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题总复习课件66
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固考基+抓细节+重落实)13-1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课件(含13高考、14模拟)

【答案】 B
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1.动量守恒的适用对象和条件 (1)研究对象: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 (2)守恒条件 ①理想守恒: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 则系统动量守恒. ②近似守恒:系统受到的外力矢量和不为零,但当内力 远大于外力时,系统的动量可近似看成守恒. ③分方向守恒:系统在某个方向上所受外力矢量和为零 时,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Ft= mv2-mv1 (2)表达式: I=Δp
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 不受外力 ,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
和为0 ,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守
恒定律. 2.表达式 (1)p= p′ ,系统相互作用前总动量 p 等于相互作用后的 总动量 p′. (2)m1v1+m2v2= m1v′1+m2v′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 组成的系统,作用前的动量和等于作用后的动量和.
【解析】
人与车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
且初动量为 0,所以人由车的一端走到另一端的过程中,人 与车的速度方向总是反向的,且人的速度大小增大时,车的 速度大小也增大,只有 B 选项正确.
【答案】 B
3.(2011· 福建高考)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 m、速度 大小为 v 的 A 球与质量为 2m 静止的 B 球碰撞后,A 球的速 度方向与碰撞前相反. 则碰撞后 B 球的速度大小可能是( A.0.6v B.0.4v C.0.3v D.0.2v )
考纲展示 1.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及其应用 Ⅱ
复习要点
2.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Ⅰ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3.光电效应 Ⅰ
4.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Ⅰ
1.动量、动量的变化等概念,动 量与动能区别. 2.理解动量守恒的条件,能用动 量守恒定律分析碰撞、打击、 反冲等问题. 3.认识光电效应现象,理解光电 效应规律,并能用光子说解释 .
第五章第2讲动能定理及其应用-202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PPT课件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7页
3.物理意义: 合力 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 4.适用条件 (1)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 (2)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 变力 做功. (3)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 分阶段
作用.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8页
1.思维辨析 (1) 一 定 质 量 的 物 体 动 能 变 化 时 , 速 度 一 定 变 化 , 但 速 度 变 化 时 , 动 能 不 一 定 变 化.( √ ) (2)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动能一定保持不变.( √ ) (3)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动能与下落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 ) (4)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动能一定变化.( ) (5)物体的动能不变,所受的合外力必定为零.( )
答案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19页
解析:因为频闪照片时间间隔相同,对比图甲和乙可知图甲中滑块加速度大,是上滑阶 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图甲中滑块受到的合力较大,故 A 错误.从图甲中的 A 点到图乙 中的 A 点,先上升后下降,重力做功为 0,摩擦力做负功;根据动能定理可知图甲经过 A 点 的动能较大,故 B 错误.对比图甲、乙可知,图甲中在 A、B 之间的运动时间较短,故 C 正 确.由于无论上滑还是下滑,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故图甲和图乙在 A、B 之间克服 摩擦力做的功相等,故 D 错误.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9页
2.运动员把质量是 500 g 的足球踢出后,某人观察它在空中的飞行情况,估计上升的
最大高度是 10 m,在最高点的速度为 20 m/s.估算出运动员踢球时对足球做的功为( )
A.50 J
B.100 J
C.150 J
人教版高考总复习一轮物理精品课件 第4单元 实验练6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

r
md2 1
md2
F=
· 2,则有 =k,解得rrt3.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DIS向心力实验器来探究圆周运动向心力的影
响因素。实验时,砝码随旋臂一起做圆周运动,其受到的向心力F可通过牵引杆由力
传感器测得,借助光电门可以测得挡光杆两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间隔,即砝码的运
动周期T。牵引杆的质量和一切摩擦可忽略。
ω2/(102 rad·s-1)2 2.3 4.6 6.6 8.3 10.7
(3)为了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质量的关系,
还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 刻度尺 、 天平 。
1 2 3 4 5
乙
解析 (1)由题意可知,转台转动的周期为
得角速度
2π
ω=T
0
=
T
T0=50,根据角速度和周期的关系可
100π
。
T
(2)根据描点法在坐标纸中作出Fn-ω2的关系图
个同心圆周的白纸置于悬点下方的水平平台上,调节细线的长度使小球自
然下垂静止时恰好位于圆心处。用手带动小球运动使它在放手后恰能在
纸面上方沿某个画好的圆周做匀速圆周运动。调节平台的高度,使纸面贴
近小球但不接触。
1 2 3 4 5
(1)若忽略小球运动中受到的阻力,在具体的计算中可将小球视为质点,重
力加速度为g。
间,测得旋转半径为r。滑块随杆匀速圆周运动,每经过光电门一次,通过力
传感器和光电门就同时获得一组向心力F和角速度ω的数据。
1 2 3 4 5
(1)下列实验与这两组同学采用的科学方法不同的是
A.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B.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
C.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物理(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课件:第八章第一节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电功率及焦耳定律

第八章 恒定电流
要求 Ⅱ Ⅰ Ⅰ Ⅱ Ⅱ Ⅰ
真题统计
2016·卷甲·T17 2016·卷甲·T23 2016·卷乙·T23 2015·卷Ⅰ·T23 2015·卷Ⅱ·T23 2014·卷Ⅰ·T23 2014·卷Ⅱ·T22
解析:A 点电阻 RA=1.0×310-1 Ω=30 Ω,B 点电阻 RB=
6 1.5×10-1
Ω=40
Ω,故 A 错误、B 正确.ΔR=RB-RA=
10 Ω,故 C、D 错误.
考向 3 伏安特性曲线在电路中的实际应用 3.(多选)(2017·宿州高三质检)额定电压均为 220 V 的白炽灯 L1 和 L2 的 U-I 特性曲线如图甲所示,现将和 L2 完全相同 的 L3 与 L1 和 L2 一起按如图乙所示电路接入 220 V 电路中,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4I1=4 A.
三、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 1.电功 (1)实质:电流做功的实质是__电__场__力____对电荷做正功,电势 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2)公式:W=qU=____U_I_t____,这是计算电功普遍适用的公 式.
2.电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率. (2)公式:P=Wt =___U__I_____,这是计算电功率普遍适用的 公式. 3.焦耳定律: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量 Q=_____I_2R__t __, 这是计算电热普遍适用的公式. 4.热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发热量. (2)表达式:P=Qt =____I2_R_____.
A.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小灯泡的电阻增大 B.对应 P 点,小灯泡的电阻为 R=UI21 C.对应 P 点,小灯泡的电阻为 R=I2U-1I1 D.对应 P 点,小灯泡的功率为图中矩形 PQOM 所围面积大 小
高考物理一轮精细复习 (基础知识夯实+综合考点应用+名师分步奏详解压轴题)光的波动性 电磁波 相对论(含

高考物理一轮精细复习 (基础知识夯实+综合考点应用+名师分步奏详解压轴题)光的波动性 电磁波 相对论(含解析)光的干涉和衍射[想一想]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到光屏上P 点的距离之差为Δx =0.6 μm;若分别用频率为f 1=5.0×1014 Hz 和f 2=7.5×1014 Hz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时,P 点会出现亮条纹还是暗条纹?[提示] 根据v =λf 得c =λf ,可求两种单色光的波长分别为:λ1=c f 1=3×1085.0×1014 m =0.6 μmλ2=c f 2=3×1087.5×1014m =0.4 μm与题给条件Δx =0.6 μm 比较可知Δx =λ1=32λ2。
故用频率为f 1的光照射双缝时,P 点出现亮条纹;用频率为f 2的光照射双缝时,P 点出现暗条纹。
[记一记] 一、光的干涉 1.产生条件(1)两列光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且具有恒定的相位差,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2)将同一列光波分解为两列光波,可以获得相干光源,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都是用此方法获得相干光源。
2.两种典型的干涉 (1)杨氏双缝干涉: ①原理如图12-4-1所示。
图12-4-1②明、暗条纹的条件:(ⅰ)单色光: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中央为明条纹。
a .光的路程差r 2-r 1=kλ(k =0,1,2…),光屏上出现明条纹。
b .光的路程差r 2-r 1=(2k +1)λ2(k =0,1,2…),光屏上出现暗条纹。
(ⅱ)白光:光屏上出现彩色条纹,且中央亮条纹是白色(填写颜色)。
③条纹间距公式:Δx =ldλ。
(2)薄膜干涉:①相干光:光照射到透明薄膜上,从薄膜的两个表面反射的两列光波。
②图样特点:同双缝干涉,同一条亮(或暗)纹对应薄膜的厚度相等。
③应用:增透膜,利用光的干涉检查平整度。
二、光的衍射 1.光的衍射光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
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课件:实验十三

单摆的偏角θ应________, 从摆球经过
________开始计时, 测出n次全振动的
时间为t, 用毫米刻度尺量出摆线长为
L, 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直径为D.
栏目 导引
实验十三
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1)用上述数据的符号写出测量重力加 速度的一般表达式g=________. (2)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他测出的重力加 速度值总是偏大, 其原因可能是( A. 实验室地下可能有大型磁铁矿脉 B. 单摆所用的摆球太重 )
实验十三
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十三
探究单摆的运动、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栏目 导引
实验十三
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知识要点归纳
实验目的 1. 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 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秒表和游标卡尺.
栏目 导引
实验十三
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十三
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3)将T2=0, L=-30 cm代入上式可得:
h=30 cm=0.3 m; 将T2=1.20, L=0代入上式可求得:
g=π2 m/s2=9.86 m/s2.
【答案】 (1)BD (2)a (3)0.3 9.86
栏目 导引
实验十三
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栏目 导引
实验十三
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1)根据 T=2π
2
l t d , 又 T= , l=L+ , g n 2 .
得 g=
L+d n2 4π 2
2
t (2)根据(1)可知 g 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T 偏 小, l 偏大, 所以 C、D 选项正确; 磁铁矿 对钢球有向下的引力, g 值比正常值偏大, A 正确; 摆球的质量对 T 和 g 无影响, B 错.
2011届高考物理专题综合复习教案7

高考综合复习——直线运动专题复习二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第一部分图象追及和相遇问题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直线运动的图象▲知识梳理一、直线运动的x-t图象1.图象的意义图象表示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
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图象的斜率的绝对值,即,如图所示:2.图象的理解(1)图象不是物体实际运动的轨迹。
(2)从图象上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①图线平行于时间轴,表示物体静止;②图线是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③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些运动。
(3)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斜率不变。
(4)图象的交点:如果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其图象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
二、直线运动的v-t图象1.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由图象不仅可以求出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求出位移大小(即图中画有斜线部分的面积)。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如图所示。
(2)直线斜率的大小等于加速度的大小,即。
斜率越大,则加速度也越大,反之,则越小。
(3)当> 0时,若直线的斜率大于零,则加速度大于零,表示加速运动;若直线的斜率小于零,则加速度小于零,表示减速运动。
▲疑难导析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的理解1.图象能准确、全面地反映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及其规律,图象符合客观要求。
2.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条倾斜的直线)或匀速直线运动(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图线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3.图线过坐标原点表示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图线不过坐标原点,有两种情况:(1)图线在纵轴(v轴)上的截距,表示运动物体的初速度;(2)图线在横轴(t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在开始计时后过一段时间才开始运动。
4.两图线相交(如图所示),说明两物体在交点时刻的瞬时速度相等,其交点的横坐标表示两物体达到速度相等的时刻;纵坐标表示两物体达到速度相等时的速度。
版高考物理(人教版)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2

【解析】 (1)方法一:基本公式法.
设小球在斜面上的加速度大小为 a1,运动时间为 t1;在水平面 上的加速度大小为 a2,运动时间为 t2,则:
由 x=v0t+12at2 得: x1=12a1t12① x2=12a2t22② 由最大速度相等得:vm=a1t1=a2t2③ t1+t2=10 s④ 联立①②③④解得:
(1)第1T、第2T、第3T……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 :xⅡ :xⅢ :… :xN= : : :… :(2n- 1).
(2)通过第1x、第2x、第3x……连续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
为:
tⅠ :tⅡ :tⅢ :… :tN= :( 2 - 2 :… :( n- n-1).
:( 3 -
多维练透 3.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中第8 s内的位 移比第5 s内的位移多6 m,则汽车的加速度为( ) A.1 m/s2 B.2 m/s2 C.3 m/s2 D.4 m/s2
t′= 22t,故C、D正确.
答案:ACD
6.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三个木块并排固定在水平面上,一 子弹以速度v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运动,且穿过第 三块木块后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比
和穿过每块木块所用的时间比正确的是( ) A.v1 :v2 :v3= : :1 B.v1 :v2 :v3= : 2 : 3 C.t1 :t2 :t3= : 2 : 3 D.t1 :t2: t3=( 3- 2 :( 2- :1
A.x1 :x2= :3,v1 :v2= :2 B.x1 :x2= :3,v1 :v2= : 2 C.x1 :x2= :4,v1 :v2= :2 D.x1 :x2= :4,v1 :v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