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动点经典例题

合集下载

初二数学动点练习题

初二数学动点练习题

初二数学动点练习题1. 直线上的动点问题- 题目:在直线AB上,点C是动点,当点C沿着直线AB移动时,求证∠ACB是一个恒定的角度。

2. 圆上的动点问题- 题目:圆O的半径为5,点P是圆上的动点。

求证:无论点P在圆上如何移动,OP的长度始终为5。

3. 动点与线段的关系- 题目:线段AB的长度为10,点C是线段AB上的动点。

当点C从A向B移动时,求线段AC的长度与线段BC的长度之和是否恒定。

4. 动点与三角形的面积- 题目:三角形ABC的面积为30平方单位,点D是边AB上的动点。

求证:无论点D在AB上如何移动,三角形ACD的面积始终是三角形ABC面积的一半。

5. 动点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题目: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是边AB上的动点,点F是边CD 上的动点,且EF始终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求证:无论点E和点F如何移动,EF的长度始终等于AB和CD的长度之和。

6. 动点与圆的切线- 题目:圆O的半径为6,点P是圆O外的一点,点Q是圆O上的动点。

当点Q沿着圆O移动时,求证:点P到圆O的切线长度始终等于点P到点Q的距离。

7. 动点与相似三角形- 题目: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相似,点G是三角形ABC的动点,点H是三角形DEF的动点,且GH始终是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的对应边的平行线。

求证:无论点G和点H如何移动,三角形AGH与三角形DEF始终相似。

8. 动点与坐标系- 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3),点B的坐标为(5,6)。

点C是线段AB上的动点,其坐标为(x,y)。

求证:无论点C如何移动,x和y的和始终等于点A和点B坐标的和。

练习题答案提示:- 对于直线上的动点问题,可以利用角度的恒定性,结合直线的性质来证明。

- 对于圆上的动点问题,可以利用圆的半径性质来证明。

- 对于动点与线段的关系问题,可以利用线段长度的加法性质来证明。

- 对于动点与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证明。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数轴上动点问题1.已知: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表示的数为2,点C表示的数为﹣8,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M为线段BC中点,点N为线段BP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1)线段AC的长为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点M表示的数为;(2)当t=5时,求线段MN的长度;(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线段MN的长度.(用含t的式子表示).2.已知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是x,﹣6,4.(1)线段BC的长为_________,线段BC的中点D所表示的数是;(2)若AC=8,求x的值;(3)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P,Q,P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Q的速度为2个单位/秒,点P,Q分别从点B,C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则经过多少时间后P,Q两点相距4个单位?3.动点A、B同时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A、B的速度之比是1:4(速度单位:长度单位/秒),3秒后,A、B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4.如图A、B两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10和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10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出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当点P运动到B点时,求出t的值;(2)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求出此时P点对应的数?(3)在此运动过程中,若P、Q相距10个单位,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5.已知a,b满足(a+2)2+|b﹣1|=0,请回答下列问题:(1)a=_______,b=_______;(2)a,b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在所给的数轴上标出点A,点B;(3)若甲、乙两个动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沿x轴正方向运动,已知甲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乙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更多好题请进入:437600809,请问经过多少秒甲追上乙?6.在数轴上有A、B两动点,点A起始位置表示数为﹣3,点B起始位置表示数为12,点A的速度为1单位长度/秒,点B的运动速度是点A速度的二倍.(1)若点A、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多少秒后,点B与点A相距6单位长度?(2)若点A、点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是否有一个时刻,表示数﹣3的点是线段AB 的中点?如果有,求出运动时间;如果没有,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H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H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H?8.如图,数轴上的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0,5.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AB的长;(2)直接用含t的式子分别表示数轴上的点P,Q对应的数;(3)当PQ=AB时,求t的值.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你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O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______;当t=3时,OP=_______.(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R 同时出发,问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10.如图.点A、点C是数轴上的两点,0是原点,0A=6,5AO=3CO.(1)写出数轴上点A、点C表示的数;(2)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问运动多少秒后,这两个动点到原点O的距离存在2倍关系?1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P为数轴上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到点A、点B的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当点P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时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12.A、B两个动点在数轴上做匀速运动,它们的运动时间以及位置记录如下.(1)根据题意,填写下列表格;(2)A、B两点能否相遇?如果相遇,求相遇时的时刻及在数轴上的位置;如果不能相遇,请说明理由;(3)A、B两点能否相距18个单位长度?如果能,求相距18个单位长度的时刻;如不能,请说明理由.13.如图1,点A,B是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2和4,动点P和Q分别从A,B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是5个单位/秒,点Q的速度是2个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t秒.(1)AB=.(2)当点P在线段BQ上时(如图2):①BP=______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当P点为BQ中点时,求t的值.。

初中动点题经典例题

初中动点题经典例题

动点问题
初中数学中,动点问题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重要考点。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题:
1. 例题一:
A、B两车相向而行,A车的速度是60 km/h,B车的速度是40 km/h,他们相距300 km,请问他们多长时间能相遇?
2. 例题二:
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120 km的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50 km,乙每小时行60 km。

请问几小时后他们相遇?
3. 例题三: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地出发,相向行驶。

已知甲汽车的速度是50 km/h,乙汽车比甲车晚出发30分钟,乙车的速度是60 km/h。

请问几小时后他们相遇?
4. 例题四:
小明从家出发,向东骑自行车匀速行驶20 km/h,行驶2小时后,他改为向南行驶,以同样的速度继续行驶。

请问他最终离家有多远?
这些例题涉及到动点问题中的相遇、相交等概念,考察学生对速度、时间、距离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能够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确定各个点的位置和变化趋势,并建立方程或方程组解决问题。

练习这些例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数学问题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年级数学动点题50道

七年级数学动点题50道

七年级数学动点题50道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20道)1. 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 3,点B表示的数为1,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出发向左运动,同时点Q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出发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 = 1时,求PQ的长度。

(2)求经过多少秒后,PQ = 5。

解析:(1)当t = 1时,点P表示的数为公式,点Q表示的数为公式。

所以公式。

(2)运动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公式,点Q表示的数为公式。

则公式。

当公式时,即公式。

则公式或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公式(舍去,因为时间不能为负)。

当公式时,公式,公式。

2. 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 2,点B对应的数为4,点C对应的数为x,若点C在点A、B之间,且公式,求x的值。

解析:因为点C在点A、B之间,公式,公式。

又因为公式,所以公式。

去括号得公式。

移项得公式。

合并同类项得公式。

解得公式。

3. 数轴上有A、B两点,A表示的数为 1,B表示的数为3,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出发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为何值时,点P到点B的距离为2?(2)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出发向左运动,当公式时,求t的值。

解析:(1)点P表示的数为公式。

当点P到点B的距离为2时,公式。

则公式或公式。

解得公式或公式。

(2)点Q表示的数为公式,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

即公式。

则公式或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公式。

4. 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5,点B表示的数为 3,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N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求t秒后,点M表示的数和点N表示的数。

(2)当t为何值时,点M与点N相距4个单位长度?解析:(1)t秒后,点M表示的数为公式,点N表示的数为公式。

(2)当点M与点N相距4个单位长度时,公式。

则公式或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公式。

初一数学动点经典例题20道

初一数学动点经典例题20道

初一数学动点经典例题20道1.如果一个角的度数是60度,则这个角的补角和余角分别是多少度?答:补角为30度,余角为150度。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10,那么它的两腰长分别是多少?答:每个腰长都是根号50(即约为7.07)。

3.如果一个圆的直径是12,那么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答:这个圆的周长是约37.68。

4.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答: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5。

5.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是6,高为4,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答: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12。

6.如果一个长方形的长为7,宽为3,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答: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1。

7.如果一个正方体的边长是4,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答: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64。

8.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边长均为8,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高是多少?答:这个三角形的高为约6.93。

9.如果一个矩形的长为9,宽为2,那么这个矩形的周长是多少?答:这个矩形的周长是22。

10.如果一个圆的半径是5,那么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答:这个圆的面积是约78.5。

11.如果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96,那么这个正方体的边长是多少?答:这个正方体的边长是4。

1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50度、60度和70度,那么这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在哪里?答:这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距离三角形的各顶点均等。

13.如果一个梯形的底边长为7,顶边长为3,高为4,那么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答:这个梯形的面积为20。

14.如果一个球的直径是8,那么这个球的体积是多少?答:这个球的体积是约268.08。

15.如果一条线段的长度为10,那么在这个线段上任意取一点,那么这个点距离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差是多少?答:这个点距离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差不超过5。

16.如果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3,那么这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答:这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约3.9。

(完整)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

(完整)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动点问题1、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 12,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原点到达点B.(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所对应的数。

2、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3)在(2)中A、B两点继续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立即返回向A点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追上A时,C 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始到停止运动,运动的路程是多少单位长度.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6?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点A、点B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分、1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以6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当遇到A时,点P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不停地往返于点A与点B 之间,求当点A与点B重合时,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4、数轴上两个质点A、B所对应的数为-8、4,A、B两点各自以一定的速度在上运动,且A点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秒.(1)点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原点处相遇,求B点的运动速度;(2)A、B两点以(1)中的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几秒钟时两者相距6个单位长度;(3)A、B两点以(1)中的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与此同时,C点从原点出发作同方向的运动,且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有CB:CA=1:2,若干秒钟后,C停留在-10处,求此时B点的位置?5、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0,点B表示的数是170.(1)求A、B中点所表示的数.(2)一只电子青蛙m,从点B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青蛙n,从A点出发以6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它们在C点处相遇,求C点所表示的数.(3)两只电子青蛙在C点处相遇后,继续向原来运动的方向运动,当电子青蛙m处在A点处时,问电子青蛙n处在什么位置?(4)如果电子青蛙m从B点处出发向右运动的同时,电子青蛙n也向右运动,假设它们在D点处相遇,求D点所表示的数6、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初中数学动点题

初中数学动点题

初中数学动点题
以下是一些初中数学动点题的例子:
1. 一个人在跑步,每分钟跑 100 米。

他的速度是 6 米/秒。

如果他以这个速度向前跑,那么他能够追上自己吗?如果会,那么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自己?
2. 一个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得到了 5 个进球,共得分 10 分。

他平均每场得分是多少?如果他在比赛中平均每场得分 2 分,那么他需要多少场比赛才能得满 10 分?
3. 一列火车长 200 米,以每秒 8 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长 240 米的桥,需要 4 秒。

求这座桥的长度是多少?
4. 一个长度为 20 厘米的线段,在两端点各燃烧 1 秒钟,共烧了 2 秒钟。

求这条线段的总长度是多少?
5. 一个时钟的分针长为 5 厘米,每秒钟走过一格。

如果这只时钟的分钟数是 30,那么它的一面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转完一圈?
希望这些例子能够提供帮助。

如果需要更多的帮助,请随时提问。

七年级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典型例题

七年级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典型例题

七年级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典型例题一、问题描述1.小明和小红分别从数轴上的点A(3)和点B(-1)开始,以相同的速度向相对方向前进。

已知小明和小红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前进,问多长时间后他们会相遇?2.小明和小红分别从数轴上的点A(3)和点B(-1)开始,以相同的速度向相对方向前进。

已知小明和小红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前进,问多长时间后他们会相距6个单位?3.小华从数轴上的点A(3)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前进;小明从数轴上的点B(-1)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向左前进。

问多长时间后他们会相遇?4.数轴上的点A、B、C分别表示3艘船在同一时刻的位置。

A、B船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向左,C船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右。

问多长时间后他们会相遇?二、解题思路1.我们需要明确小明和小红分别在数轴上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查看问题中的关键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小明和小红以相对方向运动,因此速度的合成应该是小明和小红速度之差。

那么根据问题描述,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差为3-2=1个单位/秒,因此他们相遇的时间应该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除以他们的速度之差,即\( \frac{3-(-1)}{3-2} =\frac{4}{1} = 4\) 秒。

2.我们来解决小明和小红相距6个单位的问题。

同样根据他们速度之差的关系,我们知道他们每秒之间的距离是1个单位,那么相距6个单位就需要6秒的时间,即\(6 \div 1 = 6\) 秒。

3.对于小华和小明相遇的问题,我们同样需要计算他们的速度之差,即5-4=1个单位/秒,然后计算他们的相遇时间,即\( \frac{(-1)-3}{5-4} = \frac{-4}{1} = -4\) 秒。

但是,由于数轴上无法出现负的时间,因此小华和小明在4秒后相遇。

4.我们解决三艘船的相遇问题。

根据题目描述,我们发现三艘船的速度和运动方向不同,因此要分别计算船与船之间的相遇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动点经典例题
姓名:__________
指导: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专题一
建立动点问题函数解析式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Part 1
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Part 2
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Part 3
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
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一般有三个解题途径:
①求相似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时,先要分析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进而得出已知三角形是否为特殊三角形。

根据未知三角形中已知边与已知三角形的可能对应边分类讨论。

②或利用已知三角形中对应角,在未知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对称、旋转等知识来推导边的大小。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各边均未给出,则应先设所求点的坐标进而用函数解析式来表示各边的长度,之后利用相似来列方程求解。

专题三中考动点题目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