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以下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归纳:1. 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汉语书写形式,使用古代汉字和句法结构。

-以典籍、史书、诗歌等文献作品为主要表达方式。

-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表达,如比喻、夸张、借代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理解方法:-熟悉常见古词句、成语及其含义。

-注意上下文推测词义。

-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

-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的主谓宾关系。

3.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修辞手法:-倒装句:主谓语序颠倒。

-并列句: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起来。

-比拟句:通过比较说明事物的特点。

-复句:由两个或多个句子组成。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的描述。

4. 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兴:用动物、植物等自然事物来比喻人的思想、情感等。

-借代:用一个跟所指事物有关的词来代替所指的具体事物。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和思维。

-叠字句: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字词增强表达效果。

-行文递进:通过逐步展开、层层深入地阐述,使文章内容得到发展。

5. 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例子:-比兴:如“百川归海”、“风花雪月”等。

-借代:如“中华民族”的“华”代指中国。

-拟人:如“大漠孤烟直”、“春水初生”等。

-叠字句:如“碧沸池波”、“锦绣前程”等。

-行文递进: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描写,从外貌到性格特征逐渐深入展开。

以上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归纳。

在学习文言文时,还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作品,多做习题和理解句子的上下文,扩充自己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同时,积累并熟悉常见古代汉字、成语和修辞手法,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08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09
终已不顾
10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03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04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05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06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何辞为
偏义复词
01
他盗之出入
02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04
事所以不成者……
03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02
仆所以留者
01
固定结构
《鸿门宴》
---知识点复习检查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06
沛公居山东时
05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04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0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02
约为婚姻
01
古今异义
01
名作动
02
沛公军霸上
03
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
04
范增数目项王
05
道芷阳间行
06
籍吏民,封府库
07
吾得兄事之
08
亡去不义
词类活用
2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5
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
项伯杀人,臣活之
6
拔剑撞而破之
1
使动
4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0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ppt.ppt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ppt.ppt
4
(五) 掌握下列虚词:
1、 以 (1) 以其无礼于晋 (2) 敢以烦执事 (3) 越国以鄙远 (4) 焉用亡郑以陪邻 (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
2、 而 (1) 今急而求子 (2) 夜缒而出 (3) 朝济而夕设版焉
6
• 觉今是而昨非

• 门虽设而常关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列 转折
固定结构
40
特殊句式
• 宾语前置句
• 不然,籍何以至此? • 今日之事何如? • 客何为者? • 大王来何操? • 沛公安在?
41
•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之以事 •良曰:“长于臣。”
42
•我持白璧一双……玉斗一双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此亡秦之续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15
❖ 8、左右乃曰 ❖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6
❖ 11.持千金之资币物
❖ 古义:礼物
今义:货币
❖ 1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30
❖ 被动句 ❖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1
❖ 倒装句
❖ 1.常痛于骨髓
❖ (状语后置句)
❖ 2.嘉为先言于秦王
❖ (状语后置句)
❖ 3.燕王拜送于庭
❖ (状语后置句)
❖ 4.使毕使于前
❖ (状语后置句)
❖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句)
❖ 6.群臣侍殿上者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复习资料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复习资料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复习资料总结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复习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复习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2、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三、一词多义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3、从: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4、也: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5、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6、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不拘于时(介词,被)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7、乎: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8、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四、词类活用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五、古今异义的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六、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七、难句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概述高中语文必修一主要包括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文言文的特点、语法、修辞手法和阅读方法等方面对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具有以下特点:1.古老:文言文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2.典雅:文言文追求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的表达,注重修辞和口才。

3.古代中国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4.注意礼仪:文言文强调礼仪和道德,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的语法在学习文言文时,有一些常见的语法规则和特点需要掌握:1.重叠句法: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句子重叠的方式来强调某个概念。

2.并列句和独立结构:文言文中使用并列句和独立结构,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

3.双宾语结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双宾语结构,即一个动词同时带有两个宾语。

4.动词的非谓语形式:文言文中的动词有多种非谓语形式,例如:不定式、动词+得、动词+之等。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言文表达与修辞技巧的总称,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1.倍数修辞:通过重复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来加强语气和表达效果。

2.对仗修辞:通过平仄、对仗、押韵等手法来使语言更加有节奏感和谐美。

3.比喻修辞:通过比喻的手法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4.夸张修辞: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言辞的震撼力。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1.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中句子结构常常较为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成分。

2.理解上下文关系: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和比喻,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含义。

3.理解词义:文言文中的词语有时会有不同的意思,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词义。

4.注重读懂整篇文章: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重整篇文章的脉络和主题,并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其特点、语法、修辞手法和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归纳以下是针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整理归纳:一、古代文化及其背景1. 对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古代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2. 全面了解古代文化需要了解古代社会的背景、制度和思想体系。

3. 古代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 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是汉语的古代书面语,采用古代汉字的规范和句式结构。

2.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炼、严谨。

三、古代文言文名篇赏析1. 《孟子·梁惠王上》:介绍孟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强调仁义和君臣之道。

2. 《战国策·秦策二》:记录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揭示人性的弱点和政治权谋。

3. 《诗经·离骚》:描写屈原的离骚之思和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追求自由的愿望。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 把握上下文意义:文言文常使用典故、典型语句,要结合上下文把握词语的含义。

2. 翻译和解读:在阅读文言文时,要能够准确理解和翻译句子的含义。

3. 注意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文言文使用的语法和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掌握。

五、文言文作文技巧1. 了解作文题材和要求:作文题目中会给出具体的要求,例如议论文、记叙文等,需要根据要求来选择题材和进行写作。

2. 注意文言文的格调和语言特点:文言文作文要求写作语言精练、含蓄,使用古代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理清写作思路和结构:写作时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合理组织内容结构。

六、文言文阅读材料推荐1. 《史记》:汉代司马迁的历史著作,对于了解古代历史和人物有很大帮助。

2.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对于理解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有重要意义。

3.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探讨人生哲学和自然观。

通过以上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和文言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 一、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一词多义: 心 --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 --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以心为形役(为,被) 《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词性和含义(作用)。 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 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 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几点规律: 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2、“以”作连词时,表关联作用,也就是说,它有连接前后项的作用,而前后项或者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很少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便是,也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的。更为重要的是,“以”作连词时,作用相当于“而”。也就是说,用作连词的“以”可以用“而”替换。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三、分析两个特别的倒装句式 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由于诗歌表情达意和句式平仄对应等方面的需要,诗歌中有些语句常常打乱正常语序,文中这两个句子就是这样的。在讲课时,由我提出这个疑问来,让学生自己探寻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倒装句式,很有意思。 第一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倒装句,因而在译文时应译为:“(我的)门虽然有设,却常常关闭着,(因而,我)每天在园中走一走,自成一种乐趣。”第二个句子是定语前置的倒装句,所以在译文时,要译为“既要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瓯(ōu)越 翼轸(zhěn) 睇眄(miǎn) 捧袂(mèi) 台隍(huáng) 舸(gě)舰 遄(chuán)飞 潦(láo)水 簪(zān)笏 桑梓(zǐ)帝阍(hūn) 懿(yì)范 彭蠡(lǐ) 虢(guó)州 2、注意下列括号内的词语的意义。 地(接)衡庐(接壤。) (极)娱游于暇日(尽情。) 所(赖)君子见机(依赖。) 今兹(捧袂)(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 等终军之(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处(涸辙)以犹欢(比喻困厄的处境。) (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兰亭(已)矣(过去。) 2,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3,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一)、重点字词 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维:时维九月(介词,在) 3、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4、上: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 5、披、闼:披绣闼(开,小门) 6、旷: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 7、浦: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8、甫: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 9、遄: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10、凌: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11、迥:天高地迥(形容词,远) 12、数: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13、舛: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 14、疏、引: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 15、赋:一言均赋(动词,铺陈) (二)、一词多义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 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④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 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C、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 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10、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 ②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