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11年中国城市GDP排名(附港澳台地区)

2011年中国城市GDP排名(附港澳台地区)
82、淮安市 1690.00亿元 增长13.2%(江苏11)
83、芜湖市 1658.24亿元 增长16.0%(安徽2)
84、廊坊市 1612.00亿元 增长11.5% (河北6)
85、许昌市 1588.67亿元 增长14.7%(河南4)
78、漳州市 1768.20亿元 增长14.7%(福建4)
79、衡阳市 1746.44亿元 增长14.2%(湖南4)
80、湛江市 1708.22亿元 增长13.0%(广东9)
81、乌鲁木齐 1700.00亿元 增长17.1% (新疆1)
11、青岛市 6615.60亿元 增长11.7% (山东1)
12、佛山市 6580.28亿元 增长12.0% (广东3)
13、武汉市 6536.81亿元 增长12.0% (湖北1)
14、大连市 6150.10亿元 增长14.0% (辽宁1)
21、烟台市 4906.80亿元 增长12.5% (山东2)
22、东莞市 4735.39亿元 增长11.1% (广东4)
23、济南市 4406.30亿元 增长10.5% (山东3)
24、泉州市 4270.89亿元 增长13.5% (福建1)
74、江门市 1830.64亿元 增长13.0% (广东7)
75、滨州市 1817.58亿元 增长12.0%(山东13)
76、常德市 1811.20亿元 增长14.1% (湖南3)
77、茂名市 1780.31亿元 增长10.8% (广东8)
67、襄阳市 2132.20亿元 增长16.0%(湖北3)
68、威海市 2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95亿元 增长10.7%(山东10)
69、惠州市 2097.30亿元 增长14.6% (广东6)

201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 节能减排 有望达到 时序进度要 求。 物价调 控取 得积 极成效 。保 障供应 、疏 畅流通 、加 强监
管 、 健 全 机 制 ,加 大 价 格 调 节 专 项 资 金 投 入 力 度 , 建 设 平 价 商 店 促 进 农 产 品 产 销 对 接 ,切 实控 制 物 价 涨 幅 ,下 半 年 以后 物 价 涨 势 明 显趋 缓 。 全 年居 民消 费价 格 比上 年 上 涨 53 ,涨 .% 幅 比 上 半 年 回 落 04 百 分 点 。 食 品价 格 上 涨 1 .% 。 其 中 , .个 8 1 猪 肉上 涨 3 .% 、 油 脂 上 涨 1 .% 、 鲜 蛋 上 涨 1 .% 、 禽 上 01 37 55 涨 1 .% 、 鲜 菜 上 涨 16 。 工 业 生 产 者 出 厂 价 格 上 涨 44 .%
高 22 百 分 点 ;加 快 推 进 沿 海 开 发 , 沿 海 地 区 大部 分 经 济 指 .个
标增 速超过 全省 ,地 区生产总值 达 ̄ 8 6 .亿 元 ,比上 年增 J f 2 21 长 1 .% ,对全省 经济增长 贡献率达 1 %。 4 2 7
节 能 减 排 力 度 进 一 步 加 大 。 把 节 能 减 排 作 为 转 变 发 展 方 式 的 重 要 突 破 口 ,落 实 责 任 , 强 化 措 施 , 扎 实 推 进 重 点 节 能
城市
5 . 1 l. 17 l_ 2 3 41 . 4 . O 4 . 8 31 . 0 . 7 O3 - 37 .
农政 策 ,大 力提高 现代农业 科技支 撑、 现代物质 装 备和 现代
经 营 水 平 ,加 快 推 进 以 农 田 水 利 为 重 点 的 农 业 基 础 设 施 建
62 ,其 中纺织 业上涨 1 .% 、化 学原料及化学 制品业上 涨 .% 24

2011年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淮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主线,强力推进“五大建设”,全市经济总体呈现高位快速增长态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0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46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794.18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672.36亿元,增长14.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4.1:46.6:39.3调整为13.2:47.0:39.8。

人均GDP 35181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4.4%,其中食品类上涨11.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6.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2%,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3.3%,衣着类下降2.7%。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8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3.99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7893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6%,保持在较低水平。

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8万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4.7万人。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粮食连续八年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53.42万吨,比上年增加7.68万吨,增长1.72%。

其中夏粮170.8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282.54万吨,增长2.76%。

全年粮食面积974.91万亩,比上年增加5.34万亩;棉花面积0.69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油料面积55.94万亩,比上年减少2.78万亩;蔬菜面积130.67万亩,比上年增加6.36万亩。

全年造林面积3.58万亩。

全年肉类总产量30.83万吨,比上年增长8.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0.95万吨,增长10.67%;禽肉产量9.82万吨,增长4.42%。

2011年各省区市GDP数据汇总

2011年各省区市GDP数据汇总

2011年各省区市GDP数据汇总天津重庆增速并列第一2012年02月02日07:38 来源:中国经济网手机看新闻编者按:随着1月即将过去,各省也纷纷公布自己的2011年年度经济数据。

除了山东、海南和云南外,目前已经有28个省份公布自己的经济“年报”。

在已公布年报的28个省份中,仅有北京、上海和浙江低于全国平均增幅,天津和重庆以16.4%的增速并列第一,两湖首超上海。

对比2010年的数据发现,2011年的GDP总量虽然有所上升,“万亿元俱乐部”也有所扩容,但是其增速有所放缓,如2010年GDP集中在14%—15%之间的有近10个省份,但是2011年,处于在这个区间的仅仅有3个省份。

2011年2/3省份GDP超万亿河南居中西部地区之首2011年各省区市经济发展数据(GDP)汇总广东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5.3万亿元)江苏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超4.8万亿元)浙江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32000亿元)河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突破2.7万亿元)河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24228.2亿元)辽宁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22025.9亿元)四川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21026.7亿元)湖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9635亿元)湖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9594.19亿元)上海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19195.69亿元) 福建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7500亿元)北京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6万亿元)安徽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5110.3亿元)内蒙古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超14000亿元)陕西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2391.3亿元)黑龙江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突破12000亿元) 广西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1714.35亿元)天津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1190.99亿元)江西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1583.8亿元)山西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1万亿元)吉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0400亿元)重庆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10011.13亿元)新疆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6574.54亿元)贵州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5600亿元)甘肃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5020亿元)宁夏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2060亿元)青海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622亿元)西藏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605亿元)(山东、海南、云南数据暂缺)外媒:中国各省人均GDP对比世界各国上海≈沙特京沪浙增长乏力折射结构调整困境摩根大通:今年中国GDP增速8.4% 房地产是最大风险香港财报数据提前出炉 2011年GDP增长或为5%人均GDP12447美元北京是富裕地区存争议点击进入人民财经频道。

201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1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2年2月24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扣主题主线,积极应对挑战,创新发展思路,认真落实“六个注重”、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全面推进“八项工程”,全力以赴稳增长、转方式、抓创新、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良好,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效。

一、综合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86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4.8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25023.8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20515.7亿元,增长11.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649元,比上年增加8809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3∶51.5∶42.2。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377.8亿元,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5.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686.6亿元,增长11%,占GDP比重为42.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260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发[2011]8号

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发[2011]8号

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 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发〔2011〕8号2011年2月16日)为贯彻落实中央、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通过改善发展环境,引导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GDP比重达60%,吸纳就业人员占社会新增就业人员总数的75%以上,上缴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力争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发展私营企业1万户以上、个体工商户4.5万户以上,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00亿元以上。

二、改善发展环境(三)改善政策环境。

民间投资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财税政策、融资服务、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国有投资、外商投资享受同等待遇。

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竞争,优先将合同授予中小企业,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成为政府采购长期供应商。

进一步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政策性规定。

(责任部门:市财政局、淮安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四)优化服务环境。

各部门要完善和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除法律、法规规定以外,不得设立企业登记注册的前置条件。

2011年中国各省人口、面积、gdp等经济数据

2011年中国各省人口、面积、gdp等经济数据

率折算;世界经济体数据、购买力平价基于IMF2012年10月数据
93.8
147.29
0.11
12.7
津巴布韦
95
乍得
GDP (美元) 58,665 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3 6,608 6,608 4,854 4476 4,087 3,457 3,420 3,164 2,993 2,993 2,879 2,635 2,484 2429 2,357 2,212 1,898 1,898 1,772 1,772 1,735 1,735 1,610 1,403 1,227 993 727 727 390 348 317 256
2011年内地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与世
位次 汇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地区 中国 广东 江苏 山东 浙江 台湾 河南 河北 辽宁 四川 湖南 湖北 上海 福建 北京 香港 安徽 内蒙 黑龙江 陕西 广西 江西 天津 山西 吉林 重庆 云南 新疆 贵州 甘肃 海南 澳门 宁夏 青海 省会 北京 广州 南京 济南 杭州 台北 郑州 石家庄 沈阳 成都 长沙 武汉 上海 福州 北京 香港 合肥 呼和浩特 哈尔滨 西安 南宁 南昌 天津 太原 长春 重庆 昆明 乌鲁木齐 贵阳 兰州 海口 澳门 银川 西宁 面积 (万km2) 964.76264 18 10.26 15.38 10.2 3.6 16.7 18.77 14.59 48.14 21.18 18.59 0.63 12.13 1.68 0.1101 13.97 118.3 45.48 20.56 23.6 16.7 1.13 15.63 18.74 8.23 38.33 166 17.6 45.44 3.4 0.00254 6.64 72.23 人口 人口密度 (万) (人/km2) 128259.5 133 7223 7164 9108 4552 2000 9768 6782 4162 8529 6599 6001 1342 3350 1154 680 6410 2350 3724 3642 4830 4302 932 3268 2659 3130 4176 1889 3787 2581 790 44.5 580 492 401 698 592 446 556 585 361 285 177 312 323 2130 276 687 6176 459 20 82 177 205 258 825 209 142 380 109 11 215 57 232 17520 87 7 人均GDP (美元) 6876 11406 10614 7711 10993 23346 4269 5597 8268 3817 4615 5065 22146 8116 21805 35724 3696 9461 5231 5319 3757 4212 18784 5324 6154 4952 3297 5418 2331 3012 4944 81867 5612 5257 GDP (亿元) 569,640.00 53,210.28 49,110.27 45,361.85 32,318.85 30,157 26,931.03 24,515.76 22,226.70 21,026.68 19,669.56 19,632.26 19,195.69 17,560.18 16,251.93 15,690 15,300.65 14,359.88 12,582.00 12,512.30 11,720.87 11,702.82 11,307.28 11,237.55 10,568.83 10,011.37 8,893.12 6,610.05 5,701.84 5,020.37 2,522.66 2,353 2,102.21 1,670.44

淮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淮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淮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淮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淮南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淮南调查队2012年3月12日)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两型城市”建设为着力点,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61.4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92.2亿元,增长9.3%。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9:64.3:27.8变化为7.9:65.0:27.1。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7.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人均GDP达30400元(折合4825美元),比上年增加4113元。

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2%,涨幅比上年高2.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9%,比上年高3.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5%,分别比上年低2.9个和4.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9.4%,比上年高6.8个百分点。

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不含私营个体)36.7万人,增长 12%。

其中,第一产业0.3万人,第二产业22.9万人,第三产业13.5万人;在岗职工31.6万人,增长10.9%。

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2.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淮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主线,强力推进“五大建设”,全市经济总体呈现高位快速增长态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0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46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794.18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672.36亿元,增长14.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4.1:46.6:39.3调整为13.2:47.0:39.8。

人均GDP 35181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4.4%,其中食品类上涨11.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6.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2%,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3.3%,衣着类下降2.7%。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8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3.99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7893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6%,保持在较低水平。

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8万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4.7万人。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粮食连续八年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53.42万吨,比上年增加7.68万吨,增长1.72%。

其中夏粮170.8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282.54万吨,增长2.76%。

全年粮食面积974.91万亩,比上年增加5.34万亩;棉花面积0.69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油料面积55.94万亩,比上年减少2.78万亩;蔬菜面积130.67万亩,比上年增加6.36万亩。

全年造林面积3.58万亩。

全年肉类总产量30.83万吨,比上年增长8.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0.95万吨,增长10.67%;禽肉产量9.82万吨,增长4.42%。

禽蛋总产量 13.19万吨,比上年增长5.43%。

牛奶总产量3.38万吨,比上年增长7.24%。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4.39万吨,比上年下降3.5%。

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71.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5.95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5.1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4%。

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0.7亿元,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南水北调金宝航道、新建金湖站、洪泽湖抬高蓄水位、里下河水源调整等水利工程。

推进里运河防洪控制、古黄河水利枢纽、大运河城区段道路以及白马湖环湖大道等“三闸三路”工程和白马湖退圩(围)还湖工程。

完成县乡河道疏浚1228公里,实施1658个村庄河塘整治工程,兴建小沟以上建筑物6376座、防渗渠道429公里;改造农桥628座。

封填61眼地下水井,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通过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获得“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424万元,人力35万人次,抗旱机组1994台套,移动设备3万台套,累计引水6.2亿方,全面战胜60年来最大气象干旱。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6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97.73亿元,增长8.1%;集体工业增加值3.11亿元,增长4.3%;股份制工业增加值332.83亿元,增长15.4%;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51.25亿元,增长25.0%。

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0.89亿元,增长10.3%。

全年工业用电92.0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7%。

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5户。

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7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为655.48亿元,增长19.2%。

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9.8%。

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09.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其中城镇投资687.39亿元,增长25.4%;农村投资46.72亿元,增长17.4%;房地产开发投资275.87亿元,增长16.0%。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527.07亿元,比上年增长35.6%。

完成规模以上民间投资7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占全市规模以上投资77.3%。

亿元以上施工项目338个(不含房地产),比上年增长31.0%,其中新开工项目170个,比上年增长51.8%。

亿元以上施工项目完成投资466.80亿元,比上年增长43.0%。

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39.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09.9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5%;商品房屋销售面积536.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3%;商品房屋销售额240.11亿元,比上年增长3.2%。

五、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81.21亿元,增长17.8%,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292.36亿元,增长1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64亿元,增长18%。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488.47亿元,增长17.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9.37亿元,增长24%。

其中,住宿业实现零售额5.74亿元,增长26.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3.64亿元,增长23.7%。

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1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6%。

其中食品类增长30.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8.2%;家具类增长55.3%;金银珠宝类增长53.1%;汽车类增长33.0%;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82.4%。

全市有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23家,实现成交额124.86亿元,年末营业面积达82.47万平方米。

六、开放型经济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进口总额1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3%。

组织全市219家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签约成交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

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17个,协议外资28亿美元,实际到账16.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9%、38%和54.1%。

新批超3000万美元项目33个,比上年净增11个;工业到账外资12.19亿美元,占全部到账外资的75.7%,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新批台资项目109个,比上年增长36.3%,到账台资9.14亿美元,增长67.7%。

富士康、旺旺等一批台资项目增资扩股并建成投产,台玻、国宝等超10亿美元高新技术台资项目快速建设,新引进台啤、敏实等一批投资超1亿美元、5亿美元台资重大项目。

完成外经营业额2.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

成功举办第六届台商论坛、淮扬菜美食文化国际旅游节、海外江苏之友淮安行和首届国际友城大会。

连续四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大陆地区投资环境值得推荐城市”。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11340万人次、周转量737233万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8%和19%;货运总量11185万吨、周转量1879477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20%和22%;集装箱吞吐量5.2万标箱,增长48%;港口货物吞吐量5029万吨,增长15%。

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12461公里,比上年增加654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80公里。

全市在建干线公路达到9条237公里,建成通车一级公路超过18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387公里。

淮金公路、省道327、326、235等一批影响重大的干线公路项目建成通车,盐河航道、金马高速、205国道西绕城段项目平稳推进,宿淮铁路淮安段铺轨全部完成,汽车客运北站投入运营。

拥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基地11家;国内外近40家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分公司或分拨中心。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2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0.27亿元,下降1.3%;邮政业务收入2.96亿元,增长27.0%。

全市年末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96.01万户,比上年下降6.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10.28万户,增长10.7%;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42.30万户,增长32.3%,其中宽带网接入用户42.09万户,增长32.5%。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4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国内接待1398万人次,增长20.9%;入境游客3.23万人次,增长14.1%。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700万美元,增长9.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全年财政总收入407.82亿元,比上年增长35.9%。

其中上划中央收入142.15亿元,增长30.2%;一般预算收入204.63亿元,增长44.7%;社保基金收入44.59亿元,增长24.8%。

财政总支出35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4%。

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99.11亿元,增长46.0%;社保基金支出37.70亿元,增长3.2%。

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0.11亿元,增长33.9%;公共安全支出15.44亿元,增长22.7%;教育支出50.25亿元,增长37.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74亿元,增长34.5%;医疗卫生支出20.02亿元,增长76.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9.39亿元,增长54.6%;农林水事务支出38.90亿元,增长46.2%。

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335.01亿元,比年初增加121.21亿元,增长9.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0.93亿元,比年初增加93.70亿元,增长16.0%。

本外币贷款余额1016.58亿元,比年初增加157.88亿元,增长18.4%。

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4.94亿元,比上年增长9.8%。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22亿元,增长18.3%;寿险收入22.65亿元,增长6.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2.06亿元,增长11.4%。

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9.13亿元,其中财产险5.20亿元,寿险3.31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0.62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全年专利申请6497件,比上年增长46.69%;专利授权1819件,比上年增长60.12%,发明专利申请884件,增长65.54%。

全年新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024个,其中市级高新技术产品69个、省级25个。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9家,全市创新型企业400家,其中领军创新型企业10家。

全市省级以上孵化器孵化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

成功组织第十届淮安科技洽谈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35个。

新设立知名高校院所重大产学研创新机构5个,其中省级3个。

组织签订大院名校科技合作交流项目52项,与清华大学开展校地合作研发项目20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