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医六淫概念隐喻_以湿邪概念为例_谢菁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六淫篇,风邪和寒邪前文已总结,本文开始总结湿邪、暑邪、燥邪、火邪一、湿邪A、概念: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
长夏即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
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B、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为重浊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其伤人多隐缓不觉,易导致多种病变。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
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
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
清·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说:“湿胜则阳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
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
”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
“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认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认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认识六淫之风与寒据《左传·昭公·昭公元年》记载,晋侯求医于秦。
秦伯使医和视之,医和不仅毫不客气的给出了“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
非鬼非食,惑以丧志。
良臣将死,天命不佑”的论断,还提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的六气致病说。
从远古时期的“鬼神致病观”到商周医和的“六气致病说”,开启了中医病因理论由蒙昧到理性的先河。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万物是自然造化的结果,人应顺应自然,与天、地和谐统一。
《内经》在继承诸子关于“天人合一”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气候致病理论,散在不同的篇章论述。
直到宋代陈无择首次将使人致病的六气统称为六淫。
六淫自此成为中医学病因理论的专门术语。
六淫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特点,是六种病邪的统称,是中医学最常见的外感病因。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有其深刻的原理所在。
在经方体系中,以外感病为例,一般病始于太阳,太阳病大体上有伤寒、中风两种。
正常情况下,机体感受风或寒邪气后会做出应答,首先即升高体温杀灭病原微生物,即增加产热,减少散热。
在减少散热方面,即使体表血管痉挛,汗腺关闭,成为一个标准的麻黄汤证,然而平素腠理疏松的人,筋膜收缩的能力弱,不能协同肌肉等收缩致使汗腺完全关闭,即形成桂枝汤证,而桂枝汤证亦被命名为太阳中风证。
麻黄汤证汗腺关闭彻底,血管痉挛到位,称之为太阳伤寒证。
风是由太阳热辐射引起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
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在体表感受风的刺激时,会本能的使皮下毛细、微毛细血管痉挛,腺体关闭,致使散热减少从而保暖。
中医学上将凡是引起血管痉挛及腺体闭塞的疾病皆称之风。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但究其根本,外风、内风在病理表现上皆为血管系统及腺体的改变,本质上并无区别。
对机体而言,涉及血管及腺体病变的情况不胜枚举,故中医学以风命名的疾病很多,如小儿肺风、急惊风,头风,肠风,风湿、风热、风痹、痛风乃至于脑血管病的中风。
详解六邪及对症中药方剂

详解六邪及对症中药方剂1、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暑多夹湿。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一、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
风邪最易伤人,四时都可发病,其他外邪都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致病。
如“风寒、风热、风温、风湿”。
风病起病多急骤,辩证又可“外风、内风”。
外风,指外感风邪,伤风等;内风,指内部疾病引起的“眩晕、肢麻、抽筋、昏迷、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寒——可分为“外寒、内寒”两种。
外寒,主要指外界寒冷的气候。
受寒邪后,可出现“怕冷、发热、无汗、头痛、腹痛、关节痛”等。
呼吸道感染常与外寒有关。
内寒,常发生于体质较弱者,有“面色寡白、腹痛、腹泻、小便清长”等症状。
三、暑——是热的另一名词,主要表现为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甚至不省人事,多发于暑夏。
由于暑多挟湿,还可有另一表现暑湿,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胸闷、恶心欲吐”等。
此外小儿汗闭性暑热,也是暑邪所致。
四、湿——可分为“内湿、外湿”两种。
外湿,指长期涉水、淋雨、或环境潮湿而致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如“足肿、关节痛、腰背酸痛”等。
内湿,主要表现为“胃口不好、头重头胀、妇女带下”等。
湿症口多不渴,舌苔滑腻。
五、燥——可分为“外燥、内燥”两种。
外燥,指干燥的气候,可以引起“鼻干、咽痛、目涩、肤燥、鼻衄”等。
内燥,指由于消耗性疾病,或者用药不当,过用“汗、吐、下”药、“温、热、燥”药,过伤津液,导致的津液不足,表现为“口干、舌燥,尿少、便干,皮肤、指甲干枯”等。
中兽医基础,六淫的名词解释

中兽医基础,六淫的名词解释
六淫的名词解释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
淫,邪也,过也,甚也。
泛指“六气”的太过、不及或不应时而有,成了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的一类病因。
六淫不但影响人体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性,并可助长病原体的繁殖,故实际上包括着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
六淫致病,或从口耳、或从肌肤侵犯人体,皆自外而入,而出现“表”的病证,故又称外感六淫。
发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农历六月)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是中医病因理论的重要内容。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医语言在表达“六淫”概念时,运用了自然隐喻这一认知手段。
自然隐喻作为实体隐喻的一种类型,即是指人们将自然界中天、地、水、火、海、月、星、风、寒、暑、湿、燥、火、雾、雨、云等表达各种自然现象的具体概念投射到抽象的认知域而形成的。
也就是说,中医的“六淫”概念来源于大自然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六气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条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
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

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風 - 寒 - 暑 - 濕 - 燥 - 火首页 > 基础知识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風 - 寒 - 暑 - 濕 - 燥 - 火外感六淫病因理论相关概念内涵的探讨、六淫致病机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两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丰富和发展传统六淫病因理论外感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人類依賴天地萬物而生存,亦遵循四季規律而成長發育。
風、寒、暑、濕、燥、火,本是自然界四季氣候的正常變化,被稱為"六氣"。
由於六氣異常變化,發生太過(如暴熱、暴冷等)或不及時(如春天氣溫不暖反寒,秋天應涼反熱等),超出人體適應能力,就成為致病因素,這種情況下中醫稱為"六淫"或"六邪",屬外在病源。
外感六淫治法图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基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歸納六淫致病的特點有﹕中醫六淫致病特點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
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久居濕地易受濕邪侵犯,高溫環境易中暑等。
六淫既可單獨侵襲人體,也可兩種以上聯合侵犯人體而致病。
如風寒感冒、風寒濕痹等。
六淫入侵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如寒邪深入體內又可轉化為熱邪,暑濕積聚過久可轉化為燥邪等。
六淫通常遁體表肌膚組織間或口鼻等孔竅由外入內。
故有 "外感六淫"之稱。
從現代臨床觀察,所謂六淫致病,除氣候因素外,還包括生物(細菌、病毒)、物理、化學等引起的病變在內。
此外,某些非外來六淫感染,而是內在臟腑功能失調,產生類似六淫致病的表現,它們也具有六淫致病特點,中醫稱為"內生五邪",包括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內熱)五種病理狀態。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一、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
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
但在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致病因素。
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由于六淫是致病的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异常与否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季应寒而暖等,或气候变化过于强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或暴冷暴热等,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六气淫胜,则为六淫之邪。
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是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的。
若气候剧变,机体正气强盛者可自我调节而不病,而正气虚弱之人则可能感邪发病;此外,自然界气候虽然正常变迁,但因个体的正气不足,体质较弱,适应能力低下,仍可感邪发病,因此对于病人而言,六气即成为致病邪气,所致病证也属六淫致病范畴。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其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等。
由于六淫邪气均是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其为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其所致病变又称之为“时令病”。
由于气候异常变化的相对性,因此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有热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六 淫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易袭阳位
头—头痛、项强。 上部
肺—鼻塞、咽痒、咳嗽。 肌表—汗出、恶风、发热。 阳经—阳经受病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2、善行而数变 善行——善动不居,游移不定——如风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 走不定等。 数变——发病迅速,变幻无常——如荨麻疹之皮肤瘙痒,此起 彼伏。
3、风性主动——其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症状——眩晕、震颤、 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
中医
六淫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 寒邪 湿邪 燥邪 火(热)邪 暑邪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 火六种外感病邪。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 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
六淫产生的因素:
气候变化异常,超过机体正常的 适应范围。
中医
壮火食气
耗气
体倦乏力少气。
气随津泄
3、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火热使肝阳亢奋,肝风内动—— 高热、抽搐、角弓反张。
动血——热邪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各 种出血。
4、火热易致疮痈——热邪腐蚀血肉—— 疮疡痈肿。
暑邪的基本概念
暑邪的概念: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 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 暑邪为夏季的主气,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先夏至日为病温。 后夏至日为病暑。 伤暑——起病缓,病情轻。
3、寒性收引——气机收敛,腠理、经络、 筋脉收缩挛急。 侵袭肌表——恶寒无汗。 寒客血脉——头身疼痛脉紧。 寒客关节——关节屈伸不利。
4、寒性清澈——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湿邪的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 特性的外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也可见于其它 季节。湿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 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 居处潮湿而致。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西医研究人体的营养状况,中医研究人体的自然状态,因为中医认为人体与大自然相应,大自然有湿、燥、寒、热的天气变化,人体一样也有湿、燥、寒、热的状态改变。
随着人体状态的改变,人体的功能、生理表现与自我感觉也有所不同,不舒服的自我感觉常常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病”。
西医用直接消除症状的药物去治“病”,而中医巧妙地去调节人体的自然状态,使“病”的症状不治而愈。
【一、湿的概念与常见病】湿在生活中常是指物体有水的状态,但是在中医术语中,湿的意义就比较复杂。
湿阻、伤湿、寒湿、湿热、湿温等。
正常人体的含水量约体重的七成左右,但是湿在人体内不单是指水分太多,还包括很多带水的多余物质,例如过剩营养和代谢产物。
存在于人体的水分,也有类似于大自然中水分的变化,吸收进人体的水混合了人体中的营养精华成为人体内的津液,正常的津液在人体中呈不断流动的液态,在体温的影响下,一部分变成气态的津液,流动的津液与气态的津液共同维持细胞组织的生理活动。
与大自然不同的是,活人体内有正常的相对稳定温度,所以水在人体中没有固态的冰,但却仍有固态的或类似固态的水混合物,那就是津液与病理产物的混合物。
津液与病理产物混合,就是人体中的湿邪,由湿邪与寒邪或热邪再混合而成的汗、痰饮、痰、痰核、硬结、肿瘤等,会使人体产生各种疾病,如西医中的上呼吸道感染、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纤维组织炎、湿疹、皮炎、神经衰弱、脑供血不足、脑部肿瘤、鼻炎、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结石、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胰腺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结肠炎、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良性和恶性肿瘤、妇科带下、月经不调以及多种皮肤病等等,都是与湿相关的病症。
湿也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别。
外湿是指环境的湿,居住在山林、沿海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的人,比较容易患上与湿相关的病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年第 40 卷第 3 期 Vol. 40 , No. 3 , 2012
的情况下属于六气之一, 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 是 万物生长变化的条件,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 云 :“天有四时五行, 。正 以生长收藏, 以生寒暑燥湿风 ” 人体对于外界环境湿度的变化有天然的调 常情况下, 节功能。但当气候变化异常或在人体的正气不足、 抵 抗力下降时, 湿气变成了致病因素, 侵犯人体而发生疾 。“湿邪” 病 是中医病因学说独有的概念, 具有以下四 个特征。 1. 1 湿性重浊 “重” 即沉重或重着之意, 指湿邪侵犯人体之后易 , 使人感觉身体困重 常可出现头重如裹、 四肢 懒沉 重、 关节肌肉疼痛、 痛处不移等症状。 如《素问 · 生气 ” 通天论篇》 云 :“因于湿, 首如裹。 说明湿邪侵袭肌表 之后, 清阳不升, 营卫不和, 故头昏而沉如同裹着布帛 。《金匮要略 · 痉湿暍病脉证篇 》 一样 云 :“太阳病关 ” 说明湿邪侵犯人体可留 节疼痛而烦 …… 此为湿痹。 。“浊 ” 滞经络关节, 影响气血经络的畅通, 不通则痛 即秽浊, 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之意。 湿邪侵犯人体之 后常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 如面部晦浊或面如油垢、 小 便浑浊、 大便下痢粘液脓血、 妇女白带过多、 湿疹渗出 脓水等。 1. 2 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湿邪在本质上属于阴邪, 侵犯人体留滞于脏腑经 湿邪致病多见下部的症状, 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 明显; 湿邪下注会引起淋浊、 带下、 痢疾、 脚气等下部病 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 云 :“伤于湿者, 下先受 变, ” ; 《灵枢· 百病始生篇 》 云 :“清湿则伤下 …… 清湿 之 ; 《金匮要略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 袭虚, 则病起于下” , 证篇》 云 :“浊邪居下 …… 湿伤于下 ” 此处浊邪即指 湿邪。 2 中医病因之 “湿邪” “湿” 与自然界之 的类比 自然界的湿气指液体 ( 比如水 ) 以较微小的量散 发或凝结并弥散在气体中成为一种看不见的蒸汽或 雾, 特指大气中的水汽。 众所周知, 水在自然界以固 态、 液态、 气态三种聚集状态而存在, 在常温常压下表 现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具有流动性。 地面存在的 水汽含量在大气 各种液态水通过蒸发便形成了水汽, 中的变化很大, 像云、 雾、 雪、 雨、 露、 霜等都是水汽的各 种形态。在一定的温度下, 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有 空气越干燥, 水汽越多, 空气越潮湿。 的水汽越少, 我国地处北温带, 具有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 季节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十 雨的季风气候特征, 分明显。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量少, 北方更为突出; 夏 季温暖湿润, 气温偏高, 降水量增多, 雨热同季, 在南方 更为明显。夏秋之交, 受大陆及海洋季节风的影响, 阳 热逐渐下降, 与地气氤氲熏蒸, 使得空气中所包含的水 常常下雨。 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反复观 汽大量增多, , 察和感受 已认识到夏秋之季“大雨时行, 湿气乃用 ” ( 《素问 · ), 五常政大论篇 》 在一年四季中此时大气中 因而把湿气作为长夏季节的主气 。 的湿气最盛,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 水是人体生 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中适宜的湿度不仅能够滋润 土地、 植物、 动物等无生命的物体, 也能滋养人体的脏 腑经络, 有利于生长发育, 是人类生命所必需的。但是 空气中的湿度过大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 轻则使温度 下降、 重浊粘腻、 腐蚀物体, 重则水灾泛滥, 植物被淹没 而不能生长, 房屋被淹没而毁坏。 分析“湿 ” 这个字, 以水为偏旁部位, 显而易见与水关系密切, 属于中医理 “水” 论 范畴的家族成员之一。 水性寒冷, 所谓“积阴 ( 《淮南子·天文》 ) ; 水具有流动性, 之寒气为水” 多从 高处流向低处, 这是源于水的重力使得其运动呈现出 向下的趋势; 水一旦流动到低处, 若无外力推动则居而 。 , 不动 因此 地面上地势低下的地方易形成固定的液 如大海、 湖泊、 沼泽、 湿地、 地下水等, 导致局部环 态水, 境的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而潮湿 , 气温也会相对偏低。 这与湿为阴邪、 易损伤阳气; 湿性重着、 多侵犯人体下 。“湿邪 ” 部、 易停滞固定的致病特征相似 虽然性质与
容易阻遏气机, 影响气体的升降出入和津液的 络关节, , 正常代谢 经络阻滞不畅, 常会出现胸闷不舒、 小便短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篇 》 涩等症状; 如 云 :“湿痹 。 湿邪为阴邪, 之候,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 阴胜则阳 病, 故易损伤人体阳气。脾为阴土, 为运化水湿的主要 脏器, 性喜燥而恶湿, 湿邪侵犯脏腑, 常先困脾, 使得脾 阳不振, 运化失司, 体内水湿停聚, 出现食欲不振、 脘腹 痞胀、 腹泻或大便不爽、 水肿等症状。 如《素问 · 六元 。 ” 《素 正纪大论篇 》 云 :“湿胜则濡泄, 甚则水闭胕肿 ” 问·至真要大论篇》 云:“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1. 3 湿性粘滞 “粘” , “滞” 即粘腻 即停滞。湿邪粘腻停滞的性质
[5 ]
参考文献:
[ 1] 孟庆云. 太极与中医学理论 [ J] . 中国医药学报, 1995, 10( 1) : 19 - 21. [ 2] 贾跃胜, 田合禄. 医易养生保健学[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 2006 : 87. 社, [ 3] 宋为民, M] .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9 : 4. 吴昌国. 中医全息论[ [ 4] 赵建成. 奇法诊病[ M] . 郑州: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0 : 1. [ 5] 吴一飞, 倪士峰, 巩江, 等. 生物全息理论研究概况[J]. 辽宁中医 2010 , 12 ( 10 ) : 32 - 34. 药大学学报,
“溼, 。本义指低下潮湿的地方, 幽溼也, 从水” 后引申 为沾水、 含 水 多。 清 代 段 玉 裁 注 解 时 认 为“今 字 为 , “湿” 濕” 即 的繁体字。中医理论认为, 湿( 气) 在正常
· 4·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医六淫概念隐喻
— — — 以湿邪概念为例
谢菁, 谷浩荣, 贾春华*来自(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 “湿邪 ” 摘 要: 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 , 以 概念为例探讨了中医“六淫 ” 概念隐喻。 将中医 “湿邪” “湿 ( 气 ) ” 的特征和致病特点与自然界之 的特征进行类比, 认为中医“湿邪 ” 概念的形成来源于 “湿( 气) ” 概念的跨域映射; 进一步说明了中医“六淫” 病因概念并非实体或具体概念, 而是古 自然界之 “天人合一” 人在 的思想指导下, 在身体体验的基础上根据人与自然界相似性的心理联想, 不自觉地将 “风、 自然界中的 寒、 暑、 湿、 燥、 火” 等具体概念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跨域运用到病因领域而形成的抽象 “六淫” 概念。中医 概念范畴经历了由真实病因向隐喻病因转变的历史过程 , 具有隐喻的认知特征。 “六淫” ; “湿邪” 关键词: 中医 概念 概念; 自然隐喻; 认知语言学; 概念隐喻理论 中图分类号: R2 - 03 ; R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392 ( 2012 ) 03 - 0003 - 04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无处不在, 人 类的思维大多是隐喻的, 即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事 物。隐喻从本质上看就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 之间的结构映射,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 根 据始源域的不同, 隐喻一般可分为结构性隐喻、 方位性 、 。 , 隐喻 实体性隐喻三种类型 所谓实体隐喻 就是将抽 象的经验对象看作是一种有形的实体, 这就可以对此 进行把握, 进行范畴化、 类别化和量化; 客观世界中各 种实体和物质的经验结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认 [1 ] 知另一经验对象的基础 。 自然隐喻作为实体隐喻 的一种类型, 即是指人们将自然界中天、 地、 水、 火、 海、 月、 星、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雾、 雨、 云等表达各种自然 现象的具体概念投射到抽象的认知域而形成的 。自然 如在《黄帝内经 》 中认为 隐喻在中医语言中大量存在, :“脾者土也, ( 《素问 · 太阴阳明论篇 》 ), 治中央 ” 以 自然界蕴育万物的“土 ( 地 ) ” 来隐喻人体能够运化水 ; “六经为川, 谷、 化生气血精微、 濡养全身的脾脏 肠胃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 ), 为海” 以流动的河“川 ” 来隐喻人体的六条经脉, 以容纳百川的“海 ” 来隐喻可 容纳饮食水谷的肠胃等等。 中医理论认为, 病因是指破坏人体生理状态导致 六淫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 疾病发生的因素和条件, 种导致疾病外感病邪的统称, 在病因理论中占据了重 要地位。 从 认 知 的 角 度 来 看, 中医语言在表达中医 “六淫” 概念时运用了自然隐喻这一认知手段。 六淫 “湿邪” 中 致病范畴广泛, 在临床上十分普遍。 朱丹溪 “六气之中, 有 湿热为病, 十居八九 ” 之论, 清代叶天士 “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亦有 之叹, 故本文试以“湿邪 ” 概 念为例重点分析之。 1 中医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溼 ” 湿, 古代为 字,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 》 解释为
2012 年第 40 卷第 3 期 Vol. 40 , No. 3 , 2012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 5·
水类似, 但也有其独特的性质。夏秋之际, 长江中下游 , 等南方地区多见阴雨连绵数月的“黄梅天 ” 由于长时 地面、 棉被、 衣物、 食物等容 间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很高, 湿度过大时甚至发霉腐烂, 让 易吸收水汽而变得潮湿, 人有秽浊不净之感; 人们大量出汗之后会感觉粘腻不 适。这与湿性缠绵、 秽浊粘腻的致病特征相似。 除了各种潮湿的自然气候或居住环境是人们能够 普遍感知到和熟悉的, 人们还会有这样的日常生活体 验, 即少量的液体与一定的物质混合之后会变得粘滞 , 比如下雨之后的土地潮湿泥泞, 湿土沾在鞋上难以祛 除, 只有等干燥后才容易脱落; 用少量的水混合一些特 殊材质的沙石成为具有粘性的浆体, 可将砖瓦或纸布 牢固地胶结在一起; 少量的水或油与面粉混合会形成 具有粘弹性或油腻的特征等等。 这 一个固体的面团, “湿邪” 与 易与风、 寒、 热、 暑等其它邪气兼挟致病、 粘 腻胶着难解的致病特征相似。 3 “湿邪” 概念隐喻的认知根源和理据 古代的医学家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 整 认为人与天地、 自然之间密切相 体观的理论指导下, 《老 子 》 关, 如 云 :“人 法 地, 地 法 天, 天 法 道, 道法自 ” ;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 然 云:“人与天地之气生, 四 。在古人眼里, 时之法成” 人体可以看作是一个“小世 , 界” 与自然界这个“大世界 ” 的结构、 运动、 变化等方 人也 面息息相关。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或事物, 具有相对应的器官、 部位及功能, 如《素问 · 阴阳别论 篇》 云:“人有四经十二从 …… 四经应四时, 十二从应 。 如果天地宇宙发生的异 十二月应十二脉 ” 十二月, 常变化超出了人体正常的承受范围, 人体内部也会随 之发生改变而产生各种疾病, 如《金匮要略 · 脏腑经 络先后病脉证篇》 云:“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 ” 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风气” 此处的 即泛指自然界的气候, 正常的气候有利 于人体生长, 不正常的气候则会伤害人体。因此, 古人 在思维中隐藏着“人是自然化的 ( 人 ) ” 这一基本的概 念隐喻, 善于利用人与自然界的相似性, 将身体对自然 界气候、 环境、 现象等各种体验和感受来认识和理解人 体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和疾病规律, 这是“湿邪 ” 概念隐 喻产生的认知根源。 通过类比不难发现, 中医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 ) ” 与自然界之 湿 气 有诸多相似之处。 我们可以作 即当人们出现全身困重乏力、 关节 出这样合理的设想, 疼痛重着、 肌肤粘腻或分泌物过多、 腹泻 ( 尤其是像水 一样泄泻) 、 疾病缠绵难愈等各种疾病症状时, 人们需 要寻找它们产生的原因以及病理机制来进行相应的治 疗。根据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似性以及一些生活体验 , 人们发现这些症状与“自然界之湿 ( 气 ) ” 所引起的自 于是智慧性地产生了相似性的心 然现象有相似之处, 认为这些症状是人体感受了外部气候环境中 理联想, 的湿邪而导致的, 即“自然界的湿 ( 气 ) ” 就是“引起人 , 体相关疾病的湿邪 ” 从而不自觉地将自然界之“湿 ( 气) ” “湿邪” 的范畴跨域运用到中医病因之 的概念范 , “湿 邪 ” 畴中 范 畴 也 因 此 被 赋 予 了 自 然 界 之“湿 ( 气) ” 阴寒重浊、 粘腻缠绵等特征, 各种症状产生的原 因及性质从而得以归纳和认知。身体的体验性为中医 “湿邪” 概念隐喻的认识、 表达与理解提供了客观的认 。 知理据 4 “六淫” 中医 概念隐喻的形成 在认识疾病病因的漫长历史过程中, 古代的医学 家们刚开始凭着自己和病人的直观体验 , 从疾病与自 然气候、 生活环境的直接联系上寻找病因, 如《素问 · 金匮真言论篇》 云:“春善病鼽衄, 仲夏善病胸胁, 长夏 。 ” 《素问 · 异 善病洞泄寒中, 秋善病风疟, 冬善病痹厥 云:“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 法方宜论篇》 地, 海滨傍水。……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 。在当时的情况下, 疡” 这种直接观察因果关系的方 法对认识具体病因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随着临床实 践的需要就显得较为简单, 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 因为 临床上有些疾病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在什么样的自 然条件下发生的, 但更多的疾病无法弄清楚如何造成 , 引发疾病的始动因素已杳无踪迹 。 , 隐喻认知的主要形式是“近取譬 ” 即以其所知喻 , “近取譬 ” 其所不知也 关乎我们身体的经验, 即以所 能看到感觉到的事物来解释那些看不到感觉不到的事 [2 ] 物 。古人在取象比类( 即隐喻) 的思维指导下, 将致 病特点与自然界气候属性类似的病邪, 分别以风、 寒、 ; 认为外感 暑、 湿、 燥、 火归类命名的病因, 称为“六淫 ” “六淫” · 病即是 影响人体而引起的, 如《素问 至真要大 :“夫百病之生也, 论》 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以之化之 ” “湿邪 ” 变也。 中医 概念是古人不自觉地运用隐喻的 认知手段将自然界之“湿 ( 气 ) ” 跨域运用而产生的。 同理, 中医六淫中的“风寒暑燥火 ” 等概念的产生亦 然。因此, 中医理论所形成的“六淫 ” 病因概念已不再 “风寒暑湿燥火 ” 是自然界中 六个具体的实体概念, 而 , 是人们在大量的实践观察基础上 利用人与自然界的 其概念范 相似性并通过隐喻映射而形成的抽象概念 , 畴经历了由真实病因向隐喻病因转变的历史过程 。通 过自然隐喻的跨域映射, 中医“六淫 ” 概念具备了自然 界现象或事物的某些特征而得到理解和表达 , 并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