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定量数据的表示方法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分析性研究

第十一章 分析性研究

表7-6 甲乙两药治疗某病的效果比较
────────────────
(%)
有 效 无效 合计 有效率
───────────────────

3(6.5) 31(27.5) 34 8.8

7(3.5) 11(14.5) 18 38.9
───────────────────
合计 10
42
52 19.2
───────────────────
=675.467
∑ Sd =
(d − d)2 =
4598764.053 = 391.525
n(n −1)
6×5
于是,
t = d = 675.467 = 1.725 S 391.525
d

3、统计推断
查 附 表 3,当 df = 6 −1 = 5 时 , t0.05(5) =2.571,计算所得的 t = 1.725 <
病例-对照研究
OR(暴露比)=(a/c)/(b/d)=ad/bc
分组 有暴露 无暴露
合计
现况研究的资料整理表
患病 a(34) c(7) a+c(41)
非患病 b(757) d(2472) b+d(3184)
合计 a+b(791) c+d(2434) a+b+c+d
(3)归因危险性( attributable risk, AR):完全由某因素 所致的净危险性,又称为绝对危险性、净增危险性或特异危险 性。用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减去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或死 亡率)相差的绝对值。AR反映了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χ检 2
校正 ( correction for continuity)公式: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读书笔记
我也是服了。 看完了,研究方法课分数很满意,谢谢风笑天老师,谢谢圣才笔记[旺柴]。
精彩摘录
社会研究是指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 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集中体现,它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用数字和量度来 描述现象,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讲求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 操作化。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因果联系。
目录分析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 顾
第四章研究设计
1.1复习笔记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5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习题

笔记
真题
习题
方法
研究
方法
教材
部分 复习
文献
第版
真题
选题
笔记
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 《社会研究方法》(第5版,风笑天著)的学习辅导书。本书遵循该教材第5版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5章,每章由 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并加以适当拓展;第二部分为课(章)后习题详解, 对该教材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给出了提示;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 近年的考研真题,补充了典型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

感官10、11章

感官10、11章
一般来讲,感官试验报告包括下面各个 部分。
1、总结 即全文的摘要。内容要求:言简意赅。 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内容;试验结果;得
出的结论。
2、试验目的 即全文的引言。 包括:项目目的和试验目的。
3、试验方法 应包括尽可能多的内容,使试验具有重复性。 包括:试验设计;试验方法;品评小组;试验
理论上,一个好的感官品评人员能够像仪 器一样不受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精确 地进行测量工作。
但人毕竟不是仪器,还是很容易出现偏差 的。
影响感官判断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客观因素:品评环境、样品的制备呈送; 主观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一、生理因素
影响判断的生理因素是指品评时感官的 感觉在某些条件的影响下发生改变的一系 列现象,所发生的改变是由人的生理因素 引起的,如嗅觉感应、味觉感应、视觉感 应等。
物。 冬季如白酒中有沉淀物,可水浴加热到30-40
℃,如沉淀消失则视为正常。 发酵期较长、贮存较长的白酒,往往有极浅
的黄色,如茅台酒,这是允许的。
二、香气鉴别 对白酒的香气进行鉴别时,最好使用肚大口
小的玻璃杯Leabharlann 注入白酒稍加摇晃,立即嗅其 香气。
或倒几滴白酒于手掌上,稍搓几下,再嗅手 掌进行辨别。
极差 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也可
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情况。
极差=Xmax - Xmin
3、样本标准差(SD) 是对平均值的波动幅度或覆盖范围的估计。 表示每个样本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
样本值间的离散程度。
4、标准误差 (SE) 表示抽样的误差,样本数越多,该误差越
小。
条件。
4、结果和讨论 以数字或图表的形式报告,并给出统计方法及
显著性水平的标准,得出结论。

第十一章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第十一章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第十一章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制作人:杨敏岚施忠斌§ 11-1概述§ 11-2沉淀分离法§ 11-3溶剂萃取分离法§ 11-4离子交换分离法§ 11-5液相色谱分离法教学内容:回收率、分离因索、分配系数、分配比、萃取率、分离系数、交联度、交换容量、离了亲和力、比移值等含义;沉淀分离法、溶剂萃取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液相色谱分离法教学重点:分离效果的评价;纸色谱法教学难点:分离机理2前处理■ ■取样f溶样f消除干扰掩蔽分离测定原理方法亠计算数据处理结果气液分离: 液液分离方法论文撰写「氢氧化物I NaOH、NH3-沉淀分离I硫化物:H Q S固相萃取I有机沉淀剂:H2C2O4,丁二酮肪I离子交换分离/阳离子交换树脂禺于交映分禺伽离子交换树脂挥发和蒸憎克氏定氮法,CX预氧化T法螯合物萃取r萃取分离V离子缔合物萃取I I三元络合物萃取r支撑型液J液膜分离-乳状液型液膜生物膜气固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V其他分离方法:萃淋树脂、螯合树脂、浮选、色谱分离法分离分析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电泳分析法4有机沉淀剂: 种类多•选择性好•晶形好•可灼烧除去• 6 § 11-1概述液相色«分离法评价分离效果的指标:1、回收率(RQ R A ・;;"X100% R A 臺99.9% R^^95% A分离前w 的质量R2. S R /A (分离因索):S R /A = 0X100% S B /A<0,1% S R /A V W-」%R A' ------ AN+B(共沉淀分离与富集待测组分)容易共沉淀•选择性不离:应«先沉淀微■组分. 设A ——待测组分。

B 一共存组分(直接测定A ) A:A-选择方法测定 分离 溶剂萃取分离法 离子交换分离法分离后A 的质*常*分析痕S 分析§ 11・2沉淀分离法「无机沉淀剂 沉淀剂-一、方法例: 有机沉淀剂 —BN+A (分离干扰组分〉无机沉淀剂: B 沉淀分离方法(-)沉淀分离干扰组分(适合于常量组分分离)BaSO4 I r EOTA 标(二〉共沉淀的分离和富集f 有机二、共沉淀剂SrSO,. PbSO^晶格相同正胶 负胶«R 作用 3 (―〉HgJ -------- H,WO. + 丹宁一共 I例:H^WO, + 丹宁 ------- 2* —•r —2・ 八 + 'Zn + 4 SCN --------- Zn(SCN )4 Zn 甲基»MV 3作用[CV* SC :< 缔合物一Zn(SCN)?'.( CV*h例: Ba2」干扰).Zn-^+M^SO^(干扰) (待测) Zu"例:Ph"(微*) + NajCO,+ CM N^co ------------ CaCOjI(外加)>载体或共沉淀剂 无机 Pb"(一)无机共沉淀剂,例:+ Fe (OH )3一-~ SrSO.痕量»子— 无机共沉淀剂吸附 混晶 Al 矢 + Fe(OH )3——Fe(OH )3 j- Al^ SrSOq i - PZ Pbh+ SrSO^ (二)有机共沉淀剂MV**SCN'<«体)有机沉淀剂: 种类多•选择性好•晶形好•可灼烧除去•610三、提高沉淀分离的选样性L 控制酸度:例CSJ Cd2+分离在KCN 的氨件溶液屮通入H Q S, C0被沉淀,Cu"不沉淀.Cu(CN)<-2. 利川络合掩蔽作用例Pb"、6*分离在EDTA 存在下,控制pH2.8~4.9,CaC2O4i ,与Pb"分离3. 利川掘化还原反应■改变离了存(匸状态究竞萃取分离法分为几类呢?§11-3溶剂萃取分离法一萃取分离法分为固…液、气•…液和液…•液萃取法.液•…液萃取法亦称溶剂萃取法。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教案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教案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数据收集与整理概述1.1 数据的概念与分类讲解数据的概念,强调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客观事物的量化表达。

介绍数据的分类,包括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1.2 数据收集的方法介绍数据收集的常用方法,如调查问卷、观察法、实验法等。

讲解每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1.3 数据整理的方法介绍数据整理的常用方法,如列表法、图表法、数据透视表等。

讲解每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第二章: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技能2.1 数据收集的工具与技巧介绍常用的数据收集工具,如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等。

讲解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并注意技巧。

2.2 数据整理的步骤与方法讲解数据整理的步骤,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排序、数据分组等。

介绍常用的数据整理方法,如列表法、图表法等。

2.3 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章: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应用案例3.1 社会调查案例提供一个社会调查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在社会调查中的应用。

分析案例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并解释其有效性。

3.2 商业分析案例提供一个商业分析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在商业决策中的应用。

分析案例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并解释其对商业决策的影响。

3.3 学术研究案例提供一个学术研究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案例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并解释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第四章: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注意事项4.1 数据收集与整理的伦理问题讲解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数据真实性等。

强调在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应遵守的伦理准则。

4.2 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误差管理讲解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类型,如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等。

介绍如何识别和减小这些误差的方法。

4.3 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资料保存讲解数据收集与整理后应如何保存资料,包括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

《教育学(一)》第十一章考点手册

《教育学(一)》第十一章考点手册

《教育学(一)》第十一章教育测验与评价考点61 教育测验的概念、功能和类型(★三级知识点,选择)1.测验的相关概念:(1)测量。

测量是给事物的某种属性给定数值的过程,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

测量不包含定性说明,也不对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测量局限于对学生的定量描述。

(2)测验。

测验是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发展指标的数量化测定,包括编制试题、施测、评分到报告成绩的全过程。

在教育领域,测验只是测量的一种形式,主要用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特点。

测验则回答了“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包含了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和评判。

(3)考试。

规范的考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例如期中、期末考试。

(4)评价。

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包含定性描述或价值判断,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

测量结果能够给评价提供依据,但评价还可借助其他非测量工具,如观察、访问、查阅文件等。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2.测验的相关功能(4点):(1)激励功能。

测验会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动力,激励大家取得好成绩。

测验还增强了学生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使他们可在毕业后更快适应竞争环境。

(2)诊断功能。

诊断性测验主要考查两个方面:一是看学习准备情况,即可否满足学习某种新知识的需要;二是看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反馈信息,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

(3)区分和选拔功能。

测验能够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成多个等级,为选拔提供了依据,使选拔更为公平可靠。

升学考试就体现了测验的选拔功能,如高考。

(4)评定功能。

总结性的测验能够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预测学生的学习潜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学质量。

3.测验的类型:依划分标准的不同,测验可分成不同的类型:(1)根据不同的测验目的,可分成: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①安置性测验:安置性测验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

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常常要进行摸底测验,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新内容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在进行乘法运算之前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乘法口诀表。

统计学课件 第十一章 一元线性回归

统计学课件 第十一章 一元线性回归
STATISTICS (第三版 第三版)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例题分析)
各相关系数检验的统计量
作者:张占贞 作者:张占贞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统计学
STATISTICS (第三版 第三版)
§11.2
一元线性回归
11.2.1 11.2.2 11.2.3 11.2.4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 显著性检验
统计学
STATISTICS (第三版 第三版)
变量间的关系
作者:张占贞 作者:张占贞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统计学
STATISTICS (第三版 第三版)
函数关系
是一一对应的确定关系 2. 设有两个变量 x 和 y ,变量 y y 随变量 x 一起变化,并完 全依赖于 x ,当变量 x 取某 个数值时, y 依确定的关系 取相应的值,则称 y 是 x 的 函数,记为 y = f (x),其中 x 称为自变量,y 称为因变量 3. 各观测点落在一条线上
作者:张占贞 作者:张占贞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统计学
STATISTICS (第三版 第三版)
相关系数的经验解释
|r|≥0.8时,可视为两个变量之间高度相关 0.5≤|r|<0.8时,可视为中度相关 0.3≤|r|<0.5时,视为低度相关 |r|<0.3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极弱,可视为不相关 5. 上述解释必须建立在对相关系数的显著性 进行检验的基础之上
3. 根据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tα/2(n-2)=2.069 由于 | t|=7.5344>tα/2(25-2)=2.069 , 拒绝 H0 , 不良贷 款与贷款余额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第十一章 动量定理

第十一章  动量定理
1
C
A
x
方向为C点速度的方向。
二、 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11.1 即质点系的动量对于时间的导数等于作用在该质点 动 上所有外力的矢量和,这就是微分形式的质点系的 动量定理。 量 将上式投影在直角坐标轴上,则得 定 dp z dpy e dp x e e Fz Fx Fy 理 dt dt dt 这就是微分投影形式的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将前式两边同乘以 ,并在时间间隔 (t2 t1 ) 内 积分,得
1
动 量 定 理
p 2m1vC m1vC1 m2vA m2vB
建立如图直角坐标系,则动量的投影为 px 2m1vC sin t m1vC1 sin t m2v A l 2m1l sin t m1 sin t m2 2l sin t 2 l (5m1 4m2 ) sin t 2
(1) (2)
动 y x 45 C FN P sin 45 mgcos30 量 定 从而摩擦力为 FN mg 理 F fFN f (P sin 45 mgcos30 )
0 0 (P sin 45 FN mgcos30 )t 由(2)式,得 B P
p px p y
B
2m1vC
C
C
m1vC1
O
px cos( p, i ) cos sin t p
2
(5m1 4m2ຫໍສະໝຸດ )tC1 m2 v A A
x
动量
y p1 p AB p A pB 解2: p1 B 2(m1 m2 )vC 11.1 C p2 C p2 pOC m1vC1 动 O t 量 p p p p p p p 1 2 AB B OC A 定 vC 理 2(m1 m2 )vC m1 2 1 (5m1 4m2 )vC 2 1 由于vC l ,所以 p (5m1 4m2 )l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