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第三章隐喻与转喻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各术语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各术语的认识

对认知语言学各术语的认识
1、原型与范畴
范畴:人们根据对事物的认识按其特点进行的划分归类。

原型:最能代表范畴特点的成员或是对范畴核心的抽象表征。

范畴是以原型为核心向外逐步扩展延伸而成的、区别于其他概念的类别。

范畴多用于对词汇的分类,如颜色类、水果类、交通类等;原型则作为该范畴的标签而存在。

2、图式
图式:将一般的、零散的概念进行压缩性、理论性的再表现,而生成的结构或模式。

图式多用在对句子结构的分析上,将句子语法化、形式化,如路径图式、“V一V”结构。

3、隐喻与转喻
隐喻;人们用一种清楚简单的概念来理解另一种较复杂概念的认知现象与手段。

转喻:在同一领域中用一种实体来代指另一种实体的认知现象。

隐喻和转喻在语言的使用中很广泛,几乎存在在任意一句话中,对于帮助我们表达思想和解释词义有重要作用。

隐喻多用于探究词或句子搭配组合的理据和缘由,如“字里行间充满了爱”;转喻同样也有这种作用,如“壶开了”、“他会说法语”。

4、ICM
ICM:人们通过已有经验对外界事物所形成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结构表述。

ICM多用于对词的定义上,反映的是词最典型、最规范、最理想的特征,如“母亲”、“bachelor”。

ICM类似于原型,但原型反映的事物外有一定的范围,构成范畴,而ICM并不强调外在范围的存在。

认知语言学各个术语的使用范围并没有严格明显的界限,它们共同存在于语言中,供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来认识语言。

以上对各个术语研究领域的界定,我主要依靠老师的讲解与相关书籍中的举例,也不知是否客观、合乎事实。

《隐喻和转喻》课件

《隐喻和转喻》课件
创新隐喻是指运用非常新颖、独特的比喻方式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这种隐 喻形式常常能够引人注目,让人印象深刻。例如,“爱情是一首美妙的交响乐 ”,将爱情比喻为交响乐,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和谐。
传统隐喻
总结词
常见、习惯性、易于接受
详细描述
传统隐喻是指长期被人们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习惯性表达方式的比喻。这种隐喻形式通常比较通俗易 懂,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例如,“火上浇油”,用来比喻加剧矛盾或使情况更加恶化。
隐喻和转喻能够激发学习者的 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隐喻和转喻在思维中的作用
隐喻和转喻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它们 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概念和 现象。
在思维过程中,隐喻和转喻有助于激 发人们的创造力,产生新的思想和观 点。
通过隐喻和转喻,人们能够将抽象概 念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 本质。
隐喻和转喻能够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 和表达能力,使思考更加清晰、表达 更加准确。
反讽
总结词
反讽是通过与预期相反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意 义。
详细描述
反讽是一种通过与预期相反的表达方式来传 达意义的转喻形式。例如,“He is a genius in the kitchen”表示他不是一个烹 饪天才,而是个厨房里的笨蛋,其中 “genius”与“厨房”的结合与预期相反, 表达了相反的意义。
隐喻和转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将推动隐喻和转喻理论的实 践转化,为机器的语言理解和生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 法。
详细描述
通过研究如何将隐喻和转喻的原理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 ,可以开发出更加智能、自然和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处理 模型。这将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对话系统等领域的发 展提供有力支持。

隐喻转喻-专业文档!

隐喻转喻-专业文档!

隐喻转喻摘要:本文以隐喻和转喻作为研究重点,从横组合与纵聚合的区别切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同与不同。

并把这两组对照落实到文学文本的欣赏和作家的研究上。

隐喻;转喻;横组合;纵聚合;文学一.隐喻和转喻1.隐喻:隐喻是什么?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

亚里士多德作为隐喻研究的先驱,认为人类语言中布满了隐喻,它是一种以非凡方式用在非凡场合的非凡语义偏离现象,起装饰或是调味品的作用。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古希腊一直持续到现在,学界至今对隐喻还没有一致定论。

修辞学家说,隐喻是辞格,是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认为,隐喻是范畴错位;哲学家说,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是隐喻性的,;认知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对隐喻定义的界定非常复杂,涉及到隐喻本质的方方面面,但也因此隐喻有了非凡的吸引力。

隐喻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界的热点。

隐喻是我们熟悉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有四个特点:新奇性、一致性、不对称性和具体性。

现代隐喻理论把隐喻被定义为不同高级经验领域里两个概念的映射(Lakoff&Turner1989)。

即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靶域,或者说靶域的概念可以通过源域来理解。

从源域到靶域的结构映射在三个不同概念层次上进行:本体映射,结构映射,逻辑知识映射。

(1)a.Weareatacrossroadsinourlife.b.You’reoffthetrackc.Thereisnowaybackd.Ourrelationshipisadead-endstreete.Wemayhavetogoourseparateways.f.Shegaveherlifeanewdirection.(转引自Feyaerts2000)本组的六个句子构成了“lifeisajourney”这样一个概念隐喻,旅行的过程与生活的不同方面相映射,将life变成一条road(从生命开始到结束,也就是从上路到旅程结束)。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之相关概念剖析转喻(Metonymy)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

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

转喻是认知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们利用某事物熟知的或容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该事物整体或其他方面。

一般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不是无限的认知数据库,对事物认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事物用一个准确的术语或专有的解释去描述,而是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把自己已有的认识与面临的新的认识对象结合起来,加以对照,找出公共的特性,用旧有的思想去解释、认识眼前的新事物,这种用一事物去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就叫做转喻。

凸显原则: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凸显原则,而转喻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这一凸显原则。

一个事物、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复杂的,具有很多属性,而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最容易被该物最突出的、明显的、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留下深刻印象的属性所吸引,即凸显性。

立足于这一突出的特性,我们就会以其为参照点,在该领域内(或同一认知模式里)激发另一成分。

同时也可以说,,转喻是一个思维过程和投射过程,是一种描述事物的修辞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思维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只是这一过程是前一事物对照引出后一事物,从原有的经验结构、认知思维到语言表达的结果。

关联原则: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种联想认知,遵循关联原则,也就是要理解转喻就必须依靠语用推理。

例如:He is fond of the bottle.他喜欢喝酒。

用bottle装酒的瓶子,表示wine酒,二者之间有相关联性,用容器代表了所装的物体。

这种例子是相当多的,如:head头代指动物的数量,刀剑代指战争等等。

这种关联性往往能帮助我们表述认识的更多的事物,但人的认识又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就会有从A→B→C的关联渐递过程。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從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标签: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一、形式与功能自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之后,形式主义语言学便成为语言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流派。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天赋论,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具有的一种生物属性,一旦接触了适当的语言事实就有一套语法演化出来。

而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系统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生、发展的,因此,语言现象的解释必须到语言的功能中寻找。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根本区别可以归结为对有机体之间的语言现象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谈话总是在相互之间进行这一现象,而非仅仅强调人能说话这一机体内的能力。

因此,这一取向决定了两者研究中心的差异。

功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认知、语用、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代表进行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全新的导向。

它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这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

认知语法主要用“象征单位”和“识解”分析语言的各个单位,从语素到句子。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应用最广的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学语言现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过程。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二、隐喻的认知分析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它已经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隐喻表达在词的层面上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等等。

隐喻思维在语言学功能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隐喻的意义理解(语义和语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多义词的意义理解和新词的创造上。

隐喻与转喻认知对比研究

隐喻与转喻认知对比研究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对照研究纲要: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两种修辞方式,并且是重要的人类思想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对人类认识事物、事物看法构造的形成以及语言的发展都起侧重要的作用。

二者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联合网络流行语中的详细语例对隐喻和转喻进行对照剖析,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隐喻和转喻的理解。

重点词:隐喻;转喻;认知;网络流行语Richards 说,“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动力”,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充满了隐喻与转喻。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修的手段。

而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语言中的修饰手段,仍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强有力的工具。

一.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1.1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剖析隐喻被以为是“人们思想、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往常包含本体和喻体,经过把两种拥有同样特点的事物进行对照,表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像关系。

隐喻的本质就是“经过其余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是从一个认知域(源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的域)。

换言之,隐喻是以源域的经验来理解目的域的经验,前者往常是人们较为熟习的详细的看法域,后者则是人们不太熟习的抽象的看法域。

源域的特点被映照到目的域上,后者因前者而获得理解。

“转喻”在传统修辞学中被称为“借代”。

与传统看法不一样,认知语言学以为,转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指“相靠近或有关系的不一样认知语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代替关系” 。

如果说隐喻是两个不一样认知域之间的映照,那么转喻则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的矩阵域与次域之间的映照。

必定的认知框架内以明显的东西转喻借指不明显的东西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转喻的运作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于认知域内的成分突显。

1.2 隐喻与转喻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及其余语言修饰手段,皆源于人们表达过程中的需要,为了辨别新的信息和事物,大脑会借用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来认知新的事物。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 否那么, 就不是隐喻行为, 而是复制或模拟。〔刘国 辉:〕
3. 关于其区分标准的再考虑
• 根据标准一,隐喻通常用于描写,而转喻通常用于 指称。李国南〔2001:163〕指出,隐喻在于“喻〞, 转喻在于“代〞,前者描绘,后者指称。然而通过 前面的实例分析得知,很多情况下,它会既是隐喻 又是转喻,并且二者可能互相作用。
〔4〕就映射的方向而言,通常,隐喻映射往往是单向 的,而转喻映射那么是可逆的。
• 但是,我们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上述的区分 标准是绝对的嘛?是否还有其它的区分标准? 是否必须考虑每一条区分标准?隐喻和转喻可 否共存在同一表达之中?
实例分析:通感形容词
一般认为通感形容词都是隐喻性的。
E.g. loud music/ loud color (吵人的音乐/花哨的颜色)
• 因此,Barcelona认为这样的隐喻含有转喻理据, 对于“loud color〞的转喻理据,其解释如下:
从特定的角度〔感觉产生的效果〕来对一个特定的经历域进展范畴 化很明显是一个转喻性的过程。在该例子中,一个隐含的根本转喻 将色彩和声音按照它们产生的效果进展范畴化,或者说是向特定的 感官刺激〔 “deviant sounds〞和“deviant colors〞 〕构成的整 体认知域投射该认知域所包括的次认知域〔刺激产生的详细效果 “attraction of involuntary attention〞〕
• 所以,功能标准不能成为区分标准。
实例分析 下面两例说明隐喻和转喻既可用于指称,如〔1〕,又可 用于述谓,如〔2〕,其中A是转喻,B是隐喻:
〔1A〕The pretty face just went out. 那个漂亮脸蛋儿刚刚出去。
〔1B〕The pretty doll just went out. 那个漂亮女子刚刚出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ird stage( 1970-now):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re regarded as cognitive models and been studied within multidisciplinary fields.
相似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
人们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做是一个单位。这 一原则在概念和语言的形成中是最重要的原则。
顺接原则(principle of good continuation)
在识别和记忆事物时,人们倾向于寻找有规律、变化 小的整体。
接近原则(principle of proximity)
在认知上,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做是一个单 位。
Three stages of Metaphors studies
Initial stage(300BC-1920s): During this stage,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re studied as kinds of rhetoric devices. Aristotle, who first began to study the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of Metaphor, defined metaphor as the Transference of meaning between concepts in her book Rehetoric and Poetry.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tages are Aristotle, Quintilian…
隐喻的抽象认知能力来源于对两个概念的“相似(
similarity)”的认知。
映射域即人脑中两个概念建立相似性的地方。
Three major components of mapping scopes:
Image schemas: firmly grounded in our bodily experiences, are the most probably shared by all human beings. ‘in-out’
03
Metaphors as a way of thinking: examples from science and politics
04
Pragmatic applications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a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His acts being seven ages...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下馆子/上饭店 Do metaphors or metonymies only exist in literature? What kind of roles that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do in our daily life?
突显原则(principle of prominence)
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
相似原则&顺接原则是隐喻的认知原则。 接一种圆满的实现,能表达人的感知本 身所不能表现的事情。——查理
语言学上,把由于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 一类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代另一个 事物的演变方式叫做隐喻(Metaphor)。
Second stage(1930-1960): Focus on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metaphor. This is a period of time that regard as the transitory stage between the study of metaphor as rhetoric devices and the study of metaphor as a cognitive model.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tage are R. Jakobson, E. Benveniste and M. Black.
映射(Mapping)
Metaphor involves using words from one domain to talk about the other. The domain from which words been selected is called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domain been described is regarded as the target domain.
Chapter3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ies
Presented by 肖丽红
Outline
01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from figures of speech to cognitive models
02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s cognitive instruments
Basic correlations: guide us in understanding the events and actions in the world around us. ‘cause<>effect’, action/change<>motion…
Culture-dependent evaluations: restricted to the members of a specific cul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