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2016学年高三政治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一框导学案

2016学年高三政治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一框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号一、考纲解读——认清目标,奋力前行1、描述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2、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地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及意义。

34二、重、难点分析:1、按劳分配;2、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三、学习过程(一)考点过关,找出以下知识点并记忆。

(考点知识必须过关!)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我国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生产要素的形式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何区分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观点辨析:请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经济生活第七课学案

经济生活第七课学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编号071.理解熟记我国分配制度和公平分配的知识,提高分析分配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和方法。

3.支持我国分配制度,树立公平、效率观念;享受学习的快乐。

预习案一、体系构建(具体要求:5分钟熟练掌握知识体系并能默写,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二、重点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20分钟在体系内速记重点原理,自查组内互查)(一)、重点原理自查:1.我国的分配制度(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分配制度?(2)按劳分配的含义、原因是什么?(3)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原因是什么?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为什么要重视收入分配公平?(2)怎样实现收入公平分配?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怎样处理二者关系?(二)、重点知识梳理1、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2)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为什么目前要更加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①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发展经济。

②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③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①生产决定分配,根本上要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②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证。

③保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经济生活第七课导学案 (1)

经济生活第七课导学案 (1)

第四单元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编写人:侯静审核人:刘庆卫2013.3【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实例分析、详解知识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经济参与能力【学习重点难点】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手段【学法指导】夯实基础,熟记知识点,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实际联系理论,总结答题规律,积累答题经验。

【高考考点】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宏观调控一、知识梳理考点一资源配置与市场调节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是什么?(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性和人类需求的性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配置资源。

(2)基本手段:市场(无形的手)、计划(有形的手).2.什么叫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有那些?(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如何配置资源:市场主要是通过、和实现对资源配置的调节。

(3)优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在利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麻醉品等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

②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考点二市场秩序1.为什么要规范市场秩序?原因: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来维护,必须完善和坚持各项市场规则.(★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市场规则的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交易原则是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学案

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学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复习学案使用说明:1.依据复习导学案重点知识全面复习教材,扎实记牢书本原理,用时30分钟。

2.在熟记、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复习导学案中的典型题目练习内容,用时15分【复习目标】1. 理解熟记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原因、内容;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判断各种分配方式的方法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材料分析。

3.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激情投入,快乐学习。

本课重要知识点一、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什么实行这种分配制度:(1)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2)直接原因: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一)按劳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分配消费品的基本原则,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信息2.为什么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1)必要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2)意义:①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人才、创造的尊重。

经济生活第七课学案

经济生活第七课学案

深化拓展:动态把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这对矛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主要方面不同,侧重点不同。

改革开放之初,为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党中央提出要优先强调效率。

效率优先实际上是指发展生产力优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甚至不断扩大的现象,这时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内自此正式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术语。

十五大坚持这一提法。

十六大从层次关系上予以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十六届四中全会有一些变化,没有出现效率优先的提法,而是主张在鼓励部分先富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

十六届六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从六个方面的制度入手加强权利公平(政治公平)、法律公平、司法公平、教育公平、分配公平。

十七大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明确摒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

2.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和------的关系,既要提高-------,又要促进--------,再分配更加注重----------”。

(1)提高效率①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与--------的比率,表示资源------------------的程度。

效率提高意味着----------------和---------------------。

------------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高三政治《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点拨学案

高三政治《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点拨学案

高三政治《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点拨学案72012.9.191、生产决定分配(回顾知识)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消费是生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决定分配,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我国的分配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 分配方式 分配制度注:①我国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②我国的分配方式有按劳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③我国的分配原则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④我国的分配政策是在坚持共同富裕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政府回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

2、按劳分配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与农村经济中联产计酬)都属于按劳分配②按劳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其重要的原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并不承诺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同其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的。

③请思考: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吗?3、多种分配方式: 1、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献分配的意义注:注意区别: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①合法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本收入而言的,如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

经济生活第七课一轮复习导学案

经济生活第七课一轮复习导学案

奋斗没有终点,任何时候都是一个起点。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课前预习案】【学习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记忆按劳分配的意义。

2.理解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3.明确公平的必要性,掌握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4.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了解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措施。

【知识梳理】(通读课本内容,根据学案提示,熟记基础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教材变化)1.生产决定分配(1)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2)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确立的客观必然性?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1)什么是按劳分配?(2)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生产要素:(2)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特别提醒】工资收入不一定都属于按劳分配。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4.收入分配公平(1)含义:(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3)为什么实现收入分配公平?①社会主义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③劳动者:能够调动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分配与消费的关系: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引导生产。

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⑥新发展理念: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兼顾效率与公平(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知识拓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初次分配:主体是市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等企业)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它分为三部分: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形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自留部分。

②再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对收入要素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7课导学案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7课导学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2.了解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必要性、意义、作用;并会判断个人的哪些收入属于按劳分配?3.知道个人的哪些收入属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4.知识联系: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学习重点重点:①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通读教材P58—60页,然后完成知识填空。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

3、熟记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一、自主生疑(一)基础填空1.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为主体,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

3.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决定的。

①按劳分配的前提:②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4.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提高,从而促进②是对以往几千年来的根本否定,是和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地位5.我国的多种分配方式包括:和。

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包括:、、和。

6.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的意义:①一是确认:。

②二是尊重:。

③三是有利于:。

(二)预习自测1.对于按劳分配的理解,正确的是:()A.非公有制经济也实行按劳分配B.分配的尺度只讲质量不讲数量C.分配的原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D.是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实行按劳分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①将劳动者的收入与个人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②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技能④使剥削阶级能够更好地管理劳动者,获得更大的利润⑤根本否定了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⑥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⑤⑥C.①②③④⑥D.①③④⑤⑥3.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A.按劳分配B.按资本要素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三)我的疑问:二、互动解疑课堂探究近年来李某一家生活水平节节攀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周第一课时教师寄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考纲要求】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重点)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难点)【复习提问】1.现行分配制度是什么?其客观必然性?2.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地位3. 按要素分配的意义。

4. 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意义。

5. 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6.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新教材修改部分】1.按要素分配含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管理、技术、信息、土地。

原因: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分配公平措施:(1)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3)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考点过关】考点一:按劳分配1. 60多年来,我国分配制度经历了“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变迁。

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 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C.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D.由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决定的3. 下面是小吴一家人所获得收入,其中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形式的有①小吴的爷爷通过自己炒股所得收入②小吴爸爸承包20亩地,在专家指导下科学种植所得收入③小吴的妈妈在外资企业工作所得工资④小吴在国有企业工作所得工资收入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①④考点二:按要素分配5. 2018年3月,根据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方案,某物质科学研究院将技术股的30%奖励给科研团队。

企业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将科研人才与企业发展“绑在一起”,有利于( )①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②防止出现收入差距③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富裕A.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6.张先生是某国有企业的职工,每月获得5300元工资,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公司奖励3万元,并且通过科技入股的形式参与了某私营企业的生产,一年可获得收入4万元。

下列对张先生的收入情况表述正确的是( )①5300元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②3万元属于按要素参与分配③4万元属于按资本要素参与分配④鼓励科技要素参与分配可以促进科技创新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考点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7.2018年,我国多地提出,要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

这一要求有利于( )①完善分配政策,促进社会和谐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居民收入④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社会公平A.①④B. ②③C. ①②D. ③④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实施这些举措的积极效应是( )①倒逼供给体系改革,形成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②释放消费潜力,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③增加社会总供给,促进经济平稳运行④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A.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考点四:效率与公平10.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指数越高,居民收入差距越大。

缩小基尼系数需要①消除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确保社会公平②形成公正合理的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③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市场作用④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11. 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这是因为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具有一致性②没有公平的效率只会导致平均主义与普遍贫穷③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作为物质基础④社会公平应建立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A.①③B. ①④C. ③④D. ②④B.教师寄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第一周第二课时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二)【提问默写】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是什么?2. 按要素分配的意义。

3. 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4.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易错点拨】判断并改错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扶贫标准的提高,促成了合理有序分配格局的形成。

3.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5.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6.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非按劳分配。

7.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或按劳动成果分配。

8. 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方式。

按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9.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0.收入分配中注重公平就是消除收入差距。

【当堂达标】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下列关于按劳分配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C.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D.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2.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炒股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农民在自家门口炒股也不再是新鲜事。

农民边种地边炒股,种地炒股两不误。

这表明,在我国农村( )①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②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增多③按劳分配不再是收入分配的主体④购买股票是实现分配公平的重要途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3.“分配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分配率一般在54%~65%之间,而我国则在15%~21%之间。

下列有利于提高我国“分配率”的是( )①逐步提高国家公职人员工资水平②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③调整分配政策,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④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A.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4. 百姓的钱袋子鼓不鼓,既要看收入涨不涨,也要看教育、医疗、养老等负担重不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指明了收入分配调节的方向。

下列做法符合这一方向要求的是( )A.辽宁省人社厅宣布2018年1月1日起,全省最低工资标准调至最高1620元/月B.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2018年将突出就业扶贫,支持返乡创业C.2018年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方案指出,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等18个基本公共服务事项首先纳入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范围,优先和重点保障D.2018年1月,上海总工会提交《关于推动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的若干建议》的提案5.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不少利好政策。

绩效工资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使1亿多人受益;拖欠农民工工资将被列入“黑名单”;失业保险金标准将上调……这一系列措施( )①有利于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②有利于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居民收入③旨在通过初次分配,促进效率的提高④旨在通过分配政策调整,促进社会公平A.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6. 某地对科技转化收益按照3:6:1的比例进行分配,即30%由市农业科学院统筹用于奖励技术支撑人员,60%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10%用于科技创新专项研究经费。

这一比例将大幅度提高科技人员收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这表明()①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提高效率的保证②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③尊重知识、人才和创造,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④按要素分配旨在实现公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十三五”规划建议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中,强调平衡性、包容性。

平衡性包含了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包容性则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更多地让全体人民来分享。

下列选项中有利于实现“平衡性”和“包容性”目标的是()①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③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公平竞争④完善《个人所得税法》,调节过高收入A.①③B.①④C.③④D.②③8.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下列做法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有()①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②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③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保持物价持续下降④健全按要素分配的制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围绕“如何实现收入倍增”问题,网上网友的两个帖子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思考。

网友“风轻轻”:经济发展了,居民收入自然也就上去了。

网友“雨霏霏”:他年收入100万元,我年收入2万元,人均年收入51万元。

几年后他年收入202万元,我年收入还是2万元,人均年收入102万元。

我的人均收入不是“倍增”而是“被增”了。

针对两位网友的观点,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跟帖分析。

第一周第三课时教师寄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限时训练教研组长:年级主任:教务主任:编制人:唐雪丹审核人:高二政治组全体成员 2018年9月3日1.2018年我国不断推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强调用改革的办法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①是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体现了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③有利于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避免了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的发生A.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 下表是某居民2018年收入一览表内容工资薪金收入房屋土地等其他收入国债收入股票收入利息收益收入比例(%) 40 29 7 10 14 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