣p,∵△CPB为等腰三角形,∴①当BC=BP时,2=,∴p=1(舍)或p=﹣3,∴P(0,﹣3),②当BC=CP时,2=1﹣p,∴p=1﹣2,∴P(0,1﹣2),③当BP=CP时,=1﹣p,∴p=﹣1,∴P(0,﹣1),故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为(0,﹣3)或(0,1﹣2)或(0,﹣1).1.如图,点N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的一个动点,过点N作MN∥x轴,交直线y=﹣2x+4于点M,则△OMN面积的最小值是()A.1B.2C.3D.4解:设点N的坐标为(,m),则点M的坐标为(2﹣m,m)(m>0),∴MN=﹣(2﹣m)=m+﹣2,=MN•m=m2﹣m+3=(m﹣2)2+2,∴S△OMN∴当m=2时,△OMN面积最小,最小值为2.故选:B.2.如图,在△ABC中,AB=AC=a,∠BAC=18°,动点P、Q分别在直线BC上运动,且始终保持∠PAQ=99°.设BP=x,CQ=y,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大致可以表示为()A.B.C.D.解:∵AB=AC=a,∠BAC=18°,∴∠ABC=∠ACB=(180°﹣18°)=81°,∴∠ABC=∠APB+∠PAB=81°,∵∠PAQ=99°,∠BAC=18°,∴∠PAB+∠QAC=99°﹣18°=81°,∴∠APB=∠QAC,同理可得∠PAB=∠AQC,∴△APB∽△QAC,∴=,即=,整理得,y=,∵x、y都是边的长度,是正数,∴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是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部分,纵观各选项,只有A符合.故选:A.3.如图,已知A、B是反比例函数y=(k>0,x>0)图象上的两点,BC∥x轴,交y轴于点C,动点P从坐标原点O出发,沿O→A→B→C匀速运动,终点为C,过点P作PM ⊥x轴,PN⊥y轴,垂足分别为M、N.设四边形OMPN的面积为S,点P运动的时间为t,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A.B.C.D.解:①点P在AB上运动时,此时四边形OMPN的面积S=K,保持不变,故排除B、D;②点P在BC上运动时,设路线O→A→B→C的总路程为l,点P的速度为a,则S=OC×CP=OC×(l﹣at),因为l,OC,a均是常数,所以S与t成一次函数关系.故排除C.故选:A.4.已知点A是双曲线y=在第一象限上的一动点,连接AO并延长交另一分支于点B,以AB为一边作等边△ABC.随着点A的运动,点C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但始终在一个函数的图象上运动,则这个函数的表达式为y=﹣.解:设A(a,),∵点A与点B关于原点对称,∴OA=OB,∵△ABC为等边三角形,∴AB⊥OC,OC=AO,∵AO=,∴CO=,过点C作CD⊥x轴于点D,则可得∠AOD=∠OCD(都是∠COD的余角),设点C的坐标为(x,y),则tan∠AOD=tan∠OCD,即=,解得:y=﹣a2x,在Rt△COD中,CD2+OD2=OC2,即y2+x2=3a2+,将y=﹣a2x代入,(a4+1)x2=3×可得:x2=,故x=,y=﹣a2x=﹣a,则xy=﹣3,故可得:y=﹣(x>0).故答案为:y=﹣(x>0).5.如图,点P是双曲线C:y=(x>0)上的一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AB:y=x﹣2于点Q,连接OP,OQ.当点P在曲线C上运动,且点P在Q的上方时,△POQ面积的最大值是3.解:∵PQ⊥x轴,∴设P(x,),则Q(x,x﹣2),∴PQ=﹣x+2,=(﹣+2)•x=﹣(x﹣2)2+3,∴S△POQ∵﹣<0,∴△POQ面积有最大值,最大值是3,故答案为3.6.如图,直线AB与x轴交于点A(1,0),与y轴交于点B(0,2),将线段AB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C,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经过点C.已知点P是反比例函数y=(k≠0,x>0)图象上的一个动点,则点P到直线AB距离最短时的坐标为(,).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ax+b,将点A(1,0),点B(0,2)代入得,解得,∴直线AB为y=﹣2x+2;∵过点C作CD⊥x轴,∵线段AB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C,∴△ABO≌△CAD(AAS),∴AD=OB=2,CD=OA=1,∴C(3,1),∴k=3,∴y=;设与AB平行的直线y=﹣2x+h,联立﹣2x+h=,∴﹣2x2+hx﹣3=0,当△=h2﹣24=0时,h=2或﹣2(舍弃),此时点P到直线AB距离最短,解方程﹣2x2+2x﹣3=0得x==,∴P(,),故答案为P(,).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在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运动,且始终保持线段AB=4的长度不变.M为线段AB的中点,连接OM.则线段OM长度的最小值是(用含k的代数式表示).解:如图,因为反比例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观察图象可知:当线段AB与直线y=x 垂直时,垂足为M,此时AM=BM,OM的值最小,∵M为线段AB的中点,∴OA=OB,∵点A,B在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点A与点B关于直线y=x对称,∵AB=4,∴可以假设A(m,),则B(m+4,﹣4),∴(m+4)(﹣4)=k,整理得k=m2+4m,∴A(m,m+4),B(m+4,m),∴M(m+2,m+2),∴OM===,∴OM的最小值为.故答案为.8.如图,点A是反比例函数y=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的一点,过点A作AB⊥y轴于点B.连接AO,以点A为圆心,分别以AB,AO为半径作直角扇形BAC和OAD,并连接CD,则阴影部分面积的最小值是2π+2.解:如图,过点D作DE垂直于CA的延长线于点E,则∠AED=90°,由题意可知,AB=AC,AO=AD,∠BAC=∠DAO=90°,∵AB⊥y轴,∴∠ABO=90°,∴∠BAO+∠OAE=90°,∠DAE+∠OAE=90°,∴∠BAO=∠DAE,∴△BAO≌△EAD(AAS),∴DE=OB.∵点A是反比例函数y=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的一点,∴OB•AB=4,∴S△AOB=OB•AB=2,∴S△ACD=AC•DE=OB•AB=2,∴S阴影=S△ACD+S扇形OAD=2+=2+∵(AB﹣OB)2≥0,∴AB2﹣2AB•OB+OB2≥0,∴AB2+OB2≥2AB•OB,∴S阴影≥2+×2AB•OB=2+2π.故答案为:2+2π.9.如图,点A是反比例函数y=(k>0)图象第一象限上一点,过点A作AB⊥x轴于B 点,以AB为直径的圆恰好与y轴相切,交反比例函数图象于点C,在AB的左侧半圆上有一动点D,连接CD交AB于点E.记△BDE的面积为S1,△ACE的面积为S2,连接BC,△AC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若S1﹣S2的值最大为1,则k的值为4+4.解:如图连接BC、O′C,作CH⊥x轴于H.由题意⊙O′与反比例函数图象均关于直线y=x对称,∴点A、C关于直线y=x对称,设A(m,2m)则C(2m,m),∴BO′=CH=m,BO′∥CH,∴四边形BHCO′是平行四边形,∵BH=CH,∠BHC=90°,∴四边形BHCO′是正方形.∴∠ABC=45°,∴△AC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S1﹣S2=S△DBC﹣S△ACB,△ABC的面积是定值,∴△DBC的面积最大时,S1﹣S2的值最大,∴当DO′⊥BC时,△DBC的面积最大,∴m•(m+m)﹣•2m•m=1,∴m2=2(+1),∵k=2m2,∴k=4+4,故答案为:等腰直角三角形,4+4.10.如图,正比例函数y=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k≠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交于A 点,过A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已知△OAM的面积为1.(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如果B为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点(点B与点A不重合),且B点的横坐标为1,P为x轴上一点,求使PA+PB的值最小时点P的坐标.解:(1)设A点的坐标为(a,b),则由,得ab=2=k,∴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2)由条件知:两函数的交点为,解得:,,∴A点坐标为:(2,1),作出A点关于x轴对称点C点,连接BC,P点即是所求则点C(2,﹣1),∵B(1,2),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 b,解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3x+5,当y=0时,x=,∴点P(,0).11.如图,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A、B两点,过点A作AC垂直x轴于点C,连接BC,若△ABC面积为2.(1)求k的值(2)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D,使△ABD是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1)∵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A、B两点关于原点对称,∴OA=OB,∴△BOC的面积=△AOC的面积=2÷2=1,又∵A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的点,且AC⊥x轴于点C,∴△AOC的面积=|k|,∴|k|=1,∵k>0,∴k=2.故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x轴上存在一点D,使△ABD为直角三角形.将y=2x与y=联立成方程组得:,解得:,,∴A(1,2),B(﹣1,﹣2),∵△ABD是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ADB=90°,如图3,∵O为线段AB的中点,∴OD=AB=OA,∵A(1,2),∴OC=1,AC=2,由勾股定理得:OA==,∴OD=,∴D(,0).根据对称性,当D为直角顶点,且D在x轴负半轴时,D(﹣,0).故x轴上存在一点D,使△ABD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点D的坐标为(,0)或(﹣,0).12.如图,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点A(1,a),B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及点B的坐标;(2)在x轴上找一点C,使|CA﹣CB|的值最大,求满足条件的点C的坐标及△ABC的面积.解:(1)∵直线y=x+2经过点A(1,a),∴a=3,∵反比例函数y=经过A(1,3),∴k=3,∴y=,由,解得或,∴B(﹣3,﹣1).(2)作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B′,连接AB′,延长AB′交x轴于点C,点C即为所求;∵A(1,3),B′(﹣3,1),∴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C(﹣5,0),=S△CBB′+S△BB′A=×2×2+×2×4=6.∴S△ABC13.如图,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点A(﹣1,n),B 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点B的坐标;(2)连接AO、BO,求△AOB的面积;(3)点D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当∠BAD=90°时,求点D的坐标.解:(1)∵点A(﹣1,n)在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上,∴n=﹣5,∴点A(﹣1,﹣5),∵点A(﹣1,﹣5)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k=﹣1×(﹣5)=5,∴;联立,解得:,,∴点;(2)设y=2x﹣3与y轴的交点为点E,则点E(0,﹣3),∴OE=3,=S△AOE+S△BOE=×3×1+×3×=;∴S△AOB(3)设点,如图,分别过点D,B作y轴的平行线DM,BN,过点A作MN⊥DM于M,交BN于N,则MN⊥BN,∴∠M=∠N=90°,∴∠DAM+∠ADM=90°,∵∠BAD=90°,∴∠BAN+∠DAM=90°,∴∠BAN=∠ADM,∴△BAN∽△ADM,∴=,即=,解得:a1=﹣10,a2=﹣1(舍),∴.14.如图,直线y=2x+3与y轴交于A点,与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交于点B,过点B作BC⊥x轴于点C,且C点的坐标为(1,0).(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点D(a,1)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的点,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B+PD最小?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BC⊥x轴于点C,且C点的坐标为(1,0),∴在直线y=2x+3中,当x=1时,y=2+3=5,∴点B的坐标为(1,5),又∵点B(1,5)在反比例函数y=上,∴k=1×5=5,∴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将点D(a,1)代入y=,得:a=5,∴点D坐标为(5,1)设点D(5,1)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D′(5,﹣1),过点B(1,5)、点D′(5,﹣1)的直线解析式为:y=kx+b,可得:,解得:,∴直线BD′的解析式为:y=﹣x+,根据题意知,直线BD′与x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点P,当y=0时,得:﹣x+=0,解得:x=,故点P的坐标为(,0).15.如图,在矩形OABC中,OA=3,OC=2,F是AB上的一个动点(F不与A,B重合),过点F的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与BC边交于点E.(1)当F为AB的中点时,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和点E的坐标.(2)设过(1)中的直线EF的解析式为y=ax+b,直接写出不等式ax+b<的解集.(3)当k为何值时,△AEF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解:(1)∵四边形OABC为矩形,OA=3,OC=2,∴AB=2,BC=3,∵F为AB的中点,∴点F坐标为(3,1),∵点F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k=3×1=3,∴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点E在BC上,∴E点纵坐标为2,在y=中,令y=2,可求x=,∴E点坐标为(,2);(2)不等式ax+b<的解集即直线在反比例函数下方时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由(1)可知点E、F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3,∴不等式ax+b<的解集为:0<x<或x>3;(3)由题意可知点E的纵坐标为为2,点F的横坐标为3,且E、F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可设E(,2),F(3,),∴AF=,CE=,∴BE=BC﹣CE=3﹣,=AF•BE=••(3﹣)=﹣k2+=﹣(k﹣3)2+,∴S△AEF∵﹣<0,是关于k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S△AEF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当k=3时,S△AEF即当k的值为3时,△AEF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16.如图,直线OA:y=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k≠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交于A 点,过A点作轴的垂线,垂足为M,已知△OAM的面积为1.(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如果B为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点(点B与点A不重合),且B点的横坐标为1,在x轴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解:(1)设点A的坐标为(a,b),则,解得:k=2.∴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联立直线OA和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得:,解得:.∴点A的坐标为(2,1).设A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C,则C点的坐标为(2,﹣1),连接BC较x轴于点P,点P即为所求.如图所示.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mx+n,由题意可得:B点的坐标为(1,2),∴,解得:.∴BC的解析式为y=﹣3x+5.当y=0时,0=﹣3x+5,解得:x=.∴P点的坐标为(,0).17.已知:如图,一次函数y=﹣2x+1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A在B的右侧),点A横坐标为4.(1)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及点B的坐标;(2)观察图象,直接写出关于x的不等式﹣2x+10﹣>0的解集;(3)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另一支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PAB是以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把x=4代入y=﹣2x+10得y=2,∴A(4,2),把A(4,2)代入y=,得k=4×2=8.∴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解方程组,得,或,∴点B的坐标为(1,8);(2)观察图象得,关于x的不等式﹣2x+10﹣>0的解集为:1<x<4或x<0;(3)存在,理由:①若∠BAP=90°,过点A作AH⊥OE于H,设AP与x轴的交点为M,如图1,对于y=﹣2x+10,当y=0时,﹣2x+10=0,解得x=5,∴点E(5,0),OE=5.∵A(4,2),∴OH=4,AH=2,∴HE=5﹣4=1.∵AH⊥OE,∴∠AHM=∠AHE=90°.又∵∠BAP=90°,∴∠AME+∠AEM=90°,∠AME+∠MAH=90°,∴∠MAH=∠AEM,∴△AHM∽△EHA,∴,即,∴MH=4,∴M(0,0),可设直线AP的解析式为y=mx,则有4m=2,解得m=,∴直线AP的解析式为y=x,解方程组,得,,∴点P的坐标为(﹣4,﹣2).②若∠ABP=90°,同理可得:点P的坐标为(﹣16,﹣).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为(﹣4,﹣2)、(﹣16,﹣).18.反比例函数(k为常数.且k≠0)的图象经过点A(1,3),B(3,m).(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及B点的坐标;(2)在x轴上找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①求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②求△PAB的面积.解:(1)把A(1,3)代入y=得,k=3,∴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为:y=;把B(3,m)代入y=得,m=1,∴点B的坐标为(3,1);(2)①如图所示,作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B′,则B′(3,﹣1),连接AB′交x轴于点P,此时PA+PB最小.设直线AB′的关系式为y=kx+b,把A(1,3),B′(3,﹣1)代入得,,解得,,∴直线AB′的关系式为y=﹣2x+5,当y=0时,x=,即:P(,0),也就是,OP=,②S△P AB=S梯形ABNM﹣S△AMP﹣S△BPN=(1+3)×2﹣(﹣1)×3﹣(3﹣)×1=.19.如图,一次函数y=﹣x+4的图象与反比例y=(k为常数,且k≠0)的图象交于A (1,a),B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及点B的坐标;(2)①在x轴上找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求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②在x轴上找一点M,使|MA﹣MB|的值为最大,直接写出M点的坐标.解:(1)把点A(1,a)代入一次函数y=﹣x+4,得a=3,∴A(1,3),把点A(1,3)代入反比例y=,得k=3,∴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y=,解得或,故B(3,1).(2)作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AD,交x轴于点P,此时PA+PB的值最小∴D(3,﹣1)设直线AD的解析式为y=mx+n,则,解得,∴直线AD的解析式为y=﹣2x+5,令y=0,则x=,∴P点坐标为(,0);(3)直线y=﹣x+4与x轴的交点即为M点,此时|MA﹣MB|的值为最大,令y=0,则x=4,∴M点的坐标为(4,0).20.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A的坐标是(0,1),点B的坐标是(0,﹣2),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C,一次函数y=ax+b的图象经过A、C两点,两函数图象的另一个交点E的坐标是(m,3).(1)分别求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出m的值,并根据图象回答:当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3)若点P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AOP的面积恰好等于正方形ABCD的面积,求点P坐标.解:(1)∵点A的坐标为(0,1),点B的坐标为(0,﹣2),∴AB=1+2=3,∵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C=AB=3,∴C(3,﹣2),把C(3,﹣2)代入y=,得k=3×(﹣2)=﹣6,∴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把C(3,﹣2),A(0,1)代入y=ax+b,得,解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1;(2)∵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过点E(m,3),∴m=﹣2,∴E点的坐标为(﹣2,3);由图象可知,当x<﹣2或0<x<3时,一次函数落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即当x<﹣2或0<x<3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3)设P(t,﹣),∵△AOP的面积恰好等于正方形ABCD的面积,∴×1×|t|=3×3,解得t=18或t=﹣18,∴P点坐标为(18,﹣)或(﹣18,).21.如图,点A是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的一个动点,AC⊥x轴于点C;E是线段AC的中点,过点E作AC的垂线,与y轴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别交于点B、D两点;连接AB、BC、CD、DA.设点A的横坐标为m.(1)求点D的坐标(用含有m的代数式表示);(2)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当m为何值时,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并求出此时AD所在直线的解析式.解:(1)∵点A的横坐标为m,∴点A的纵坐标为,∵E是AC的中点,AC⊥x轴,∴E(m,),∵BD⊥AC,AC⊥x轴,∴BD∥x轴,∴点B,E,D的纵坐标相等,为,∴点D的横坐标为2m,∴D(2m,);(2)四边形ABCD是菱形,∵B(0,),E(m,),D(2m,),∴EB=ED=m,∵AE=E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D⊥AC,∴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3)∵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当AC=BD时,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2m=,∴m=2,或m=﹣2(舍),∴A(2,4),D(4,2),设直线AD的解析式为y=kx+b,∴,∴,∴直线AD解析式为y=﹣x+6,∴当m=2时,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此时直线AD解析式为y=﹣x+6.22.如图,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与反比例函数y=交于点C、D,且点C坐标为(﹣2,m).(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若点M在y轴正半轴上,且与点B,C构成以BC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点M的坐标.(3)点P在第二象限的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若tan∠OCP=3,求点P的坐标.解:(1)∵点C(﹣2,m)在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上,∴m=﹣(﹣2)+2,解得:m=4,∴C(﹣2,4),将C(﹣2,4)代入y=,得k=﹣8,∴反比例函数为y=﹣;(2)如图1,过点C作CH⊥y轴于H,在直线y=﹣x+2中,当x=0时,则y=2,∴B(0,2),由(1)知,C(﹣2,4),∴BC==2,当BM=BC=2时,OM=2+2,∴M(0,2+2),当BC=MC时,点C在BM的垂直平分线,∴M(0,6),综上所述,点M的坐标为(0,2+2)或(0,6)(3)作OQ⊥PC于Q,过Q作HG⊥x轴于G,CH∥x轴,交HG于H,则△CHQ∽△QGO,∴,∵tan∠OCP=3,∴,设CH=x,则GQ=3x,HQ=4﹣3x,∴OG=3HQ=12﹣9x=x+2,解得x=1,∴Q(﹣3,3),∴直线CQ的解析式为y=x+6,∴x+6=﹣,解得x1=﹣2,x2=﹣4,∵点P与C不重合,∴P(﹣4,2).。

二次函数动点问题专题练习答案

二次函数动点问题专题练习答案

二次函数动点问题专题练习答案1. 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问题(1)当自变量 x 取何值时,二次函数 y = ax²+ bx +c 的值达到最小值(或最大值)?答:当自变量 x 取 -b/2a 时,二次函数 y = ax²+ bx +c 的值达到最小值(或最大值)。

(2)若已知抛物线上两点坐标为(x1, y1), (x2, y2), 试写出该抛物线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并求出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答:设抛物线二次函数为y=ax²+bx+c则有以下方程组:ax1²+bx1+c =y1ax2²+bx2+c =y2-可列出-x1²·a + x1·b + c - y1 = 0x2²·a + x2·b + c - y2 = 0x3²·a + x3·b + c - y3 = 0-即-| x1² x1 1 || x2² x2 1 | = 0| x3² x3 1 |由于已知 2 个点,可以得到3个方程组代入高斯消元法得到a、b、c三个系数,因此解析式y=ax²+bx+c2. 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以一个具体问题为例,说明如何解决动点问题。

【例题】马路边缘水坑中心挖开,呈抛物面,最深处为4m、直径10m。

现在要在中心位置挖一道V字形沟渠,宽5m,深2m,请问水从沟渠可以流多少吨?若要确保塌方风险不会增加,每日流出水量不得超过150m³?解:先画出示意图假设某一时刻水位高度为 h,抛物线面积为 S,则有S = πr² + 2·(2·h)·(πr/2)因为题目已知直径为10m,则半径为 5m,即 r=5所以,S = 25π + 10h设 h = -x² + 4 (因为最深处为4m),并且将 V 字形沟渠截面看作若干个矩形的叠加,则矩形面积为:A = (5 - x) · 2 = 10 - 2x而矩形面积与水位高度 h 存在联系,即:S = A + πx²代入 h = -x² + 4 和S = 25π + 10h,解得:x ≈ 2.036因此,此时的流量为:V = A · x ≈ 20.364 m³/s即使每日流出水量达到最大 150m³,也可以满足问题的需求。

初二动点题经典例题

初二动点题经典例题

初二动点题经典例题1. 一个匀速运动的点A,从时刻t1=0开始,以速度v1=20m/s向右匀速运行,另一个点B,从时刻t2=3s开始,以速度v2=30m/s向左匀速运动。

已知AB的距离为50m。

在何时和何处两点相遇?解析:假设两点在时刻t相遇,此时A和B的距离为50m,即20t=50-30(t-3),解得t=4s,代入任意一个点的运动方程,得到相遇点的位置为A:80m处,B:-30m处。

2. 一个小球从山顶垂直落下,同时一架小飞机从山顶正东方向以恒定的速度飞行,计划以恰好与小球在同一位置。

假设小球到达地面时,小飞机飞行距离为5000m,小球落地时间为5s,小飞机速度为300m/s,请问小飞机飞行的距离和时间。

解析:小球落地时间为5s,根据重力加速度为9.8m/s^2,可以求出小球落地时的速度v=49m/s,所以小球垂直落下的高度为h=1/2×g×t^2=122.5m。

小飞机在水平方向的速度为300m/s,所以小飞机需要飞行的时间为122.5/300=0.408s,小飞机飞行的距离为0.408×300=122.4m。

3. 一个小球从高50米的平台上自由落下,同时在离这个平台250米的地面上有一个接力棒接球手张三,假设张三向上抛接球时的初速度为5m/s,小球和张三同时开始运动,请问小球和张三在哪个时刻相遇?解析:首先计算小球自由落体运动到地面的时间t1=sqrt(2h/g)=3.19s,再根据张三所在位置与小球落地位置的距离和张三抛球的速度,计算出张三抛球到小球落地位置所需的时间t2=25s,因此小球和张三的距离一开始是250+50=300m,小球下落的距离为1/2*g*t1^2=784.5m,因此当小球运动了t=t2-t1=21.81s时,它的位置离地面为300-784.5+1/2*g*t^2=-215.09m,可以得到张三和小球在21.81s时相遇。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数轴上动点问题1.已知: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表示的数为2,点C表示的数为﹣8,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M为线段BC中点,点N为线段BP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1)线段AC的长为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点M表示的数为;(2)当t=5时,求线段MN的长度;(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线段MN的长度.(用含t的式子表示).2.已知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是x,﹣6,4.(1)线段BC的长为_________,线段BC的中点D所表示的数是;(2)若AC=8,求x的值;(3)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P,Q,P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Q的速度为2个单位/秒,点P,Q分别从点B,C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则经过多少时间后P,Q两点相距4个单位?3.动点A、B同时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A、B的速度之比是1:4(速度单位:长度单位/秒),3秒后,A、B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4.如图A、B两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10和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10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出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当点P运动到B点时,求出t的值;(2)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求出此时P点对应的数?(3)在此运动过程中,若P、Q相距10个单位,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5.已知a,b满足(a+2)2+|b﹣1|=0,请回答下列问题:(1)a=_______,b=_______;(2)a,b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在所给的数轴上标出点A,点B;(3)若甲、乙两个动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沿x轴正方向运动,已知甲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乙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更多好题请进入:437600809,请问经过多少秒甲追上乙?6.在数轴上有A、B两动点,点A起始位置表示数为﹣3,点B起始位置表示数为12,点A的速度为1单位长度/秒,点B的运动速度是点A速度的二倍.(1)若点A、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多少秒后,点B与点A相距6单位长度?(2)若点A、点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是否有一个时刻,表示数﹣3的点是线段AB 的中点?如果有,求出运动时间;如果没有,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H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H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H?8.如图,数轴上的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0,5.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AB的长;(2)直接用含t的式子分别表示数轴上的点P,Q对应的数;(3)当PQ=AB时,求t的值.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你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O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______;当t=3时,OP=_______.(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R 同时出发,问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10.如图.点A、点C是数轴上的两点,0是原点,0A=6,5AO=3CO.(1)写出数轴上点A、点C表示的数;(2)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问运动多少秒后,这两个动点到原点O的距离存在2倍关系?1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P为数轴上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到点A、点B的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当点P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时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12.A、B两个动点在数轴上做匀速运动,它们的运动时间以及位置记录如下.(1)根据题意,填写下列表格;(2)A、B两点能否相遇?如果相遇,求相遇时的时刻及在数轴上的位置;如果不能相遇,请说明理由;(3)A、B两点能否相距18个单位长度?如果能,求相距18个单位长度的时刻;如不能,请说明理由.13.如图1,点A,B是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2和4,动点P和Q分别从A,B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是5个单位/秒,点Q的速度是2个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t秒.(1)AB=.(2)当点P在线段BQ上时(如图2):①BP=______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当P点为BQ中点时,求t的值.。

七年级数轴动点问题经典例题

七年级数轴动点问题经典例题

七年级数轴动点问题经典例题
数轴动点问题是七年级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帮
助学生加深对数轴和正数、负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经典的数轴动点问题例题,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1. 问题描述:小明从数轴上的0点出发,向右走3个单位,再向左走4个单位,最后再向右走2个单位,他最后停在了数轴上的哪个点?
解析:小明从0点出发,向右走3个单位,到达3点;再向左走4个单位,回
到-1点;最后再向右走2个单位,到达1点。

所以小明最后停在数轴上的点是1。

2. 问题描述:小红站在数轴上的点A,向右走5个单位到达点B,再向左走3
个单位到达点C,再向右走2个单位到达点D,最后向左走4个单位到达点E,小
红最后停在了哪个点?
解析:小红从点A向右走5个单位,到达点B;再向左走3个单位,到达点C;再向右走2个单位,到达点D;最后向左走4个单位,到达点E。

所以小红最后停
在数轴上的点是E。

3. 问题描述:小明站在数轴上的点P,向左走7个单位到达点Q,再向右走4
个单位到达点R,最后向左走3个单位到达点S,小明最后停在了哪个点?
解析:小明从点P向左走7个单位,到达点Q;再向右走4个单位,到达点R;最后向左走3个单位,到达点S。

所以小明最后停在数轴上的点是S。

通过解答上面的例题,我们可以发现,数轴动点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就是在数
轴上进行正数和负数的加减运算,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到最后点的位置。

希望同学们通过练习这些经典例题,掌握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数学能力,为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动点问题例题

数学动点问题例题

数学动点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题目类型,以下是一例子:
例题:数轴上有线段AB=8(单位长度),CD=12(单位长度),线段AB以6单位/秒,CD以2单位/秒同时向右运动,那么从点B与点C重合到点A与点D重合经过多少秒。

分析:
1.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基本概念。

在这个问题中,线段AB和CD都在移动,因此它们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2. 我们需要找出点B和点C重合的时间。

当它们重合时,线段AB 和CD的长度相等,即8单位长度和12单位长度。

3. 接下来,我们需要找出点A和点D重合的时间。

当它们重合时,线段AB和CD的长度再次相等,即8单位长度和12单位长度。

4. 最后,我们需要计算这两个时间之间的差值,即从点B与点C 重合到点A与点D重合经过的秒数。

解答:
1. 当点B与点C重合时,线段AB和CD的长度相等,即8单位长度和12单位长度。

由于AB以6单位/秒运动,CD以2单位/秒运动,因此需要时间t1=(12-8)/(6-2)=1 秒。

2. 当点A与点D重合时,线段AB和CD的长度再次相等,即8单位长度和12单位长度。

由于AB以6单位/秒运动,CD以2单位/秒运动,因此需要时间t2=(12+8)/(6-2)=5 秒。

3. 从点B与点C重合到点A与点D重合经过的秒数为t=t2-t1=5-1=4 秒。

答案:从点B与点C重合到点A与点D重合经过4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动态几何型压轴题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

(二)线动问题。

(三)面动问题。

二、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1、特殊探路,一般推证。

2、动手实践,操作确认。

3、建立联系,计算说明。

三、专题二总结,本大类习题的共性: 1.代数、几何的高度综合(数形结合);着力于数学本质及核心内容的考查;四大数学思想:数学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函数.2.以形为载体,研究数量关系;通过设、表、列获得函数关系式;研究特殊情况下的函数值。

专题三:双动点问题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今年中考试题的热点,现采撷几例加以分类浅析,供读者欣赏. 1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象问题。

2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结论开放性问题。

3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存在性问题。

4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最值问题。

双动点问题的动态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信息量大,对同学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

专题四: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专题五:以圆为载体的动点问题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中考经常考察,有一类动点问题,题中未说到圆,却与圆有关,只要巧妙地构造圆,以圆为载体,利用圆的有关性质,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此类问题方法巧妙,耐人寻味。

例1.如图,已知在矩形ABCD 中,AD =8,CD =4,点E 从点D 出发,沿线段DA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方向移动,同时点F 从点C 出发,沿射线CD 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移动,当B ,E ,F 三点共线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E 移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当t 为何值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2)设四边形BCFE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 的取值范围; (3)求当t 为何值时,以E ,F ,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求当t 为何值时,∠BEC =∠BFC .ABCD E FO例2. 正方形ABCD 边长为4,M 、N 分别是BC 、CD 上的两个动点, 当M 点在BC 上运动时,保持AM 和MN 垂直, (1)证明:Rt Rt ABM MCN △∽△;(2)设BM x =,梯形ABCN 的面积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BCN 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3)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 Rt ABM AMN △∽△,求此时x 的值.例3.如图,在梯形ABCD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09年济南中考) (1)求BC 的长。

(2)当MN AB ∥时,求t 的值.(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例4.如图,在Rt △AOB 中,∠AOB =90°,OA =3cm ,OB =4cm ,以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设P 、Q 分别为AB 、OB 边上的动点它们同时分别从点A 、O 向B 点匀速运动,速度均为1cm /秒,设P 、Q 移动时间为t (0≤t ≤4)(1)求AB 的长,过点P 做PM ⊥OA 于M ,求出P 点的坐标(用t 表示)(2)求△OPQ 面积S (cm 2),与运动时间t (秒)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t 为何值时,S 有最大值?最大是多少?(3)当t 为何值时,△OPQ 为直角三角形?(4)若点P 运动速度不变,改变Q 的运动速度,使△OPQ 为正三角形,求Q 点运动的速度和此时t 的值.例5: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CBDMA BCN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132⋅OP=2.(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2362121x OH MH -==.在Rt △MPH 中,.∴y =GP=32MP=233631x + (0<x <6).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 ①GP=PH 时,x x =+233631,解得6=x .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②GP=GH 时,2336312=+x ,解得0=x . 经检验, 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2=x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例6.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 中,∵AB=AC,∠BAC=30°,∴∠ABC=∠ACB=75°, ∴∠ABD=∠ACE=105°.∵∠BAC=30°,∠DAE=105°, ∴∠DAB+∠CAE=75°, 又∠DAB+∠ADB=∠ABC=75°, ∴∠CAE=∠ADB,∴△ADB ∽△EAC, ∴AC BD CE AB =,∴11x y =, ∴xy 1=. 2222233621419x x x MH PH MP +=-+=+=HM NG PO AB图1xyAEDCB 图2(2)由于∠DAB+∠CAE=αβ-,又∠DAB+∠ADB=∠ABC=290α-︒,且函数关系式成立,∴290α-︒=αβ-, 整理得=-2αβ︒90. 当=-2αβ︒90时,函数解析式xy 1=成立. 例7.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BAC=90°,AB=AC=22, ∴BC=4,AH=21BC=2. ∴OC=4-x .∵AH OC S AOC ⋅=∆21,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 与⊙A 内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动点练习题答案例1. 解:(1)当B ,E ,F 三点共线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如图2所示.………(1分)AB C图8H由题意可知:ED =t ,BC =8,FD = 2t -4,FC = 2t . ∵ED ∥BC ,∴△FED ∽△FBC .∴FD EDFC BC=. ∴2428t tt -=.解得t =4. ∴当t =4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3分)(2)∵ED=t ,CF=2t , ∴S =S △BCE + S △BCF =12×8×4+12×2t ×t =16+ t 2. 即S =16+ t 2.(0 ≤t ≤4);………………………………………………………(6分)(3)①若EF=EC 时,则点F 只能在CD 的延长线上,∵EF 2=222(24)51616t t t t -+=-+,EC 2=222416t t +=+,∴251616t t -+=216t +.∴t =4或t=0(舍去); ②若EC=FC 时,∵EC 2=222416t t +=+,FC 2=4t 2,∴216t +=4t 2.∴t = ③若EF=FC 时,∵EF 2=222(24)51616t t t t -+=-+,FC 2=4t 2,∴251616t t -+=4t 2.∴t 1=16+,t 2=16-.∴当t 的值为416-E ,F ,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9分)(4)在Rt △BCF 和Rt △CED 中,∵∠BCD =∠CDE =90°,2BC CFCD ED==, ∴Rt △BCF ∽Rt △CED .∴∠BFC =∠CED .………………………………………(10分) ∵AD ∥BC ,∴∠BCE =∠CED .若∠BEC =∠BFC ,则∠BEC =∠BCE .即BE =BC . ∵BE 2=21680t t -+,∴21680t t -+=64. ∴t 1=16+,t 2=16-.∴当t=16-BEC =∠BFC .……………………………………………(12分)例2. 解:(1)在正方形ABCD 中,490AB BC CD B C ===∠=∠=,°, AM MN Q ⊥, 90AMN ∴∠=°,90CMN AMB ∴∠+∠=°,在Rt ABM △中,90MAB AMB ∠+∠=°, CMN MAB ∴∠=∠,Rt Rt ABM MCN ∴△∽△,图2ABDEFNDACBM(2)Rt Rt ABM MCN Q △∽△,44AB BM xMC CN x CN∴=∴=-,, 244x x CN -+∴=,()222141144282102422ABCNx x y S x x x ⎛⎫-+∴==+=-++=--+ ⎪⎝⎭梯形·, 当2x =时,y 取最大值,最大值为10. (3)90B AMN ∠=∠=Q °,∴要使ABM AMN △∽△,必须有AM ABMN BM=, 由(1)知AM ABMN MC=, BM MC ∴=,∴当点M 运动到BC 的中点时,ABM AMN △∽△,此时2x =.例3.解:(1)如图①,过A 、D 分别作AK BC ⊥于K ,DH BC ⊥于H ,则四边形ADHK 是矩形∴3KH AD ==.在Rt ABK △中,sin 4542AK AB =︒==g. cos 4542BK AB =︒==g g在Rt CDH △中,由勾股定理得,3HC == ∴43310BC BK KH HC =++=++=(2)如图②,过D 作DG AB ∥交BC 于G 点,则四边形ADGB 是平行四边形 ∵MN AB ∥ ∴MN DG ∥ ∴3BG AD ==(图①)A D CB K H(图②)ADCB G MN∴1037GC =-=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102CN t CM t ==-,. ∵DG MN ∥∴NMC DGC =∠∠ 又C C =∠∠∴MNC GDC △∽△∴CN CMCD CG =即10257t t -= 解得,5017t =(3)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NC MC =时,如图③,即102t t =- ∴103t =②当MN NC =时,如图④,过N 作NE MC ⊥于E ∵90C C DHC NEC =∠=∠=︒∠∠, ∴NEC DHC △∽△∴NC ECDC HC =即553t t -= ∴258t =③当MN MC =时,如图⑤,过M 作MF CN ⊥于F 点.1122FC NC t ==∵90C C MFC DHC =∠=∠=︒∠∠, ∴MFC DHC △∽△∴FC MCHC DC = 即1102235tt-=ADCB MN(图③)(图④)AD CBM NH E(图⑤)ADCBH N MF∴6017t =综上所述,当103t =、258t =或6017t =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例4.(1)由题意知:BD=5,BQ=t ,QC=4-t ,DP=t ,BP=5-t ∵PQ ⊥BC ∴△BPQ ∽△BDC ∴BC BQ BD BP =即455t t =- ∴920=t 当920=t 时,PQ ⊥BC ……………………………………………………………………3分 (2)过点P 作PM ⊥BC ,垂足为M∴△BPM ∽△BDC ∴355PMt =- ∴)5(53t PM -=……………………4分 ∴⨯=t S 21)5(53t -=815)25(103+--t …………………………………………5分∴当52t =时,S 有最大值158.……………………………………………………6分 (3)①当BP=BQ 时,t t =-5, ∴25=t ……………………………………7分 ②当BQ=PQ 时,作QE ⊥BD ,垂足为E ,此时,BE=2521tBP -=∴△BQE ∽△BDC ∴BD BQ BC BE =即5425tt=- ∴1325=t ……………………9分 ③当BP=PQ 时,作PF ⊥BC ,垂足为F, 此时,BF=221tBQ =∴△BPF ∽△BDC ∴BD BP BC BF =即5542tt-= ∴1340=t ……………………11分 ∴14013t =, 252t =,32513t =,均使△PBQ 为等腰三角形. …………………………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