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测量误差分析
第6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 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
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性质;正确处理观测结果,求 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性质;正确处理观测结果, 出最可靠值;评定测量结果的精度; 出最可靠值;评定测量结果的精度;通过研究误差发生的 规律,为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规律,为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 + 3′′,−2′′,−4′′,+2′′,0′′,−4′′,+3′′,+2′′,−3′′,−1′ ′ ′ ′ ′ 0′′,−1′,−7′′,+2′′,+1′,+1′,−8′′,0′′,+3′′,−1′
试计算甲、乙两组各自的观测精度。 试计算甲、乙两组各自的观测精度。 解:
m =± 甲
(+3′′)2 +(−2′′)2 +(−4′′)2 +(+2′′)2 +(0′′)2 +(−4′′)2 +(+3′′)2 +(+2′′)2 +(−3′′)2 +(−1′′)2
10Biblioteka = ±2.7′′m =± 乙
(0′′)2 +(−1′′)2 +(−7′′)2 +(+2′′)2 +(+1′′)2 +(+1′′)2 +(−8′′)2 +(0′′)2 +(+3′′)2 +(−1′′)2
10
′ = ±3.6′
比较m 可知, 比较 甲和m乙可知,甲组的观测精度比乙组 高。 中误差所代表的是某一组观测值的精度。 中误差所代表的是某一组观测值的精度。 二、相对中误差 相对中误差是中误差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 结果之比,并化为分子为1的分数式 的分数式, 结果之比,并化为分子为 的分数式,即
测量学第六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

6.3 偶然误差的特性及其概率密度函数
偶然误差单个出现时不具有规律性,但在相同条件 下重复观测某一量时,所出现的大量的偶然误差却具一 定的规律性。 例如,在相同条件下对某一个平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重 复观测了358次按下式算得三角形各次观测的误差(称三角 形闭合差): ⊿i=a i +b i +c i -180
再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认为视距精度约1/300。
(2)测量高差的精度分析 1 h= K l sin 2α 2 Mh=±K l cos2α m α / ρ” Mh= ±D m α / ρ” 当 D=100m Mh= ±3cm Mh极限= ±9cm
6.6 同精度直接观测平差
6.6.1 求最或是值 设对某量进行了n次同精度观测,其真值为X,观测值为 ll,l2,…,ln,相应的真误差为, Δl, Δ 2,…, Δ n则 Δ l= ll –X Δ 2= l2 -X
④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量进行重复观测,偶然误差的算术平 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于零,即
图中所有矩形面积的总和等于1, 而每个长方条的面积等于 k/0.2n×0.2=k/n, 即为偶然误差出现在该区间内的频 率。 若使观测次数n→∞,并将 区间d⊿分得无限小,此 时各组内的频率趋于稳定 而成为概率.直方图顶端 连续格变成一个光滑的对 称曲线
c
a
S
b
A hAP
hPB B
P
“多余观测”导致的差异事实上就是测量误差。测量误差 正是通过“多余观测”产生的差异反映出来的。
3.测量误差的来源 测量仪器 观测者 外界环境
观测条件:测量仪器、观测者和外界环境统称为观测条件。 一个观测工作的观测条件是决定观测精度的决定因素。 6.2 测量误差的种类
08结63-测量学-章6-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三、最可靠值(最或是值)的精度评定 单位权中误差
权为1的观测值 中误差
m0
pvv
n 1
vi=li-x
测回数
最可靠值的中误差
Mx
加权平均值 的中误差
m0 p
pvv p n 1
举例
在水准测量中,已知从三个已知高程点A、B、C 出发,测得E点的三个高程观测值及各水准路线
偶然误差 –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单个误差的出现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数值大小和符号都不固定,大量的误差有统计规律的误差 – 偶然误差决定了观测结果的精密度; – 研究测量误差主要是针对偶然误差而言
二、研究目的
(1) 求取最可靠值(最或是值) (2) 衡量精度(结果的可靠性) 三、研究误差的出发点或原则: (1)根据不同的测量目的,允许在测量结果中含有一定程度 的测量误差 (2)目标并不是简单地使测量误差越小越好,而是要设法将 误差限制在与测量目的相适应的范围内 (3)分析测量误差,制定出衡量观测成果质量的标准,并求 得未知量的最合理最可靠的结果
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最可靠值
观测值
一、求最可靠值(最或是值)
最可靠值 证明
l1 l2 ln l x n n
观测次数
∵
△1=l1-X △2=l2-X
0 lin
n l X n
Hale Waihona Puke n ……… … △n=ln-X
l nX
n n n
§6.2
举例 : b a c
偶然误差特性
一、偶然误差的四个特性
△i=ai+bi+ci-180°
(i=1,2, ··· ··· ··358)
工程测量课件第6章测量误差基础知识

DAB DAC
SinCSin61 SinBSi8n9
0.875
DAB C
DASCCinoBsC 5S0Ci8no69s 1 24.244
DAB B
DACSSiinn2C BCosB 50SSin6in218C9o8s9
0.763
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公式计算
m D A B 0 .82 7 0 .0 5 2 2 2 .2 4 2 4 2 0 4 2 0 .72 6 2 0 3 2 0 .0m 1
计算结果:mA<mB,表明A组的观测精度比B组高。
二、 相对误差
中误差是一种绝对误差,当观测误差与观测值的大小有关时, 必须用相对误差这一精度指标来衡量。
相对误差:某量观测值中误差与相应观测值的比值。即
K m 1 L
L
m
注意:经纬仪测角,不能用相对误差来衡量测角精度。
三、 极限误差 由于偶然误差的分布服从于正态分布,故它们出现的概率为:
m 2 m 半 2 1 2 1 "7"
(6)上、下半测回角值之差的容许误差
取 △容=2m
2 .4 1 7 4 0"
6.4 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最可靠值及其中误差
一、观测值的最可靠值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真值为X的某量进行n次观测,其观 测值分别为l1 , l2 ,… ln ,。由真误差计算公式可得:
果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 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点: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
(3)处理方法:
1)计算改正;
2)采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对称观测);
3)校正仪器,将系统误差限制在允许范围内。
2.偶然误差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果误差出现 符号和大小均不确定,但从大量的误差总体来看,又符合一定 的统计规律,这类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测量-第六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1)

lim
n→ ∞
∆1 + ∆ 2 +L ∆ n n
= lim
[∆ ]
n
n→ ∞
=0
本章此处及以后“ 表示取括号中下标变量的代数和, 本章此处及以后“[ ]”表示取括号中下标变量的代数和, 表示取括号中下标变量的代数和 即∑∆i=[∆]
பைடு நூலகம்
§6.1 观测误差来源及其分类 6.1.3 观测误差的分类及其处理方法
土木工程测量
第六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1
§6.1 观测误差来源及其分类 6.1.1 观测及观测误差
对未知量进行测量的过程,称为观测。 对未知量进行测量的过程,称为观测。 观测 测量所获得的数值称为观测值。 测量所获得的数值称为观测值。 观测值 进行多次测量时, 进行多次测量时,观测值之间往往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实 观测值与其真实值(简称为真值) 质上表现为观测值与其真实值(简称为真值)之间的差异,这种 差异称为测量误差 观测误差。 差异称为测量误差 或 观测误差。 代表观测值, 代表真值, 用Li代表观测值,X代表真值,则有 Δi=Li-X (6-1) 式中Δ 就是观测误差, 真误差,简称误差 误差。 式中Δi就是观测误差,通常称为 真误差,简称误差。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观测值必然含有误差。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观测值必然含有误差。
§6.1 观测误差来源及其分类 6.1.3 观测误差的分类及其处理方法
根据性质不同, 根据性质不同,观测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符号和大小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1、系统误差——符号和大小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系统误差 符号和大小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系统误差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 系统误差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 尽量设法消除和减小系统误差,方法有: 尽量设法消除和减小系统误差,方法有: 在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度上采用必要的措施, ①在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度上采用必要的措施,限制或削弱系 统误差的影响。 统误差的影响。 ②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和规律,对观测值进行系统误差 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和规律, 的改正。 的改正。 ③将系统误差限制在允许范围内。 将系统误差限制在允许范围内。 经纬仪照准部管水准器轴不垂直于仪器竖轴的误差对水 不垂直于仪器竖轴 如,经纬仪照准部管水准器轴不垂直于仪器竖轴的误差对水 平角的影响,将其影响减小到允许范围内。 平角的影响,将其影响减小到允许范围内。
测量学第6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d
2 m
误差出现在K倍中误差区间内的概率为:
km
P( km)
1
e
2 2m2
d
km 2 m
将K=1、2、3分别代入上式,可得到偶然误差分别出现在
一倍、二倍、三倍中误差区间内的概率:
P(|| m)=0.683=68.3 P(||2m)=0.954=95.5 P(||3m)=0.997=99.7
3.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式
函数式 全微分
x
l
n
1 n
l1
1 n
l2
1 n
ln
dx
1 n
dl1
1 n
dl2
1 n
dln
中误差式 mx
1 n2
m12
1 n2
m22
1 n2
mn2
由于等精度观测时,m1 m2 mn m ,代入上式:
(g)
由偶然误差的抵偿性知:
i j
lim xix j 0
n
n
(g)式最后一项极小于前面各项, 可忽略不计,则:
2
K
f12
x12 K
f22
x22 K
f
2 n
xn2 K
即
mz2
f12mx21
f
2 2
mx22
安徽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系
23
2020年1月9日星期四
二 .几种常用函数的中误差
1.倍数函数的中误差 设有函数式 Z Kx
(x为观测值,K为x的系数)
第六章 检验和技术测量的规程及原则

6.2 检验和测量的基本原则
一、测量方法的选择原则
测量方法主要根据测量目的,生产批量, 被测件的结构、尺寸、精度特征,以及 现有计量器具的条件等来选择,其选择 原则是:
x x0
2.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1)绝对误差δ
绝对误差是测量结果与其真值差。由于测 量结果可大于或小于真值,因此绝对误差可 能是正值或负值。
(2)相对误差相对误差,是测量的绝对误差δ与其 真值之比,由于被测量的真值是不可知的, 实际中以被测几何量的量值代替真值进行估 算。相对误差是无量纲的数值,通常用百分 数表示。
1.在工序间检验时,测量基准面应与工艺基准面-致 2.在终结检验时,测量基准面应与装配基准面-致。
二、定位方式的选择原则
• (1)对平面可用平面或三点支撑定位; • (2)对球面可用平面或V形铁定位; • (3)对外圆柱表面可用V形块或顶尖、三爪卡盘定
位;
• (4)对内圆柱表面可用心轴、内三爪卡盘定位。
• 机械产品的质量检验依据是有关国家标准、设计图样和制造工艺艺,制订出检验操 作指导书,指导检验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合格性检验。
国家标准按性质可分为以下4种
1.基础标准
• 基础标准包括:通用技术语言标准(如名词 术语、标志标记、符号、代号和制图等); 精度与互换性标准(如形状和位置公差、表 面粗糙度、极限与配合等);系列化和配套 关系标准(如标准长度、直径和优先数与优 先数系等);结构要素标准(如中心孔、锥度 和T形槽等)。此外,还有工艺标准、材料标 准等。
• 按生产流程顺序分为以下几类。
汽车测试复习资料(标准答案)

汽车测试复习资料(标准答案)————————————————————————————————作者:————————————————————————————————日期:2汽车测试基础复习大纲第1章绪论1.测量与测试含义是否是一样?2.测试系统原理框图第2章信号分析1.信号一般有哪几种分类方法?各分为哪几类?请简要说明。
2.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图各有什么特点?3.简要说明随机信号的主要特征参数以及它们的数学表达式。
第3章测试装置1.测试系统的基本构成。
2.测量装置有哪些静态特性指标;何谓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3.测试系统的传递函数。
4.测试系统的频响函数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5.简述不失真测量的基本条件。
6.对于二阶装置,设计时为何要取阻尼比ζ=0.6~0.8?第4章常用传感器及其测量电路1.常用传感器的分类,以及每种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结构、测量电路与使用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2.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传感器的灵敏度与精确度越高越好么,为什么?3.哪些传感器可以用作小位移传感器?4.差动式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5.磁电式(光电式)传感器的类型及在汽车测试中的典型应用实例。
6.电感传感器(自感型)的灵敏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提高灵敏度可采取那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会带来什么后果?7. 电容传感器、电感传感器、电阻应变片传感器的测量电路有何异同?8.电阻丝应变片与半导体应变片在工作原理上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应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用?9.何谓霍尔效应?其物理本质是什么?用霍尔元件可测量那些物理量?请举出三个例子说明?10.什么叫电涡流效应?概述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11. 以变气隙式自感传感器位移为例,分析、比较传感器差动与非差动式的灵敏度。
12.有一批涡轮机叶片,需要检测是否有裂纹,请列举出两种以上方法,并简述所用传感器工作原理。
13.设计利用霍尔元件测量转速的装置,并说明其原理。
第5章信号处理1.什么是调制和解调,调制和解调的作用是什么?2.交流电桥可作为哪些传感器的测量电路?3.常用的调幅(调频)电路有哪些?相应的解调电路是什么?4.低通、高通、带通及带阻滤波器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频率特性函数的关系是什么,画出它们的理想幅频特性图?5.试用一阶RC低通滤波器和RC高通滤波器构成RC带阻滤波器,画出其电路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现有两块电压表,其中一块为150V量程的 级电压表, 量程的1.5级电压表 *例:现有两块电压表,其中一块为 量程的 级电压表, 另一块为15V的2.5级电压表,欲测量 的 级电压表 欲测量10V左右的电压时, 级电压表, 左右的电压时, 另一块为 左右的电压时 问选用哪块电压表? 问选用哪块电压表? 解:由 γ = ×100%得
ˆ 设被测量的估计值为m ,已定系统误差为∆ ,则测量结果为
ˆ y = m−∆±U(测量单位 (置信概率 测量单位) 置信概率) 测量单位 置信概率
如果系统误差已修正, 如果系统误差已修正,则测量结果表示为
ˆ y = m±U (测量单位 (置信概率 测量单位) 置信概率) 测量单位 置信概率
第6章 测量误差分析 章 6.2 随机误差的处理 6.2.1 随机误差的概率分布和特征
6.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6.1.2 测量误差的来源 (1)测量设备方面 ) (2)测量方法方面 ) (3)环境方面 ) (3)人为方面 )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标准量具、仪器仪表及附件 标准量具、 的不准确所引起的误差。 的不准确所引起的误差。 测量方法不完善所引起的误 测量方法不完善所引起的误 如近似的测量方法。 差,如近似的测量方法。 温度、湿度、气压、光强、 温度、湿度、气压、光强、磁 场变化等所引起的误差。 场变化等所引起的误差。 所引起的误差 测量人员瞄准、读错、 测量人员瞄准、读错、操作 不当等所引起的误差 所引起的误差。 不当等所引起的误差。
1 n 2 1 n ( i σ = ∑ i = ∑ m − R)2 ∆ n i=1 n i=1 1 n 2 1 n vi = (m −m 2 —— 贝塞尔公式 σ= ∑ ∑ i ) n−1n=1 n−1 i=1
6.2.3 测量列的标准差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不同形状的分布曲线所表征的含义是不同的。曲线越陡, 不同形状的分布曲线所表征的含义是不同的。曲线越陡, 随机误差的分布就越集中,表明测量精度就越高。 随机误差的分布就越集中,表明测量精度就越高。
p ∆) = (
1
σ 2 π
e
σ −∆2 /(2 2 )
=
1
σ 2 π
e
σ −(m R)2 /(2 2 ) −
6.2.1 随机误差的概率分布和特征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具有以下特征: 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具有以下特征:
(1)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出现的次 )对称性: 数相等, 数相等,即 p(+∆) = p(−∆) ; (2)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 )单峰性: 的次数多, 的次数多,即 pmax(∆) = p(0) p(±∆) < p(0) ; , (3)有界性:随机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界限, )有界性:随机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界限, 只会出现在一个有限的区间内, 只会出现在一个有限的区间内,即[-kσ,+kσ]。 。 (4)抵偿性: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随机误差的算术 )抵偿性: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 平均值趋向于零, 平均值趋向于零,即
• 误差以真值为中心,不确定度以被测量的估计值为中心; 误差以真值为中心,不确定度以被测量的估计值为中心; • 误差一般难以定量,不确定度可以定量评定; 误差一般难以定量,不确定度可以定量评定; • 误差分三类,界限模糊,难以严格区分;不确定度分两类, 误差分三类,界限模糊,难以严格区分;不确定度分两类,
m +m +L m + n 1 n 1 2 m= m = ∑ i n n i=1
当测量次数无限增加时,算术平均值必然趋近于真值 。 当测量次数无限增加时,算术平均值必然趋近于真值R。
Q∆ = m − R i i
∑∆i = ∑mi −nR
n
∑mi − ∑∆i ∴R=
n
∑mi →R m=
n
6.2.2 算术平均值和残余误差
∆
L
∆ =γ1L =1.5% 150 = 2.25V × 1 1
∆ =γ2L = 2.5% 15 = 0.375V × 2 2
2.25 δ1 = ×100%= ×100%= 22.5% R 10 ∆ 0.375 2 δ2 = ×100%= ×100%= 3.75% R 10
∆ 1
6.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 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如果能够对某一量进行无限多次 测量,就可得到不受随机误差影响的测量值, 测量,就可得到不受随机误差影响的测量值,或其影响很小 可以忽略。这就是当测量次数无限增大时, 可以忽略。这就是当测量次数无限增大时,算术平均值被认 为是最接近于真值的理论依据 的理论依据。 为是最接近于真值的理论依据。 但由于实际上都是有限次测量, 但由于实际上都是有限次测量,处理时我们只能把算术 平均值近似地作为被测量的真值,于是就有残余误差: 平均值近似地作为被测量的真值,于是就有残余误差:
1 n 1 m= ∑ i = ×750.45m = 75.045m m m m n i=1 10
σ=
vi2 ∑
0.00825 m = 0.0303m m m = n−1 10−1
σm =
σ
n
=
0.0303 m = 0.0096m m m 10
6.2 随机误差的处理 6.2.4 测量列的极限误差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2 − 2 e 2σ
p(∆)
( Qp ∆) =
1
σ 2 π
1
∴p ax = m
σ 2 π
∆
由此可知, ↓,曲线就越平坦, 由此可知,当 σ ↑,越分散,测量精度就越低。 分布就越分散,测量精度就越低。
6.2.3 测量列的标准差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6.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6.1.4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绝对误差 表示方法 相对误差 引用误差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 = m− R=−C
δ=
∆
×100% R
γ = ×100%
L
∆
γ 仪器仪表的准确度等级: 仪器仪表的准确度等级: a =100
在选用仪器仪表时, 在选用仪器仪表时,在合理选用量程的条件下再选合适 的准确度等级,一般应可能在量程的2/3以上使用 以上使用, 的准确度等级,一般应可能在量程的 以上使用,以免产生 较大的相对误差。 较大的相对误差。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6.1.5 测量误差的分类 已定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 未定系统误差 按特点性质分 随机误差 粗大误差
6.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6.1.6 测量不确定度(U)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不确定的程度,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不确定的程度,或表征被测 量值的分散性,是对测量结果准确性高低的定量表达。 量值的分散性,是对测量结果准确性高低的定量表达。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估计值+ 测量结果=被测量的估计值+不确定度 A类评定:通过对一系列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来评定。 类评定:通过对一系列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来评定。 类评定 B类评定:基于经验或其他信息所认定的概率分布来评定。 类评定: 类评定 基于经验或其他信息所认定的概率分布来评定。 误差与不确定度的区别: 误差与不确定度的区别:
现代检测技术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第6章 测量误差分析
6.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6.1.1 测量误差及研究的意义
测量误差 = 测量结果 - 真值
(1)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利 )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于寻求减小产生误差的途径; 于寻求减小产生误差的途径; (2)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测量结果,以 )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测量结果, 便于获得更准确、更可靠的测量结果; 便于获得更准确、更可靠的测量结果; (3)合理设计或选用测量仪器、测量条件、测量方法, )合理设计或选用测量仪器、测量条件、测量方法, 从而获得预期的测量结果。 从而获得预期的测量结果。
界限分明,分析方法简单。 界限分明,分析方法简单。
6.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6.1.7 误差公理及测量结果报告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误差公理: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一切测量过程中, 误差公理: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一切测量过程中, 一切测量都存在误差” 即“一切测量都存在误差”。 测量结果报告:给出测量单位、 测量结果报告:给出测量单位、被测量的估计值和该估计值 的不确定度及置信概率。 的不确定度及置信概率。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随机误差是由很多暂时未能掌握或不便掌握的微小偶然 因素(如仪器仪表中传动部件的间隙和摩擦 如仪器仪表中传动部件的间隙和摩擦、 因素 如仪器仪表中传动部件的间隙和摩擦、连接件的弹性变 形引起的示值不稳定、温度或湿度变化引起的干扰等)构成 构成, 形引起的示值不稳定、温度或湿度变化引起的干扰等 构成, 其大小和符号均无变化规律。但在多次重复测量中, 其大小和符号均无变化规律。但在多次重复测量中,误差值 的总体服从统计规律。 的总体服从统计规律。 实践证明大多数情况下,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实践证明大多数情况下,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也有 非正态分布。 非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n→ ∞
∑∆i = 0 lim
n
6.2 随机误差的处理 6.2.2 算术平均值和残余误差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时,由于存在随机误差, 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时,由于存在随机误差, 因此其获得的测量值不完全相同,此时应以算术平均值作为 因此其获得的测量值不完全相同,此时应以算术平均值作为 最后测量结果。 最后测量结果。 次测量所得的值, 设 m , m ,L m为n次测量所得的值,则算术平均值为: , n 次测量所得的值 则算术平均值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